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重庆首个“后现代”建筑群,解锁一座城市的人居想象
当现代主义推崇直线、简洁、方盒子的机械化建筑制度时,一种把建筑当作“人性的容器、感性的艺术”的思潮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这就是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在某种意义上与工业革命密不可分,这也决定了它的“工业性”或“机器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则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与挑战。它反对平淡、冷漠、过于简单化的国际式风格,认为建筑作为承载人类生活的容器,需要艺术感和人性。
后现代主义在尊重传统文脉的同时,力图冲破规则的桎梏,让建筑从形而上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获得更自由的诠释,建筑因此更加生机勃勃。
人性化的设计尺度、细腻的艺术表达、城市肌理与文脉的传承,令后现代建筑摆脱冰冷的机器化样貌,成为能激发人们情感共鸣的感性空间,因此也更加融入人类社会了。
何为后现代建筑?
五大风格关键词
后现代建筑从古典建筑、洛可可、新古典主义建筑,维也纳分裂派、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德国新艺术运动中自由借鉴。
它往往将惊人的新形式与看似矛盾的经典元素结合起来。 后现代建筑常有不对称、复杂性、解构主义、趣味性、装饰性、明亮色彩和折衷主义的特征。
德国建筑师James Stirling将这种风格描述为“表征与抽象,不朽与非正式,传统与高科技”。
后现代建筑作品 / 图片:来自网络
不对称和倾斜
不对称是后现代运动的标志。不规则的倾斜立柱、墙壁、对比强烈的结构在后现代作品中十分常见。角和线的交错穿插在视觉上给观者造成冲击。
荷兰格罗宁根博物馆(Groninger Museum)在形状、色彩和材料上丰富多变,演绎了后现代建筑的不对称之美。
荷兰格罗宁根博物馆 / 图片:来自网络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从1980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建筑思潮,思想上受到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影响。解构主义建筑的特点是对建筑整体进行破碎化和解体化的外观处理,运用非线性或非欧几里得几何的设计,来形成建筑元素之间关系的变形与移位,譬如楼层和墙壁,或者结构和外廓。
弗兰克·盖里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是此风格的最佳例证。设计中使用的钛材料随着环境光线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色彩,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建筑在日光中的美感都不一样。
弗兰克·盖里-古根海姆博物馆 / 图片: 来自网络
诙谐、趣味、坎普风(Camp)
“坎普风”是“艳俗艺术(gaudy art)”运动的反讽性再生,它是“豪华铺张的、夸张的、装模作样的、戏剧化的、不真实的”。后现代建筑从中汲取灵感,“坎普风”的后现代作品将对现代主义的反叛推到了新的高度。
特里·法雷尔-TV-AM电视演播中心 / 图片:Richard Bryant 手绘:Clive Wilkinson
佛罗里达迪士尼乐园的海豚酒店(Hotel Dolphin)凭借诙谐趣味和放纵浮夸而闻名。坎普风建筑师挑战着正统的规则,以新的构架和设计来进行创新。
迪士尼乐园-海豚酒店 / 图片:来自网络
复杂性
后现代建筑整合了多种多样的色彩、肌理、形状和主题,形成独一无二的复杂性。
弗兰克·盖里的”跳舞的房子(Dancing House)”是后现代建筑“复杂性”的完美代表,丰富的材料和变幻的线条搭建出一个超脱尘俗的结构。
弗兰克·盖里-跳舞的房子 / 图片: 来自网络
不同元素的冲突对立
与简单几何形状的现代设计不同,后现代主义建筑从此前所有的风格流派、文化、来自古典建筑的装饰元素中汲取灵感,形成对立与冲突感。
比如美国肯塔基州的Humana大楼,设计师Michael Graves整合了不同设计思潮,在存续历史的同时,鼓励以前卫的方式进行创新。
Michael Graves-Humana大楼 / 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公用建筑,不少私人宅邸也采用了后现代的设计手法。
扎哈·哈迪德生前唯一的住宅作品“首都山住宅”是为俄罗斯商人Vladislav Doronin所设计。它位于莫斯科附近barvikha朝北的山坡上,松树和白桦树的高度可达30米,建筑的形状由其自然地形决定,流体几何形状从景观中浮现出来,并部分嵌入山坡中。
扎哈·哈迪德“首都山住宅” / 图片: 来自网络
芬兰原木住宅生产商“极地生活屋”推出的新一代住宅Wave House由芬兰设计师Seppo Mäntylä设计。它融合了坚固的木结构、玻璃和钢材料。独特的曲线造型灵感来自船和飞机。
芬兰原木住宅Wave House / 图片: 来自网络
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与儿子Sam联手设计的全新盖里私宅采用了纵横交错的木结构和不规则的外廓设计,屋顶被金属覆盖,在黄昏呈现粉色,充满了盖里的个人风格。
弗兰克·盖里的新住宅 / 图片:来自网络
传统、文脉、城市与人性
后现代大师们的建筑哲学
从罗伯特·文丘里、诺曼·福斯特,到安藤忠雄、阿尔瓦罗·西扎、弗兰克·盖里和扎哈·哈迪德,来自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建筑师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对建筑的造型、功能、技术、符号和社会价值等要素进行了探索和突破。
半个多世纪以前,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提出“少即乏味(Less is bore)”,向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发起挑战。
在文丘里设计的“母亲住宅”中,他大胆地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这是一座承认建筑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建筑,它既复杂又简单,既开敞又封闭,既大又小,某些构件在这一层次上是好的在另一层次上不好......”
