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微观察:离开城市的年轻人,去了哪里?

邱子 一筑一事 2022-03-22

按下人生的重启键

你敢吗?


生活中存在着两种有趣的现象。一面,现代科技催生的智能时代描绘出人类生活的先锋图鉴;一面,极速消失的文化符号让人开始注重繁盛景象背后的巨大消融。


 图片来自山见陶瓷工作室


快与慢”跟“新与旧”一样,成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频繁游移的两个地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兢兢业业,稍不留神还会被脑海中跳出的“值得吗”反复追问。拧紧发条的人生,标配着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份说得过去的薪水。但也有这样一群人,开始通过循环往复的“发条人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离开快节奏的城市,放弃诱人的薪酬,开始放慢步调选择从头来过。


 图片来自山见陶瓷工作室


虽然生活节奏的快慢可以取决于自己,但物欲时代的需求用现实告诉我们,必须有所取舍。这份取舍,同样存在于“新旧”之间。在时代极速发展之际,如何面对传统文化符号逐渐消失的现状?我们在一部分离开城市的年轻人身上,找到了答案。


为了探寻传统文化的痕迹,我们分别从染坊、竹编、陶艺、制茶、木作这5个领域,找到了一些“民间手艺人”,跟他们一起探讨“新与旧”和“快与慢”的关系。


 图片来自山见陶瓷工作室


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这些传统手艺不再必须具备“世代性”或“原始性”,也早已不是年迈者赖以为生的活计。传统手艺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并以不同的姿态得以延展。


.

.

.


 

主打北欧主义的家居品牌“尖叫设计”,以简约的艺术形式渗透进现代生活。从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带有温度的家具物件,重塑人们对生活的理解。


正如他们所传递的“做与众不同的日常设计”这一理念,好奇于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得以让好设计成为生活的注释。


此次,⎡尖叫设计×一筑一事⎦共同开展了一场关于“新与旧”的探访之旅。走访了5位“民间手艺人”,跟他们一起探寻“新事物与经典手艺”的故事。


通过这些极具现代生活气息的家具物件,让它们走进“传统手艺”的生活。我们试图通过新与旧的时代交织,快与慢的人生轨迹,找到生活中那一点点诗意的闪光。




“人就应该多在自然中走走,

才能体会到幸福感。” 

 

染坊丨青红染坊 ∙ 易小曼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JULIA陈列柜 木色

 

大约在5年前,教画画的易小曼在很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染布工艺”。大学就读服装设计专业的她,似乎与手工染艺有着与身俱来的共鸣感。如何将一块空白的布料染成自己喜欢的风格,变成她乐此不疲的事。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对于“纯手工”、“自然制造”毫无抵抗力的她,以一种近乎痴迷的态度,观察着这项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内心的直觉告诉她: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染坊。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青砖青瓦的砖木矮屋,整整齐齐的沿着老街铺开,花木扶疏间的静谧,让方圆几里的地界充斥着自然的舒适感。位于安仁镇的天福街,银器、木作、烧窑……各种传统工艺的店铺鳞次栉比,已经有第5个年头的“青红染坊”就位于其中。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染坊共有两个空间,都用来为喜欢染色工艺的爱好者体验使用。小院子里搭起高高的晾杆,用来晾晒平时染成的作品。拜访当天正巧赶上两堂大学生体验课。小曼的助理告诉我们,在这儿可以通过专业工具,近距离体验染制的过程,亲手完成一件作品。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起初没想这么多,只是想自己学习染色手艺。”易小曼说道:“但也没想到,喜欢‘染艺’的群体越来越多,跟我一样志同道合的朋友们逐渐变成了一个聚落生态。看着大家能在这里放下浮躁,沉浸在自然的味道中是件令人幸福感爆棚的事。”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多去自然中走走”是我们对谈中小曼频频提及的一句话。她将自然与生活的节奏融合,纯粹的力量、亲力亲为的细节,迸发出的巨大能量得以让时间显色。正如染色的工序,需要细致的把控和敏锐的感知,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耐力。


而易小曼就是做到了这一点。离开城市,找到离自然最近的距离,用足够的耐力观察生活的疏密,从中寻找人生的层次感。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小曼和她的家人一起生活在这里,她和她的老公都是手工艺的爱好者。日常生活再平凡不过了,一个染染布练练书法,另一个酿酿酒带带孩子。放慢节奏的生活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也让他们解锁了自己的另一个身份。


