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93-2022,寻找“城人式居”的16种“玉林回答”

回答玉林 一筑一事
2024-09-03


如果身在成都,或身边有一些成都人,你很可能对“玉林”耳熟能详,而最近,一场关于玉林的展览《1993-2022回答玉林》可能正在朋友圈刷屏。开展首日,我们迎来了第一批抢鲜的观展者。


点击播放👆《住在这城市》“回答玉林”展览主题曲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现场 / 摄影:ICY©ICYWORKS


我们认为,回答玉林不只属于玉林和成都,更带给我们关于社区、地方和理想生活的提问


与答案相比,提问显得更庞大,因此“回答”仅仅是一个像窗口一样的开始,以至于我们放在展览序言的第一句话,就是波兰女诗人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波斯卡的那句:


“我为简短的回答向庞大的问题致歉。”


1997年,唐蕾在小酒馆

2021年,一介·巷子里的橱窗前


“全球化”在经验上的不断增强和在观念上的泛滥,带来了人们对生活稳定性和确定性的需求,“地方”或者“地点”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成为反抗日益抽象化、同质化和消费主义生活的支点。


“回答玉林”,可能关乎中国过去三十年城市化高速发展下的人口迁徙史——从最初的拆迁安置到最新的数字游民;可能关乎中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方兴未艾到如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民众自我认知失衡的普遍症灶;可能关乎两代知识分子与文化创意人不断割裂与尝试对话的窘局,及其投射在街角间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事”;更可能关乎我们寻找新生活方式的一场旷日持久的社会试验。


大约三十年,从街巷、邻里到社区,应该是一个空间含义逐渐减少而地方含义逐渐增强的过程


2008年,导演贾樟柯在白夜拍摄纪录片

2002年,玉林生活广场 / 摄影:迟阿娟

1990s,玉林二巷的三轮车 / 摄影:老石

打架 / 摄影:黑豆儿


本次展览仅仅是玉林的一个缩略图,为走近玉林提供可资的检索。当然,玉林的价值在于它也如同一个缩略图,为走近当代中国生活的三十年变迁史提供一定的检索。为玉林留存文献正是本次展览的基调。


是不是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类似于玉林这样的街区?


展览借由“纪录片”的创作灵感,设“城市”、“人群”、“生活方式”和“住居”四个策展单元,多维立体地重塑一个“玉林共同体”。这是一场关于城市更新的展览,更是一场关于人群更新、生活方式更新与住居更新的呈现。




以下是关于展览4个展区16个单元的“剧透”:



城 CITY

01:00:00


……玉林好像一个起点,它位于城市中轴线的人民南路西侧,东连跳伞塔,西接浆洗街,南北分别以二环路、一环路为界,此后又向南延展出桐梓林、双楠、神仙树等片区。便利的区位使得不少企事业单位在此修建规模不等的职工宿舍。随后的城市化在这座城市的二环、三环,一直到五环都留下了数不清的高楼大厦与宽阔快车道,但这个自成一体的玉林,却保留了九十年代至今的各个年代所建设的多层住宅与微型组团,交错成群、新老混合,由毛细血管般的街巷、小块绿地和口袋公园串连。


除了几条主路是双向四车道,大量街巷都是双车道,甚至主要用于人行,道路宽度集中在9米、6米,且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的需求都得到了同等尊重。这样的小街区、小尺度,却逐渐成为了玉林的巨大财富,赋予了它在城市设计意义上的非凡潜力,大量的市民生活与文化艺术常年在玉林发生,这里被人们比作纽约的苏荷、巴黎的左岸、伦敦的肖尔迪奇,但它却不是城市规划的有意为之,而是地方生长的无心之举……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现场 / 摄影:ICY©ICYWORKS