罗伯特·文丘里-母亲住宅 / 图片:来自网络
“高技派”建筑的灵魂人物诺曼·福斯特在法国尼姆方形艺术中心、汇丰银行香港总部等作品中,将关注焦点转向建筑的灵活性、城市文脉和生态环境。
设计上,福斯特依靠先进的结构和现代化设备体系,让建筑空间灵活多变,建筑不再是“凝固的音乐”,而更像一曲现代爵士乐,是流动的,而非固定的。
对城市文脉的重视,使建筑与环境融合,建筑“为城市而存在”;对生态和气候条件的技术处理,令“高技派”建筑始终围绕人类及其生活质量展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诺曼·福斯特-法国尼姆方形艺术中心 / 图片:来自网络
清水混凝土大师安藤忠雄虽然深受现代主义影响,但在精神上却是完全东方式的。他更关注建筑的精神性,关注建筑中的人的精神状态。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着不同的精神需求,这个时代人们最大的心理特征是孤独:缺乏与他人精神上的交流、缺乏与自然的接触和交流。
安藤忠雄设计的六甲集合住宅反映了建筑师对居住者渴望与大自然亲近及社会交往需求的关怀。
安藤忠雄-六甲集合住宅手稿 / 图片:来自网络
安藤忠雄-六甲集合住宅 / 图片:来自网络
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的作品往往基于地理学立场,在场地风景中引入简单的几何学,以平实生动的形象和整体而丰富的空间准确地诠释场,求得建筑与自然、建筑与城市的微妙均衡,进而反映现实生活,并支持现实生活。
阿尔瓦罗·西扎作品 / 图片:来自网络
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以“迪士尼音乐厅”和“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闻名,他认为,如果建筑能够在为人遮风避雨的同时,激发起人们的情感,那么建筑才真正具有了其存在的意义。
弗兰克·盖里的作品向世人证明,建筑空间并不一定要被限制在一个单一的几何系统,乃至于任何常规的秩序系统之中。
弗兰克·盖里-迪士尼音乐厅 / 图片:来自网络
被视作“前卫派”的扎哈·哈迪德重视个体建筑与城市肌理的关系,并结合混沌理论使建筑造型更具动感。哲学上,扎哈·哈迪德倾向于法兰克福学派,强调艺术对传统美学的变革。哈迪德的抽象艺术手绘图也成了她标志性的个性表达。
扎哈·哈迪德作品及手绘图 / 图片: © Aesop
尽管后现代主义建筑并不能简单地描述为某种特定的形式或风格,但这些大师都有一些共通之处:反思现代主义、革新规则和框架、尊重城市文脉、重视人性化需求,最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案。
弧面、燕窝角、城市肌理
重庆首个后现代别墅作品
早在20世纪初,柯布西耶就提出了“建造大批量生产的住宅”的口号,他认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大工业化生产使住宅成为一种可以被批量标准化生产的产品。无论贫富,每个人都有享受这种产品的权利。
然而,柯布西耶式的集合住宅有它的局限性——过于依赖机器以及工业化,忽略了人的精神需求;过于提倡通过统一规划改造基地自然环境,不注意与原有的环境发生关系与对话。
与之相反,后现代主义住宅不是冰冷的空间,它必定是为人性考虑的、为城市考虑的、为生态考虑的,同时挥洒着建筑师独具匠心的创意和个性。
由香港置地打造的重庆首个后现代别墅——天湖岛就是这样一个作品。
香港置地·天湖岛所在的照母山片区位于重庆北部两江新区的中心地带。湖心岛环抱照母山与岚峰山脉,直面风光旖旎的黄桷湖。
黄桷湖湖心半岛
23席以“游艇”为灵感的别墅呈扇形分布于半岛沿岸,2.4公里的湖岸线可将7万方水景尽收眼底。
艇墅手稿和蝶墅手稿
别墅形似驭浪而出的“游艇”。
“游艇”本身就是一座可移动的建筑,它结合了前沿科技与艺术化表达,在满足功能性需求的同时,还凝炼了人们勇于探索和突破自我的精神。
游艇概念图
非对称、不规则的外廓层叠交错,一栋建筑中采用了多达百余个弧面设计。
建筑设计师高迪说过:“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归于上帝”。弧线的形态源于自然,它将直角和直线的方正化约为和缓渐进的视觉语言。
