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栋小白楼,凭啥做了这么多内容?

小徐 一筑一事
2024-09-06



十年前,乐克和郭爱美从北京移居成都,落脚于少城这片“成都城最接近北京城的地界”——少城源自清代满城,鱼骨状的小尺度街巷给人一种北京胡同的错觉,后来他们数次搬家也没离开少城。


2021年底,他们搬进斌升街28号,开始书写028.C青年创意社区的故事,两年多下来,这个故事已经足够丰盛:小众品牌和机构的入驻、出圈的骑行社群、全国邀约的播客堂会、主题市集与沙龙派对不停……丰盛得让人几乎忘了,这仅仅是一个一千多平米的小白楼。


骑行活动中的乐克(左)和郭爱美(右)  / 图源028.C青年创意社区




空间 SPACES


028.C青年创意社区

开启时间:2022年

地址:成都市斌升街28号

#识城计划 #创作力



一个普通的下午,我们造访了028.C青年创意社区。在一条窄窄的小街上,这栋小白楼夹在居民楼之间,有点打眼,倒也不突兀。街沿很宽,稀稀拉拉坐一些人。


乐克和郭爱美正在晒着太阳,提前张开了一张矮桌,围了一圈小板凳,等着我们。乐客穿着灰绿色宽松短袖,像是在移动办公,戴着棒球帽的郭爱美与Lo Comns店员聊着天。他俩都是利落的寸头,可能是经常骑行的缘故,皮肤黝黑,显得很精神。


“乐师傅”拉开凳子,不爱笑的“郭老师”也笑了,但是几个“i”人还是略微拘谨地挤在一处,“我们可以随便聊聊,想问啥都可以。”乐克提议。在逐渐自然的氛围中,开启了一场阳光下的“街谈”。


斌升街上的“小白楼” / 摄影:Simon©ZSDC

“小白楼”街边支开矮桌晒太阳  / 图源028.C青年创意社区


听说了两三年的028.C,至少装着这么几个问题:


小空间如何保持高质量的长效运营?入驻机构不多,大家相处还好吗?一楼的店过得怎么样?以及,怎么做了这么多的内容?





像“邻居”那样相处


十年前,乐克和郭爱美来到了成都少城,组建了028.C团队,十年之间,028.C数次搬家,却始终在少城片区。


“我们都是从北京过来的嘛,乐克大学是在这边儿读的,我开始在北京做创意市集。许是少城的街道尺度跟北京的胡同很像,给我们一种熟悉感,便选择了这里。”郭爱美说着,一开始他们在宽窄巷子开着一家文创店,或许可以说,那更像是365天营业的创意市集。


“很神奇的是,我们十多个人的小团队,从最初至现在,都没怎么变过,现在又一起来到了这里。”乐克补充到。


2021年8月27日,他们第一次得知搬家消息,要从成都网红小吃街奎星楼街,搬到离人民公园地铁站更近的斌升街。确切的地址是,斌升街28号,青羊区民政局以前在这栋楼里。


斌升街 / 摄影:Simon©ZSDC

斌升街28号1楼曾是青羊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 / 图源028.C青年创意社区


他们将斌升街28号和028.C合二为一,变成了028.C青年创意社区。“因为空间有限,最初我们的规划便是针对趣味相投的人群,较为垂直的一个空间。如comfortable,便是我们想与人们从‘邻居’做起。”


在乐克和郭爱美身上,我们能看到一种平稳慢工的气质,21年底,成都银杏最好看的那段时间,他们仅先把顶层捯饬了一下,便准备搬过来一边办公一边改造其余部分。


院子铺砖之前,在临窗的房间里,阳光是窗户的形状 / 图源028.C青年创意社区

改造中的028.C青年创意社区 / 图源028.C青年创意社区

位于五楼的办公室先被收拾了出来 / 图源028.C青年创意社区


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空间或者说文创园区,028.C更像是空间共同体,彼此独立,又共同创造着此处。在社区的改造和招商方式上,他们十分随缘,亦如团队本身的性格一般。


028.C青年创意社区总面积1408平方米,分为A栋和B栋2个区域,A栋有5层,B栋有3层。他们在原建筑外立面不变的基础上对院落、店铺、工作室等内部空间进行了动线和功能的重新设计改造。


1层为生活方式商业空间,2层为艺术文化商业空间;3、4层是产业办公空间,容纳着各个创意、内容团队;5层便是028.C团队办公所在地,也是共同主理/孵化中心。


028.C青年创意社区空间规划 / 图源028.C青年创意社区


“入驻的商户也好、工作室也好,都是与我们气味相投的人,大家的生活态度一致,虽然赚钱与否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重要问题,但决不是我们考虑的第一位。”在乐克和郭爱美看来,是否怀有热忱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而这种热忱下诞生的内容可能会成为良性运营的根本。


