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最聪明”的街区,还有什么好更新的?
城市的“校园式体验”
“Insight of Urban Renewal · 识城计划”
随着城市化过快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城市更新”的话题在不同的场合被频频提及,它被视作人类对未来城市的想象,也是打破城市固有模板、激发城市活力、改善人类生活的重要举措。
当人们将更多目光投向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建筑肌理与业态创新中时,我们将从媒体视角出发,持续探访、记录有价值的城市更新实践案例,也从参与者的角度出发,对话那些拥有专业见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学者、建筑师、运营者,以及投身城市更新的多方人群……
共同探讨城市更新的意义、它在更新什么、又是如何更新以及更新后有何变化等话题,希望为城市的未来规划提供些许参考路径。
· · ·
以创新思维与视角,
探索和记录当代中国城市的更新进化。
又是一年毕业季,不管是图书馆、教学楼还是宿舍楼或食堂,校园氛围总是让人念念不忘。在成都,如果说哪个地方的“校园氛围”最浓厚,华西坝绝对榜上有名。
· 四川大学(华西校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除开四川大学(华西校区)不说,华西坝从1905年开始就建立了华西协合大学。直到现在,超过100年的历史街区,不仅有百年大学屹立,更是营造了精湛的医学氛围。
作为中国口腔医学的发源地,以华西医院为主的各医院聚集于此,遥遥领先的医学水平,让这里的知识密度越来越高。
· 四川成都华西协合大学校园地图(1928-1930年间);图片源于网络
前几天在川大华西校区闲逛,和一位老学者聊了聊他印象中的“校园”。
今年已经是80高龄的金开泰研究员(下文简称金老师)已经在华西坝生活了几十年,他对这里的了解更加深刻。
金老师对我说:“抗战时期,华西坝的学习氛围真的可以用‘巅峰’来形容。当时‘五大学’(华西协合大学、中央大学医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的学生,不仅可以互相听课,也能共享学分。资源共用的意识从那时就有了。”
· 川大(华西校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整个华西坝街区是成都人的“大学”,这与传统意义中的“大学”不同,华西坝更加开放、包容,学习氛围也更加浓厚,以致于让整条街区都成为成都最具有“文化气息”的地界。
· 川大(华西校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人们在其中的生活形态,刻画了整座城市的文明基因;华西坝也像这座城市的“大学”般,与时俱进地更新着它的“校园式体验”。
· 华西坝街景,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在城市文化高地
寻找共鸣
华西坝的历史犹如一本厚重文献,不是短暂的篇幅能详尽概述。但它的特质却在古往今来中,变得越来越鲜明——区别于镗钯街、玉林路、猛追湾等街区的市井烟火气,华西坝则多了几分书卷气。
流沙河老先生曾说:“成都的五大文化标志地,我认为是老少城、华西坝、草堂、武侯祠和春熙路。其他地方皆市井景象,唯华西坝为人文气象。近代文化的西风东渐,就是从华西坝传到成都的。”
· 华西坝街景,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基于百年的历史发展,华西坝在中西文化碰撞、科技引入和学术研究上,始终是开拓者与引领者的角色。
无论是抗战时期汇聚的师资或名人(陈寅恪、钱穆、顾颉刚、徐中舒等);还是除开医学教育,汇集体育、音乐等多个领域的新潮文化。华西坝拓宽了成都人知识领域的边界,它的历史位置并不仅是街区的扩容,更重要的是让整座城市的内核发生改变。
这也是为什么,对于成都人而言,华西坝是现代文明的高地。
· 川大(华西校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现今的华西坝区域北至锦江,东至新南路,南至一环路,西至浆洗街、洗面桥街。在这条街区里保留着跨越时代的大学建筑群。
· 川大(华西校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外在的物理空间亦是文化的传承,也是一座城市最为直观的文脉。无论是建筑风格、楼宇功能,还是属于时代的独特印记。华西坝的这所百年大学,无疑是成都历史的见证者。
· 华西校舍鸟瞰图,图片源于网络
1905年,英国圣公会、公谊会、美国浸礼会、美以美会和加拿大循道会等在成都联合创办教会大学,由于是由5个教会联合创办的,取名华西协合大学,成都人则更习惯于称之为“五洋学堂”。
· 华西协合大学,图片源于网络
