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担当起来!三位哈工程人获评国防科技工业十大创新人物称号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哈工程喜讯连连!!
“为船为海为国防”的哈工程人再获表彰
在刚刚评出的2019年度国防科技
工业十大创新人物(团队)中
哈工程人位列3席
自动化学院严浙平教授
1989级核动力装置专业校友、中核集团燃料元件设计制造技术科技重点专项总设计师焦拥军
1996级船舶工程专业校友、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从事舰船总体设计研究工作的张祥瑞入选
这是哈工程人
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
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
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
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
什么是“国防科技工业十大
创新人物(团队)”
国防科技工业十大创新人物(团队)评选活动自2014年起至今已连续举办6届,候选新闻和人物(团队)由国防科工局有关部门、10家军工集团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有关院校及媒体等推荐,经层层遴选、专家评审和最终审议评出。
2019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和十大创新人物(团队)评选结果突出反映了2019年国防科技工业全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的系列重要指示,推进新时代国防科技工业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果、重大突破和重大进展,彰显了军工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时代风采。
他把文章写在海洋装备中、融入海洋里
团队研制的新型水下无人航行器,作为我国八个海洋高技术产品之一,参加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成果展。2016年3至5月间,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听取了团队负责人的汇报,得知水下无人航行器应用取得显著效果时,高兴地说:“已经发挥作用了,很好!!”那一刻,大家深知自己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严浙平教授带领团队致力于不断提升水下无人航行器的“智力”,正在开展“水下无人航行器协同技术”等方面研究,为形成高智能的海洋探秘能力正在积极攻关。
多年来,严浙平带领团队研制成功并交付使用了多型水下无人系统,为我国的海洋装备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完美地诠释了“把文章写在海洋装备中、融入海洋里”科技工作者的精神。
忠诚担当干事业
“为船为海为国家”是严浙平教授坚守的信念和不变的情怀。他牵头研发的水下无人机-水下无人航行器正向海洋探秘领域进军,团队完成了水下无人航行器从0到1、再到100的跨越。严浙平教授先后在水下无人系统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其最新牵头研发的科研成果刚刚通过了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初评。
“学习和勤奋,是我们攻下科研难关的致胜的法宝,‘硬骨头’才是国家需要的,总得有人去啃。”严浙平如是说。水下无人航行器是属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高技术复合体。做好这项事业需要超出常人的毅力,各个学科知识要学、要懂、要融会贯通,在水下无人航行器领域,严浙平教授带领团队突破了水下无人航行器优化与集成、自主控制与导航、试验与测试等核心关键技术,开发研制出多型无人航行器,解决了我国海洋全自动探测装备之急需。
研制满足国家海洋开发战略和海洋装备需求的科研成果,是严浙平教授一直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尽管风急浪大、深不可测,这都只能成为严浙平教授不断探索前进的动力,而不是放弃的理由。数十年磨一剑,转身自傲然。无论在赞誉和表彰中,还是在研讨与竞合中,都能“在逆境中勇敢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这需要胆识、智慧和魄力,更需要为海洋开发事业真做事、善做事、乐做事的渴望与担当。
三敢三求促发展
“敢想、敢为、敢赢,求真、求实、求严”十二字箴言,这是边信黔教授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他认为,科研工作者要有“三敢三求”的品格作为内在精神支撑。如今,对“三敢三求”的恪守与追求也成了学生严浙平教授在科研攻关时的精神力量,是对“哈军工”精神代代传承的体现。