经营染坊的这5年,她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一群从事“手艺工作”的朋友。“我们没怎么向外界‘销售’过自己,只是通过朋友、朋友的朋友,慢慢接触到其他的领域。开始为一些展览、空间进行装置设计。我想这也算是传统手艺与现代生活的某种结合,它们并不是二元对立的状态。现代工业的高效与手工技艺的精致,各有所长,在某种程度上,它们算是相互补充。”在说到传统手艺与现在工业的关系时,小曼给予了这样的回答。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染坊里的一应用具,都是陪伴小曼从一个爱好者到一位染坊手艺人的物件:“它们都来自自然,或是由跟我们生活在一起的手艺朋友赠送,大家通过各自擅长的手艺制作礼品,偶尔互相赠送。”我想,这种亲手制作的礼物比现在的网络社交更有意义。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这些取材于自然中的手艺品,经过时间的淘洗,沉淀出生活里闪闪发亮的一点诗意。凑巧的是,进入染坊的“新来客”JULIA陈列柜,亦采自自然的树木枝干,每一根都经过细致的倒角打磨,遵从与曲面平行的原则。三层结构的精致小巧外形,简单实用。正好收纳经过晾晒后的一件件染制品。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我们离开时,小曼刚满1岁的孩子用手抓着杯里的水,啪嗒啪嗒地拍在桌上。带着水痕的小手印,就像给令人舒心的生活盖上了一个见证戳。



“起初不感兴趣,但现在,

这是令我倍有成就感的事。”


竹编丨道明镇竹艺村 ∙ 杨隆梅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湾椅 珊瑚红


 

在我们走访的5位守艺人中,杨隆梅是唯一一位传承了家族手艺的年轻人。从她爷爷开始,历时40年的工厂到她这里,已经走到了第三代。


道明竹艺村,是历史悠久的竹编之乡。这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被人所熟知的村落,将成都平原的“精华”都收于左右。这里有苍翠宽广的林盘,更有无数技艺精湛的竹艺师傅,他们世代传承将竹艺文化印刻在不断变换的岁月中。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6年前,因为家中工厂的变故让杨隆梅辞掉了自己的工作,回到家人身边开始帮忙处理一些事情。当时她还没有要“踏踏实实”留下来的想法,直到在家的这段期间,跟厂龄相仿的老师傅开始打交道,他们对竹艺的情怀让她重拾从小耳濡目染的竹编文化。


慢慢的随着季节与气候的变化,了解竹子的生态系统、核验竹艺制品的原材料、创造新型的竹编产品变成了她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直到这时候,她才发现,用竹编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精巧的物件仿佛是为她量身定制的“挑战”。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开朗积极的性格,让她浑身充满了自信的劲道。“我家的竹艺工厂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我只认准一件事,就想单纯地做好工厂,希望它能在我的努力下成为一间的百年工厂。”杨隆梅对我说。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她的妈妈形容她一直都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在她的帮助下,工厂不再是以前的运营模式,有了与时俱进的新变化。将传统手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打开了工厂的新模式。这种改变,让杨隆梅身上的“担子”又重了些。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她觉得自己身上有了一种传承非遗文化的“使命与责任”:“如果不是因为当初的一些触动带来心态上的转变,我也不会有如今这份韧性。从不感兴趣到一份让我引以为豪的事业,这也许就是时间的力量,更是时间给我的馈赠。”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现在的她,时常要去各地分享中国传统手艺的文化。她不只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这种只专注于一件事的初心,让她感受着时间细密的针脚。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采访当日,杨隆梅正在参加道明村的非遗展览节。利用中午的时间赶回店内与我相见,正在等待的过程中,一群小学的孩子抵达店内准备开始上竹编课。一下子本就不大的空间显得局促起来,连转身都有点困难。一天的时间和空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这是杨隆梅的常态。


“但这种忙碌,跟我先前在职场上的忙碌是不同的,这种忙碌让我感受到充实、有意义,我能掌握自己的生活,并不再以沉重的心情面对每天的‘任务量’。”说完她哈哈一笑。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店内的竹编制品还未完成,置身于一片竹艺材料中的这把湾椅,高度刚刚好。足够她平时伏案制图,软硬适度的坐垫和靠背,给她足够的力量支撑。忙到中途,也能找到合适的角度休憩。


珊瑚红的一抹亮色,衬得店里“亮堂堂”,开始跟着杨隆梅手中不停编织的竹艺,在这个小天地中不停地翻动着生活的日历。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时间无往不利,总能沉淀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开始在生活中让人拥有更长远的想象,正如杨隆梅一样,选择过自己喜欢的人生才是“不虚此行”的意义所在。



