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26万亿的产业,今天筑起地基了

腾讯云 2022-06-11


正午太阳毒辣,炙烤着重庆市丰都县一处20几万平方米的土地。这是班头王隆在工地打转的第8个年头。


王隆手下有50多个工人。钢筋水泥中,一切依赖人力有序推进:一个砌砖工,一天能砌三四立方米的砖;一个抹灰工,一天能抹60多平方米的墙……


尽管如今许多房屋楼宇已日渐智能化,但现代的外立面下,仍是一个传统无比的产业。



王隆呆过4个工地,除了起重机和机械吊臂,感受最多的“科技”是一台能给工人省力气、自动搅拌水泥的罐车。


在复杂的施工环境下,偶尔还会遇到图纸改动。比如梁柱的结构尺寸一旦对不上,就需要推翻重来。因为一次大的调整影响了施工进度,王隆不得不带着工人连夜抢工,24小时都没合眼。


2019年,腾讯云微瓴产品运营总监罗晓晓开始密集飞往重庆,在重庆市住建委的推动下,希望打造了一个数字化平台,把一个个建筑工地搬到云上。


在这个平台上,国内建筑业的运转模式将发生改变。



1个工地,3套考勤系统

造“底座”,打破数据孤岛



2020年,全国建筑业的总产值超过26万亿,但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罗晓晓在调研中发现,国内少数工地开始引入机器人,替代工人砌砖、抹灰。但有些工地即使试水了数字化改造,建造链条中各方的数据也未能打通。


在她走访过的一处智慧工地,就出现过三套工人考勤用的打卡系统:开发商装一套,施工单位装一套,地方政府为了监管需求又装一套。



“数字化是智能化的基础,只有数据统一了,建筑业才能真正‘平地起高楼’”。时任重庆市住建委科技处处长张国庆表示。


2018年,在市住建委的推动下,“智能建造”被写进重庆“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这比全国性的概念领先了三年。”张国庆说。


2019年的智博会上,重庆与腾讯走到了一起。


此时的腾讯云微瓴团队正在研究:怎样打造一个数字化“底座”,把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开发单位、设计单位和材料供应单位等建造链条上的各个环节打通,奠定建筑空间、甚至未来城市空间的数字基础。


举个例子,在智能建造平台上,更精细的3D建筑模型可以替代大部分图纸,减少“牵一发动全身”带来的重复建造成本。




图纸的变革

改变工地三四十年来的运转方式



每个工程项目的数字化改造千头万绪。在工地里,图纸是建造各环节、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最基本的参照。


不过,在复杂的施工环境中,图纸改动是常事。


比如,木工在为梁柱支架模板时,会发现有些结构或尺寸对不上。梁柱穿不过去,需要修改图纸的细节;木工一改,下一个扎钢筋的环节也要跟着改,项目进度便会受到影响。



近年来,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一种更精细的3D数字化建筑模型正在替代大部分的传统图纸,通过数字孪生的方式,实现建筑信息从设计、施工到运维阶段的存取和有效传递。


三四十年来建筑业过分依赖和围绕一张图纸打转的方式,是时候要变了。”腾讯云副总裁万超说。


利用BIM进行建模,在前期规划阶段,就可对现场的布局甚至是施工材料的材质等进行仔细评估,做精准的设计和成本核算,减少后期不必要的修改,确保质量安全。


同时,在腾讯云区块链技术的加持下,这份3D蓝图将“不可篡改”。


在微瓴智能建造平台上,这一模型可以贯穿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和后期物业运营等不同环节,让各个部门依此打通,协同并进。


有趣的是,城市记忆不再是堆叠如山的图纸,也将因此变得鲜活生动。


万超举例:“想象一下,如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个数字化模型,那900多年后的我们看到的将不只是某一个时刻的历史画面,我们可以更细致地追溯当年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甚至整个城市流淌着的烟火气息……”



建造过程的全面数字化

一边筑工地,一边建生态



5月,王隆在重庆丰都项目的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工地现场搭建的指挥室墙上,挂着一张巨大的节点计划表,上面密密麻麻的标注被红、黄等不同色块覆盖,标明工程在每个节点的具体进度。


每天的晨会,每周的周会,各项施工指令和要求等从项目负责人发出,通过负责各楼、各栋的施工主管,传达给王隆这样的班头,再由班头来协调底下的工人推进。


为了保障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和安全,业主方(开发商)还会聘请第三方担任监理,入场监督施工。



中间过程一环接一环。有了精准的BIM模型后,怎样保证各项施工按照模型落地,从工程总包方层层下达,具体影响到钢筋工、砌砖工这样的一线工人?这就涉及到建造过程的全数字化改造。


“能解决、要解决的痛点太多了”,罗晓晓说。


此前一头扎在工地里调研的微瓴团队更忙了,他们需要一边了解施工现场需求,一边将地厚云图、慧城云、渝高集团和国泰新点等合作伙伴引入到平台上来,打造丰富的数字化应用。


在这个平台上,大到施工进度,小到一块砖的尺寸,都可以随时记录上传。工地里的人员行为也可以通过各类应用进行数字化、标准化的管理。比如,监理人员到场监管,看了什么,发现了哪些问题?都可以即时生成电子档案,方便追溯。



借助腾讯云的电子签、区块链等技术,还能对工地人员进行身份验证,“确保在场施工的张三是真张三”,工程项目转包、分包情况也将得到解决。


在政府监管侧,数字化改造后,监管部门要查看工地里某一处建筑用了多少钢筋水泥,都可以在线调取数据。



从18到100%

中国城市化进程驶入新的路口



目前,重庆市已经有18个工程项目参与了智能建造平台试点。


2020年12月,重庆市住建委发布《关于推进智能建造的实施意见》,直接推出了一揽子激励方案,参与数字化改造的项目越来越多。


“按照规划,到2025年,重庆所有在建项目都将接入智能建造平台。”张国庆介绍,国家住建部市场监管司还专门带队到重庆考察,肯定了这一转型方向。


“中国建筑业不可能走回之前的老路了”,万超感慨。


时间拨回一年前。在腾讯云举办的数字孪生城市峰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给出了一组数据:未来20到30年,中国还将经历史上最大的城市化进程,有3亿人口将要从农村走向城市


这意味着,中国需要再建40亿平方米的房子、10个1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20个500万人口的大城市以及220个100万人口的城市。


已经狂飙了几十年的“基建狂魔”,必须经由数字化,驶入新的路口。




🔚

没看过瘾?这里还有

鹅,起飞了!
搬家!
也可以通过视频号了解最新动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