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满满!快来pick自哈军工以来的学霸笔记!
临近期末
哈工程自习室、图书馆
到处都是同学们刻苦学习的背影
密密麻麻的笔记
严谨不倦的求学态度
是军工人的“日月星辰”
在期末考试周
记录得图文并茂的笔记
成为复习中不可多得的“神器”
两位工学新媒体小编晒出的笔记
不难看出
工科生与文科生笔记的特点
动力学院董良辰 计算机绘图
人文学院李千卉 教育学原理思维导图
追梦军工,纸笔记情丝
追溯我校“最美笔记”的源头
必须要从哈军工谈起
在哈军工纪念馆里
珍藏了半个多世纪前
前辈英才的笔记
这些充满科学精神和学术火花的笔记里
保存着当年强国强军理想的火种
泛黄的扉页蕴含着悠悠历史
让人肃然起敬
这是哈军工教员,杨士莪院士的笔记
略微泛黄的无格纸张上
用英、俄、德、日四种语言
将一串串文字、公式
整齐地一字排列本子上
哈军工学员杜向阳的《机械原理》
图文并茂 工整有序
哈军工学员 屈大壮的课堂笔记
赏心悦目 堪称印刷体
哈军工学员贝冠祺的飞机、电气、特设笔记
辅助贴纸 一目了然
一摞摞的书页已微微泛黄
页脚已经泛起了白边
但是笔记中呈现的军工人扎实、严谨的精神
在时隔多年后仍然让人震撼
追寻着哈军工前辈的脚步
“治学严谨、组织严密、要求严格”
的“三严”教风
“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学风
在一代代工程人身上传承
集中体现在严谨工整的
学习笔记和教案中
这是动力学院李玩幽教授的笔记,他清晰记得那一天,1997年2月6日,是那一年的除夕夜。
“笔记由工作和技术两个方面组成,也是美好回忆的见证。这是读硕士期间的笔记,工作一天可能毫无收获,失败远远多于成功。多位老师合力指导我一个硕士生,记得刘志刚老师过年期间带着我一句一句找振动主动控制程序的问题,张洪田和张天元老师过年也陪我在控制间一个频率一个频率地试验。老师们每一步都严谨扎实,特别是张天元老师要求把试验的细节一定记录准确,练就了学生设计和实施试验的一身功夫。”
——李玩幽
这是数学学院老教授孙广毅老师的教案。
前几年数学教研部让我讲授《高等数学》课程。由于对课程不熟悉,我找到孙广毅老师帮助,孙老师将自己的教案给我参考,引导我如何撰写每篇教案。孙老师的教案书写工整,清晰,详略得当,指导性强。通过孙老师细心指导,我快速掌握了很多教学技巧,教学水平逐渐提高。在后来的教学中受到学生较好的评价。在这里,对孙老师给我的无私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数学科学学院青年教师 邱威
2005年有个同学给我写的提问题的小纸条一直贴在我的教案里,时刻提醒着我。
我会经常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根据这些问题,我会写出“细节教案”,尤其是对于易错的、模糊的点,以及包含多个知识点的典型题,都要详细地标出问题的所在。通常,学生们错误的理解方式多种多样,因此经常记录问题,补充教案中的细节特别重要。对同一个知识点,要尝试从多个角度去分析、理解,有时候我也会编一些简单的例子或者画出几何图形来方便学生的理解。
——数学科学学院 李斌
笔记是我们在不同的时间点
对世界认知的一次独特刻画
记录的是思想的火花、精妙的思路
甚至是求而不得、辗转反侧的困惑
欣赏完过去的这份凝结
让我们再来看看
如今校园里
HEUers的“花样笔记”
动力学院 罗悦佳 工程图学基础笔记
作为理科生
精美的绘图是笔记的标配
笔触之间
满是对知识的孜孜以求
机电学院 徐嘉 理论力学笔记
逻辑清晰的框架图
有助于理顺思路
让所学的知识一目了然
机电学院 张永昊 大学物理笔记
信通学院 梁潇 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笔记
不同颜色的笔迹勾勒
图文并茂的推算注解
信通学院 于水 电路基础笔记
看完了理科生的笔记
再来看看文科同学的用心之作
现在越来越多的同学习惯
通过IPAD记笔记
虽然方式不同
但都是用心勤勉求学的真实写照
人文学院张默涵 文科高数笔记
人文学院邵雨熙 社会学笔记
看了上面的笔记
工学新媒体的小编按耐不住
也想展示下
看看为了给大家呈现精美的推送
小编们私底下有多用功
工学新媒体 记者 张岩松
拥有这样记笔记,事半功倍!
临近期末,全力备考的HEUer
知道如何记笔记能快速get知识点
提升复习效率吗?
下面,一起看看学霸们的分享!