招进来的都是自己喜欢的品牌和内容,对于乐克而言,这可能便是小空间的优势,招商的压力并不大,便多了许多余地去精细化地填充这里。


1层生活方式商业空间中入驻的单车店:小布BROMPTON / 摄影:Simon©ZSDC

1层生活方式商业空间中入驻的生活方式集合店:LO COMNS / 摄影:Simon©ZSDC


斌升街人流量并不大,那理想能支撑现实么?在此基础上,他们也会考量入驻商户本身的线上传播与跨界合作能力,


线下固定空间或许不足以覆盖全部的交易与业务,需要通过品牌合作、平台宣传、电商渠道等补全业务,“如何辐射更远”也是需要持续考虑的问题。


以此达成的收支平衡,也是店铺能一直开下去的原因与理想的支撑。


1层入驻的英国复古慢跑鞋品牌:WALSH全国首店 / 摄影:Simon©ZSDC


或许“先有人才会有商业”,而“更多的人又会因为好的商业聚集而来”,


不论是招商规划还是管理服务,都是极其考验商业力与整合力的过程。入驻者聚集在一起,与028.C团队之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租赁或者说物业与业主关系,而是真正以邻居或朋友的身份相处,全楼偶尔会一起聚餐,天气好时也会在院子里打会儿乒乓球。


大家熟悉起来的过程中,偶尔也能催生出一些业务合作。与此同时,为更好得帮助支持楼里的创意者成长,028.C提供了品牌规划咨询、产品代销、销售反馈、品牌定位、VI设计、供应链帮扶、空间设计落地、活动策划、跨界合作、融资入股等产业服务支持,真正做到招商育商并重,与大家共同成长前行。


3层入驻的工作室 / 摄影:Simon©ZSDC


在这样的同频寻找与相互支持之下,社区内已经成为了一个多元的创意“小宇宙”,容纳着不同个体形形色色的想象——PaperPlay、流序文化、诗意与花、好耍创意短片研究所、八角、鲸鱼赫兹、UMTEA优美茶、天府八吉、印事文创、flipperdhub......大家真正因邻而聚,也因共而兴。


“我们还记得刚刚接触八角主理人之时,整个工作室只有他一个人,我们受邀去体验新产品,看着他一个人完成了整个巧克力制作。”或许是被其认真态度所感染,或许是被制作而出的产品品质所折服,乐克和郭爱美会时常通过线下活动、播客等各渠道将八角介绍给身边人,并在社区中为其开辟一个线下零售的位置。


或许在我们问时他们刚好忆起巧克力的味道,但在社区的生活中,在与不同成员的链接过程中,这样的故事一定存在于许多时刻。


1层的小院子 / 摄影:Simon©ZSDC

大家时常一起打乒乓球 / 图源028.C青年创意社区


更靠南的五层楼宇(A区)和更靠北的三层楼宇(B区),由一个有阳光顶的院落连接着,1层两侧也是由一个有乒乓球桌的院落连接,从行动轨迹上来说,每个空间都是互通的,邻居们之间的走动十分方便。


曾在改造之初,因为要刷墙,需把小白楼墙边爬山虎都去掉,乐克跟工人师傅说着“千万别伤了根系,因为想之后它们还能爬回来。”过了几天,爬山虎果然发了新芽,就如生活于此的人们一般,过了三年,已经枝繁叶茂。





天花板不高,但路子很宽


对于小体量的空间而言,不管是空间的长期运营还是内部成员的共创共生,文化塑造、内容创造、社群重构都是极其重要的,也是团队内容力、社群力、洞察力的体现。


“就我们自己而言,租金的回报天花板特别有限,我们也不能仅局限于文创产业的空间提供者、扶持文创产业的幕后支持者,而是进一步成为文创产业的内容产出者。”


乐克认为,这样体量的小型空间不能走传统地产的改造运营逻辑,而是应该注重内容和服务。


骑行活动现场 / 图源028.C青年创意社区


“之后我们会想更进一步将‘骑行活动’跟‘播客’这两个事情做下去。”他们说着,而对于许多人而言,也是在这几年间或参与028.C的活动或听《鲸鱼赫兹》而更加了解他们的,或许其无法代表整个社区,但却犹如两个触手,越是精准垂直,也越容易跟具备共同喜好与话题的人产生链接。


“骑行”和“播客”最初都只是乐克和郭爱美的爱好,却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社区重要的内容力量,都是“i人”的团队,也想尝试着触碰更多的人与世界。