01:01:08 玉林三十而已


当我们翻看1993-2022年玉林三十年间的成都老地图,对照地图上的玉林所留下的痕迹,能清楚看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成都,一环路以外的大部分区域,还保持着川西平原特有的田野与堤坝,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很快玉林这个最早位于地图下方边缘的“空白区域”,有了自己的名字,甚至来不及填充逐渐细密的街巷信息,就迅速成为千万人口的大成都在中心区留下的一个“豆腐块”,这一切不过三十年而已。


1980s,玉林区域还是一片农田 / 图片由老石提供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现场 / 摄影:ICY©ICYWORKS


01:02:06 脚步丈量玉林


玉林的道路根据层级,以“路”、“街”、“巷”命名,“路”是数量较少的主干道,“街”作为辅干道,而“巷”则为数众多、弯弯拐拐,三者之间彼此融汇连通。


如何形容玉林作为一个街区的妙趣?“脚步丈量城市”是一个既宏观又微观的表述,它直观地体现了整个区域的体量——横竖一两公里,又表明了身处其间游逛的舒适感,似乎能感受到那种走街串巷、走走停停的惬意。一座有魅力的城市,一定有着类似的属性,比如纽约的苏荷区、伦敦的肖尔迪奇、巴黎的左岸、东京的代官山以及上海的法租界。


玉林的小巷子 / 摄影:黑豆儿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现场 / 摄影:ICY©ICYWORKS


01:03:50 一页玉林


不大的玉林拥有丰富的街巷“褶皱”,这也催生了大量的临街店铺,它们从第一天开始就引领着各自细分而最终共融的生活方式,有的昙花一现成为传说,也有的前后流行近二十年,比如刘一刀修脚、飘香火锅、小酒馆、白夜、龙虾一绝等。


巴掌大的玉林,到底藏着多少有意思的店?生活在玉林者,可在十五分钟步行范围内,完成自己的日常需求:买菜、推拿、下馆子、买衣服、喝茶、泡酒馆儿。那些时不时新开的小众空间,也能满足人在日常之外的好奇心:独立书店、黑胶唱片店、精酿啤酒馆、快闪艺术展……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现场 / 摄影:花花©一筑一事

玉林街头的火锅店 / 摄影:mu

2008年,郁可唯和她的COCO乐队在小酒馆演出现场 / 摄影:蔡鸣


01:04:06 关于玉林城市规划的启示


玉林初建时,房地产开发浪潮尚未开始,街道的一侧是稀稀拉拉的建筑,另一侧仍是农户和庄稼地,转眼间玉林出现了。一些城市规划的业内人士说,玉林并不是规划出来的,但给予了城市规划界不少的启示。


多年来,有若干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的老师、学生及工作者,以玉林作为观察、调研和实践的对象,他们不时在论文、调查报告和作品集中提及玉林,尤其是在近年来越发热门的“城市更新”中,玉林常常作为一个重要案例。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现场 / 摄影:ICY©ICYWORKS



人 PEOPLE

02:00:00


社区是随着城市的扩展自然形成的,是根据生活的自然需求应运而生。我们的社会习惯于任何事物都在控制中产生,而玉林是野生的。如今我们看到的玉林的形态,是与玉林的原住民同时生长起来的,而不是后来硬插进去的东西,这是它的可贵之处。

——艺术家 何多苓


……那些不断来到玉林的人,与那些最终离开玉林的人一样,都成为了玉林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当年最早迁居于此的“原住民”,正是来自于成都四处的街坊邻里,他们带着老成都的商业业态、市井传统和生活习惯而来,让玉林从一开始就误打误撞地成为了一处老成都的新“标本”。


玉林之所以成为成都第一个“当代艺术聚落”,建筑是直接原因。当时沙子堰东巷开发了三栋所谓的

“大板房”,结构仍然是砖混,但采用了水泥浇筑的建筑技术,所以能有跨度达5.7米和6.3米两种户型,其中若干单元在当时堪称“大户型”,有着可自由隔断的格局。超大的客厅对于当时的居民不太实用,却十分适合画家作为画室。偶然看见报纸上的广告信息,画家何多苓颇为动心,告知众友们纷纷前来,或买或租,后来的沙子堰聚集了何多苓、周春芽、张晓刚、郭伟、翟永明、唐蕾等大批艺术家和文化人……


