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风物为引,如何让佛山南海的“方志”被看见?

三街 一筑一事
2024-09-06


地方的历史对于现代人而言意味着什么?你还记得自己家乡的历史吗?


岁月的马车向前嘶吼飞驰,轮毂在道路上压出的印记中藏着每个地方的历史,而辘辘大车过处,一瞬卷起的大风与尘土,吹在一个人的身上,便足以改变一生的轨迹。而当一个人如风筝般摇曳不定时,便需要找到自己的根系,这根系,便是故土的历史。


方志,也就是地方的史志,它们在各自的水土上生根发芽,孕育出各自的风物与人情,形成枝繁叶茂的中华文化。而在这些根系之中,佛山南海的历史尤为久远,积淀尤为深厚。


南海现存1253个自然村落,自秦始皇三十三年置南海郡以来,南海的历史从未断绝;自隋朝置县起,南海便处于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醒狮、香云纱、乐安花灯、被称为“南国红豆”的粤剧……南海千年的文化也留下了珍贵的风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海的风物与历史需要被记录,更需要被年轻一代理解。一座风物方志馆,将成为南海新的文化载体与窗口,让我们看到南海生长着的根系。



魁星点斗

被活化的仿古建筑


南海自古崇文重道,书院与私塾遍布南海乡村。在中国科举历史上,广东三分之一的状元出自南海,进士占广东的五分之一,举人更是数不胜数,因此也有了“南海衣冠”的美誉。


在这样文风昌盛的环境之中,南海自然也孕育出了许多大家:“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革命家、女权运动先驱何香凝等名士均诞生于南海,其中康有为更是被时人称为“康南海”,南海籍的中国院士也多达17人。


和所有崇尚文化教育的地区一样,在南海区也有一座魁星阁。魁星阁为儒士学子心目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魁星而建,在中国从东北一直到西南地区均有分布,它们的飞檐向上高高翘起,指向天空,有些檐口下垂挂着随风摇晃的铜铃。


古时的魁星阁是𧒽岗八景之一,百姓到此来祭拜文曲星以求考取功名,但古时魁星阁已被拆除。2012年南海区在丧失了电视信号发射功能的旧电视塔原址上重建魁星阁。 / 图源网络


佛山的魁星阁屹立于南海𧒽岗山山顶,作为眺望千灯湖的片区最高点,在周边的现代建筑中显得格外特殊,从𧒽岗站地铁口走出,再向西南方向走几步,之后远远便能望到其被簇拥在植物中的高耸的灰红色塔身。


有人说,如果不到千灯湖,不去魁星阁,就不算来过南海。但作为2012年新建的仿古建筑,魁星阁在成为如今的南海风物方志馆之前,只是一座在全国各地都有类似存在的仿古楼阁。


2001年8月,千灯湖建成并投入使用。由人工湖、大掩体、历史观测塔、水上茶亭、柏树茶店、溪流、山上景观塔、南水门、二十一世纪岛、凤凰亭、凤凰廊、花迷宫等组成。 / 摄影©黄绍斐


“虽然每到节假日来到千灯湖游玩的人很多,但实际上愿意登上𧒽岗山山顶的人只占到总人数的9%。”风物方志馆的策划团队告诉我们,魁星阁高约60米,共有7层,改造前的魁星阁中主要有几幅精致的木雕版画悬挂于一层的大厅中,用以展示古时南海的风貌,犹如一个失落的空间等待着被激活。


魁星阁为南海桂城最高点 / 图源网络


这时如何把山下的人吸引到山上,如何重新定位魁星阁的功能,就成为了策划团队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


南海文化源于岭南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之一,南海区档案馆也一直希望建设一座能够记录并让大家认识南海文化的方志馆,并以“最有趣的方志馆”的形式面向游客。西樵山、南海庙堂、醒狮龙舟……这些文化习俗与历史风物蕴含的文化价值都有待被大家重新认识。于是策划团队决定以方志为基,风物为引,将南海民俗、美食等风物作为“小切口”,以此来展现南海在地文化的“大内容”。


改造后的魁星阁近景


在确定内容之后,让方志作为史书中的历史“活”起来才是南海风物方志馆为我们带来的最大惊喜,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展馆,看看这座十几年前的仿古建筑的内部是如何获得新生。 



与民俗互动

最“好玩”的方志馆


𧒽岗山不高,但仍需静下心来爬几段阶梯才能到达山顶。


来到魁星阁抬头向上望去,看见古朴的翘檐与挂在檐下的铃铛,你不会想到这充满年代感的建筑造型内是运用了新媒体互动技术的现代展厅,就像你不会想到年少时严肃古板的班主任也是一位精通唱,跳,rap的斜杠中年。


改造后的魁星阁近景

南海风物方志馆门厅


南海风物方志馆将南海千年的风云变换分为四个章节:“风土”、“博物”、“世情”、“新语”,一如自然中交替着向前的四季。走入馆中,第一眼被惊艳的就是南海的风土,南海的建筑与城市肌理被完整地展现于眼前,一边是巨大的立体沙盘,一边是反射城市的镜面空间,变换的3D光影展示着南海从秦朝至今的千年演变。


