处暑过后,最易出现6种病!记住5个“三”,入秋保健康!
8月22日23时45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节气。
《礼记·月令》中记载:“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结束,逐渐进入真正的秋天。
不过此时很多地区气温依旧不减,天气依然炎热,但昼夜温差开始拉大。
我国北方地区,“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末伏即将结束,难熬的“暑伏”行将消退;
南方地区,则仍然处在暑热当中,“秋老虎”继续发威,所以有“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的比喻。
处暑后,再过一周我国各地气温会进入秋高气爽的时节。
当然,处暑之后,秋燥也逐渐出现。处暑节气的显著特征就是空气干燥,人们往往感觉皮肤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冒火,大便干结。所以处暑过后保健都离不开防秋燥。
健康时报韦川南/摄
处暑后,最易出现6种病!
1. 咳嗽
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之女、妇科专家蒲志兰2013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燥为秋季的主气,燥过了头就被称为燥邪,最容易伤害的就是喜润恶燥的肺脏。
秋天,人体内一般都会有夏季带来的热毒,加上秋燥伤了肺的阴液,就很容易出现口干、口苦、便秘等,还有些人常感冒伴有咳嗽。①
2. 皮肤干痒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王东旭2011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指出,处暑过后,降水减少,湿度降低,皮肤容易干燥,在早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早晨起床时会觉得嗓子发干,皮肤干燥,即便喝一大杯水,也难以解渴。皮肤干燥就容易发痒,甚至有时挠破皮肤都不解痒。②
3. 心血管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许之民2019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三伏天结束,气候变化之际,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不能忽视。
许之民医生解释,从出伏到秋分正是夏秋的过渡时期,我国北方天气慢慢变凉,早晚凉爽,中午较热,气温波动较大,一天中的气温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摄氏度,易诱发心血管疾病。③
4. 哮喘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陈燕清2018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秋季是部分疾病容易发作或者加重的季节,其中呼吸道疾病首当其冲。
很多患者在夏季长时间使用空调,寒气易集聚在人体中,立秋过后,天气转冷,外寒入侵,与人体中的寒气内外夹攻,原有的哮喘就会急性发作。④
5. 鼻炎
刚过的夏天雨水大,鼻炎患者增多,而入秋后,昼夜温差大,使得夏天没发作的鼻炎开始蠢蠢欲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张端和2011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提醒,夏秋相交防鼻炎正当时。
一是开空调,空调过滤网上的尘螨和其他过敏原搅动起来,进入呼吸道而引起;二是昼夜温差大,使鼻黏膜受损;三是秋季花粉传播广泛,易引发。⑤
6. 抑郁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常给人一种凄凉悲伤的感觉。
山东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魏陵博于2014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过于悲伤则易伤气,中医称“悲则气消”,日久使人意志消沉,免疫力低下,易产生抑郁,因此,秋季一定要注意情志养生。⑥
处暑养生做好“5个三”
一、处暑补水:多喝三汤
1. 橄榄酸梅汤——生津止渴
国家一级营养师王雷军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秋天,咽干发热、大便干结的情况如果发生了,我所推荐喝橄榄酸梅汤,生津止渴的作用很好。
秋季是新鲜橄榄上市的季节,可以取新鲜带核的橄榄三四颗拍裂,再加入两三粒乌梅加水同煮,再往糖水里放一点点盐,口感很好,还有一定的消炎作用。②
2. 珠玉二宝粥——润燥补肺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营养科营养师魏帼2011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秋天的燥主要表现为温燥,大家会感觉干咳少痰、咽干不适,而且有的人会食欲不好,对于这种情况,推荐大家晚上熬点粥喝,比如自己常喝的珠玉二宝粥。
这款粥的材料是薏米、鲜山药和柿饼霜。山药是性平味甘的食物,归脾肺经,有润燥补肺的作用。而薏米性凉味淡,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柿饼霜的功能也是润肺健脾。②
3. 枸杞玉竹乌鸡汤——滋补肺阴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王东旭2011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秋季饮食推荐一汤,即枸杞玉竹乌鸡汤。
秋季往往肺火太盛,伤肝,吃点枸杞能补益肝肾。玉竹则是滋润肺阴生津的良药。在秋天就有贴秋膘的习俗,而贴秋膘不宜选择过于肥腻的食物,这时乌鸡就是个好选择,特别适合体虚的老人和女性,滋补肺阴的效果更好。②
