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书店之都”的书店生存观察录

拖把 一筑一事
2024-09-06


成都的书店很多,无论身处这座城市的哪个方位,就近都能找到一家不错的书店。


在2018年被评选为首个“中国书店之都”后,成都的书店保有量从2019年起一直处于全国首位,最近两三年更出现了新书店数量快速增长的势头。据行业数据,2021年成都的书店数量就突破了3600家,而2022年全国新开业的165家书店中,成都就以19家的增量排在榜首,另外146家则分布在其余61座城市。



比统计数据更具体的,是书店正在融入成都人的生活日常:逛街偶遇书店的概率越来越大了、朋友圈里经常刷到各种书店的活动海报、每年定期举办的独立书店市集与天府书展......在成都,书店不只是卖书的场所,还成为链接更多生活方式的平台。


尤其是在成都主城区,以主理人小店为代表的独立书店不仅探索着书店的经营新模式,也正让书店成为城市生活美学的重要容器和策源地之一,甚至形成一套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并能够参与到对实体经济的反哺探索中。


2023年,成都的独立书店继续出现许多新面孔,有的在独立性的实践上更进一步。伴随着“开书店不赚钱”的声音在行业内外回响多年,我们想知道,成都的独立书店逆风生长到什么程度了?它们的独立性还有哪些表达?


2022开始,以成都本土独立书店为主体的主题市集——成都独立书店市集已连续举办两届。 / 图源YOU成都



“书店之都”的独立之风


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先回溯成都独立书店的发展过程。


早在2010年,伴随电商的崛起,国内实体书店行业的“倒闭潮”就开始了,持续至今的十几年里,书店业通过各种方式探索发展空间,在下行的市场行情中逐渐刮起一股股独立之风。


这种独立之风的核心,是以台湾诚品书店、日本茑屋书店为代表的“书店+业态”的复合文化空间模式。对传统书店而言,在“进店选书+买单离店”的简单零售模式下,卖书几乎是唯一的盈利方式,面对网购的低价冲击,传统模式让实体书店显得相当被动。


诚品书店在大陆的首家旗舰店“诚品生活苏州” / 图源诚品书店

蔦屋書店东京代官山店 / 图源蔦屋書店


所以在2015年前后,方所、言几又、钟书阁等书店便以“最美书店”的话题热度开启了书店转型的探索——重视空间设计、建设会员体系、引入生活方式文化、开发文创产品、运营社群活动。而更早的开拓者西西弗书店也在此时加入了这场需要重资产来运作的独立书店开店潮中,加快了拓店的速度。


成都自然也不例外,甚至更早就开始了尝试。


2011年,西西弗书店就来到了成都。2012年,新华文轩旗下独立书店品牌轩客会在镗钯街开了一家轩客会·格调书店,并在2015年开启了24小时营业模式。2023年,轩客会对这家书店进行了改造升级,成为成都首家熊猫主题的书店。


2023年完成改造升级后的轩客会·熊猫书店 / 图源轩客会书店


2013年,言几又的前身、成都的社区书店“今日阅读”在环球中心开始探索复合业态的书店经营模式,并在2015年将新品牌言几又的西南首店落地成都凯德天府,次年又将旗舰店进驻成都IFS,但如今这两家言几又都已退出历史舞台。


言几又成都IFS店 / 摄影:Dick


2014年,方所走出广州,在成都太古里开出第二家店。六年后,方所在又在金牛区落下一座音乐主题的社区书店,方庭。


方所成都店 / 摄影:牧之©一筑一事

方庭 /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2017年,钟书阁西南首店进驻银泰中心in99,同年,新华文轩旗下的书店新品牌文轩Books在九方购物中心开业。


钟书阁成都银泰中心in99店 / 摄影:邵峰


2018年,三联韬奋书店继北京店之后在成都宽窄巷子开出第二家店。2022年底,三联韬奋书店(宽窄巷子店)开启了局部改造工程,并将于2024年元旦恢复营业,届时,以大学通识课为主题的新板块也将与读者见面。


三联韬奋书店(宽窄巷子店) / 摄影:ICY©ICYWORKS


2019年,来自重庆的新山書屋在万科天荟开出成都首店,并在2022年将全国首家S级旗舰店开到了麓湖。同样是在2019年,四川大学出版社旗下的库闻书店在川大附近开业,同年11月,来自青海西宁的几何书店入驻望平街。


新山書屋成都首店 / 图源新山書屋

库闻书店 / 摄影:邹邹©ZSDC


2021年,上海的书店品牌朵云书院将西南首店落户成都交子大道。同年,诞生于建筑设计竞赛优胜方案、有“最美水下书店”之称的兴隆湖中信书店建成开业。


兴隆湖中信书店 /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2022年,成都仁恒置地迎来日本著名书店品牌茑屋的空间产品TSUTAYA BOOKSTORE,这也是该品牌在中国的西南首店。同季亮相的,还有进驻成都SKP的新概念文化空间SKP RENDEZ-VOUS。


2023年,新华文轩旗下的老牌书店,诞生于1998年的西南书城迁址焕新,重新开业......