“敢想是跟踪前沿技术,敢于创新;敢为是做任何研究都要与实践结合;敢赢是最终要把事情做成。”严浙平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方向主要为水下无人航行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研发海洋建设和开发急需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和产品是他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水下无人航行器项目的研发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海上试验,面对变幻莫测的茫茫大海,海试的危险性极高,在一次航行器潜水试验后浮出水面,意外的发生气垫自沉现象,严浙平教授“违规”跃入水中救驾,避免了一起“沉底”恶性事故发生;在另一次的海上实验过程中航行器被渔网缠绕,严浙平教授毫不犹豫地亲自下水切割,他对年轻的同志说“还是让我来,我最了解它的结构”;还有一次,在进行水下无人航行器300米水深的快速性试验时,需要布放示踪浮球,其拖曳缆绳最快速度将到12节,团队试验时的危险性作业和指挥是严浙平教授的“专利”,“都退后,还是让我来,绳子入水速度太快,危险......”永远把最危险的岗位留给自己,这是严浙平教授每次实验都要冲在最前面的原因,在最危难的时候,严浙平总是选择迎难而上。
严浙平教授始终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研究科学问题,用可靠的工程素质做出可靠的产品,将研究能力实实在在地转化成行业生产力、海洋探秘能力。每一套设备从设计、调试到海试,严浙平教授都要带领团队成员身体力行地参与每一个环节,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准确无误。“解决问题必须去现场,要迈开腿、张开嘴。”这是严浙平教授的科研理念,也是整个团队上下遵循的信条。
协同合作谋创新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三海一核”办学理念,源自闻名遐迩的“哈军工”,培育出了“船舶与海洋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双一流学科,拥有“水下机器人技术”、“水声工程技术”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水下无人航行器技术攻关提供了绝佳的创新智力群体和研究条件。
水下无人航行器是个“小”总体,涉及多学科,需要联合国内行业内优势单位,如中国科学院、中船重工集团、中船工业集团、中航科工集团、中航工业集团、中国电子集团等的诸多研究所,组织国家队,进行协同攻关,集智创新。
严浙平教授性格直率,生活上朴素简单,与人交往直来直去,实打实着。但他全身流露出的“执着与坚毅”,是不为喧嚣所动的宁静,不为浮躁驱使的潇洒,从不矫饰的朴拙和毫无遮掩的袒荡,为了实现协同合作,严浙平教授经常“东奔西跑、苦口婆心”,正是他的这份“诚”,促使跨行业协作创新,成为取得了一项又一项创新成果的重要保障;所谓:行业协作创新“诚”铺路,站位于海洋装备创新的这份“诚”,严浙平教授经常将独特的创新想法托盘奉献,现在应邀作技术讲座、跨行业登门找“老严”研讨与合作的单位越来越多了,严浙平教授也成为国内水下无人航行器领域多个方面的技术专家。
无论是技术攻关,还是人才培养,严浙平教授带领团队坚固而有战斗力,伸开如手掌,各有所长和方向,各负其责,各就其位,握起来挥出去就是一台有力的“推土机”,技术难点、试验风险、系统可靠性等都被碾压于前进的链轮之下。该团队2008年就曾被评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但静下心来、多干少说、干了不说的科研精神,实现十年内多型海洋探测装备交付使用就是团队工作的真实写照。在他们看来,匀速前进就是后退,需要加速,再加速,“只争朝夕、再干10年,一定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严浙平教授带领团队使在我国的水下无人航行器技术处于“我们知道对手,而对手不知道我们”的领跑阶段。
在向“海洋强国”进发的征程中,严浙平带领团队将个人力量与民族复兴的时代诉求交融在一起,用智慧、勇气和坚毅与海洋装备的建设者们一同奏响“走向深蓝”和弦。
追梦中国最强“芯”
2010年以来,焦拥军作为中核集团燃料元件设计制造技术科技重点专项总设计师和集团公司燃料元件领域首席专家,率领团队在核电燃料元件研制和材料开发等方面系统全面的开展了科研工作。他提出了辐照考验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科研过程中的冷棒临界等重大困难和问题;推动建立了自主原材料供应体系,基本实现原材料的国内自主供应;推动建立了组织有效的燃料组件研发体系,打造了一支技术过硬的燃料研发队伍;解决了华龙一号“走出去”的瓶颈问题,该技术也将用于国内新建华龙一号核电项目,为核电安全高效发展提供了燃料保障。
舰船总设计师
张祥瑞任职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从事舰船总体设计研究工作,先后担任某电子侦察船、某生活保障船等舰船总设计师,某综合补给船等舰船副总设计师,远望5号、远望6号、3000吨一级油船等舰船总体专业设计师,担任多个重大项目型号及课题项目技术负责人。获得国家、国防、集团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论文多篇,联合培养硕士生1名,兼任某型舰船装备标准化技术总体组副组长。现任七〇八所军船二部主任工程师,担任军委科技委“水面平台技术”国防科技专业专家组成员。
以国防需求为第一需求
哈工程人
永怀报国之志
勇担强国重任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大工至善,大学至真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鸣谢 | 哈工程校友会
撰文 | 郭峰 赵琳琳 金声
编辑、责编 | 霍萍
图片 | 上海校友会 中核集团微信公众号
审核 | 吕冬诗
为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哈工程人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