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密深海黑鱼,他们用6年做了一件很光荣的事......

由哈船院许辑平、邱聪、陈起富、郭梁参与编撰的

《潜艇结构设计规范》

我国潜艇研制工作的首部规范

为建设强大海军做出了贡献

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大工至善,大学至真

潜艇,别称“深海黑鱼”,是能够在水下航行的作战舰艇。配置巡航导弹或洲际弹道导弹的潜艇更是大国重器,彰显国之威力,其研发与制造对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工业能力要求极高,全世界只有少数国家能够生产和研制。


新中国成立之初,研制潜艇成为国家强固海防的重要任务,剖析深海黑鱼的内部结构,形成一部行业设计规范,让潜艇的研制工作有据可循是国家的迫切需求,我校承担《潜艇结构设计规范》编纂的核心任务,许辑平、邱聪、陈起富、郭梁4位老师勇担重任,用6年时间完成了这项光荣使命,填补了该领域国内空白,为建设强大海军做出了贡献。

一项光荣的使命

建国初期,我国科研能力弱、工业水平较低,研制潜艇十分困难。潜艇建造事业从模仿与装配开始,引进前苏联建造潜艇的技术与设备,进行转让制造。在前苏联专家指导下,潜艇组装在江南造船厂火热进行,由于技术落后,装配一条潜艇需要几年时间。50年代中期,我国成功生产了一批国产潜艇,积累了建造潜艇的经验和能力。


1955年,我国开始自行研发设计潜艇,哈军工从那时便加入了这支队伍。1958年秋,潜艇设计专业邓三瑞教授带领海军工程系潜艇专业的教师和学员赴上海与当时的产品技术人员组成研发小组,自行设计并建造了我国第一艘试验型水滴形潜艇,这项工作培育和锻炼了潜艇设计的一批人才,开阔了我国自主研发潜艇的道路。


我国最初的潜艇结构设计规范来源于苏联,逐渐凸显出不适应国情的弊端。这期间,哈军工海军系老一辈科学家始终坚持潜艇的研制工作,在技术水平与理念上走在全国前列。1963年,在哈军工建院10周年的学术交流大会上,许辑平发表论文《中间支骨对潜艇壳体的稳定性的计算规则》,引起了原国防科委、国防工办的关注,从那时起便萌发了编纂符合中国国情的《潜艇结构设计规范》的想法,但项目因文革一度中断。


1972年,国防科委、国防工办正式立项“潜艇结构设计规范”,并在全国范围内组建筹备组,包括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701研究所等在内的4所高校、3个研究所。整个编制工作分为耐压结构、水舱等7部分,7家参研单位各管一摊。哈船院负责编制《带有中间支骨的圆柱形耐压船体结构设计规范》,是整个编制任务中最难的部分。接受任务的许辑平说:“最难的任务也是最光荣的任务。”就这样由海军工程系102教研组许辑平、邱聪、陈起富、郭梁4人组成的潜艇规范课题组正式成立。

一部教科书的问世

《潜艇结构设计规范》相当于是一部解密黑鱼构造的教科书,它是潜艇结构设计完整、准确的技术规范。在潜艇研制过程中,按照既定的标准、规范的要求设计,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达到规定的标准。《带有中间支骨的圆柱形耐压船体结构设计规范》实际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保证潜艇强度和稳定性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减轻艇体的重量。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以许辑平为组长的课题组开始了新中国首部《潜艇结构设计规范》的编制工作。

在课题组中,许辑平负责总体规划与设计,邱聪负责项目试验,陈起富负责结构设计的分析、编制程序、上机计算,郭梁负责团队的后勤保障。设计规范的编制不同于需要多次海试的其他项目,更多时候需要面对大量的数据、公式进行演算分析,对理论知识的要求相当高。在陈起富的记忆中,编制项目的6年里,项目组成员几乎每天一起度过,大家边学习边研究,不断提出问题、讨论问题。面对研究难点,每个人都会再进行各种可能性的假设、反推、逆演算,每个公式和理论的确定有时要经过几百次的推算过程,直到毫无瑕疵。许辑平常说,“大国重器,容不得一丝马虎”“尽心尽力尽情地对待每一个环节,才能不辜负党和国家的信任。”作为许辑平学生的陈起富,将老师的话句句记在心里。

当时,实验条件、计算手段落后,计算机的“人机对话”手段落后,要手编程序,通过穿孔纸带输入,输出数据需按次序识别,操作过程繁琐,每运算一次都需要厚厚一卷的打孔纸带,纸条上面密密麻麻的孔都是人工一个一个敲上去的,出现任何错误又要进行补孔,测算一个数据需要几个小时,在现在无法想象。为了不耽误时间,陈起富每次去机房前都将纸带仔细核对,以便快速配合计算机进行数据转换。