……艺术家与孃孃可以背对背坐进街边的面馆,吃着不同臊子的一碗面;诗人与刚放学的中学生可以同时窝在咖啡馆的一角,拿着本子找寻灵感,或奋笔疾书今晚的作业。毕业生租住玉林,退休者安居玉林,创业者闯荡玉林,外来者亲近玉林,设计师在玉林找线索,厨师在玉林显身手,热爱玉林者皆因他们能在此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方天地。他们之间彼此独立,不会因为自己的身份和阶层而有所不适,但又在最大限度地相互认同……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现场 / 摄影:ICY©ICYWORKS


02:01:00 自在玉林人


走进玉林不久,你就会发现这里人的脚步并不匆忙,表情从容地从事着散发玉林味道的“劳作”,比如在街沿上打长牌,在店门口掏耳朵,在菜市场讨价还价,在火锅店磕着瓜子排着号,在咖啡馆过方案,在酒吧冲壳子……


在这个盛产照片、人人都是摄影师的年代,当我们以三十年跨度梳理玉林人照片时,却惊讶地发现照片依旧保有不可替代的魔力。多年间的玉林人,他们出现在照片中的神态、举止、穿着、情绪都有着某种穿越周期的共性——这不是自我,而是自在。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现场 / 摄影:ICY©ICYWORKS


02:02:04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玉林


人的经历产生了故事,但故事反过来塑造了人。“当初”、“那年”、“有一天”、“回想起”……都在从我们的记忆海洋中钓取故事,咬钩的是故事中的某个人,或某个场景片段。有历史学家认为,无数默默无名的个体所呈现的微观史,正是由大人物所构成的历史的缺失和遗憾。


玉林的书展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现场 / 摄影:ICY©ICYWORKS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现场 / 摄影:花花©一筑一事


02:03:08 谈及玉林


谈及玉林,你会如何描述它?除了如老友或邻居的亲切,三十年的时间跨度,早已切分出不同年代的人群,从五零后到零零后,都曾经或已经站在玉林的舞台。


《谈及玉林》短片截图


02:04:00 从沙子堰出发 


如果成都当代艺术有一张谱系图,玉林一定是绕不开的系谱。或者,我们可以更具体地聚焦在玉林的沙子堰。最早一批把画室搬到沙子堰及玉林的便是艺术家何多苓、周春芽、张晓刚、郭伟等,后来他们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中流砥柱,而当代艺术作为一个发端,随之而来的是泛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繁盛。


诗人翟永明与白夜,音乐人唐蕾与小酒馆,建筑师刘家琨与家琨建筑事务所……从沙子堰出发的这股艺文潮流,就这样一路蔓延三十年。


沙子堰时期的艺术家何多苓、赵秀文与画作上的赵欢 / 图片由赵欢提供

1997年,赵欢在沙子堰周春芽工作室 / 摄影:赵秀文

1997年,艺术家张晓刚、周春芽、栗宪庭、唐雯等在小酒馆玉林店合影 / 图片由小酒馆提供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现场 / 摄影:花花©一筑一事



式 LIFESTYLE

03:00:00


以前,我们城市的组成是街道,我们一般会说去某条具体的街,而不会说我们去玉林或某个社区。社区的概念是随城市的扩大才出现,相对于各个超大小区,玉林因此成为一个更小的尺度。它仍保留着过去的老成都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气息、烟火气在超大城市区域里已经很少存在。

