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他们是抗美援朝战场走出的“将军教育家”天团!
2022年10月25日
是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2周年纪念日
72年前的今天
中国人民志愿军
打响了入朝后的第一仗
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10月25日早6点半
哈工程国旗护卫队举行
抗美援朝纪念日升旗仪式
嘹亮的国歌在清晨的校园回荡
1952年6月
在朝鲜战争硝烟弥漫之际
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司令员陈赓将军
奉调回国
中共中央授命他创办一所
史无前例的军事科技学府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群雕《受命》
他亟需得力的助手
于是一批从抗美援朝战争中走来
经历过枪林弹雨,能征善战的将军们
汇聚在哈军工大院内
形成了一个“将军教育家”天团
三去朝鲜战场、筑造不毁坑道的陈赓
铸就炸不断钢铁运输线的刘居英
亲历长津湖战役的谢有法......
无数“最可爱的人”来到哈军工
面对从无到有的考验
面对党和人民的期盼
哈军工成为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在“将军教育家”天团的带领下
哈军工在短短十余年间为国家培养出
大批栋梁之才
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今天让我们回顾前辈们走过的道路
让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引领我们走好
新时代哈军工传人的“远征路”!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内容
刘有光:
自称哈军工“炒菜的大师傅”
新中国成立后,刘有光任解放军第四兵团兼云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随志愿军第三兵团出国作战,任兵团政治部主任,是陈赓司令员的主要助手之一。
刘有光在朝鲜战场与战友的合照(前排中)
陈赓十分器重德才兼备的刘有光,所以朝鲜停战后,刘有光担任了哈军工的副政治委员。陈赓给刘有光的任务就一条:做好知识分子的工作。刘有光谨遵陈赓院长的教育思想,每天钻进知识分子当中,自称是“炒菜的大师傅”,并要求部、处以上的干部都要和老教师“交朋友”。
刘有光在大会上讲话
在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前,中央紧急向哈军工要关于如何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材料,刘居英和刘有光马上组织有关干部总结了一份经验材料。“我们军工对知识分子就是三句话: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放手,生活上关心”,刘有光在定稿前说道。哈军工的经验材料首次送进了中南海,在中央会议上受到普遍好评,在全国产生良好影响。
刘有光为第一期优秀学员颁奖
李懋之:
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
1951年3月,李懋之赴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兵团副参谋长,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
在朝鲜前线,李懋之在树林召开会议
在朝鲜前线三兵团指挥所里(左一)
回国后,李懋之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副教育长、物资保障部部长、教育长、副院长。建院初期担任建筑委员会主任,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用短短两年多时间,组织建成规模宏伟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用房,为教学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
1953年9月1日,哈军工开学典礼,李懋之代表学院领导检阅各部系队列
他积极协助在全国范围选调大批专家,充实教学科研力量;负责引进仪器设备,实验室建设,建立生产实习工厂;精心理财,狠抓制度建设和正规化管理;关心爱护教职员工,努力提高生活水平,倡导树立良好作风。他有力促进了教学科研水平提升,使得一批批优秀人才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成长,成为国家和军队建设的中坚和骨干。
1964年7月李懋之陪同刘伯承元帅视察哈军工
李开湘:
哈军工导弹工程系政委
李开湘入朝鲜战场后,成为陈赓司令员麾下战将,先任12军政治部主任,后来陈赓把他调入兵团总部,任干部副部长。他参加了惨烈的第五次战役和金川阻击战。1951年,朝鲜政府授予他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在朝鲜战场的李开湘
1958年2月,李开湘北上哈尔滨,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干部部副部长,军事工程学院干部部部长,并在导弹工程系成立后担任政委。李开湘一脸严肃地走上导弹工程系一把手的岗位,他深知自己肩头压了多重的担子。李开湘遵循陈赓院长“两老办学”的思想,紧紧依靠老教师们,团结全系人员,与苏联专家保持融洽的合作关系,让导弹工程系的工作一步步走向正轨。