随之而来的是英国建筑师弗雷德 · 荣杜易,在这里建造了新式大学建筑,与他一同的建造团队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工程师。他们将那时发达的园林、建筑技艺带到了成都,创造出了一个“中西合璧”的经典建筑,有别于中国传统庙宇的威严幽深,它错落有致、收放自如。
时至今日,学校里的“钟楼”和“懋德堂”(原图书馆)仍是成都建筑群的时代标签。
· 川大(华西校区)懋德堂,摄影©朱毁毁
懋德堂最初是华西协合大学的图书馆,它与齐名的怀德堂有序落于中轴线两侧。作为华西坝老建筑群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见证着这里的历史街区氛围。如今懋德堂的职能是四川大学华西医学的展览馆。
虽然它的功能发生改变,但不变的是,它对好学者沉默的褒奖,比如从容、勤奋、坚持创造。或许也正是由于它的开放、包容和学识海洋,卸下了都市的猎奇和浮躁,重拾静心与专注的本质,从而使跨时代的人们产生共鸣。
· 华西钟楼(川大华西校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与半月形荷花池对望的钟楼,暮鼓晨钟,时间在这里以另一种形式运行。它阡陌纵横,穿梭于草蛇灰线的街巷里,串联起过去与现在,默默梳理着城市的文化脉络,也记录着坝内坝外的变化——那些在平日里你未曾留意的细节,店铺的变换、街道的格局,都在静默中焕然一新。
· 川大(华西校区)校园景色,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从有机更新到生活方式
在与成都共生共长的许多年,华西坝的街区早已形成了自己的运转体系。人们在这里工作、读书、就医、生活,或许都未曾留意华西坝的小天竺街至大学路已然开始了“更新”。
· 华西坝街景,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华西坝在90年代就修了不少新的建筑,大学路在以前是农贸市场。后面两边的店铺陆陆续续地起来了,学校这边的建筑也发生不少变化。时代变化得太快了,日新月异,感觉没几天就一个变。”金老师说到。
· 邓常春高级工程师(左)与金开泰研究员(右),在川大华西校区漫步,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作为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街坊,他比其他人更早一步的注意到了这里的“修修补补”。在他和自己的老朋友邓常春高级工程师看来,城市更新不是什么新鲜事。
“我们老一辈人也盼着生活也来越好,不过对于很多具备跨时代意义的建筑和街道,还是更希望可以修旧如旧。每代人有每代人的记忆,构成城市的要素中,也要将具备历史意义的建筑和故事保留下来。毕竟不同年代的’叠加’,才能让一座城市有血有肉。”
· 川大(华西校区)古建筑群的典型特征,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在城市更新的描述中,“修旧如旧”和“破旧立新”都是常见的词汇,一座城市的肌理也正是由“新”与“旧”共同构成。
随着城市的变迁,华西坝从传承到革新,始终保持着根植于本性中的“书卷气质”,在现代化节奏如此快的境况中,仍然保持着那份“沉心”与“勤勉”。
当“华西坝”这样一个文化街区,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口,它也面临着如何更新的课题。在都市业态千篇一律、城市性格渐渐消失的当下,历史文化街区究竟应该何去何从?这一切,或许在万科的“万巷更新”中探寻到些许答案。
· 华西坝街景,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万巷更新”作为万科中西部区域旗下城市更新运营的服务品牌,旨在提升老旧城区的整体价值,通过风貌焕新、配套、产业、消费升级、保护城市文脉、倡导社区自治的多重纬度,由内而外地激活城市活力。
去年,万科刚刚完成了猛追湾市民休闲区的“有机更新”;今年,它将目光投射到了成都底蕴深厚的华西坝历史文化区。
· 华西坝历史文化区,整体项目区域效果图,图片由官方提供
华西坝城市更新项目是天府锦城项目“八街九坊十景”中的”九坊“之一。万科将通过的三个面向——地方创生新模式、文化街道博物馆、开放式文化交流先锋地,完成华西坝第一期的街区升级。
· 华西坝历史文化区,首期更新效果图:包括凉山宾馆底商、大学路12号院底商、大学路11号院底商共计面积约3000m²,图片由官方提供
风貌修复 · 让文脉得以延续
地方创生新模式
坐拥百年传奇大学的华西坝,除了浓厚的人文历史底蕴之外,留存至今的庞大建筑群亦使它格外独特。此次更新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通过地方创生新模式,摒弃了城市的再造和翻新,采用“微改造”的方式,在街区的物理空间上,保留了原有代表性建筑的特色。
外立面的屋檐曲线仍然按照原有风貌修复,巧妙地用“修旧如旧”,为创造者与体验者寻找到了平衡点。让华西坝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
· 华西坝历史文化区,首期大学路“地方创生新模式”局部,建筑外立面提取华西传统建筑元素;效果图,图片由官方提供