这种感觉就好像是自己从地面上渺小的躯壳与琐碎的生活中跳了出来,不再藏于纵横交错的水泥街巷中,而是可以在天空之上以千年的维度俯览地形山川与整座城市的变迁。


3D Mapping技术带来的影像投影,动态讲述南海行政区划的变迁历史及地形山川情况。


向前再走几步,便可博览南海风物,看见贯穿于南海日常中的“筑”、“食”、“行”、“礼”,这些风物并不仅仅像是一般的展览那样被陈列在展柜之中,而是搭配了可以通过触碰变化的数字屏幕,在静态的实物模型基础上可以观赏到南海的传统民居镬耳屋如何一步步发展演变,看到习俗美食里水霸王鸭的制作讲解。


从“筑”“食”“行”“礼”四个主题出发,还原南海不同时期的真实生活状态与文化特性。


风物方志馆的一层展览空间大多配合了新媒体互动技术,通过物品识别桌可了解南海名小吃——西樵大饼、九江煎堆等制作过程;将耳朵凑近方言墙上的听筒便能听到不同方言演绎的地方俗语和南海民歌;在经济物产互动长廊前滑动IPAD,便能以动画的形式了解桑基鱼塘、制陶冶铁等南海经济物产的历史与成就。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南海风物方志馆内各种类型的互动设备


新媒体技术让汗牛充栋的历史资料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也解决了传统展览形式展览内容有限的问题。


若你在节假日来到南海风物方志馆的“世情”展示区,便会看到在展区排队玩耍的孩童,此处设计了鳌鳌大跑酷、诗词科举、省佛通衢拼图考三款趣味益智游戏,通过参与闯关的互动过程更加深入了解南海的地理人文。


展墙前的游戏互动设备


策划团队告诉我们:“自3月23日场馆揭幕以来的一个月中,已经有许多小朋友成为了风物与方志的忠实爱好者,每到晚上要闭馆的时候,都会有小朋友舍不得离开。”这些有趣的表达方式缩短了严肃的人文历史与儿童之间的距离,让儿童愿意主动地去了解自己生活成长的环境从何而来。


“龙舟唱晚”是南海展厅的重头戏,南海自古以来便有龙舟竞渡的传统,利用岭南水乡狭窄而蜿蜒的河道,南海叠滘很早就兴起了弯道竞速、水上漂移的龙舟比赛。


风物方志馆在室内使用沉浸式影院的方式还原了激烈的竞渡场景,游客可以亲身坐在龙舟上滑动船桨,通过四周的互动屏幕参与到一场龙舟比赛中,让以往只能站在水道岸边观赏的游客也有了体验龙舟的机会。


2017年,叠滘弯道赛龙船入选佛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利用岭南水乡狭窄而蜿蜒的河道桂城叠滘人很早就开创了弯道竞速、水上漂移的龙船扒法。


魁星阁一层不止展示了自古传承的“世情”,也有今日的“新语”。将手放在投影屏上,一圈圈光晕以手为中心向整个屏幕扩散,向我们展示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南海与外地汽车企业进行合作生产到如今成为全国氢能交通产业聚集地,南海拥有灿若星河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创造新的值得记录的历史。


南海的汽车工业


从“风土”到“新语”,环绕魁星阁一圈,便来到了展馆之中的南海地情文献中心。《清代南海风情图》静静地展开于玻璃展柜之中,一本本记录了南海商贸、民俗、技艺、建筑的书籍排列在书架之上,看到此前被新媒体技术以动态方式呈现的历史再一次以文字的方式出现在自己眼前,不免有恍如隔世之感。


《清代南海风情图》中的镬耳屋,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耳状建筑具有防火、通风性能良好等特点。 / 图源网络


沿着地情文献中心中的旋转楼梯上到二楼,便来到了南海风物方志馆的咖啡厅。


南海地情文献中心内部的旋转楼梯 


点上一杯用陈皮调味的特制咖啡“魁星点斗”,再点上一杯特质奶昔“独占鳌头”,苏轼于绍圣三年写下“不辞长做岭南人”的诗句,如今我们对于南海与岭南的历史有所了解后,也会对于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


“魁星点斗”与“独占鳌头”


坐在咖啡厅望向窗外美景,稍作休息,喝完咖啡后,上楼看展。



在地文化

被传承的地方历史


南海的在地文化需要被更多人看到,也需要有新的传承、新的表达方式。因此策划团队决定以传承与创新交融作为思路,举办“造物的温度——南海风物艺术联展”


魁星阁共有7层,2层以上的空间较小,在进行风物方志馆的策划前并未得到有效利用,经过策划团队与档案馆进行沟通、整理各个街镇政府资料、去当地采风并采访非遗继承人后,决定将魁星阁的3到6层作为专题展览空间,围绕南海的四种风物,邀请4位来自大湾区的艺术家采风、调研、思考与再创作。