TSUTAYA BOOKSTORE 茑屋 成都店 / 摄影:邹邹©ZSDC


过去十几年,成都几乎每年都会迎来一家重量级大型书店的面世,它们不局限于城市的某个固定区位,而是带着复合业态走进城市不同区域的核心商圈或大型商业体,这些空间体量成百上千平方米的大型文化空间综合体常被冠以“网红书店”之名,它们是商业资本对成都实体书业市场发展的认可和大胆探索,同时也为另一种独立书店风潮的兴起提供了信心——小店的生长。


这些小店的生长几乎是与大店的开疆拓土同步开始的。


浮於野書店曾经的一店 / 摄影:邹邹©ZSDC


2014年,将独立出版物销售与餐饮相结合的社区小店無早出现在青莲上街,新鲜的业态与精致的空间环境让無早被誉为成都的“网红店鼻祖”,在后续的经营中,無早也从一个复合业态的独立书店逐渐发展成一个生活方式品牌。


同样是2014年,屋顶上的樱园在东玉龙街37号开业,这是一个将餐厅与书店相结合的空间,经常举办举办新书分享会、写作工坊、读书观影音乐会等活动,经营至今,已是成都著名的文化会客厅之一。


2023年完成改造后的屋顶上的樱园 / 图源樱园

2023年完成改造后的無早书店 / 图源無早no morning


無早、屋顶上的樱园和同时期许多主理人小店的成功给许多后来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开店思路,尤其是对独立书店而言。


于是以社区为土壤,将书店与咖啡、酒、茶、轻食简餐等流行生活方式相结合,强调空间的设计美学,并在图书选品上有所侧重,同时更重视文化空间运营的独立小书店开始在成都陆续生长。


2015年,宽窄巷子附近的仁厚街开了一家书吧“巷弄里的咖啡馆”,两年后,店主在附近的斌升街开了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书店——讀本屋,并以人文社科领域的高品质选书为人熟知。


同样是2017年,把“不打烊”写在店招里的琦竻书店在东大街义学巷开业,那是当时成都为数不多的24小时营业的书店。2019年底,琦竻书店搬到了三圣乡,成了一家有着日式庭院的民宿,并保留了书店的功能,但如今琦竻已经随着时光隐退了。


讀本屋(少城店) / 摄影:雨婷

 琦竻书店在义学巷的老店 / 图源琦竻24hBookshop


2018年,一家专卖漫画和相关周边的书店出现在长顺上街,这是已运营4年网店的流行幻想文学主题书店“钢铁月球”的第一家实体店。同年,川大附近一个小区的15楼,大地書房悄然开业。


大地書房 / 图源大地書房DADI


2019年,一苇书坊在玉林彩虹街开业,持续7天的开业活动吸引了许多人,书茶酒咖、沙龙读书会分享会,由此逐渐成为一苇书坊在后续运营中的标志。


一苇书坊 / 摄影:邹邹©ZSDC


2021年,西村大院旁,星星诗社开业,名字源于主理人在高中时创办的诗社;曹家巷附近,从绵阳搬家到大邑的乡村后,再书房再次搬家,在成都市区化作一个附带小菜园的书店;华西坝的大学路上,讀本屋开出第二家店;天府红购物中心5楼,钢铁月球把新家搬到了这里。


讀本屋(华西坝店) / 摄影:雨婷

2021年搬家后的钢铁月球书店 / 摄影:Simon©ZSDC


2022年,成都彻底掀起独立书店开店潮,一些如今颇有名气的书店都起步于这一年:浮於野、野梨树、小一点、晚读、野狗商店......其中浮於野書店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易址升级为了一家面积上千平方米、业态更复合的新店。


上:野狗商店;下:野梨树书店 / 摄影:邹邹©ZSDC


到了2023年,成都独立小书店的开店热潮依旧,方寸书屋、来树下书酒馆、有杏书店、退步集旧书房、没文化书店、白读等更具独立性的书店纷纷诞生。与此同时,無早书店、屋顶上的樱园和一苇书坊都完成了空间的改造升级,晚读书店则从大源搬到了玉林。