“不成熟的状态,才有有趣之处。”


陶艺丨山见陶瓷工作室 ∙ 但东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礼帽墩 高款 迷雾蓝


 

位于成都双流,煎茶镇指路碑的煎茶龙窑,始建于清末年间,有100多年的历史。这里多有丹土(红土),窑中制成的多为红色的陶瓷制品。煎茶龙窑以生产民用陶器和景观陶为主。听老人们说,在过去成都不少人户家的坛子十有八九出自这里。陶瓷手艺人但东的作品,就是在这里烧制而成的。


 拍摄:雨婷©一筑一事


但东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大学研读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他十分钟情于“古陶瓷”,喜欢陶瓷身上携带的那种凸显时间痕迹的美感。


他的工作室在郊区的一个七八十年代的粮站办公室中,他与做古琴的朋友一起租下这里,一人占一边,在各自的方寸中找到平衡。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但东和他的妻子都喜欢陶艺,各有各的研究领域。“我觉得他是一个挺能‘折腾’的人,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敢于尝试不同的生活。”他的妻子说道。


这种“爱折腾”的劲儿为但东的生活撕开了一道口子,鼓舞他不断给自己的陶艺品注入创造力,不被主流、权威与规则束缚,尝试生活里的更多可能性。“毕竟不成熟的状态,才更容易出现有趣之处。”他说。


 图片来自山见陶瓷工作室


从窑厂去工作室的路上经过了卖菜的集市,孃孃们菜园里收拾出来的青菜依次铺开,连西红柿都要比平时看到的大很多红很多。那天天气也很好,是成都少见的晴天,深蓝的广袤上空铺着大朵大朵的云。车里放着他们夫妻二人喜欢的小调,这种久违的生活温度,随着车窗外掠过的倒影留存在这条日落大道上。


 图片来自山见陶瓷工作室


他与妻子有一只养了8年的狗,跟着他们从广州到佛山再到成都,离开都市中心,走向更安静宽阔的地方。在这个处处强调“上升”的社会,他们反而追寻生活里的“下沉”——沉浸在理想的生活与环境中。这些下沉的力量,仍然可以不断旺盛他们的生活。


 图片来自山见陶瓷工作室


对于陶艺,但东有着说不完的感触。他把“陶瓷工艺”这件事当做一个正在进行的艺术品:“一件事就是一个艺术作品。”陶艺需要注意温度、时间、材质,生活亦然如此。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还在大学的时候,但东自己制作的陶瓷就在一场活动中被“一抢而空”,这为他坚定做陶艺的路铺垫了基础。“陶瓷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它也是一个更富独立思考性的艺术作品。我做的东西,更期待它能遇到一个懂得它的主人。”多年后,仍然是这样的心境,只不过从那时的一个人,变成了现在的一家三口。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谈起对“新事物与经典工艺”的关系,但东和妻子早有默契的结论:“新的工业方式带来的很多便捷,满足了很多需求。但现下,更多人仍然喜欢寻找价格较高的手工艺品。在我看来,手艺品是经过时间的淬炼,它背后有故事,也有温度。”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这样的温度正存在于但东的陶瓷中。这些被赋予“感情”的器物,上面有着人和物品一起生活过的痕迹。能够长久使用下去、不丢弃,是手工艺品赋予生活的一些“感性”。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这种带有温度的“感性”,仍能在这个礼帽款的布墩上被看见。“很喜欢这个弧度,前低后高,很适合在制陶时使用。”但东笑眯眯的说。


布墩简洁流畅的线条,温柔的迷雾蓝,与工作室里陈列出的陶瓷品有着相似的气息。当新物件进入“经典手艺”的生活,它们将“同吃同住”,一起度过接下来的日子。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从瑞典到深圳,

最后我想在农村生活看看。”


制茶丨明月村无名简居 ∙ 希婵

摄影:小枝©ICYWORKS

阿尔托系列餐桌 灰色

 

位于蒲江县的明月村,过去是隋唐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上的皈宁驿站,经由规划和营造后成为文创新乡村。拥有拥有7000亩生态雷竹、3000亩生态茶园。希婵的“无名间居”就落座在茶园背后。


 摄影:小枝©ICYWORKS


跟村子里白泥外墙不一样,无名简居的外立面是一排木色。推开门进去的时候,吵醒了希婵的狸花猫“朵朵”。朵朵胆子极小,我们呆了半小时才敢放心的探出头来看一看,识别这两个“破门而入”的陌生人,似乎表示我们打乱了它的舒适尺度。