——诗人 翟永明


……玉林可以说为当代成都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便利与多样之下,是老成都与新成都的交融。在举手与投足之间,你可以寻得许多种唾手可得的悠闲。以夜生活为例,玉林南路与二环路口处的玉林生活广场,白夜、小酒馆所驻扎的玉林西路,皆是成都早期的夜生活代表。2017年,赵雷的一首《成都》将成都“玉林路”唱响了全国,正是基于这种体验之下的共鸣。小酒馆门口开始络绎不绝地有人拍照打卡,初到成都的游客都涌入玉林,找寻着那条不存在的“玉林路”的尽头。


最近几年的玉林,咖啡馆、酒吧、餐厅、服装店,以及更多细分的、新潮的小店林立,但传统的业态依旧坚挺,并未因“普遍士绅化”的侵袭而被驱离。那些理发店、按摩店、茶坊、麻将馆、修脚店、面馆、小卖部等,依然活跃,依旧是玉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尚新锐与市井烟火共存,久居玉林,可以更好地洞见何为成都生活。


为什么生活方式在玉林显得特别包容?如果把玉林看作一本成都生活方式的“教科书”,我们应该如何书写一本玉林生活指南?显然,玉林及成都生活方式的精华,并不在于书写者有多么高屋建瓴和长篇大论,而是要尽量将它交给那些热爱生活的南来北往者去定义,只有更多人的参与和共创,才能带来更有趣的生活方式……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现场 / 摄影:ICY©ICYWORKS



03:01:36 玉林36小时


讲述玉林生活最先能想到的方式是什么?没有什么比得过基于时间刻度的“平铺直述”。


在玉林生活,会让人不想放过每个小时,不休不眠是对一种生活的最高礼赞。在不同的时段里,玉林生活映照在这里的再普通不过的人身上:树荫下的大爷在乘凉下棋,从菜市场归来的孃孃在踱步,爬上七层楼顶的少年们正在看一抹斜阳,开店的老板跷着二郎腿坐在街沿上,时髦的小姐姐在买手店里试一件当季的衣服,恋爱中的情侣正在咖啡馆相互依偎,随着音乐而扭动的男男女女……玉林生活就隐藏在36小时这分秒的流淌中。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现场 / 摄影:ICY©ICYWORKS


03:02:49 生活在这城市


玉林可以是一个用来聆听的地方吗?装进耳朵里的玉林是怎样的?玉林的声音是日常和熟识,但又往往是不可预知的,会随着人群的来来往往而变得灵动和充满惊喜。可能是清晨的扫帚声,肉铺前的讨价还价,口袋公园里的广场舞喇叭,或是精酿啤酒倒进杯子里的泡沫碰撞……


玉林应该也可以是一首歌,它可能比《成都》更好唱,它可以更具象,但更有想象的空间,在《成都》里有一条玉林路,在这首关于玉林的歌里,有很多条不同的“玉林路”,它们让我们“住在这城市”。


思斯为玉林写了一首歌《住在这城市》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现场 / 摄影:花花©一筑一事

四川观察的观观也到展览现场来四处观察了 / 摄影:花花©一筑一事


03:03:32 活动的痕迹


从白夜、小酒馆而发端的“玉林西路文化聚落”是一个契机和原点,使得玉林这片城区的泛文化活动从未间断。志同道合的人们循着自己的文化精神、艺术理想与生活方式在这里找到了同类,也催生了日积月累之后数量庞大的沙龙、分享会、诗会、演唱会、开幕派对、市集等,它们大部分是十几个人到几十个人的小型活动,但由于趣味和频率,让整个玉林具备了一种保持活力和引领潮流的基因。


海报,正是这些活动所留下的“基因代码”,它更像一种文化符号,是一次次活动结束之后的生命延续。只要一个活动有了海报,它好像就自然而然参与了某种关于跨越活动空间的较量。


2022年,小安在白夜举办诗歌分享会,嘉宾是(左起):翟永明、何小竹、小安、刘涛、李万峰 / 摄影:任督

2009年,加拿大HOLLERADO乐队在小酒馆芳沁店演出现场,显然他们对拔罐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 摄影:蔡鸣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现场 