上:来树下书酒馆;中:搬到玉林的晚读;下:有杏书店 / 摄影:邹邹©ZSDC


展开时间线,其实还有更多独立书店已在成都扎根。过去十余年间,成都的书店行业一直保持着大店与小店同步生长的状态。相比之下,那些小书店甚至呈现出多的活力,它们与在地、与人有更紧密的联系,这给它们的经营带去更多灵活性,也让这些小店进一步向着更有独立性的“独店”进化。


在大店的经营更谨慎于投资收益的现实压力之际,小店们的独立性能够提供更多元的内容产品,并与传统书店和大店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互动,对于独立运作的小店、向着文化空间转型的传统书店、以及本就以“空间+业态”模式运作的大店而言,一种良性、可持续的行业生态也在逐渐形成。


小一点书店 / 摄影:路遥©小一点书店


与此同时,“独店”的发展也在书店行业掀起一股去中心化的浪潮:书店选址不以卖场、商业体为中心,书店经营不以纯卖书为中心,市场活跃的主体不以重资本运作的大品牌为中心。这些沉淀自“独店”发展实践的经验同样也作用于大店的可持续经营和传统书店的转型中。


阿来书房 / 摄影:Simon©ZSDC


在成都,独立书店越开越多,还都能在保持一定独立性的前提下活下去,这是事实。但另一面,是行业环境与前景的巨大不确定性,以及经营方向的转变带来的对书店定位的质疑,和“开书店不赚钱”的客观现状。


开书店从来都不是想象中那般浪漫主义,也并非看起来那样举重若轻,所以这些保持独立性的小书店就更能触动人们的情绪。而作为一个十分强调主理人存在感的行业,在听过各种身份各异的人所讲述的开店故事后,似乎会给人一种乐观感——好像谁都可以开书店。



独立书店的新出路在哪里?


谁都可以开书店并不夸张,只要能跨过开店必要的门槛——启动资金,但要让书店活下去,事在人为更关键。独立书店与主理人是深度绑定的关系,主理人的决策对书店的经营能产生更直接的影响。见证了资本运作下大型书店的起起落落,以及小书店们的艰难求生之后,今年成都新生的独立书店们更深谙这个道理。


比如玉林的退步集旧书房,主理人饺子的父母经营着一家卖教辅资料的书店,她自己选择的则是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搭建一个好的空间环境,用好自己在旧书渠道上的资源优势,在文学和社科领域尽可能提供更好品相的经典畅销旧书。所以她对每一本旧书都进行了消毒塑封,以此提升旧书的选购体验,同时在书店里提供寄卖服务,让旧书循环起来。


退步集旧书房 / 摄影:邹邹©ZSDC


卖书之外,饺子也把开书店前经营女性友好咖啡店的经验带到了退步集,这里不定期会举办读书会、观影会,聚焦人文议题。在独立书店和各类型文化空间本就相当聚集的玉林,退步集要做的并非是与同行竞争,而是给读者多一种选择。尤其是当文化空间几乎已成为独立书店的必要属性时,书店所提供的文化活动的内容也成了书店黏合受众的重要方式。


退步集旧书房的活动海报 / 图源退步集旧书房


书店主理人快问快答

Q:一筑一事|A:退步集旧书房

Q:书店开业至今,经营情况如何?


过得起走


Q:分享一件开店过程中最意想不到的事吧。



Q:你认为开书店有门槛吗?如果有,门槛是什么?资金之外,你认为开书店最需要的是什么?


有门槛,选品力,门店运营,设计力,新媒体能力,管理能力等。


Q:你觉得自家书店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是什么?


能找到好书


Q:如果要推荐店里的一本书、一件物品或一个角落,你会怎么选?



Q:对你来说,目前开书店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当下开书店还有什么机遇吗?



Q:如果某一天书店开不下去了,你打算做什么?


应该不可能


*快问快答由主理人自由选择问题回答


退步集旧书房 / 摄影:邹邹©ZSDC


同样是文化空间的还有白读。藏在老小区里的白读关注的是相当前沿的信息科学,并试图以人文主义的视角去拉近技术与人的距离。在这里不仅可以找到信息科学相关的史论评述、人物传记、社科研究,以及相关的文学艺术创作,还能参加各种探讨技术与人文关系的文化沙龙活动和展览。但就像独立书店所呈现的去中心化特点一样,这些书店并无意去将活动的主题和形式与书店的品牌形象之间的关系固化,比如在白读还能参加音乐会。


白读 / 摄影:邹邹©ZSDC


更进一步的是,白读选择把自己作为方法,推出了“通讯模式”——定期给不在成都的书店共创人和会员写信,并在书店的公众号上部分公开来信。在互联网时代借助个体叙事的文字去传递的力量,能够赋予技术以人文的温度,把人与人相连,这也是书店的核心功能之一。


白读的活动海报 / 图源白读Bookstore


书店主理人快问快答

Q:一筑一事|A:白读

Q:书店开业至今,经营情况如何?


