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伪科学还是哲学?从这场展览开始刷新认知
要是世上真有天书,
我想就是医书
想起去看老中医的情景。他一边熟练地把脉、一边和你聊天,然后三下五除二地写下字迹潇洒的药方。虽然那些字都是中文,但你可能很难辨认。
而他的桌子上,摞起来的中医典籍堆积成山,纸张变旧发黄,当你试着翻开一页开始阅读时,你的脑袋就开始被各种❓填满。
如果现实生活中真有天书,我想那就是医书。
虽然很多人会唱周杰伦的《本草纲目》,也知道《神农百草经》,神医华佗、扁鹊的名字也能脱口而出,但当我们谈起中医药时,还是非常懵。
以至于中西医“打”起来的时候,中医常处于下风。传统医学文化到底是不是伪科学,真的那么高冷?
如果你走进正在四川省图书感一层展览厅举办的“默化”展览,你将得到不一样的答案。
“默化”由省图书馆联合去年策划过“成都·蓬皮杜”双年展的宁琤一起完成了此次展览。8个主题,百余件典籍珍本、药物标本,当它们与5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相遇,将发生怎样的化学反映?
相思病真的是一种病?
宋代的解剖图?
8世纪的儿童性教育启蒙读物?
古人的医学智慧原来这么先进
8个展厅,从思想、理论、药物、名医等多个角度给你一场丰富的中医之旅。而有的内容,颠覆了我对中医的认识。
在“中医哲学”展厅,我最先被“相思病”刷新了认知。说起相思病,你会最先想到爱情,但它其实真的是种“病”。
● 《史记》关于中淳于意的相思病案例。图片来源:四川省图书馆
相思病的症状《史记》就有记载,是名医淳于意25项诊病案例之一。这位医生医术高超,司马迁作传时,将他与扁鹊并列书写。他的案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从病症、疗法,到药方、效果,都有实事求是的记述。
当我还未从相思病回过神来,解剖图《存真图》又给了我惊喜,它将人体解构、脏腑经络,画得准确细致,毫不逊色于今天的解剖图。而它居然诞生于宋代。
● 《存真图》,北宋末年杨介据泗洲处死犯人的尸体解剖整理而成,记载了人体内脏和十二经脉图,原图著已佚,后世部分针灸书籍中引用了该书内容。图片来源:上海艺域文化工作室
画的过程也有趣。宁琤解释说,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年代,想要开膛破肚、研究人的内脏,实属大忌,“所以,当时有人向官爷申请,把死刑犯作为解剖对象,“犯人一被杀掉就立马解剖,当场绘图,而且要求严格,得在官方专职人员的观看下进行。”
在“中医哲学”展厅,《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神农本草》《伤寒论本义》虽然不易阅读,但因为独特的展陈方式,不会令人望而却步。
几个类似星球的大球灯,在昏暗的空间里按各自的节奏闪烁,人仿佛置身宇宙之中。当你观看中医典籍时,你仿佛能捕捉到典籍里参悟世界的哲理。
● 第二展厅“中医哲学”展览现场。摄影:方正、计贺@尔见摄
● 《伤寒论本义十八卷首二卷末一卷》,(清)冀栋评定,(清)魏荔彤纂释,清康熙绿荫堂刻本 ,10册,馆藏:四川省图书馆。该书总结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探讨了伤寒病的病机与变化,对伤寒诸症分析病理,提出疗法,确定药方,创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该书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是现存中医典籍中以汤剂治病的最早的重要文献,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神农本草三卷》,(三国魏)吴普等撰,清光绪十一年(1885)尊经书院刻本 , 一册,馆藏:四川省图书馆。此书乃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书成于东汉,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书中共收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该书为中国古代药物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唐)王冰注,(宋)林亿等校正,(宋)孙兆改误,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顾从德影宋刻本,十册,馆藏:四川省图书馆。《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古代医学家依托黄帝之名所作,取名为“黄帝内经”,约在先秦至汉代时成编,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它是一部综合阐释中医理论的医学经典著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该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先秦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标志着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为特点的中医学理论的完善,同时也是全世界有记载的最早提出血液循环说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图片来源:上海艺域文化工作室