今天很成都

骑过的地方越多,你会越喜欢成都

发起时间:2022年7月



在“小白楼”改造之初,因自己本身便是骑行爱好者,也因在近郊骑行的大环境下想在城市中挖掘出适宜的骑行路线,乐克和郭爱美便开始做骑行活动。那时算是一种“冷启动”,在线下空间正式运营之前,他们用着这样的方式一点一点积累和运营社群。


骑行活动 / 图源028.C青年创意社区


骑行路线都是由郭爱美设计的,他在走街传巷中发现了不同的成都:某个不知名的野生小公园、能穿过的火车隧道、抬眼入目的满眼翠绿、被银杏叶子铺满的金黄道路、麻石烟云公园、古雅坡路、赤虎桥等让老成都都觉得陌生的地方......由此串联而出的线路让人觉得熟悉又新奇:青羊古迹亲水线,金牛赤车驷马古迹线,东沙岛市井线。


“当你骑过的地方越多,你会越喜欢成都。”郭爱美刚刚到成都时,仅熟悉公司到家的路径,那是平面的。而现在问起他,这条路的分支在哪儿,哪条路有什么好吃的、什么历史、什么故事,他都能一一细数,成都对于他来说,已犹如一刻立体的大树,不断生长出新的枝芽。


郭爱美每次活动前都会规划新的骑行路线 / 图源028.C青年创意社区

每次骑行活动主题都不同 / 图源028.C青年创意社区


骑行本身便具有魅力,而他们所举办的骑行活动参与门槛并不高,三十多的报名费,20到30人的适宜规模,所以活动一经推出就招募得比较顺利,大家也玩得很开心。


随后几乎每周一场的活动频次给予了团队较大的挑战,他们会为骑行策划不同的主题和路线,来保持新鲜感和趣味性,比如在限时花市期间,做了植物园主题;万圣期间的百鬼夜骑Dresscode;新年的骑个龙咚锵......除此之外,他们也跟不同的机构、品牌、空间合作,丰富大家的骑行体验。比如和酒吧Bar coda一起做的花衬衫骑行、和肯道尔探险山地电影展合作的骑行+观影等等活动。


不同主题骑行活动 / 图源028.C青年创意社区


骑行活动的精准与垂直是一点,活动过程给予参与者的舒适感及社群交流的适宜尺度也很重要。“来参与骑行活动的顾客大多都比较‘i’,但我认为他们或许只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场合与社交尺度,在骑行活动中我们不会去突破大家的安全距离,也不会制式化地去介绍沿途的景点信息,而是录制成播客发给大家。许多顾客来了两三次变熟悉之后,大家便可以一起聊聊天啦。”他们并不会刻意做任何事情,而是选择一个使大家都舒服的状态。


每次骑行活动完大家都会合影留念 / 图源028.C青年创意社区



“参加028.C的活动真的丝毫不尴尬,而且整个活动流程很顺滑。”有参加了骑友曾这么评价过。这种感受在028.C所运营的社群中也能体会到,没有刻意的话题与目的性的宣传,在活动信息之外,便是家长里短的闲谈,或是发现了一条很美的路,或是自行车应该怎么改比较好。


用乐克的话来说就是“真诚就好,不要消费顾客,不要做让他们心里不舒服的事情。”这也是028.C社群运营之基础。


028.C举办的各类活动 / 图源028.C青年创意社区


骑行活动之外,028.C也持续举办展览、市集、沙龙等,联动不同品牌和机构,“这栋楼改造之时,我们便预留了许多灰空间,它们是不固定的、变化的,给予了内容衍生的可能性,任何楼里的伙伴与外部的品牌都能使用这些空间。”


也是在这些空间中,曾举办过Element品牌快闪、四友市集、手工坊、“要啥?自行车!”骑行主题展览、“你好呀,少城!”文化沙龙、播客堂会等丰富繁多的社群活动。“正是基于我们自己真实的喜好和需求,所以更容易吸引同频的人,一起构成一场场活动。”而播客堂会,便是郭爱美、乐克、秋蓬与House一起做播客以来,一直想构建的。


鲸鱼赫兹

用声音记录着城市

发起时间:2021年5月



那时候郭爱美对那些十几秒短而快的内容特别反感,便想找寻一种慢媒介,也因溢出的输出欲,就叫着乐克、秋蓬、House一起,商量着做播客,在并不长久的筹备后有了「鲸鱼赫兹」。