随弧面流动的不仅是建筑本身,还有光、空气与声音,人们随着空间的动态变化一步步向前探索,徐徐揭开建筑的全貌。
象牙白立面采用了达芬奇石灰石,取材自雨水冲刷、曾经战火纷飞的克罗地亚,与距今1500年历史的杜布罗夫尼克古城墙的石材同源,纹理柔和,散发出自然和时间的痕迹。
达芬奇石灰石外墙
部分别墅外墙以棕黄的原木色立面与屋顶无缝衔接,这款木材与古根海姆博物馆曾经使用的材料一致,从非洲到西班牙再到重庆,跨越两万多公里,为建筑赋予了多元地域文化的饱满肌理。
别墅户型手稿 / 手绘:小杨©一筑一事
深灰色的弧面围合式铝型材对建筑进行包圈,描绘出浑然一体的线条感。在铝板包圈与木材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弧形转角,称之为“燕窝角”,内弧木材的工艺极难打造。设计和施工团队奋战10天,经过分离毫丝的处理,保证线圈包边与木板衔接处的美感统一,夹角不会破坏建筑的流线造型。
铝板包圈与燕窝角
为了让瞰湖效果达到最佳,游艇别墅在设计中大量采用不规则弧形露台和大面积落地玻璃窗,部分窗户采用游艇式前舱设计,窗墙比最大达到3.27,一线观湖别墅的景观面甚至达到270°。
大面积落地窗
天湖岛游艇别墅的设计不拘泥于固定的几何形体,它有着“非线性”的美感:
线条起伏曲折、色彩冷暖搭配、造型元素遥相呼应,形成属于建筑的轻重缓急。人对空间的感知不再是平铺直叙的,弧形和曲线以圆融灵动的形态,给人带来变化多端的惊喜。
建筑如流淌的音符
天湖岛团队因地制宜,结合梯形坡度的高差沿湖线这一地理特质,将别墅群沿半岛环线和高差线成扇形排开,令自然与建筑无界共生。
别墅群手稿
一线临湖别墅,与自然亲近无间,阳光和湖景无拘无束地倾泻入室,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内圈别墅,直面庭院别致景观,步移景异,极大地提升了居住体舒适感。
天湖岛庭院景观
通过户型结构创新和二三层的后退和凹凸关系,增加了露台和阳台面积,以此带来更好的景观视野,庭院的泳池和艺术装置令休憩成为一种度假般的享受。
天湖岛庭院景观
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忽视了在深层的文化结构上与人们的需求对应,从而逐渐发展为僵化的“国际化风格”,导致了城市景观的单调乏味和黯然失色。
以西扎为代表的后现代大师将“建筑奠基在每一个特殊地形和地方肌理的精细质感中”。
他们的作品,紧密反映了城市、地形、景观,真正做到了扎根土地,融入环境。多元的设计风格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观,为工业化社会增添了艺术想象力和弹性空间。
阿尔瓦罗·西扎建筑作品 / 图片: 来自网络
天湖岛之于重庆,也是突破框架的一次革新。
它以“非线性”美学风格和融入城市肌理的人性化设计为重庆的城市景观与生活方式带来了新的可能。
天湖岛别墅俯瞰
23栋别墅绝不是城市中一座孤立的雕塑摆件,而是一件以活跃的造型风格与周边城市环境和文脉产生呼应和互动的艺术品。
它们向内有着不拘一格的空间形态,向外则与湖泊、植物、周遭建筑景观相辅相成,与整座城市的肌理相协调。
多变的空间不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更在使用上衍生出丰富的功能,它能激发起人们对生活的创想,并带来崭新的视野。
傍晚的天湖岛
天湖岛置身于重庆城市发展的前沿区域。从森林公园、国际学校到大型商业中心,这里汇集了人们关于未来的愿景和规划,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着这座城市的航向。
它对“亲近自然、拥抱社群、多元城市”的追求,或许只是一次小范围的实验,却可能成为未来重庆城市住宅发展的一个另类范本。
*参考文献:
《后现代主义建筑20讲》——薛恩伦、李道增等著
《弗兰克·盖里传》——【美】保罗·戈德伯格著
主编:牧之、鹤鹤
编辑:坦柔
撰稿:坦柔
摄影:©三棱镜 ©超然映画
校对:屿墨
设计: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