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首届“兴海论坛”:为16国“海归”搭台引凤
“学校深刻认识到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为深入推进落实学校‘5531’行动计划,今后每年都会举办‘兴海论坛’,以吸引海内外的学者来校交流,共同促进我国‘三海一核’领域的发展。”在5月29日至30日,在校举办的首届海内外青年学者“兴海论坛”上,校长姚郁开宗明义,此次论坛既是学校为引进高端人才、搭台引凤的“大手笔”,是学校全面落实综合改革、加速推进“5531”行动计划、推动学科交流与学术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也为相关学科领域的海内外青年学者搭建了围绕国际科学前沿、热点研究领域及行业产业技术问题的交流平台。来自美、德、英、日、俄等16个国家的61名海内外杰出青年学者济济一堂,在船舶海洋、航天建工、水声信息、文管等9个分论坛,对专业领域的国际前沿、研究热点、行业技术问题等进行探讨。
5月23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调研时强调,要加大人才培养和智力引进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为振兴发展服务。为了实现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打造世界一流学科战略目标,学校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才强校”第一战略,着力构建“三海一核”特色学术人才队伍,努力造就一批站在行业高端、引领学术潮流、具备战略建议能力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一批能够协同行业力量、组织重大创新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一批能够瞄准学术前沿、突破行业关键技术的优秀创新团队,一大批学术潜力充足、能够支撑未来发展的青年后备人才。学校此次邀请的海内外青年学者多来自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名校的青年拔尖人才及优秀博士研究生,涉及船舶与海洋工程、核科学与技术、水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各相关领域。
副校长高晚欣主持论坛开幕式。
姚郁在开幕式上致辞。简要介绍了学校历史发展沿革以及办学特色、平台条件、师资队伍、科研情况、协同创新、国际交流等学校概况。姚郁指出,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是学校发展的战略资源,是学校建设的中坚力量。学校将在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大学征程中,大力引进高水平的人才、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人才,更好地支撑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他表示衷心希望参加此次论坛的青年学者以及海内外广大有识之士积极加入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学校将为来校工作的英才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广阔的发展平台、丰厚的福利待遇。
校长助理严汝建介绍学校科研发展情况。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学校人才引进政策进行宣讲。
作为一所行业特色型大学,学校力图围绕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信息、舰船动力、核工程4个充分体现了学校60余年的办学积累和特色的学科群打造世界一流的学科。此次兴海学术论坛邀请了许多与4个学科群相关的青年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积极为支撑、促进“双一流”建设服务。
留德人才交流协会执行理事、德国伊尔默瑙工业大学的博士毕业生王文鑫告诉记者,“通过论坛交流和实验室参观,我深刻感受到哈工程求贤若渴、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决心和学校的实力。我在国外就了解习总书记‘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人才方针,现在希望通过留学所得,能够回到国家、来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团队,能够发挥自己的价值。哈工程可以帮助我实现这个梦想。”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研究核科学与技术的博士生殷祥标说,“哈工程是核领域的老牌名校,这次论坛为我们更加了解哈工程的师资力量和办学特色搭建了平台。国家要打造海洋强国,核领域有很多的发展机遇,现在回国不仅利于自身的发展,而且顺应国家的发展战略,能为国家做出自己的一些贡献。”曾在我校获得硕士学位、目前在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杨雨云表示学校的科研平台、学术团队等软硬件环境优越,希望完成学业后回校工作。就读早稻田大学,重点从事生物环境控制领域研究的博士生张煜认为学校在“三海一核”特色学科领域上实力雄厚、优势突出,与自己的专业结合紧密,是他应用所学报效祖国的有力平台。曾在剑桥大学信息工程获得博士学位、现为英国伦敦劳合社资深高性能计算工程师的许伯伟希望与学校在信息工程、高性能计算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近年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吸引高层次人才,深入海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定向宣讲,多渠道、多手段加大人才引进宣传工作力度,推进人才引进相关工作,举办“兴海论坛”是学校全面落实综合改革、加速推进“5531”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推动学科交流与学术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论坛举办前,学校通过与Nature、Science、中国教育在线、千人计划网、中国科学人才网、中国硕博英才网等国内外网络媒体的合作,深入海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定向宣讲,多渠道、多手段加大人才引进宣传工作力度,推进人才引进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