多元业态 · 唤醒街区活力
开放式文化交流先锋地
第一期的更新选择在大学路,这也直接决定了华西坝更新后的街区状态——“文化”将成为这里最大的特征。
多元化的业态主要集中于此,在推行“开放式文化交流先锋地”的举措中,万科通过即将出现的文化交流空间,全时段餐饮、咖啡、甜品、黑胶唱片、杂货、音乐、文具、vintage等,一店一景,将业态与“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结合,打造最有游逛性质及文化底蕴的消费场景,从不同面向加深人们的“文化体验”。
· 华西坝历史文化区,首期“开放式文化交流先锋地”更新一隅;效果图,图片由官方提供
包括即将落成在大学路的餐饮业态,也传承着华西坝中西文化的交融精神,打造中西美食融合的休闲场景,让人在这里获得足够完整的生活体验,寻找到精神层面的共鸣。
新旧交融 · 创造交流空间
文化街道博物馆
在华西坝历史文化区的改造中,不得不提的一定是“文化街道博物馆”。
· 华西坝历史文化区,首期“文化街道博物馆”;效果图,图片由官方提供
在优化公共空间尺度的同时,万科不仅支持即将入驻的品牌进行门店打造、空间设计,还将扩大街区步行道的使用空间,将华西坝百年历史人文结合城市街道,打造博物馆展陈体系,运用新科技手段形成可阅读、可互动、可体验的展览漫步道。
· 华西坝街区氛围,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无论是建筑形式还是内容运营,万科对于华西坝的更新,是一种进退有度的方式。
从愈加多元化的业态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引入有内容的旗舰店,还是推行品牌定制店。此次的更新要点不断强化华西坝的文化IP,使其成为街区活化的核心,继而创造出更本质、更有认同感的生活方式。
在更新之外
我们应该关注什么?
虽然在更新手法上,万科向来秉持“有机”的方式,但它总能抓住街区的“特性”。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成都猛追湾,通过“EPC+O模式”打造时尚活力与烟火市井交织的休闲场景。滑动观看更多图片 ,从左至右分别为:厘途、Shy guys、RAW HEART、几何书店,摄影:小枝©ICYWORKS
一如新门西之于南京,上生新所之于上海,永庆坊之于广州,猛追湾之于成都……这些更新案例,都是从城市的在地性中提取特质,进行有机创新,使其实现老旧城区的再生。
· 上海上生新所,成为上海新地标,集文化、娱乐、生活为一体7*24小时的活力社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 广州永庆坊,用“绣花功夫”活化广州最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图片由官方提供
· 南京新门西,图片由官方提供
当一座城市的更新开始形成完整的体系时,它的街区活力是否真的被唤醒?
尤是一座城市具有代表性的街区更新,它更多意味着建筑与生活方式产生切实的互动,也意味着人与城市发生了对话。
· 华西坝街景,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当“城市更新”变成人人都在谈的话题时,强调“有机”,不再是浅层的概念,而是需要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城市乃至街巷的文化形成。
· 华西坝大学路及周边街景,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即便当前中国城市更新还在摸索各种模式的可能性,但融合各方诉求特点,从主导者、改造者、参与者到使用者共同参与其中的更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更新。
· 华西坝街景,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或许城市更新的路还有好长一段时间需要磨合,那些流淌在街巷细部中的人物故事、街巷日常,都是值得我们再三探索的“旅程”。
那些见微知著的瞬间,或许才是激发城市居民热情、活力与创造力的原因。
· 华西坝街景,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
关于“万巷更新”
华西坝历史文化区是“天府锦城”中“八街九坊十景”中的“九坊”之一,系万科成都与武侯区合作的城市更新项目,内容包括范围内建(构)筑物、道路景观综合改造、夜景照明及收储资产运营等;万巷更新是万科中西部区域旗下城市更新运营服务品牌,旨在提升老旧城区整体价值。华西坝城市更新项目是继猛追湾城市更新项目之后“万巷更新”业务的又一重点项目。
* 本资料系要约邀请,内容仅供示意参考
-
💡
留言聊一聊
你印象中的华西坝是什么样的?
-
主编 | 牧之、鹤鹤
编辑 | 邱子
撰稿 | 邱子
摄影 | 雨婷©一筑一事;或来自网络
校对 | 颖酱
设计 | 三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