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段故事,一个奇迹!纪念陈赓院长逝世61周年

薪火相传的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4-03-18

今天

开国大将、哈军工首任院长陈赓

逝世61周年的纪念日

1953年

陈赓院长亲手挖开第一锹土

受命创建哈军工

在短短3年的时间里

哈军工开设了众多国防尖端专业

成为我军尖端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

被钱学森称为:“真是奇迹!

让我们跟随哈尔滨工程大学档案馆

制作的系列视频

《讲述——哈军工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

回首那段拼搏岁月

重温陈赓院长与哈军工

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边建、边教、边学

陈赓院长白手起家建哈军工

上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势紧张,武器装备和技术的落后使发展国防科学技术、培养技术军官的需要变得更加迫切,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主席毛泽东批准创办军事工程学院,并将志愿军代司令员陈赓召回北京,任命其为军事工程学院院长,我国第一所军事工程技术院校哈军工开始筹建。


对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来说,经济技术落后,国家百废待兴,没有师资、没有校舍、没有教材设备、也没有管理经验,从无到有,白手起家,一年建成,谈何容易?然而陈赓提出了“三边并举”的建院方针——边建、边教、边学,让这个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神话变成现实。


哈军工的筹建得到了党中央的大力支持。1953年9月1日,我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如期开学。一年创建,四年发展,到1957年,哈军工在亚洲乃至世界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来学院参观后说:“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这么短的时间内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学校,在世界上也是奇迹”

陈赓白手起家,“三边并举”,克服重重苦难,创建哈军工的往事,让世人看到了“人心齐、泰山移”的中国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优势。站在陈赓铜像前,陈赓院长的话穿越时空、言犹在耳:革命是从无到有的,哈军工的建设也可以从无到有……


毛主席亲自审阅

哈军工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总方向、总结构,事关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只有哈军工第一学期教学计划经毛泽东主席亲自审阅过。一所大学的教学计划经国家最高领导审阅,这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也极为罕见。


1954年7月中旬,中央军委通知哈军工:调整后的第一期教学计划经毛泽东主席亲自审阅通过,近日下发。几天后,军委的机要函件送到陈赓院长的办公室。教学计划第一页毛体的“照发”两个字十分醒目。

教学计划对军事工程师加了“四条定语”,传达出哈军工的培养目标:“走出我们哈军工大门的毕业学员,他们必须是政治上坚定,无限忠于党和人民,忠于祖国,具有高度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军事工程师;他们必须是精通并善于使用本兵种技术兵器,能够独立完成工程任务,并具有高度组织纪律性、较高文化程度和一定军事素养的军事工程师;他们必须是忠诚老实、勇敢顽强、富于主动性、警惕性、不怕困难并善于克服困难的军事工程师;他们必须是能够教育与培养其部属、体格坚强、能忍受军事勤务中一切艰难困苦的军事工程师。”


一所大学的教学计划经国家最高领导人审阅,这所大学对这个国家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四条定语”清晰地描画出了哈军工培养的军事工程师的形象,充分地体现了哈军工培养的人应该肩负的崇高使命。不忘来路,永葆初心


老教师们奔赴北国

勇过“山海关、家庭关、军队关”

1952年12月的哈尔滨,已经是寒冬时节,天气特别冷,但军工大院的气氛却十分热烈。陈赓院长要让这些因为祖国需要,奉一纸调令,就奔赴千里之外、北国边陲的教授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来到哈军工之前,这些教授都是国内名牌大学的学界骄子,事业如日中天,家庭生活安定。因为祖国需要,他们毅然放弃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甚至不惜和妻小分离。陈赓院长经过深入调查之后,归纳出老教授们来到哈军工需要过的“三关”,那就是“山海关、家庭关、军队关”。 


陈赓院长十分理解和体谅老教授们的想法,他让教授们住进当时最好的有暖气的房子,他自己却住进简陋的小平房。陈赓礼贤下士,凡是老教师来哈军工报道,他必设便宴招待,问寒问暖。他是教师家中的常客。陈赓院长腿部有伤,走路一瘸一拐,可他拄个拐成天在下边转。哪个教师家的水龙头不好使,下水道不通,暖气不热,墙上有霜,房子漏雨……他都知道,并亲自打电话叫工程队去修。

老教师们学有见术,内心世界自然更加丰富。然而,面对强国安邦的国家需要,教授们义无反顾听从祖国召唤,奔赴哈尔滨,勇过“三关”,一腔热血,全身心投身哈军工办学。内心告诉自己必须要习惯,行动强迫自己必须要适应,这些必须体现的是他们以祖国需求为令,舍小家顾大家,舍亲取国的大义担当。


“尖端集中、常规分散”

心系国防事业大局分建哈军工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军各军兵种所需技术干部数量日益增加,全军只办一所综合性高等技术学院已不能满足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59年11月19日,陈赓给中央军委写报告,提出哈军工分建改建的建议。这一年,距离哈军工创办开学刚刚7年,哈军工刚刚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中央军委原则上同意陈赓提出的分建改建建议,并提出分建工作的指导方针是“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双方兼顾、照顾尖端”。从此,哈军工成为我军尖端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

1960年到1962年,哈军工分建,共迁出17个专业、541名教师、282名教辅人员,约占原有教员、专业的45%。哈军工无私地扶持支援了一批高水平的军事工程学院的建设,支撑着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


哈军工人在自己发展的鼎盛时期做出“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战略决策,体现的是一种心系大局的胸怀。无私分建、全力支援的实际行动中,哈军工人没有“割肉之痛”,只有“再建新功之勇”。哈军工的分建改建,表现了哈军工人对自己在国防科技事业中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高度自觉,再现了哈军工人忠诚国家整体利益的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邓三瑞团队研制出

我国第一艘水滴型试验潜艇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的潜艇事业还是一片空白,即使是制造一艘试验潜艇,困难也是巨大的。邓三瑞团队研制出的我国第一艘水滴型试验潜艇,点燃了暗夜中我国潜艇研制的星星之火。


在没有资料,没有设计经验,没有任何潜艇水动力学实验装置的情况下,邓三瑞带领团队边设计边实践,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在1959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水滴型试验潜艇“032”。“032”的下水是我国潜艇事业从引进、仿制到自行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032”的研制,直接促成了七院等几个潜艇研制单位的诞生,打造了我国第一支潜艇研制队伍,为我国核潜艇工程“09”提供了借鉴,积累了经验。从此,邓三瑞等哈军工人与我国的核潜艇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果说哈军工潜艇核动力装置专业从无到有创建的历程中,最为珍贵的是哈军工人立足国防的现实需要将专业建设推向成熟的坚持,那么,以邓三瑞为代表的一代代哈军工学人在我国核潜艇事业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他们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关键领域的开拓与探索。


陈赓院长在自己生命岁月的最后10年

缔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

一座丰碑、一个奇迹

巍巍学府,薪火相传

栉风沐雨,弦歌不辍

从哈军工到哈船院再到哈工程

无论学校如何变迁

忠诚报国的赤诚之心始终不变

“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

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

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

我们正用崭新的形式

继承发扬老院长的遗志

继续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不懈奋斗!


军工典藏会说话①

解码永恒的训词

“国家需要,我就一定在!”

致敬每个时代拼搏的哈军工传人!

“上天入海”!

哈军工与“两弹一星”事业,以及这个“世界第一”......

《长津湖》最大彩蛋曝光!

致敬英雄,哈工程人不会忘记……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信息来源 | 哈工程档案馆

资料整理 | 徐伟哲

制图 | 袁伟铭

排版 | 贲思嘉

编辑 | 李颖超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金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