03:04:00 老街坊新邻居


城市因为它的系统和复杂,向来不属于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一个街区在其生长过程中,也会经历一个个枯叶落去、新枝发芽的阶段,但城市和街区在起起落落过程中,故事的主角正是一个个清晰可辨的店铺以及它们背后的个体户老板、店主或主理人们。


无论以三十年间流行的哪个名字称呼他们,可以肯定的是,在开店营生之外,他们一定怀揣某种超越当下的动机而来,否则不能坦然面对每天开门后的细枝末节。无论是岿然不动的老街坊,还是游牧而来的新邻居,正是在每天的迎来送往与交换之间,玉林才展开了关于某种价值的传递。


玉林街头小店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现场 / 摄影:花花©一筑一事



居 DWELLING

04:00:00


玉林会自然地生长,在我看来,叫“地方生长”。“空间”具有资本的属性,往往是非人化的。而“地方”是特别口语化的,往往是以社群、社区为意义和景观建成地环境,是一个人立足之处,拥有和知晓你的场所。这是玉林之于这个城市的,城市公共价值之所在。


——创意人 王亥


……与一个地方的交往关联中,栖居于此是最彻底的一种。与偶尔路过,或每日往返不同,那些从这个地方醒来的感受,是最明显不过的,更何况有些人在这里度过了相当的时间,从几个月到几十年不等。这样的日日夜夜所建立起来的认知,是对一个地方最终的尊重。就好像那句简单的问话,“你住在哪里?”或“你是哪里来的?”大概潜意识所传递的就是一个人与一个地方最底层的连接:栖居。这意味着在人与地方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具有相互依存的归属关系。那些真正住在玉林的人,会如何看待玉林?住在玉林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当我们开始认真思考从玉林入睡、在玉林醒来的住居模式时,会从另一个更务实的角度破解“玉林现象”……


……如果说玉林街巷中的店铺会在不同时代下,因为格局的灵活与业态的更迭,而快速、反复地被清空、重建,从而变得难以捉摸,那么居民楼里的楼道、阳台和户型,就更像一层层不容置疑的化石,在三十年间慢慢地堆叠、挤压、留存,从而让我们更直观地发现玉林的脉络……


……三十年玉林,因为发展的迅速,似乎折射了中国一个时代的居住文化,这个时代从固守的六七十年代而来,却在最新的实践中走向了深远的二十一世纪。同样有趣的是,在更迭之中,那些曾经拥有、一度忽视,但越来越被人高频率提起的关键词,成为我们探讨居在玉林的落脚点。社区、邻里、安全感、认同感、以人为本的尺度……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现场 / 摄影:ICY©ICYWORKS


04:01:04 空间重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玉林片区便开始兴建大批规模不等的职工宿舍与安居小区,以满足那个时代每家每户的住居需求,直到1993年,沙子堰小区率先采用了水泥浇筑的建造技术,这让房间的跨度达到七至八米,呈现出一个大约五十平米的“超大空间”。这些对当时居民而言似乎“不合时宜”的大户型,却在偶然间成为了画家们苦苦寻觅的大画室。


换言之,这样的住居建造技术可能直接参与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每隔几年都能迅速诞生其户型代表,从家属区到筒子楼,从大单户到双阳室,从刚需到改善,从小洋房到大平层……户型的背后,是文化也是文明。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现场 / 摄影:ICY©ICYWORKS


04:02:04 串门


玉林是年轻人的天堂,他们不断涌入,因为这里相对低廉的房屋租金,也因为生活配套的平价。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最终选择定居于此,哪怕明明知道房屋老化所面临的问题:水管电路的老化、墙面的返碱、厨卫小尺寸和不全面的防水处理、承重墙的限制等等。


这些并没能难倒他们,相反成为他们的生活乐趣与烦恼。他们是“生活为大”态度的坚守者,而“串门”这一在城市化后便逐渐消失的行为,却在年轻人群体中重新被激活,也许这种现象也要归结于玉林的魔力。