 摄影:小枝©ICYWORKS


从瑞典留学归来后,先后选择在北京和深圳工作。突然有一天,穿梭在层层林立的写字楼间的希婵接收到了自己内心的讯息:“这种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吗?”的确,一份不错的薪酬,一份体面的工作让她的生活看似充实。


即便在这样的过程中,她也没有虚度自己偶有的周末,只要一有空就会去健身、做手艺。“如果我辞职专职做手艺工作者如何?”经过漫长的思考和反复的选择,希婵内心得到一个坚定的回答:“做这个,我也行。”


 摄影:小枝©ICYWORKS


希婵的爱好很多,用木头做做小勺子、练练书法、做纸艺设计等等,都是她喜欢的事。问她最后为什么选择“制茶”,“说来真的很巧”她摸摸头发说:“我很喜欢原生态的东西,就好比泥土,人们总觉得灰尘泥土是脏的,但它们都是自然界里最原始纯真的东西,好的土壤滋养出万物,这是我一直坚信的一点。选择来到明月村,也是因为这里的生态环境好。”


 摄影:小枝©ICYWORKS


在某次飞机的航班杂志上希婵看到了关于明月村的报道,看到这里大片的竹林和茶园,追寻生态的她毅然决定前往。到达的第一天就决定居住在这里。“一切就这么水到渠成了。”希婵说。


 摄影:小枝©ICYWORKS


我们知道,做茶跟自然界的温度、湿度、气候都有密切的关系。希婵在村庄里找到了一位制茶的师傅跟他学习已经2年多了。


“还记得刚开始认识时,他有点质疑的问我懂什么是生态吗。但随着我们的交流越发深入,我们发现彼此的想法都出奇的一致。师傅的茶园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打过农药,都是天然制作。我觉得这是让我用心钻研的重点之一。”希婵告诉我们,这位师傅的茶园因为注重天然原生态的茶叶,所以每年制茶的量产并不是很多,收入也不是很高。


 摄影:小枝©ICYWORKS


“没做茶之前,我不知道原来每一片茶叶它的大小和纹路都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独特之处。这是接触生态后带给我的第一份惊喜。”希婵现在已经走过了制茶的初阶阶段,在明月村的这些日子,她的生活依然忙碌,但她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摄影:小枝©ICYWORKS


从种茶到摘茶,再到制茶再到最后的包装,希婵倾注了所有的精力与“茶”共同生活。这种充满时间沉淀的“香气”与“质感”,让她打开了这个经典手艺的“新面向”。


 摄影:小枝©ICYWORKS


“我会用自己的书法写好每一个包装袋,我想喜欢品茶、喝茶的朋友都能体会到‘一心一意’的珍贵。”


希婵边说边包着茶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放在阿尔托系列餐桌上的茶叶、茶杯,也已经扮演起它这个“插班生”的角色。宽阔平坦的桌面,不等距的圆弧设计,少了些棱角,多了些柔美。


桌面上软垫的设计,具有舒适的手部贴合感,更方便随时移动使用。同时,桌面上的对称分割设计,满足了互动时不同的区域划分。


 摄影:小枝©ICYWORKS


临走时,希婵送了我们两罐今年新制的茶叶说道:“记得用85℃-90℃的水冲泡,一次不用泡太久,但它能多次泡来喝,味道会有不同的。”说完,朵朵和店里其他3只猫小心翼翼的探出头,略带狡黠的冲我们眨眨眼,意思就像:“茶叶好喝还要再来!”


 摄影:小枝©ICYWORKS



“我处理焦虑的方式,

就是专注做木头。”


木作丨澤無木作 ∙ Woki

摄影:小枝©ICYWORKS

Aalto系列边 绿野仙踪


Woki是五位手艺人中最年轻的一位。毕业后从事过平面设计和活动策划的工作,但这都让他有些“不在状态”。


“我是一个对物质没什么追求的人,钱多有钱多的过法,钱少也有钱少的过法。但对于‘做木头’,我是非常认真的。”Woki说。他的工作台非常简单,制成的木作陈列在进门墙面的架子上。基于平面设计的经验累积,让他在木作过程中时刻保持着“美学”的敏感。