「鲸鱼赫兹」中有许多细碎的生活分享 / 图源「鲸鱼赫兹」


一开始,他们并无专门的录音空间,也没有录音设备,就在仓库里用各自的手机录音。因为仓库安静,货物多又不会说话“嗡嗡响”,吸音效果不错。他们搬了四把椅子进去,过道刚好能放下,在两个拼在一起的货架中间那层铺上桌布,对着各自的手机说话。这样录了30多期,过了大半年。


直到搬到斌升街28号,才有了专门的录音室,着手慢慢改善空间,比如四面墙(除了门)贴吸音棉,找声音工作室做了声学支持,录音设备后来也从手机升级到了RODE麦克风和调音台。“新改造的录音棚是共享形式的,除我们每周三录制之外大多都是空闲的,我们期待所有想录播客又缺乏专业设备的朋友都能来使用。”


位于五层的「鲸鱼赫兹」录音室,开放给所有需要的朋友 / 摄影:Simon©ZSDC


「鲸鱼赫兹」之中,他们用声音记录着城市风味,或聊聊走过的成都街巷,或探讨川菜,或记录城市中看过的一颗颗树,“我们很少去看每期播客的流量,毕竟播客形式放在整个互联网中还是小众的,如果太过关注数据只会徒增焦虑。”诚然,播客平台对于流量和数据的关注相较其他没有那么“明晃晃”,大家还是会比较耐心、踏实地去做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做喜欢且擅长的话题。


从做播客起,他们便一直想尝试办播客的线下活动,而“播客堂会”便是他们想法的落实。“我们邀请了成都以及外地的主播,布置了一个不大但温馨的现场,并配合策划了一些相关书籍、互动游戏等。”声音里的朋友们,在日常的分享与互动中,已经对彼此的生活轨迹和习惯很熟悉了,见面这件事便变得奇妙,在相同的频率中,每个人都能自然得参与其中。在沟通交流中,大家都觉得,除了北京和上海,或许成都也可以成为中文播客另一个聚集地。


“播客堂会”现场 / 图源028.C青年创意社区



不论是乐克和郭爱美还是028.C整个团队,从他们身上我们都能感受到一股随遇而安的松弛气息,他们在做的,不仅仅是改变一个空间,而是在线上线下,举起一盏灯,让更多人能彼此看见。


任何成功的呈现皆非一蹴而就,在各类空间、活动疯狂涌现的当下,做任何事都是需要沉下心来的。拿乐克的话来说就是:“当没有办法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办法,喜欢什么东西,擅长什么东西,或你觉得这样做大概率会成功,那就这样做。”





如何避免“更而不新”?


许多城市更新项目面临着“更而不新”的问题,在小空间之中,则更易变成空间简单分割、翻新改造、景观堆叠的“粗放式呈现”,但如今我们很难抛开现实的运作而只去谈一些漂亮或者好玩儿的城市更新现象级事件,而是需要将更多的行动要素考虑进来,让规划更具有长远性。


从策划、设计阶段开始,或许就应将运营管理纳入其中,让每个环节都与运营紧密相连,有效地提高可持续性,例如,028.C提前预留的灰空间,可与后期运营形成组合。


028.C提前预留的灰空间 / 摄影:Simon©ZSDC


城市更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运营也是长期的、复杂的、整体性的,一以贯之的系列行动。在跨入“运营时代”之际,尤其对于体量有限、业态有限的小空间,实践者们面临着一些分歧和误区:例如,未找到垂直精细内容;绕开核心话题,不触及“核心群体”需求;不注重孵化在地组织,缺少金融、资本等多领域人才;过度依赖建筑设计,过度注重空间美学......


或许028.C的社区构建可以给到我们一些启示,但因着各空间的本底资源、运营需求、在地群体意愿的差异,其运营路径无法“一招鲜,吃遍天”。需厘清各类运营模式,从“想给你什么”,转变为“你想要什么”,因项目制宜精准适配具体的产品内容及实施路径。


*以下是一些来自各地的小空间更新实践案例


四百盒子社区

在小空间里找寻一群都市人的“家”

泉州市鲤城区新门街373号


位于福建泉州的四百盒子社区,在一个仅2300平米的旧蔬菜公司之上改造而成。在文化包容的泉州,这个不大的空间,在因地制宜的规划运营中,为人与人的连接创造了更多可能。


一个个5、6平方大小的盒子是组成这个空间的重要元素,每一个盒子下方都装有滚轮,它们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需求随意改变位置。也得益于其灵活多变的空间属性,运营3年来,泉州四百盒子社区与社区成员共创了音乐会、脱口秀、主题派对等几百场不同的活动,真正使得“更新”为人们所居、所用,曾经的蔬菜公司也在内容的丰盈下迸发出了各样的新故事。