01
只记书本上没有的
智能学院 张涵清
专业成绩排名第一,均分高达94
保研本校
笔记心得:
一个原则:笔记只记书本上或者PPT上没有的、任课老师补充的、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点。
两个方法:对于老师写板书的情况,把板书的内容都跟随老师的思路一起记录下来;如果老师板书较少,把老师讲到提到的教材上没有的内容都记录在侧。
三个作用:首先记笔记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便于考前复习。某种程度上说笔记是课堂的复现,复习笔记的时候,能够回想起老师在课堂上强调过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从而可以有重点、详略得当地进行复习。
其次记笔记可以加深我们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记笔记有助于我们跟着老师的教学节奏进行学习,同时对新学习的内容有所思考,在思考和回答自己的疑惑的过程中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会上升一个层次。
最后记笔记可以增强我们的思辨能力。笔记内容包括了老师实践的经验和老师独到的理解,有利于我们从本质上理解所学的现象。
02
从前向后,从后向前
动力学院 梁恩广
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获得者
直博清华
笔记心得:
1.笔记正文在本子上从前向后写,课后题作业在本子末尾向前写,方便未来复习知识点时相应的习题。
2.记笔记时在纸上保留较多的空隙,方便未来补充、批注。
3.课后反思时,用不同颜色的笔在课堂笔记预留的空隙中补充自己的思考和心得,以便复习。
03
三种颜色,突出重点
水声学院 殷宏宇
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获得者
直博本校
笔记心得:
我做笔记并不是把每个知识点都完整地记下来,而是选择有价值的知识点、公式和例题来做记录。
我通常会用三种颜色的笔来做笔记,黑笔记录知识点和公式,蓝笔用来写一些典型的例题,红笔是记录关于某个知识点或题目的关键点、或是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这样以后在翻看自己笔记的时候就会对记录过的内容了然于心。
另外,对于公式较多、图片较多的专业课程,我是选择直接在教科书上用荧光笔进行勾画,并用红笔做内容的记录补充,用于勾画的荧光笔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分成不同颜色,用以区分不同类型的内容,便于以后翻看。
04
记笔记的重点在于整理
信通学院 曹馨月
校一等奖学金获得者
笔记心得:
在记笔记时不必写得非常详细,简洁明了就好。书上的基本定义可以简略记,重点记老师提示的易错点和推导的结论。同时老师的例题也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可以记下题目、解题思路以及答案,方便课下再进行巩固。
记完笔记后更重要的是整理笔记。在每一章结束后,我们可以尝试根据例题和知识点整理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这个过程可以帮我们加深课程理解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05
由“薄”到“厚”,由“厚”到“薄”
信通学院 杨睿哲
校一等奖学金获得者
大一学习成绩全系前5%
笔记心得:
课后整理笔记,是把书由“薄”读到“厚”的过程。我们在整理课后笔记时需要补充完善课堂笔记,将老师的知识点,练习册总结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整理的过程即消化吸收的过程。整理笔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重点整理课本的例题,深入分析每一道例题,以题带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期末笔记整理,我们需要根据之前学习过程中整理的大量笔记进行知识点的汇总,构架知识网络。期末笔记是将书由“厚”变“薄”的过程,我们需要把每一个考点拎出来,做一个系统的整理,以此复习其之后的各类知识点。
06
手绘图形增强记忆
智能学院 程仲华
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获得者
保研清华大学
笔记心得:
1.形成适合自己的符号系统:对笔记进行分层次、分主次。比如可以规定“一、二、三”表示章节,“1、2、3”表示具体知识点,“①、②、③”表示知识点下的每个小点。对于不同重要程度的知识点可以规定一般重要的使用红笔书写,重要的用红五角标注,十分重要的红笔加红五角标注。
2.图文结合: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各种曲线和图形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理论知识的作用机理,同时在笔记中加入图片可以帮助记忆知识点,对于重要图形和曲线一定要亲自手绘一遍。
3.把笔记读厚:在反复的阅读和使用笔记时补充一些之前疏漏或者拓展的知识点,以及经典的公式和例题。对于反复考察的知识点我们可以使用自己的符号系统进一步的标注强调。
07
三步笔记法
数学学院 张庆迎
直博本校
笔记心得:
我推荐三步笔记法,一课堂速记,二课后梳理,三复习整理。
第一遍在课上跟着老师的思路速记,把重点记下来,对于那些课本上或者PPT上有的定理,定义,只进行简单的标记,无需浪费时间。重点是要理解老师讲课时的思路,纸质版的材料主要用课下的时间来整理。老师上课时给的例题是要记录的。
第二遍是课下自己进行知识的梳理,这个时候我喜欢罗列小提纲,把一章的标题,主要的定义定理写在旁边,但是会简化笔记的过程,因为这个时候主要看自己会不会知识,有没有理解,罗列小提纲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整章的知识框架。在这一环节,我重点会去做题,去自己默写定理的推导过程,很多步骤是在草纸上完成的,笔记只是某种形式,重点是自己真的理解了所学的知识。
第三遍,在进行复习时我才会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笔记。这个时候结合之前自己所学以及老师的重点,所有的知识框架已经很清晰了。所以我会把重要的定义定理提取出来,自己默写,这样效果更好,既是加深印象也是对自己的小测验。用不同颜色的笔,把很重要的考点或者易错点进行着重标示,在翻阅过程中一目了然。老师给的例题也是很重要的,搭配例题能更好地进行知识的理解,在复习时可以有很大帮助。
学会记笔记,终生受益
感受魅力,找到方法
只愿给你带来最好的启示
这些记笔记的秘诀学会了吗?
希望可以让你的复习效率UPUP
你有哪些高效记笔记的方法?
欢迎与小程分享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撰文 | 李千卉 刘涛 高倩雯 王璐瑶 王新华 罗悦佳
摄影 | 刘涛 杨正南 邹德羽
排版 | 李千卉
编辑 | 朱虹
信息提供 | 崔健 张伟平 马金驰
王晓莺 郭宜斌 贺惠 宋卫国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