二、处暑饮食:多吃三菜
1. 豇豆空心菜豆腐汤——祛湿健脾
国家高级公共营养师陈允斌2015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指出,处暑节气,虽然已经是初秋,但此时体内还存有湿气,养生的重点是祛湿补气。
因此,推荐一道“出伏送暑汤”——豇豆空心菜豆腐汤,既祛湿又补气。这个汤清热祛湿、健脾胃,很适合这个季节食用,在接下来的半个月到一个月之间都可食用。⑦
2. 苦瓜炒鸡蛋——滋养防燥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2015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在这个交替的季节,既要祛湿,又要防燥,建议大家多吃三种瓜,分别是冬瓜、苦瓜和丝瓜。
苦瓜和丝瓜能起到很好的滋养润燥的作用。推荐苦瓜炒鸡蛋。不过,苦瓜偏寒凉,不要吃太多或去苦后食用。⑦
3. 冬瓜汆丸子——润燥利尿
杨力教授解释,冬瓜汆丸子也是一道很美味,同时也很适合这个季节的菜品。猪肉本身就具有润燥的作用,冬瓜很利尿,同时营养丰富,弥补因夏季天气炎热食欲下降而带来的营养摄入不足问题。⑦
三、处暑睡眠:注意三点
1. 早卧早起——舒展肺气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马永利2018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中医提倡顺应自然节气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顺应阴精收藏,以养“收”气,早起可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一般来讲,晚上11点前入睡,早晨6点左右起床较为适宜。⑩
2. 起床要慢——舒缓血压
处暑后,早晚天气逐渐变凉,起床时尽量不要太猛,而应躺在床上,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部。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陈燕清2018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对于高血压患者,建议起床时遵循“三个半”原则,即醒后平躺半分钟,坐起后保持半分钟,把腿放在床沿坐半分钟,然后再下床活动。④
3. 睡前泡脚——活血解乏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中医科来要水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秋季感到疲乏的话,可用红花、当归煎水,然后加些热水来泡脚,舒筋活血效果好,入睡前泡一下,能消除疲劳,有助睡眠。⑨
四、处暑最忌:三个习惯
1. 短裤背心继续穿——刺激血管
出伏后,早晚比较凉快。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都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如果继续穿短裤、背心之类太清凉的衣服,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危险。⑧
2. 凉席还不撤——容易腹泻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马永利2018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入秋后,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只有聚足阳气,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不怕冬天里的寒邪侵袭。
我们后背上的督脉有温阳的作用,因此,养护阳气就要让后背暖一暖。睡觉还铺着凉席的,是时候应该撤下来了。否则,受凉还易导致局部酸疼、腹泻等问题。
3. 吃生冷食物——损伤脾胃
马永利医生表示,立秋之后,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菜瓜都不能恣意多吃了,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初秋时节,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这时若能吃些温食,特别是喝些热药膳于身体自然很有好处。⑩
五、处暑保健:三个穴位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曾红文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秋燥引发的常见问题有鼻炎、感冒、咽喉炎、皮肤干燥、便秘等,可以通过按揉穴位来缓解。
1. 鼻炎——揉迎香穴、鼻通穴
迎香穴与鼻通穴常被用来治疗各类鼻炎、感冒等问题,前者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后者位于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常按这两个穴位可缓解或预防打喷嚏、流涕等不适,尤其通鼻效果相当明显。
2. 咽喉炎——揉合谷穴、照海穴
合谷穴、照海穴都是主治咽喉的穴位。合谷穴是双手虎口位置,可缓解咽喉肿痛。照海穴属足少阴肾经穴位,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同时可交替按揉列缺穴、太溪穴和天突穴,可提升增液润喉的效果。
3. 便秘——揉天枢穴、太溪穴
中医认为,肺和大肠相为表里,肺有余热可影响大肠,肠内有热耗损津液,便易导致大便干结、便秘等。天枢穴对治疗便秘有双向调节作用,便秘者可通便,腹泻者可止泻。太溪穴对减轻肠道功能失常也有良效。⑪
更多精彩文章:
你累吗?国人每天平均休闲时间仅为2.42小时!10个过劳信号要当心了!
“老戏骨”谢园突发心脏病去世!夏秋之交,这个时期心脏很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