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附近”,写了一本“外粉内绿”的《成都》
“对我们来说,今天的城市是什么?”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1972年出版的《看不见的城市》中发出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提问。“我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作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
卡尔维诺认为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这种危机来自城市剧烈发展所形成的单一而连续的图景。时至今日,都市化、同质化的确正在令现代城市丧失自己的面孔和个性。他说,“城市是需要拥有足够使人生活在其中的秘密理由,这个理由要胜过所有的危机。”
过去几年,身处成都的我们,陆续在2017和2021出版的两本《成都》中,寻找生活在此处的理由,用“做一本书”的方式,试图和更多读者一起“把城市当作城市来生活”。
成都是一座让人忍不住想要“反复书写”的城市,而每一次,也因此变得愈发具有挑战性,“下一本又该怎么做?可以怎么不一样?”这也成为了我们每次书籍策划之初的自我发问。
“千面成都” / 摄影:SIMON©ZSDC
城市迭代的速度
早已超过我们记忆的更迭,
谈及当下的成都,
你会想到哪些画面或词汇?
历史文化名城、慢生活里的烟火气、
包容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之城、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这些概念
所概括的成都故事早已众所周知。
这样的城市
像是一个每分每秒都在生长的有机体,
让人时常难以察觉
城市中发生着的细微但生动的变化,
有时明明身在城市中的一处故地,
却仿佛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都成:附近,日常与想象》节选
2023,我们找到了怎样的“下一个成都”?
一筑一事 编著 联合出品 嘉佰道
今年10月,我们携手嘉佰道推出新书《都成:附近,日常与想象》,我们曾站在嘉佰道六十多层的“云端”,以远眺丈量一座城市的巨大尺度,再从脚下的街巷出发,以脚步丈量和感知一座城市的附近,进而看见了不一样的成都。
“感知”附近
书写自己生活的城市,当然有很多种方式,比如海明威用散文,在《流动的盛宴》写古老又年轻的巴黎;沈从文用小说,在《边城》写田园牧歌般的湘西;盖伊·特立斯用非虚构,在《被仰望与被遗忘》写藏着秘密的纽约......
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借由想象中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对皇帝忽必烈作旅行汇报的叙事方式,卡尔维诺也将五十五座虚构的城市缓缓道出......人们却无法从中找到能认得出的城市,却在超越空间与时间的想象中,展开对于现代城市的讨论,谈及记忆、欲望、符号、眼睛、名字、天空、轻盈、隐蔽……这些元素构成了城市的整体,也组成了人们描述城市的语言。
当谈及马克·波罗的家乡威尼斯,马可·波罗回答:“每次描述一个城市,我其实都会讲一些关于威尼斯的事。”是的,我们一生中可能会抵达许多个城市,但一个人最初生活的城市,尤其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那部分记忆、经验和情绪,决定了我们对将来所有城市的感知和判断。
成都锦江 / 《都成:附近,日常与想象》探访过程记录