《串门》短片截图


04:03:04 玉林神话


2021年的电影《爱情神话》是一部送给上海的情书,镜头穿过了市中心的弄堂、老洋房、路边小店、戏院……将上海的精致、文艺、烟火气规整打包、和盘托出。最令人回味的,是镜头下一群中年人看话剧、喝咖啡、看展览,在家烧一桌好饭菜宴请知己良朋。


那些吹着牛、聊着天的日常在反复交叠中将观者深深带入。当我们谈论一座城市时,抛开那些宏大命题和表演式情景后,深入一座城市中每个普通人的生活常态,呼吸之间所能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神话”。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现场 / 摄影:ICY©ICYWORKS


04:04:22 回到玉林


1993年至2022年,三十年玉林所讲述的是一部当代成都生活方式演进史的索引。我们通过这个街区所看见的不仅是活色生香的当下,更是这里所指向的未来与更多可能性。玉林仍是一个正在蓬勃生长的地方,各种问题和答案都在日日夜夜间上演。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现场 / 摄影:ICY©ICYWORKS



-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正式开放,在为期一个多月的展览中,一个具体而生动的三十年玉林娓娓道来,而一个抽象而深刻的玉林三十年也徐徐展开。


“回答玉林”也是一场具有“新陈代谢”理念设想的展览,关于玉林的城、人、式、居的内容仍在持续收集中,在展期结束时我们将收获更多。玉林的故事在延续,这场展览也是其中一部分。


看完展不妨去玉林逛逛哦~



“1993-2022 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


展览时间

2022年5月1日-6月5日

开放时间

10:00-20:00


展览地址

卓越云门锦绣城市展厅

(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1号附11号-近衣冠庙地铁站A出口)


特别鸣谢

「卓越·云门锦绣」

策展 一筑一事

策展顾问 何多苓、王亥、翟永明

特别支持 卓越·云门锦绣

视觉设计 ZSDC

空间设计 季意空间设计

策展支持

白夜、小酒馆

迟阿娟、思斯、nichinichi、王五六、余明旻、宅二三、成都天华建筑设计、基准方中、門口建筑、一介、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建筑学系、诗片场、院子文化创意园、一苇书坊、撑展·文化艺术空间、海浪公社、火石营销

史雷、Jef、马大象、祝贺、王果、野兰、杨钦荔、方正、黑豆儿、老石、仲铭、郑武、木马、FRANK RUAN、宋夏、李佳、门冬冬、沸水、意识浓缩、陈记爷爷婆婆蛋烘糕、本物所、林记烧烤、Mó得空间、素、试喝小报


支持媒体/机构

四川观察、YOU成都、四川广播电视台城市之音(FM102.6)、搜狐城市-成都、百度APP、城市中国、《1314》设计与艺术杂志、一言一吾ITALK、Local本地、illuart一庐艺术、更成都、漫成都、成都同城会、成都向上、购成都、成都gogo、玩味成都、成都LIVE、有点成都、幸会Salon、试物所、张朴好时光、M大生活、商界·川渝经济、在艺、成都活动情报站、TheArtHunter寻艺、聚Feel、NY20PLUS、会玩研究所、Untitled Art 非标题艺术、德必成都、知日塾、RoSSo艺术留学、RAC设计课堂、维欧国际艺术留学、睿意高策、成都看展、CBC建筑中心

一筑一事


策展人 王牧之

艺术指导 罗丹

执行策展人 余栖仓

策展支持 袁梅振宇、刘安琪

内容 吴忧、谭傢予、何艳、江婧怡、陈子譞

视觉 左艾玉、叶颖、代帮容

社群 尹何卉芝、甘琦、钟子也、植浩

摄影 邹琼、屠栖蒙

视频 朱健雄

制作 高子涵、方雨欣




识别二维码预约观展

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筑一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