在“古医起源”展厅,你会看到《山海经》。《山海经》因为内容广博,言简意赅又浩渺玄机。你看不“懂”它没关系。
研读《山海经》十多年的艺术家柴一茗,以其中的医药内容,典故故事为灵感,创作了《山海之图》。他用随性的水墨,将书中奇妙的宇宙进行图像化,阅读长卷的图画,你仿佛在《山海经》的世界中漫步。
● “古医起源”展厅。图片来源:上海艺域文化工作室,摄影:方正、计贺@尔见摄
● 柴一茗,《山海之图》,2019,宣纸,水墨册页,11 x 33cm x 26页,特别委托创作作品。图片来源:艺术家本人提供
相比“相思病”、“解剖图”,也许藏医对人类孕育过程的认识会令你更加惊愕。“传统藏医”展区有一幅“人体胚胎发育”图,详细描绘了人从胚胎到孕育,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无疑于一本古代版儿童“性教育”启蒙绘本,而它居然创作于8世纪。
图中有很多生动的比喻。“里面的‘鱼’,代表你是胚胎时的样子,”宁琤说,“而这个乌龟,意味着人可以爬了,这个‘猪’代表着人长到会跑的阶段了。”
真是难以想象,在没有基因扫描、显微仪器的年代,古人对“身体”的认知竟然有如此高的水平,这根本无法用今天的“科学”来解释。
● 请认真看!《人体胚胎发育》,藏医曼唐,馆藏:青海藏文化博物院。
● 《生理病理》,藏医曼唐,馆藏,青海藏文化博物院。
● 《药物图示·白银镜》(部分),为15世纪书写本, 长48.5cm 、宽8.8cm、厚2cm。内容为彩绘的藏药材图谱及文字注解,对每种药物的来源、生产环境、性味、功效予以叙述。共收载药物一千多种,这是藏医药书籍中的经典著作。此书对研究、考证藏族早期的地理、气候、自然环境以及藏族药物学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馆藏,青海藏文化博物院。图片:青海藏文化博物院
宁琤为做展览研究了大量资料,她感慨说,“古代的医生大部分是真正的‘大医’,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从人体结构到植物,你都得有深入了解。并且通过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有炉火纯青的技艺。当然我国的传统医学,不仅是一门技艺,它更是一门智慧,是一门哲学。”
● 《太平圣惠方一百卷》,(宋)王怀隐等撰,清抄本,杨守敬跋,五十一册,馆藏:四川省图书馆。
● 《汪石山医书七种》,(明)汪机撰,明嘉靖刻本,二十八册,馆藏:四川省图书馆。图片来源:上海艺域文化工作室
的确,从那些穿越古今,影响了中国人千百年的医学药籍里,你看到的不仅仅是“术”,还能读到儒释道对自然、人,生命和宇宙的理解。
● “理法方药·医艺同境”展厅现场。摄影:方正、计贺@尔见摄影
把医药哲学“声音化”?
把病“画成画”?
外国姑娘还有个“声控花”?
宁琤说,希望观众“进入的是一个医学的世界,走出的是一个艺术的世界”。看似两个没有交集的主题,其实都有共同的主题——探索生命。
艺术家们从医学获得不同的启发,从不同的角度创作,表达自己的理解。他们的作品像是一个引入,指引你走近传统医学,它们又像是注解,带你领略医学的核心世界。
你可能永远也想象不到,还有人能通过声音来呈现对医药文化。
● “古医起源展厅”,一位老人正在聆听陈弘礼创作的“声音”。每个展厅都有一个耳机供人聆听。摄影:方正、计贺@尔见摄影
声音行为艺术家、声音博物馆的创始人陈弘礼,对传统医药一直很感兴趣,还能给人诊脉看病。他通过声音来表现医药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思想。他说,“万物都有声音,包括石头。世界诞生后,声音就出现了。”他回忆起做知青时,麦子抽穗、花朵开花的声音都能被听到的快乐情景。
他把自然中采集到的天然声音,风声、雨声、虫声,经过创作,变成富有韵律、节奏的乐曲,营造出独特意境——这很考验一个人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刻理解。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郭鸿蔚,《解忧愁图1——付氏解郁方》,《解忧愁图 2 —— 癫狂梦醒汤》,2019,纸上水彩,65 x 50cm,特别委托创作作品。图片来源:上海艺域文化工作室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郭鸿蔚,《解忧愁图3——苓甘五味汤》,《解忧愁图4——还神归元茶》,2019,纸上水彩,65 x 50cm,特别委托创作作品。图片来源:上海艺域文化工作室