每个人都在建立一种可以感知的附近,而这让我们看见属于自己的城市。700多年前,真实的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描绘了一个如今确已看不见的成都,他写道:“成都是一座美丽的大城,坐落在一片平川上,方圆32公里。有很多河流,有的环绕城市,有的穿城而过……”,这里令他想起自己的家乡威尼斯,“见到了一座水城,见到几丝与故乡相似的景象”......结束游历的马可·波罗回到威尼斯,或许仍会时常陷入对成都这座“东方水城”的思忆。
无论旅行者还是本地人,无论你看见的是哪一个成都,这座城市的魅力,就在于她让众人看见了“把城市当作城市来生活”的样貌,看见了充满细部的附近。
这也成为《都成:附近,日常与想象》的策划原点。
“附近成都” / 图片选自《都成:附近,日常与想象》
没有一个人的城市故事是同一个脚本。编辑此书的最初步骤,我们试图找到描述成都的一个方法或自成一体的架构。首先,对这本书呈现的模样我们有一些想象:
//这是一本具备指南性的大众读本,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如何在成都更好生活的灵感;
//它需要聚焦成都生活的“进行时”,但不能丢失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印迹;
//它需要尽可能涵盖当下多元的、精致的生活方式,但最好多一份成都的人文底蕴;
//它需要提供多一些的自由选择,在普适性外能够启发人们找到自己的阅读路径;
//它可以让旅行者以轻盈、快速的方式走近一座城市,也可以让本地人看见熟悉中的陌生感;最重要的,这本小书需要充满感情而激发想象。
在持续数月的走街串巷中,亲身探访与真实对话中,我们切实以感知与观察慢慢凝成文字,写就一本探讨附近与成都的“小书”。
《都成:附近,日常与想象》
适合手握翻阅的开本,它或许可以成为你探访附近成都的随身物品,书中聚集了与这座城市有关的旅行者或本地人,也有新老成都人。你可能在城市的创意空间、文化事件中遇见他们,也可能在街头巷尾中和他们擦肩而过,总之书里呈现的是真实的人、事、物、情。
比起一座两千万人口
超大城市的
宏大叙事和声名远播,
这本小书更想通过
“卡诺维尔式”的城市观察方式,
和诸位一起去关注
具体而微小、真实而生动的成都细部。
——《都成:附近,日常与想象》序言节选
附近,日常与想象
谈论“附近”是本书的开端,而“日常”与“想象”共同组成了一条完整路径。全书分为:【寻找一个成都、附近与城市、奇迹的日常、另一种成都想象】四大章节,含:
11个主题选题
3个趣味特辑
26篇专访文章
20个口述“成都故事”
70+来自全国的品牌及创意人
《都成:附近,日常与想象》内页精选
或在时空中打捞过去与当下的成都故事;或走寻水系街巷,串联城市肌理;或对话社区小店,解锁多元的生活方式主张;或串门设计师工作室,从不同领域一窥成都的创意力;或对话全国范围内各行各业的知名创意人,发起更多关于工作、生活以及“成都想象”的探讨......
近10万原创文字,400余张城市影像,我们无法在此文一一铺陈,接下来选取更多精彩片段与诸位分享。
《都成:附近,日常与想象》文章页精选
🏃♀️
“附近”
在宏济中路的社区面包咖啡店“醒食” ,重新体验人与人的连结 / 摄影:忧忧
在天涯石南街上的Gallery Légume,回到艺术产生的“生活现场”
人类学家项飚这样解释“附近”的概念:由你的生活地延伸出的“最初 500 米”。 它可能包含了你最常去的那家早点铺、通勤途径的那条街巷、门口和你打招呼的保安大叔…由此引发出了关于“附近消失了吗”的社会议题,以及“重建附近”的行动。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期待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系,恢复城市的生态性。那么,你的“附近”是什么?一片社区、一条马路、一个水果摊、一个老街坊…… 它们对你意味着什么?