靠朋友们,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Q:分享一件开店过程中最意想不到的事吧。


有想过可能会变成网吧,但是没想到是这种网吧:


一个周末,来了一个邻居姐姐,她要参加线上的专升本考试,但是不太会用相关软件,于是我们陪她考了三门课。


Q:你认为开书店有门槛吗?如果有,门槛是什么?资金之外,你认为开书店最需要的是什么?


我觉得如果标准是比较有意思的书店的话,那应该是时间门槛,因为必须要人在这个空间里面,才能不断通过店里的细节去表达,才会产生很多和其他人的”遭遇“。


Q:你觉得自家书店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是什么?


对东门的消费者的吸引力是比较近。


Q:如果要推荐店里的一本书、一件物品或一个角落,你会怎么选?


赛博祷告室,是我们的共创人唐晗为了纪念她的好朋友TT所留出的小小角落,它虽然很私人,又不需要解释。


Q:对你来说,目前开书店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当下开书店还有什么机遇吗?


关于机遇,不太敢瞎说哈哈,但是期待看到更多书店。


Q:如果某一天书店开不下去了,你打算做什么?



*快问快答由主理人自由选择问题回答


白读 / 摄影:邹邹©ZSDC


不同于前面两家书店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空间属性,安家于川大附近老小区里的没文化书店所呈现的更像是一个情绪空间,用主理人小雪的话来说没文化提供的是空间体验。


老小区、旧家具、院子、隔壁的猫咖、一整墙的女性主义专题书架、戏谑文案装点下的各种装饰物与文创产品,以及动静结合、互不打扰的分区设置——走进没文化,空间所营造的氛围感很快会让人静下来,随之而来的,则是情绪与思考的逐渐流淌。


没文化书店 / 摄影:邹邹©ZSDC


于是小雪总是能遇到愿意向她倾诉内心的陌生人,她收集着这些故事,在小红书上分享着,也同时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逐渐把线上的共鸣转化成了线下的流量。而在社交网络上,没文化还有另一面,一个像它的名字一样个性鲜明的形象。书店人格化,成为主理人性格的一种投射,也是越来越多独立书店在经营中所表现出来的趋势。能吸引人的,还是具体的人。


没文化书店 / 摄影:邹邹©ZSDC


书店主理人快问快答

Q:一筑一事|A:没文化书店

Q:书店开业至今,经营情况如何?



Q:分享一件开店过程中最意想不到的事吧。



Q:你认为开书店有门槛吗?如果有,门槛是什么?资金之外,你认为开书店最需要的是什么?



Q:你觉得自家书店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是什么?



Q:如果要推荐店里的一本书、一件物品或一个角落,你会怎么选?



Q:对你来说,目前开书店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当下开书店还有什么机遇吗?



Q:如果某一天书店开不下去了,你打算做什么?



*快问快答由主理人自由选择问题回答


没文化书店 / 摄影:邹邹©ZSDC


这三家性格各异的书店和同期生长起来的同行者,以及早已在路上的前行们都在讲述一个事实,卖书,但不只是卖书,这是独立书店如今的选择,也更像是未来的出路。


不少人会惋惜于独立书店们纷纷拥抱“文化空间”的标签,觉得书店正在从“人与书交流的场所”变成“人与人交流的场所”。但在互联网被发明出来之前,书店就是最古老的社交空间之一,而阅读本就是以书为媒介完成的无数次人与人的交流。


在成都,独立书店们所提供的正是这种交流的更多可能性,与曾经以量取胜的品牌连锁书店的扩张相比,这的确是一种更有独立性的表现,但这并非一种新近才有的探索。上世纪末成都街头便诞生过如卡夫卡书店、三一书店、求知书社为代表的独立书店先锋,如今以毛边书局&桃蹊书院、淘书斋、缥缃书局等为代表的经营多年的旧书店也同样在坚持着这种独立性。


毛边书局&桃蹊书院 / 摄影:Simon©ZSDC


在过去,书店或许更像是少数人的文化客厅,或选择有限的知识仓库,但如今这些不拘一格的独立书店们正在为文化空间注入更多公共性,那是时代的宏大叙事之下,属于更多个体的真实连接,这连接存于在人与人之间,也同样在人与书之间。






主编:牧之

副主编:忧忧

编辑:拖把

撰稿:拖把

摄影:详见图注

校对:yy

设计:拖把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筑一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