陈起富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当年的场景,项目组的成员每天形影不离,提问题、碰方案、交流思想……时而为了一个疑点争论得面红耳赤,时而又为得来不易的结论兴奋不已。6年,2000多个日日夜夜,大家除了各自的教学任务,每天几乎只做这一件事。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经历了多年的积累和沉淀,中国科技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潜艇结构设计规范》鉴定通过,以其开创性的贡献,对中国海军建设的深远意义,获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2月,六机部正式批准,标志着《潜艇结构设计规范》的合法使用性;1981年1月,《潜艇结构设计规范》开始实施,并广泛应用于我国潜艇事业的研制工作中,成为该领域的教科书。

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发现一个新的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令人兴奋。在《潜艇结构设计规范》编制的过程中,陈起富发现在大直径潜艇薄壳结构设计中,肋骨间距越小,壳体越薄时,局部稳定性与整体稳定性计算结论反常,这对于大型潜艇结构设计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发现问题后,陈起富立刻报告给许辑平,经过项目组成员的多次探讨与试验,都无法解释该现象,在国内外文献中均无相关论述,多年从事舰艇结构力学研究的项目组成员以其责任感与敏感性判断,以往计算中形成规律性的公式、计算过程出现反常,就必须要进一步进行系列分析,“大直径潜艇壳体薄计算反常”成为该领域专家们挂心的一个新课题,全国潜艇研制领域的专家曾多次开会讨论,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力学专家钱令希也曾就此问题与许辑平等人进行探讨、分析,终无所获。

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一直是许辑平、陈起富心中惦念的问题,在后来的科研工作中,一代代结构力学专业的学生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以此为研究课题,薪火相传、接续奋斗。时隔多年,关于该问题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多篇论文对在大直径薄壳结构计算中对某些结构参数组合情况出现的异常现象,给出了避免不利区域的界限曲线的结论。压在陈起富心头十几年的问题,终于解决了,课题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固然开心,令他欣慰的是,许多论文研究成果出自他的学生之手,中国潜艇事业的后继者们。

一个与时俱进的项目

随着时代的进步,潜艇应用领域逐渐拓宽,《潜艇结构设计规范》虽编制完成,但潜艇研制的事业在一代代人手中不断接力。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陈起富在流体与固体交界学科中寻找新的科技增长点,开展了流固耦合动力学的学科研究工作。


如今85岁的陈起富教授已退休多年,他的学生王晓天、姚熊亮等都成长为舰船结构相关领域的杰出人才。王晓天继承了老师的专业方向,在校工作30余年,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编写《潜艇强度》专业教材,清晰深刻地阐述了潜艇耐压船体的应力及稳定性计算等技术难点,是相关专业的学生及工程技术人员重要的参考资料。1987年,姚熊亮跟随导师陈起富从事流固耦合动力学的研究,在工程结构力学方向找到新的突破口,在流固耦合分析方向上见解独到,并成为结构振动与噪声控制、复合材料的舰船应用等方向的领军人物,他培养的学生张阿漫成长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中国的潜艇事业伴随着祖国的成长,从步履蹒跚到走向世界,如今潜艇事业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开发海洋资源、探寻海底奥秘等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站在老一辈潜艇事业开创者的肩头,后继者们励精图治、接续奋斗,通过渐进式创新、颠覆性创新、以及系统重构,我们的潜艇正发生着根本性变化,一代代潜艇事业的奋进者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全部历程,为国家的潜艇研制事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让这神秘的深海黑鱼游得更深更远。

一段不忘初心的寄语

我们这一代人在党的教育下,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在头脑里根深蒂固。能够接到党派给的任务,我们觉得这是无比光荣的事,为了早日出成果,许辑平教授带着我们3个年轻人每天从早到晚、从天亮到天黑,脑子里装的都是研究课题,有时候睡在被窝里脑子还在潜意识地思考,虽然很累很辛苦,但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放弃。任务完成的那天,每个人都是发自内心的开心,胜利完成党和国家的任务是无尚光荣的事。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在做科研时能够摒除私心、去掉功利思想,心无旁骛地钻研,默默无闻的研究态度才是学者应该具备的。

——陈起富

2019年6月30日

推荐阅读

1

创办2家公司,打造仿真软件服务航母,点赞这位哈工程“创业英雄”

2

省唯一最高科学技术奖!5项一等奖!哈工程迎“丰年”

3

首届科学探索奖!哈工程张阿漫教授获选!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撰文 | 赵琳琳

排版 | 徐雅涵

图片 | 工学新闻网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为不忘初心的哈工程人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