三块钱一杯的茶,一坐一下午,喝茶、画画、聊天,退休后的王昆益过着最有老成都市井气的生活......过去二十余年,王昆益几乎画遍了成都市区和郊县的各种老街老房,画画之余,他还会在收藏品市场摆摊卖画,他称之为“赶场”。
《1000张老街巷,“画”1本成都日记》P16
門口建筑工作室所在的大学路曾是菜市场、苍蝇馆子一条街,是供普通学生解决温饱的街巷.....有一天,蔡克非在这里发现路边不锈钢定制的路障被汽车撞坏了,十分生气,一直和同路的朋友絮絮叨叨地抱怨,“朋友说,你不是这样容易生气的人呀,我一想,我的确不是这样的人,只可能我真的爱上成都了。这个瞬间让我觉得成都成为了我的一部分。”
《住进“老破小”的建筑师,
从“轻”与“微”营造城市》P22
我会用到一些有东方气质的元素来表达金泉街,比如玉兰花,也会用到槐花。我记得店才装修那阵,是四月份。 街旁的槐树正在开花,槐花飘下来,小小的,落到头发上,有淡淡的香,非常美好。除了槐树,附近还有银杏、榆树、梧桐,也会用到它们的枝叶。
——YC BEAUTY Florist主理人 Yumi
《四季轮转, 隐匿在这片都市“乡野密林”》P102
随着交通和互联网的发展,多元生活方式在城市中的扩散,对于更多人而言,附近已经不局限于居住的半径,城市的东南西北都成为家与社区的延伸空间,比如家在城东,书房在城西,健身房在城南……城市的物理边界和信息边界开始变得模糊,在一个相对扩大但可控的附近,我们的生活范围也在延展。
观察附近,“走出家门”只是一个开始。
从家附近的浣花溪、少城,再到玉林、蓝顶艺术区和国际城南,对出门基本只靠双腿和地铁公交的张朴来说,他的生活圈不只有熟悉的附近,循着城市各处生长的生活美学,他真实地感受着这座城市里人文与自然的关系。
《跑过成都四季,
书写一种自洽的生活美学》P34
对我来说“附近”主要是心理上的。如果要外出,整个城市都可以成为我的附近......2023 年,我开始观鸟了,成都的郊野也变成了我的附近。只要看到了很棒的鸟,不管是青龙湖公园还是川大的小树林,甚至是开车一个多小时的城郊,我都觉得那是附近。
——自由译者 何雨珈
《川妹子有一个“世界胃”,
"没有忌口,什么都吃!”》P172
📅
“日常”
在路边露天理发店剃头 / 图片选自《都成:附近、日常与想象》
在老小区楼下的新生小店和朋友见面 / 图片选自《都成:附近、日常与想象》
在不止卖书的书店来一场“精神按摩” / 图片选自《都成:附近、日常与想象》
是什么构成了你的“日常”?在成都长大的历史学家王笛认为,关注宏大历史的同时,也需要走进日常事件,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他曾在《茶馆》中如是描述自己眼中的成都日常,“人们耳边无时无刻不响着堂倌的吆喝声,震天的锣鼓声,咿咿呀呀的清音,抑扬顿挫的评书……”
成都人的日常,或许在人民公园一隅的茶铺,人声鼎沸,茶汤飘香;或许在巷子深处的苍蝇馆子,烈火烹油,脍炙人口;或许在府河边的悠然垂钓,花明柳媚,白鹭翩翩;或许在更新街区的几平米咖啡馆,仪式满满,柔软惬意……毫无疑问,日常中最能探寻到生活最生动的一面,最能感悟一座城市的精妙之处。
街边烫冒菜、墙角等蛋烘糕、路灯下吃冰粉、木板门里的老商店......在典婆婆笔下,这些最市井的成都生活场景被装进画里......典婆婆觉得自己的绘画世界就像挎着菜篮子在菜市场上溜达,“够接地气的画,才能甩进菜篮子”。
《活在市井,观百态,摆闲“画”》P22
无论是在华兴街、太古里,还是玉林,王亥都更喜欢在真实具体的人际连接中去探索自己的生活圈,用脚步去发现自己的附近......“有一次下雨的时候,我在住的酒店附近,一个每天都会路过的街沿边下车的时候,滑了一脚,我当时就觉得特别有意思,因为一场雨,我熟悉的环境就发生了改变,第二天,我还在那儿反复看。”
《“街娃儿”的成都“街头生活志”》P54
买菜、逛街、推拿、跑步、逛公园、下馆子、喝茶、喝咖啡……作为生活版图中最基础的构成,日常是随处可见的,日复一日的,渺小细琐。 然而,日常也可以是陌生的,戏剧的,史诗般的,它蕴含着生活最难以预料的可能,日常,也可能是一种“奇迹”。