中苏关系的急剧恶化时,苏联突然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李开湘一边配合院领导欢送苏联专家回国,一边紧急安排全系的应急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做好教员和学员的思想工作,树立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观念,依靠全系专家,独立自主把专业办了起来。
1964年9月叶剑英视察哈军工,与李开湘握手
当一批一批导弹专业毕业生朝气蓬勃地走向中国航天大舞台的时候,李开湘感到无限欣慰。到了1962年,李开湘已经被任命为哈军工副政委,成为学院重要领导成员之一,在全院口碑甚好。
戴其萼: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九死一生
1951年3月,戴其萼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他是陈赓的老部下,擅长无线电通讯,陈赓特地把他调到朝鲜战场担任三兵团通讯处处长。在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中,戴其萼身受重伤,九死一生突出敌人的包围,差点牺牲。
1953年春天,戴其萼受陈赓之命,从朝鲜前线归国,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工作,担任空军工程系副主任。关于老干部在学院如何办学,陈赓向戴其萼指出:“你要将全部精力用在教师,学生身上,为他们解决科研教学条件,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将全部感情倾注在教师,学生身上,全力为他们做事,用实际行动,用我们的艰苦奋斗,顽强毅力,果断和雷厉风行,这些传统作风影响他们。”又说,“你到系里工作时,少坐办公室,天天围着教师学生转,日久天长,总会有些影响。”在哈军工师生的印象中,戴其萼总是以职业军人的严格作风要求自己,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全系上下的尊敬。
徐介藩:
战场上出色的俄语翻译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由于朝鲜人民军中有苏联顾问,作为俄语翻译的毛岸英牺牲后,徐介藩于1951年4月从外交系统调到朝鲜前线,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兼翻译,协调与苏军顾问的工作。
徐介藩积极协助彭德怀处理日常军务,并参加了开城谈判,获得过朝鲜颁发的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平时很少夸人的彭德怀对徐介藩这位翻译非常满意,他说,各方面由于翻译误差而出现意见分歧、发生争执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1952年11月,徐介藩被陈赓选中,赴哈尔滨协助陈赓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后担任装甲兵工程系主任。
1952年秋,任装甲兵工程系系主任,下坦克部队视察学员的见习情况
徐介藩与苏联专家研究教学工作
在哈军工创院的艰难时期,徐介藩始终保持着一位共产党员艰苦奋斗、严于律己的作风,跟陈赓等院领导一样住在仅24平方米没有供暖设备的背阴平房里。装甲兵系里的老人至今都记得徐主任爱护下属,不管见到谁总是自己先举手敬军礼,赢得了装甲兵工程系师生的敬佩。
徐介藩陪同粟裕视察装甲兵工程系
在他的组织领导下,系里承担多项全军重点科研任务。1958年,在研制中国第一辆轻型坦克的同时,又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代水陆两用坦克,得到一众首长们的充分肯定。
卓明:
“想海军之所想,急海军之所急”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卓明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宣传部长,在司令部里认识了陈赓。
1957年6月,卓明奉调哈军工,临上任前,他特地到灵镜胡同向老首长陈赓院长辞行,陈赓亲切地勉励他协助院领导大胆抓工作。1958年初谢有法来学院,卓明乐了,当年熟悉的老首长们又都走到一起来了,怎么会这么巧?
在筹办船舶工程学院的时期,卓明担任筹建组副组长,他和冯捷等领导学习陈赓老院长的办法,知难而进,依靠“两老办院”,当时的口号是:“想海军之所想,急海军之所急”、“不搞等、靠、要,要搞抢、闯、干”。卓明找顾懋祥、何水清、邓三瑞、杨士莪这些老教授们商量,如何办学?如何把中断的科研工作抓起来。老干部们也行动起来,主动向领导小组献计献策,为学校发展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哈船院筹建初期的老领导(左起):冯捷、卓明、林毅、王松如、亓琪
黄景文:
闻名全院的海军工程系模范系主任
朝鲜战争爆发后,陈赓率志愿军三兵团出国作战,特别点名黄景文随行, 在兵团司令部担任领导工作。1952年夏,陈赓归国筹建哈军工,黄景文是陈赓的重要助手之一,他代表陈赓南下沪宁,在选聘专家教授的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哈军工五大工程系开创之时,黄景文出任海军工程系主任,在此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了12年,是闻名全院的模范系主任。1958年,在他的具体领导下,柳克俊小组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军用计算机样机。在三年困难时期,科研项目纷纷下马,黄景文和系政委邓易飞通力合作,力排众议,坚定地保住了计算机项目(90鱼雷射击指挥仪)。
黄景文(左一)陪同刘居英院长检查海军工程系工作