 摄影:小枝©ICYWORKS


木作,是他所有爱好里坚持最久的那个。刚刚开始接触木作的时候,Woki“闭关”了大半年,通过老师傅的手艺和工具书,在家自己反复钻研材料、工序的细节。“我不是那种传承性的手艺人,但我对这项手艺的喜爱不比他们弱。”从他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比如他的“猫系列”。


 摄影:小枝©ICYWORKS


“我做每件东西都力求它每个面都是精致的,希望它360°看起来都是好看的。”Woki说道,但就因为这样制作的时间就会有点久,“喜欢我的作品的人都说,让我不要把自己‘逼太紧’,可以适当放低一些标准。但这话到我这里,的确不行。”Woki一本正经的说着。


Woki很少社交,但每周都会找时间出去,观察生活里的细节。“如果一直闷在家里,对我来说也不好。”Woki还没有足够的精力筹备自己的工作室,但一件件精致的木作艺术品从他这间“五脏俱全”的小家中寄送到各地。


 摄影:小枝©ICYWORKS


平时做东西的灵感,总是突然从脑海中闪现出来。像你看到的一些与自然景观有关的木作品,都来自诗句。生活嘛,还是要有点诗意才够意思。”Woki的这个系列总是被抢先售空:“我没有做过多少宣传,发布作品的渠道就只有微博和一个线上淘宝店。”


 摄影:小枝©ICYWORKS


但在我看来,选择Woki木作手艺品的客人,都带着些能“看透”时间剧变的意思。对很多人来说,这种观察的姿态,就像层层波及到躯体的水纹,经过时间的过滤,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触感。慢慢触达到他们身边的时候,已经变成了用来抚平焦虑的韵律。


 摄影:小枝©ICYWORKS

 

“很多人都不看好我做这件事,也有很多人说千万不要把自己的爱好当作职业。但我却从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Woki说:“我的焦虑症就是在我专注做木头的时候消解掉的。”


这些带着年轻手艺人的“灵感木作”,在它精致的外面与粗砺的内纹间,形成Woki木作的特别之处。当Aalto系列边柜盛放着这些木作品,毛毡的柔软质感与木头的光滑面向产生出奇妙的“化学反应”,日常角质的薄与厚,显现出生活原貌的层次感。


 摄影:小枝©ICYWORKS


Aalto系列绿野仙踪边柜,以浪漫的墨绿毛毡披于柜身,绿色的波浪形上下交错,各不相同,像海浪般此起彼伏,又像丛林般参差错落。搭配木作工艺品,将“自然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如置身于自然的密丛之中,充分感受着自然的气息。

 

 摄影:小枝©ICYWORKS


“虽然木头的简约风格让家里的氛围很简单,但尝试与其他物件进行搭配也很不错,很喜欢这种新尝试。就像打破常规,敢于突破束缚一样,做出令自己开心的选择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Woki边说着边把自己的木作放在了柜子上。


 摄影:小枝©ICYWORKS



后记


在“快与慢”中做出一个决定并不难,生活舒适度的真正高光时刻并非来自物欲得到满足,而是在开始尝试把控人生节奏的过程中,那种独属“从头来过”的迷人瞬间。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前三张,雨婷©一筑一事;后两张,小枝©ICYWORKS;依次为:JULIA陈列柜、湾椅 、礼帽墩(高款)、阿尔托系列餐桌、Aalto系列边柜


这场关于“快与慢”、“新与旧”的探访之旅没有任何教科书式的劝诫,只遵从生活中存在的真实面相,并将它们一一展露。


选择过什么样的人生,喜欢什么样的生活都不应该由外界贩卖的焦虑来决定。那些“横冲直撞”、“任热蛮任性”的松弛状态,那些抛开主流社会的既定规则、行为准则的勇气,往往是能引发我们内心共同震颤的原因。不再纠缠于外界的声音,做出自己的决定,反而让内心的这份“想要”水到渠成。


希望你眼中的世界,回过头去是那些没有虚度的珍贵人生,回过头来是此刻正在经历的一切,独自拥有的信念和勇气。


.

.

.



🎁

互动福利


文末留言聊一聊

“你对哪种传统手艺感兴趣,为什么?”


我们将优选留言点赞数最多的

1

送出由尖叫设计提供的

香薰蜡烛*1+ 洗漱包*1


* 留言时间截止下周一18:00


 


主编  |  牧之、鹤鹤

编辑  |  邱子

撰稿  |  邱子

摄影  |  雨婷©一筑一事;小枝©ICYWORKS;山见陶瓷工作室

设计  |  三金 ©ZASHE杂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