“我们组织主题式骑行活动,可能就是想让大家不需要太费脑筋地来过一个「不太普通的周末」......上海有自己的海派基因,成都不太一样⸺我可以做一些时髦的事情,但骑完了咖完了还是想要撸个串串。我们提出了「今天很成都」这个概念,并不想把「成都」定义了,而是靠每一次骑行的具体感受......告诉大家,成都就是这样。”
—— 028.C 青年创意社区
《骑行成都》P82
“好玩好逛刺激灵感,这样的地方一定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心里,这个地方非「人民公园」莫属。这是一个代表成都精神的地方,是一个有「动静」的地方。在这里能逃过大数据的监控,挑掉「猜你喜欢」的狭隘,看到手机刷不到的「多姿多彩」。常年出没于此的男女老少,都是扎在生活里的「活人」。看着他们你会发现:好好地活着,就会有灵感。”
——whatever cafe主理人 Penny
《城市街角的“微缩杂志”,特爱玩儿》P216
💡
“想象”
能否激发想象力,是一座城市潜力的体现。关于城市的想象可以是颠覆的、天马行空的、未来感的,或是保守的……它们始于热爱,终于未知。我们聚焦城市想象力,以成都为原点,与全国范围内各行各业的知名创意人,发起更多关于工作、生活以及“成都想象”的探讨。
我们拜访了3间创意人的工作室,从不同领域一窥成都的创意力;对话了20位成都及国内外的知名创意人或主理人,他们或从成都出发,或被成都吸引......透过这些新成都人或仅仅是路过成都的人的“附近与成都”故事及日常影像,我们勾画出的成都会是怎样的呢?
20人20“成都”
《都成:附近,日常与想象》群访页精选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很幸运在这么多年后,人民公园仍然能保有这样美好的氛围。美术馆能够建在毗邻这样环境的地方真是无比幸运,每当我走在祠堂街上都会这么想,希望木木能成为这座城市珍贵特色的一部分。”P260
邓盈盈
木木美术馆(祠堂街馆)副馆长
BAR.Chill 身处在成都市中心的老式街区,这里有散步的老人、小面馆儿、传统菜市场等等,生活气息尽收眼底,形成一种具有温度的烟火气,这是我们能够就地取材与研发灵感的主要来源。P268
John
BAR.Chill 主理人
“食物是人们最忠实的喜好和记忆印记‘,分享食物’也是人类和动物的一大区别,它不像任何行业那样受到时代和营销的影响,它是最朴实、也最集大成的生活缩影。也许我记忆中的‘北京’已经消失了,但像成都这样充满社区活力和美食热情的城市,这里的人们一定可以重拾‘附近’。”P266
Jennifer Jia
gaga 前CMO
“成都是否有某种更容易慢下来的可能?这一点还不敢妄下结论。但它实实在在地吸引着乐于社区营造的年轻人、期待着用更低的成本研发孵化个人品牌、想用Long Pop-Up 模式试水的新零售品牌,都在寄希望于成都可以承诺他们:安居同时可以乐业。”P290
赵梦莎
《V 中文版》艺术总监
“我近几年去了很多次成都,都是出差,但几乎没有工作所带来的疲惫感。在东门市井喝茶、在源野 吃饭、也在皿口一人看过展览、去玉林闲逛过,这些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生活。因为这些目的地,我对成都的商业、生活和人都有了更多的认知和更深的感受和链接。成都是商业文化和生活气息融合得最好的国内城市,它接地气的同时又乐于拥抱商业与消费,也敢于拥抱前卫的文化与艺术。”P272
赖永锋
品牌星球 Brandstar 主理人
“我们都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粒沙,很难透彻理解生活,也很难把握生活。我不敢奢谈什么生活主张,但我是相信「努力就有价值」 的那种人。成都人看起来很悠闲,可以打一整天的麻将,喝一整天的茶,但其实我觉得成都人特别努力,工作与生活,都很努力。”P280
宋群
艺术家、Local 本地创办人
...