陈弘礼在听觉上费心思,青年艺术家郭鸿蔚则在视觉上独辟蹊径,他“画”出了都市常见的狂躁、抑郁、失眠、精神分裂这四种病例。
医生针对病症开了方子,郭鸿蔚把每个药方中用到的药材,根据中医用药行方的逻辑,摆出面面,最后通过水彩来表现。
有意思的是,他虽然画的是药材,但通过排兵布阵,调整好药材和药材之间的距离、关系,处理好色彩浓淡、搭配,整幅图,不仅让你看到“药材”,还能让你体会到病人的精神情绪。
● 米兰达·莫斯,《含羞的植物》,2019,综合材料,尺寸可变,特别委托创作作品。虽然她和中医药文化没有直接联系,但她的家乡采用草药治病的方式实则异曲同工。医药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了她探究的主题。摄影: 方正、计贺@尔见摄影
相比以上两位艺术家在听觉、视觉下功夫,来自南非的艺术家米兰达·莫斯用她的互动装置The Timid Wilderness,调动了人的所有感官。
她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料制作成草与花朵。花草制作精良,几乎可以假乱真,因为材质色彩纷繁,花朵看起鬼魅奇异,你走进去,仿佛走进了一个虚幻的花园。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人们通过声音就可以和花展开互动。这些花朵会对人所发出的声音做出反应,当噪音过大时,它们会闭合起来,当安静时,它们会张开花瓣,张开的幅度视声音的强度而定。这个过程中,它们敏感的反应,倒让人想起“真花”的脆弱。
● 梁绍基, 《圆》(局部), 2016, 装置,直径85cm,图片源自:香格纳画廊。正如评价所说,梁绍基以蚕丝所具有的令人信服的象征意涵追问着生命的起始和终结,从微观世界中窥见宏观命题,形而上哲思与诗性冥想贯穿始终。
以上艺术家还要亲自动手,而梁绍基的创作过程,几乎等于“无为而作”,他相信自然之物自己做出来的东西就是最完美的创造。而蚕丝是他坚持30多年的主题。
经过长久观察,他掌握了蚕的生物习性、吐丝规律。为了让蚕吐出来的丝符合自己的构想,他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调整光线来让蚕按照自己的设想“创作”。参展的作品《圆》,蚕丝布在镜面上,犹如天空之云,给人空灵飘逸之感。
蜀医,
四川人的又一骄傲
要是你不来“默化”,你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蜀地医学有多卓越。
据介绍,1949年以后,因为北京成立中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成立,四川一大批中医名家进驻北京,如蒲辅周、任应秋、王文鼎、王朴城、王伯岳、冉雪峰、杜自明等,成为中国现代医学的中流砥柱。
在“默化”展览“巴蜀医风医德”展厅,通过大量历史珍贵文献图片,你将看到11位四川近现代著名中医的珍贵历史文献。从那些信件中,你不仅能看到名医的医学观念、思想情操,还能从中欣赏到优美的书法。
●“巴蜀医风医德”展厅。摄影: 方正、计贺@尔见摄影
● 贲园。源自四川省图书馆
当然,享有“西南第一藏书阁”之誉的“贲园”,在历史上尤有声誉,是蜀医绕不过去的话题。
贲园是现代著名藏书家严谷声的书库。严谷声,又名谷孙,著名藏书家。其父严遨,字雁峰,陕西渭南人,后移居成都,为清末民初大藏书家。20世纪初严遨在成都竹林巷修藏书楼“贲园”,储其藏书。严谷声继承先父遗志并发扬光大,到1949年,贲园藏书达到三十余万卷。
贲园曾吸引了宋育仁、廖季平、章士钊、张大千、于右任等民国间诸多知名学者借阅古籍,成就了历史上段段佳事。
● 《贲园诗钞》。源自四川省图书馆
严氏父子藏中医学著作颇多,辑刻了较多的医学书籍,如:《医学初阶》、《本经逢原》、《伤寒论浅注方论合编》、《金匮要略浅注方论合编》、《温病条辨》、《伤寒论条辨》、《伤寒论条辨本草钞》等。1950年前后,严谷声将藏书连同藏书楼贲园以及花园公馆全部捐赠给四川省图书馆。
在展厅,你可以看到严谷声辑刻的六种医学书籍。
此外,四川中医教育的奠基人、四川国医学院创建人李斯炽先生的珍贵手稿、50年代北调入京著名蜀医蒲辅周的手稿、当代蜀地名医王静安位于成都鹤鸣山道观的独特墓园碑方等,也展现了蜀医风采。
● “理法药方·医艺同境”展厅的药物标本。摄影: 方正、计贺@尔见摄影
.
.
.
宁琤说,展览名称“默化”的意思是“慢慢变化”的意思。我想这就像中医调理人的身体,从全局出发诊病,效果并不急功近利。
中医不仅仅是门医学,它也早已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华佗在世、安内攘外、病入膏肓、良药苦口等等与中医有关的成语,早已成为我们语言的一部分。
尽管中西医仍然争论不休,与其对之视而不见,不如首先走近它,了解它。中医为何能经过千百年而不衰绝,这似乎本就说明了问题。
● 从左至右,依次为:声音艺术家陈弘礼、策展人宁琤、南非艺术家米兰达·莫斯(Miranda Moss)。摄影: 方正、计贺@尔见摄影,图片提供:上海艺域文化工作室
主编 | 牧之、鹤鹤
编辑 | 鱼二
撰稿 | 鱼二
摄影 | 方正、计贺@尔见摄影
设计 | 三金©ZASHE杂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