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视“探班” | 从“深海的哥”到“总师”,这位哈工程校友入选改革开放“百杰”榜

谋海济国的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25


想知道大国重器“蛟龙”号是怎样诞生的吗?

想知道“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最新进展吗?

这些代表中国改革开放40年伟大实践的尖端成果

凝结着哈工程人和哈工程校友的汗水与智慧


振奋!


昨日,全海深载人潜器总师、“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首席潜航员、哈工程校友叶聪现身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第八集“知识改变命运”。


节目中,我们看到了校友叶聪的“总师”范和科技英杰身上的强国伟力。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党中央决定表彰一批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根据评选表彰工作部署,在各地区各部门反复比选、组织考察、集体研究提出推荐人选的基础上,经归口评审、统筹考虑,产生了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拟表彰对象。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友、“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首席潜航员叶聪入选。

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个人


叶聪


叶聪,男,汉族,中共党员,1979年11月出生,湖北黄陂人,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2001届毕业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长、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主任,“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首席潜航员,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

他长期从事载人潜水器的研究、设计和研发工作,通过不懈努力,终将“蛟龙号”从图纸变为现实。出于对载人深潜事业的热爱,主动肩负起试航员的重担,作为主驾驶员参与“蛟龙号”深潜作业共计50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作为改革开放以来载人深潜事业的代表人物,他是青年人岗位建功、报效祖国的榜样。荣获“载人深潜英雄”荣誉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7020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也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同日,航天员成功“驾驶”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刚性连接,中国首次手控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成功。


叶聪代表 “蛟龙号”潜航员刚在海底送上了对“神九”的祝福,待他们回到甲板后,就收到了来自“神九”的祝贺上演了一出完美的“海天对话”。



作为“中国深潜第一人”,叶聪从编写“蛟龙号”设计报告、画图纸到50次驾驶“蛟龙号”入海的“深海的哥”,10几年光阴,“可下五洋捉鳖”的中国梦在他和他同事手中成为现实。


长江边长大的叶聪对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1997 年 7 月,他在参加高考填报第一志愿时,毫不犹豫地写上: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入学后,终于有机遇去真正研讨本人爱好的船舶。 “我喜欢自己着手设计。”那时叶聪每次看到新船型,心里都会有一种激动,盼望亲自把它设计出来。



2001年,叶聪毕业,抉择了去船舶实践研究与利用都很强的中船重工702研究所工作。对潜水器感兴致趣又熟习船舶常识的叶聪开使做潜水器的效果设计图。


参与潜水器的研发,这对叶聪来说“如鱼得水”,他在学校接触过潜艇,对潜艇的特点略知一二。


叶聪说:

我的学习背景非常有利于自己在这个领域开展工作,我在学校学的设计为我在新船型的研发上奠定了基础,更好地去解决问题。我的工作跟我的个人兴趣、专业背景、个人特长都很符合,感觉很棒。  


因为在学校都学过,对做船舶的时光线和空间线都很明白。叶聪凭着自己的懂得,坚持做设计图,一版不行,就再来一版。这给“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个很有想法,做事踏实、细心、执着的年轻人。”



2002年,刚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毕业的叶聪赶上了中国载人深潜“最好的时代”:7000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叶聪所在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七〇二研究所勇担重任。  


2003年,刚刚工作两年,叶聪以助理工程师身份担任“蛟龙”号总布置主任设计师,也是该项目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叶聪这一张“白纸”也在短短的一年中变得色彩斑斓。 一年后,叶聪为首的团队拿出了“蛟龙号的草图,震惊全国。


"“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说

深海载人潜水器的设计当时在国际上没有现成标准和规范,相关资料难得一见,相关人才也严重“断档”,是叶聪这批年轻人挑起了大梁

"

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从小就喜欢画格子做设计的叶聪说:“可供参考的资料太少了,就连国外一些宣传画,我们都能研究很久。”


“蛟龙”号潜水器最重要的设计图纸、每个设计阶段的潜水器总图均出自叶聪之手,对于这一点,他还有点小小的得意,笑称“秀才会武术,谁也拦不住”。


叶聪说自己的长处是可以“不厌其烦地去做一件事”。作为“蛟龙号的主任设计师,从最初的草图到完工图,几年下来,叶聪已经修正了几百遍。


" 叶聪说

每一个部件都要算得很清晰,有时候都要一厘米一厘米地去盘算,操作时间都要准确到秒。

"

耐压构件密封、控制、水声通信……面对研制中一块块难“啃”的骨头,叶聪从零开始,边学习边设计,在没有母型船提供参考借鉴的情况中,完成了“蛟龙”号的总布置设计任务。


叶聪还参与了总布置以外的潜水器结构、推进、观通、水声、水面支持等部分的设计和协调工作,相继担任载人潜水器的质量师和建造师,在项目总体策划、加工建造和监督等方面表现突出,为载人潜水器研制工作立下汗马功劳。


经过6年努力,从初步设计、详细设计、总装、联调……叶聪一步步见证着“蛟龙号的成长。


七二所所长翁震平说:“技术空白很多,每个部件、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无数次的试验,仅用五年时间就完成了设计组装,这本身就是个奇迹。”


蔚蓝色的海洋,乘龙入海,在神秘的海底,探索奥秘。 这是人类从古至今的梦想。比起设计师,叶聪更出名的身份是中国首席潜航员,俗称“深海的哥”。


参与潜水器设计建造的每个阶段,对各阶段的任务使命分析报告、均衡计算书、深潜操作流程、潜水器总图都了如指掌,曾在美国Alvin载人潜水器学习观摩深潜技术,既熟悉潜水器,又有深潜技术,这让叶聪成为难得的人才。2009年,叶聪当仁不让地成为“蛟龙号”主驾驶员。