这里并非某个艺术展的现场,而是一个供人居住、社交的社区,一群都市人的“家”,它被命名为“一号地点盒子社区”。社区不仅仅有数字游民,更面向所有人,目前这里已经有上千的体验住户,不止是年轻人,哈佛的教授、10几岁的小学生、70岁的老奶奶都很喜欢这里。/ 图源四百盒子社区





DEMOHOOD

成为能让1万人造访100次的岛屿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街道嵩江中路1002号



位于宁波的DEMOHOOD原是个不大的厂房,在明确的“核心人群”定位下,改造开放之初,便迅速成为了宁波年轻人的聚集地。让空间、人群和文化形成可持续生态是此处的底层逻辑,在招商上,亦是精细化填充,选择更有独特价值主张的店铺,而非连锁店品牌。


DEMOHOOD几乎每天都会举办活动,以丰富内容吸引着不同的爱好者前来寻找同好,收获认同。或许“打造出只让一百万人来访一次的岛屿不是目的,规划出能让1万人造访100次的岛屿方是长效路径。”


开业后的2022年期间,DEMOHOOD举办了近200场大大小小文化活动,骑行、陆冲、滑板、集市、手工、植物领养、音乐会、电影赏析等。/ 图源DEMOHOOD





神仙树Village

复合功能的小体量更新实践

成都市武侯区神仙树3号



尚在“渐进式”更新中的神仙树Village,凸显了“以小见大,自然而然,恰到好处”的特点,作为“公寓+商业” 的创新社区改造项目,自2022年开始整体重新打造升级,便从之前的“混乱”逐渐精细规整,成为独一无二的神仙树“垂直村落”。


在这一场复合功能的小体量更新实践中,不只是商业,也不只是公寓,而是一个崭新的微型综合社区,小空间也能丰富高效。


大物业+小物业是其管理运营模式。大物业负责基础维护和管理,小物业则是与一群有趣的、有创造力的人,共建一个有趣的、有质感的社区。/ 图源神仙树Village



城市更新进程到今天,面临更严峻和急迫的命题。良性的更新注定是场“持久战”,长线作战的能力对专业入局者有系统的高要求,如何把握“旧物新生”的机遇?如何把控进驻企业、商家的数量、质量?如何实现可持续的自主更新?内容、社群、社会经济、数字或许都是重要路径。


对于小空间而言,内容文化,也许是一个更新项目的根本,也是其占领精神高地的开始,不间断地活动,则能把内容与大家对这片区域的认知沉淀下来,把公共性做得更强。但这是件难且慢,极需要匠心的事。


曾在改造之初因刷墙去掉的爬山虎已经枝繁叶茂。 / 图源028.C青年创意社区


028.C让我们看见以“内容生长”带动空间更新的关键价值。即使空间体量很小,但运营团队却在主动接受关于内容、社群、商业模式的大考。在趋同的大空间面临瓶颈时,小体量空间正在树立自己的话语体系。


渐进式、精细化、垂直受众、高效利用......小体量空间已逐步摸索出可行的开发运营路径,这样的方法论,能否为更多更大的存量空间盘活提供借鉴?只有体量小才能这样做吗?


城市更新,首先需要更新的是关于空间与时间的尺度意识。也许即使一个很小的空间,本就应该做足够多。一筑一事






编者后记



我在028.C青年创意社区里转悠之时,从五楼的小阳台往外看,对面就是少城视井文创产业园。乐克说刚刚搬来时,收到的一个音乐会邀请便是来自于他们。



虽然是成都人,但曾经却鲜少来少城,近年来却总是因为这边的各类有趣的文化活动而至,每次都会惊异于日新月异的面貌。对斌升街的记忆,还停留在李劼人写作于此处的《死水微澜》与一间间老店。


几年之间,读本屋、厘途Little Travel、少城视井、028.C等空间相继落于此处,街边的梧桐未变,但这条小街已注入了青年文化的力量,以一种适宜于当下的方式,延续此处的记忆。


关于街道的变化与故事,就像碎石,琐碎分散,数量巨大,我们曾带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深入探访过更多历史积淀、风格各异、主题丰富的街巷。置于其中的“原住民”与“新居民”们,正在以低调且内敛的方式,勾勒起新的城市空间——



400米的玉洁巷,靠“毛边”长起来的?



在少城、玉林、宏济中路,探寻成都“允许临时占道经营”的秘密





编辑

小徐

主编

牧之

副主编

忧忧

撰稿

小徐

校对

豆奶

平面设计

Gary©ZSDC


摄影

Simon©ZSDC

或由受访人提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筑一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