之于城市中的创意人们,“想象”也意味着:以更放松的状态,策划或践行着一个个超前的生活方式提案,从而推动从城市到生活的更新与迭代。从他们的想象力、创造激情与故事中,或许也能看见我们自己,你就是第21人。
具体而微小,
真实而生动的“成都细部”
在《都成:附近,日常与想象》书封上,有一张水面倒影的小照片。人民公园的水面上,蓝天、湖水、倒影,谁也没有想到这个随手拍下的瞬间,会成为一本书的封面。
这是一幅极具日常性的景观,在数量庞大的城市影像中,我们选择了这张图片,作为这本书希望传递的“最重要的事情”:这些存在于附近与日常的普通事物,透过眼睛的观察、内心的感受与“想象”的碰撞,会成被点亮,成为生活中的“奇迹”。
其实“附近”与“日常”都一直存在,而如何发现它们——不仅发现熟悉,也发现陌生感——则取决于我们想象力所能延展的地方。
因此对《都成:附近,日常与想象》的设计,在保持简洁风格基础上,通过书套主色调桃红与封面湖绿的碰撞,希冀达到让人联想到“内外成都”的跳跃感与新鲜感。选用富有肌理感的纸张,认真对待每一次触摸和阅读。
《都成:附近,日常与想象》
书中还有着大量、丰厚的影像,都是由编辑和摄影师在“走街串巷”中定格而来,它们同样呼应着“附近”主题——把镜头对准了日常性的平凡事物,相应设计不同的表达形式,以呈现出不同层次与角度的城市。通过富有张力和细节的纪实影像,希冀带读者感受一种“生活在此处”的身临其境。
《都成:附近,日常与想象》影像页精选
在插画设计部分,我们邀请受访者共同参与,因此在里面不仅能读到人物的故事,还能看见他们的创作。如街头画家王昆益,手写下自己的《老成都漫步手迹》;漫画家典婆婆,描绘了自己的“在玉林典型”的一天......
《都成:附近,日常与想象》插画页精选
书中还有一张特别的“骑行成都”线路图,用拼贴的方式,印刻下一段环绕城东的14.6公里的里程,这是我们与青年创意社区 / 骑行社群028.C一起定制的城市人文主题骑行路线。
更有一份Alcohol + Brunch&Bistro + Coffee + Fine Dinning(酒精+早午餐&小酒馆+咖啡+精致餐饮)清单,以成都的水系为线索,沿着锦江寻找“吃点儿、喝点儿、坐会儿”的好去处,在一种“非正经”的城市探索玩法中,带你感受来自成都的Chill生活。
一份以嘉佰道为坐标,集纳附近主城区精选的面馆地图,步行可达,滋味丰富,吃到的是小店老板对家乡风味的熟练驾驭,也是生活多滋多味的最朴素表达。
还有更多,比如一条关于过去千年里成都故事的时间轴,许多份来自受访人的私藏且经得起考验的推荐清单......
《都成:附近,日常与想象》地图/清单/路线精选
图文、清单、插画、地图、时间轴……我们用种种方式记录下属于自己的“具体而真实的成都细部”,希望能提供给你一种“打开成都”的灵感,让身体和心灵自在穿梭,在这座尺度友好、有着丰富的街巷或绿道,并充满着种种细节的城市里,打开自己的“附近、日常与想象”。
回到“附近”,是本书提倡诸位感知和看见城市的一种方法,而“都成”亦是我们与嘉佰道推崇的一种城市生活方式。希望与生活在成都和更多城市的每一个你同行,从更多的“附近”感知日常生活,或艺术、或时尚、 或精致、或烟火气......成都,都成!
🎁
互动福利🙋
文末留言聊一聊
“你的成都与附近是怎样的?”
-
1.我们将结合留言走心程度和点赞数
选出10位读者各送一本
《都成:附近,日常与想象》(非卖品)
Dou Cheng: The Nearby, Daily Life and Imagination
*留言截止时间:2023年10月30日17:00
2.选出10位读者
参加10.27新书发布派对
*留言截止时间:2023年10月26日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