黄景文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实验室,从工作到生活, 他给予科技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怀。1964年,“901”机到旅顺海军基地参加海试,黄景文陪同刘居英院长和研制组人员一起下海上船,直至成功。
哈军工四个常规兵种工程系搬迁分建前,部分院系领导干部合照(前排左起李开湘、唐铎、 赵本源,后排左起黄景文、刘居英、谢有法)
在哈军工的教员、学员中
也不乏从抗美援朝战场上走来的战士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已经深深烙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
高友琴:不忘过去,才能面向未来
1952年秋,17岁的高友琴跟随24军从吉林集安入朝担任财政出纳。“当时美军飞机的轰炸十分频繁,想要切断我们的交通线,志愿军的工兵部队也一直在修过江的各种桥梁。我们从集安的一座小桥上入朝,美军的飞机就在我们后面狂轰滥炸。”有时,志愿军的补给线遭到了美军的破坏,高友琴和她的战友就去山上挖野菜,砍柴烧火。
除了敌军的轰炸,24军还面临恶劣的地理环境。“朝鲜地形山多路陡,飞机一炸,石块就满天飞。行军的时候经常是围着山一圈圈往上爬,有时候爬着爬着旁边人就不见了。”为了应对美军的空袭,志愿军们白天休息、夜间行军,每当通过桥梁时,便会全副武装,做好被袭击的准备。在高友琴看来,美军的轰炸更像是起床的闹铃。“美军的飞机一般夜间不飞行,到了清晨就开始轰隆轰隆。大家都习惯了,只要一听到这声音就知道该起床了。”高友琴笑着说。
战争虽然残酷,但志愿军们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和乐观主义精神。“在紧张的战斗之余,我们也会聊天说笑,谈祖国的伟大,唱红歌。即使被敌人封锁和破坏坑道口,心情也保持愉快,因为我们坚信最终的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在高友琴看来,“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的一切”,这既是她的信条,也是每位志愿军战士心中心照不宣的信条。
1970年,凭借自己在归国后学习的化学知识,高友琴来到哈尔滨,就职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基础部中的化学教研室。除了在实验室里埋头做科研,带领同学们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实验课,高友琴还喜欢跟同学们分享自己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历,提醒同学们不忘过去,才能面向未来。
郭群芳:从后进生到进步典型
郭群芳(1956年)
1949年,18岁的郭群芳高中毕业,参加解放军三野二十军文工团,次年随部队援朝,参加第二次、第五次抗美援朝战役,主要从事战勤护理伤员等工作。1952年下半年,志愿军和美军进行第五次战役。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志愿军一个师的兵力被美军包抄,损失惨重。郭群芳冒着枪林弹雨照顾、护送一批伤员撤退。“撤退途中条件艰苦,军队里没有一点粮食。我们连续五天没有饭吃,饿了只能找一点水喝。”郭庆芳回忆道。最终,她将伤员平安护送回了志愿军阵地。“九死一生,我幸运才能活下来。”她感慨。抗美援朝战争中,郭群芳荣立三等功、四等功各一次。
1952年郭群芳回国,1953年她被选拔到哈军工空军工程系学习无线电专业,成为空军工程系的第一期学员。由于基础较差,郭群芳一开始在学习上比较吃力,但朝鲜战场上的所见所闻让她深深懂得国家对于高等军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靠着军人的韧性和拼劲,郭群芳刻苦学习,不但赶上了教学进度,还因为成绩优异,多次受到全院通令嘉奖,成为哈军工后进生努力追赶的进步典型。
1958年从哈军工毕业后,郭群芳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负责导弹总体设计的组织管理工作。1973年,在钱学森的直接领导下工作,郭群芳写出了《现代计量的组织管理技术——计量系统工程》。她负责1980年5月我国成功地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1982年10月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以及发射同步卫星等任务中的国防计量工作,均出色完成任务,立三等功。
你们的行动
你们的精神
你们就在前方的身影
无时无刻不感染、激励着我们
接过时代重任
铭记每一位英雄
继承发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继承发扬光荣的哈军工精神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不懈奋斗!
一个甲子的回响 |
陈赓教育思想放光芒
陈赓大将:一个甲子的传奇
上新了!69岁的哈工程容光焕发!
快来换上校庆头像框沾喜气!
生日快乐,我的国!
哈工程“少年”与国同行!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特邀顾问 | 滕叙兖
采访、资料整理 | 李柄成 王春力 王鹤霏 刘文卓
参考文献 | 《哈军工将军画传》《哈军工“两老”传记》
《刘居英画传》《陈赓大将与哈军工》《国之翼》
摄影 | 李袖铭 冯志鹏 陈明喆
封面图 | 袁伟铭
视频 | 白泽宇
排版 | 齐思莹
编辑 | 李颖超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