50米、300米、1000米、2000米、3000米、4000米、5000米、7000米……“蛟龙号”每一次突破这些深度,都是在叶聪驾驶下完成的。2009年-2012年,“蛟龙号”四度出海,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先后51次下潜(包括1次无人),叶聪“入海”38次


2012年,“蛟龙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一次次刷新世界载人深潜纪录,叶聪和他同事们的努力,让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法国之后第五个具备大深度载人深潜能力的国家。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洋深处开展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的能力。

巨大成功背后,是数不清的汗水和艰辛。“蛟龙”号内部空间狭小,驾驶员只能保持蜷缩状态工作,叶聪这样叙述自己的感受:“深海生物比较稀少,总体上给人一种荒凉感。下潜速度大约在50米/分钟,比平常的电梯还要慢一点……”


“蛟龙号第一次出海,挑战的仅仅是50米,但这却是“蛟龙号团队“最害怕”的时刻。叶聪回忆说:“真正第一次下潜深度只有38米,1个多小时的时间全身都是汗,感觉非常疲惫,后来10多小时的下潜也没这么紧张。”


进入载人舱,温度高达 40℃,湿度也很大,感觉不太舒服。 随着不断下潜,舱内温度逐步下降,为了防冻,潜航员会不断添加衣服。


潜水器完全没入水面之前,需要进行水面检查和注水,因此,摇晃得很厉害,加上舱内非常闷热,叶聪只好不停地擦汗。


主驾驶潜航员相当于深潜器上的“船长”,有时候甚至海上总指挥也要听他的。因此这要求主驾驶具备冷静、负责、果断的决策能力,能够遇事不惊,按照操作手册、应急预案以及个人知识积累来分析、处理问题,对潜水器和舱内所有人员的安全负责,能够在困难面前挺身而出。


在深海,叶聪他们需要调试“蛟龙号”各个系统的功能,还要进行科考作业、捕获海底生物……


" 叶聪说:

有时还有一些意外情况,比如开始时出现通讯故障,3000米时出现绝缘故障,5000米时回收遇到暴风雨,母船迟迟找不到我们……

"

但所有困难都不能阻挡叶聪和他的同事们。“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当初的中国梦已成现实。


叶聪大学时的班主任、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舰船总体与系统工程研究所教授丁勇回忆说,叶聪当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工程船舶工程专业,读大学时他的成绩很好,性格沉稳,做事情考虑周全。以前在课堂上讨论问题,他总是十分细心,特别对于一些关键环节能够处理得当。丁教授赞叹道:“叶聪是我们学校的骄傲,我相信他能在载人潜航工程研究上走得更远,潜得更深。”


在大学同学康庄眼里,叶聪特别喜欢船舶、热爱大海,“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大二时,我们一起去大连实习,叶聪在海边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对于海洋他似乎有种天然的亲近感。”


“在开展‘蛟龙’号研制的同时,从2009年到2017年,历经八年持续艰苦攻关,我们又完成了‘深海勇士号’的研制。”叶聪介绍说,如今,他又有了新的使命:2016年,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项目正式立项,37岁的叶聪正式挂帅总设计师。


叶聪说

按照计划,将在2020年完成万米级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未来科学家将随着它深潜万米海底进行科考,探索深海大洋的未知世界。

"

因为不同作业特点,蛟龙、深海勇士和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外形也并不相同。


“深海勇士”号更强调作业性能,身为型号副总设计师,叶聪将潜水器前脸设计得类似越野车的车头,给予灯光、摄像机和作业工具很大增改装的空间。


在设计全海深潜水器时,因为在经验、方法上已有很多积累,可以很好地平衡和优化机动性和作业性能。“协调地完成潜水器的功能和性能指标是设计的第一层次,经过优化,精准极致地完成是第二层次。”叶聪说,自己一直努力的方向,是能够在方式、方法和模式上取得创新。


 “蛟龙”号在7000米处的压力是700个大气压,万米级载人潜水器还要增加400余个大气压。这样的高压对潜水器的结构设计、材料等,都提出了巨大挑战。目前,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完成设计,转入全面建造阶段。叶聪形容,是骡子是马,要开始遛了。


作为总师,他感到空前的压力。“在研制的每一个阶段,从方法、材料到部件、装置都需要像体检一样做评定。考核的多个指标里,可能会有些偏差,这都需要总师综合平衡后拍板。”



这些年,国内参与载人潜水器的核心单位已经多达40多家,部分装置级的项目甚至引入了PK机制,作为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团队少帅,叶聪还有个小目标,2020年项目完成时,他希望搭乘自己设计的潜水器,造访万米深渊。



哈工程校友、“蛟龙”号潜航员唐嘉陵

哈工程校友、“蛟龙号潜航员张奕、陈云赛

叶聪和他的团队

以及另外三位哈工程校友

唐嘉陵、陈云赛、张奕

用过去10余年坚守和奋斗

换来了中国载人深潜的世界领先地位

也即去征服更遥远的星辰和大海!



相关精彩链接



 中国向世界最深处进发,哈工程校友唐嘉陵担任首潜主驾

 “蛟龙”探海圆满收官!哈工程深潜英雄独家采访视频来袭!

振奋!哈工程走出的总师、“蛟龙”号潜航员亮相央视

多家国家级媒体为哈工程打call!牢记母校嘱托,成就中国首位女潜航员!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文字整理 | 霍萍

编辑 | 宋宛凝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图片来源 | 网络

信息来源 | 新华网 人民日报 央视网等

为哈工程杰出校友

666个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