首先是由艺术家SATR创作的佛鹤狮涂鸦装置作品《舞·狮·人》,SATR独创的喷漆雾化形体塑造法,使其笔下的动物极具动感,以雾为形,在《舞·狮·人》中,她对于佛鹤狮的醒狮元素进行拆解,让观众重新理解一个完整的醒狮。


传统的南狮分为“佛装”和“鹤装”两种。狮山颜峰的叶竞循师傅将这两种狮的优点结合起来进行改进,改装后的狮头保留了原来“佛装狮”威武勇猛的特点,同时吸收了“鹤装狮”轻便的特点。这种狮头被称为“佛鹤狮”。2007年,佛鹤狮头制作被列入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到魁星阁4层,便能看见南海农耕文明对于自然崇拜与信仰的物化体现——香云纱,在艺术家罗峣岚的空间装置作品《天气澄和 风物闲美》中,她以香云纱的生产环境作为底色,自然物草地、水、薯莨、河泥以仿真人造物混合天然植物的形式,拟构成一个植根于自然和人类经验的生产方式关系网。


香云纱又名“莨纱”,是表面乌黑光滑、类似涂漆且有透孔小花的丝织物,因穿其所制成衣行动时会沙沙作响而得名“响云纱”,后以其谐音称之为“香云纱”。2012年,香云纱(坯纱)织造技艺被列入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被列入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在《爱如天成丁财旺》中,艺术家谭景聪在创作中提取乐安花灯的元素与构成,在空间中通过绘画、艺术装置、艺术家居结合,构成了一个年轻民众可以在其中休闲、娱乐互动的场景。


乐安花灯是狮山镇罗村乐安圩一带用于节庆活动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造型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延续三百多年。乐安花灯以“观音送子莲花灯”的称号远近闻名。2012年,花灯制作技艺被列入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魁星阁6层的《溯》中,艺术家冯晓峰则从一个“局外人”“旁观者”的角度切入,从南海粤剧服饰中抽取元素,利用“看戏的凳子”的概念与戏服样式的局部结合,通过南海粤剧的表演视频搭建出一次看“演出”的场景。


粤剧,素有“南国红豆”的美誉,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粤剧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而看罢展览,登上魁星阁之巅,眺望千灯湖,来到“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主题打卡空间,完成挑战赛,便能解锁不同的成就与祝福。


策划团队专门设计的独立IP"鳌鳌" 


因为新颖的策划理念、新媒体技术的加持,南海风物方志馆所容纳的地方文化车载斗量,浩如烟海,仅仅是一天的走马观花也不足以将南海文化尽数理解吸纳,南海风物方志馆作为民俗文化展馆的同时,也必将成为南海的一座文化地标。


在策划团队深入南海乡村进行实地调研时,曾遇到一处景象令其深受感动:在村中一座世代留下来的祠堂之中,有几位老先生在教村中的小孩写字。在村中已经发展起现代化产业多年的今天,村中依然保留了传统中温暖的习俗,在他们身上,隐约可以看到千百年前人们的样子。


在南海风物方志馆教授小孩历史的家长 


在时代向前飞驰的过程中,有许多东西已经改变了,村中的年轻人可以去到市中心发展,村里也可以与外界产生紧密的商业联系,而在这些变化之中,却也有些东西没有改变,年轻人依然会在重要的节日来到祠堂前祭拜先祖,维系同族间的感情,南海的人们,依旧崇文重道。


-


地方的历史对于现代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或许是一种羁绊,或许是一场机遇。此前一筑一事曾前往佛山探访过南海大地艺术节,这场艺术节通过艺术家的视角让艺术走进地方乡村,实现了地方历史文化的公共价值转化,吸引着人们愿意来到地方,发现地方,南海风物方志馆也是如此,这些实践都是对地方文化价值的发现与重塑,当我们愿意真正地向着历史的方向去了解一处地方,挖掘一种文化,也就找到了走向未来与远方的力量。


这是南海风物方志馆的意义,也是地方历史的价值,当每个地方,每个人,都可以记住自身的历史,看见自身的根系,便也有了枝繁叶茂的可能与希望。





展览名称

造物的温度——南海风物艺术联展


展览地址

佛山市南海区𧒽岗公园 /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佛平二路

登阁路线 / 建议从𧒽岗公园南门进入,沿登山石梯步行可直达山顶魁星阁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 09:00-17:30(周一闭馆)


交通路线

自驾 / 导航指引“𧒽岗公园南门停车场”

地铁 / 广佛线𧒽岗地铁站C2出口

公交 / 209路、桂07路、280路、佛232路、G5路、212路、114路、桂04路、桂13路、119路、176路、桂24路等至𧒽岗公园 南门站








主编:牧之

副主编:忧忧

编辑:三街

撰稿:三街

摄影:除文中特别标注外,图片均来自:南海区档案馆(区方志办);缔合美学(成都)

校对:三街

设计:阿吉©ZSDC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筑一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