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鹰眼头条】立于品质分水岭,国产剧下一步如何破局?

雨哲 电视剧鹰眼 2021-03-08

从昨天CSM52城省级卫视黄金档单天收视TOP20剧目来看, 一半以上为多轮剧,且榜单中单天收视破1的剧目数量为零。如此低迷的收视已成为近一个月的荧屏常态,国产剧也逐渐走向台前多轮剧目层出不穷,台后积压剧目不见天日的尴尬局面。


图源:卫视小露电


从近两年来看,积压剧现象愈演愈烈。一方面,资本炒热市场,哄抬剧目价格,导致二三线卫视逐渐在首播剧的争夺战中丧失话语权,不得不靠多轮剧填补黄金剧场的空档;另一方面,多数剧目自身品质欠佳,题材受限,无法满足平台要求,直接砸在片方手里。另外,国产剧平均单部集数始终处于上涨状态,注水现象严重,挤压了卫视剧场的空间,对于积压剧来说,可谓雪上加霜,因此,思考对策以优化市场结构乃当务之急。


平台、制作方、审查方三方发力,市场自我调节


电视剧紧凑的排档和视频网站自制内容的提升封闭了积压剧的消耗空间,在此背景下,平台、制作方、审查方纷纷发力,使市场进行自我调节。“产量过剩”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


1. 平台:由“量”转“质”,卫视首轮剧数量下降41.7%


2014年,广电总局宣布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一剧两星”播出政策,一方面消耗国产剧海量库存,另一方面通过国家政策调控,加快“去冗产”步伐。从近三年荧屏情况来看,卫视播出首轮剧数量从187部减至109部,下降41.7%;播出首轮剧卫视数量从17个减至8个,下降52.9%


政策驱使下,平台对头部精品的争夺日益白热化,马太效应使行业呈现优胜劣汰的局面,平台在选择作品时不再以数量取胜,而是回归到品质。去年CSM50城省级卫视晚间剧场单平台平均收视在1.5%以上的剧目数量是2016年的两倍,现实题材的崛起使电视剧品质明显优化。其中,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以CSM50城单平台平均收视3.75%的佳绩问鼎近十年省级卫视晚间剧场单平台收视冠军,豆瓣评分高达8.3。此外,《那年花开月正圆》《因为遇见你》《我的前半生》《欢乐颂二》等均收获不俗收视反响。


数据来源:综合网络资料整理


2. 制作方:电视剧立项数量再回落,电视剧单集成本成倍增长


2017年电视剧立项总量是2011年以来第二次出现回落,除了国家调控之外,影视公司也跳脱出“高产出、低质量”的模式,开始优化供给,深耕头部精品。据不完全数据统计,近3年,头部影视公司电视剧业务单集成本逐年攀升。2014年头部影视公司中仅新丽传媒一家电视剧单集成本突破100万,直至2016年,多数影视公司在电视剧业务的投入翻倍增长。其中,华策影视单集成本较2014年上涨209.8%,慈文传媒单集成本涨幅更是突破447.5%


将盈利点放在少数几部头部大剧已经成为影视公司普遍的商业模式,以慈文传媒为例,《决战江桥》《那年花开月正圆》《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等几部大剧的经济收入使慈文第四季度净利润达到近3亿,在全年占比近70%。可见,头部影视公司之间的竞争已经从“数量”延伸至“质量”,这无疑给行业发展带来一股正面的推动力,同时促进了良性竞争。



3. 审查方:标准门槛抬升,获发行许可电视剧总量创历史新低


2017年,生产完成并获得发行许可的电视剧总量创2011年以来历史新低,这与审查制度的完善和监管政策的收紧不无关系。去年6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颁布《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规范“先审后播制”并发布八项禁止制作及播放内容;随后,五部委联合下发“十四条”,首次强调电视剧、网剧统筹管理,明确规定未取得新闻出版广电部门颁发的许可证的影视剧一律不得网上播出。就目前来看,国产剧的审查制度逐步完善,市场环境在审查方划定红线、抬升审核门槛后将得到进一步净化,注入更多正能量。

供给侧改革全面升级,如何优化市场环境?


今年4月初,新任国家广电总局局长聂辰席在全国电视剧创作规划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淘汰冗余产能”将作为未来电视剧的重点创作方向之一。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的支持下,“提质减量”依旧是国产剧未来的发展趋势。


1. 拓宽分销渠道:台网加速融合,共建开放性平台


积压剧现象之所以根深蒂固,产销率低、消耗渠道窄是重要原因之一。视频网站购剧能力的增强和相对灵活的排期为积压剧提供了分销渠道,因此,多数积压剧“由台转网”,尽可能减少损失。


从以往情况来看,积压剧在网络平台播出后,关注度大打折扣,加上视频网站自制剧的崛起,网播不再是积压剧的长久之计,反倒成为“无奈之举”。但这一现象在未来或有改善,聂辰席局长曾提出统筹网上网下两个传播平台,构建传播新体系,充分发挥两个平台的综合效益,这便意味着在政策的推动下,台网将加速融合。另外,台网统一审核标准,电视剧和网剧的界限也逐渐模糊。种种迹象都表明,视频网站将成为细分受众、拓展国产剧播出的重要渠道,而不仅仅是积压剧的弹药库。


2. 提升剧集质量:“小正大”回归创作常识


在庞大的电视剧市场中,观众无疑是话语权的掌握者,也决定了一部剧的命运。从去年的电视剧的收视、网播量和口碑来看,“内容”依旧是打动观众和用户的本源,反映真实社会状态的都市情感剧和传承中华文化力量的历史正剧激发了观众的情怀共鸣,赢得他们的青睐。


广电总局对现实题材的鼓励态度也十分明确,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一再强调“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自主创新方向,为影视剧作品注入深沉大气的家国情怀,不沉溺于个人主义的浅吟低唱、自娱自乐;坚持弘扬真善美,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表明影视剧创作即将在品质上着力,迎来本质性的转型。


3. 压低演员片酬:厉行创作成本优先、制作成本优先


去年9月,《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正式颁布,其中明确规定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得超过一部作品总成本的40%;今年4月,聂辰席局长发表讲话,指出影视演员片酬挤压影视剧其他投资、直接影响作品质量,并引发社会贫富不均的弊端,未来将对此双管齐下,严厉打击;随后,优爱腾联合倡议抑制不合理的高片酬现象,对劣迹演员实行预警机制,谨慎聘用。关于明星片酬一系列的改革不仅整治了行业市场“天价片酬”的浮躁作风,同时将重心回归到影视创作,厉行创作成本优先、制作成本优先,为观众呈现更多优质作品。


4. 加大监管力度:打击数据造假,严惩恶性竞争


前不久,爱奇艺对杭州某信息科技公司“刷量”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这是国内首例因视频网站“刷量”而引发的不正当竞争案件,若此次官司打赢,就意味着,数据造假不仅得到行业的重视,也得到了法律的约束,这对于整个中国影视行业来说是向良性竞争迈进了一大步。


收视率、流量造假是行业长久以来的难解之题,去年,“十四条”表明坚决依法严厉打击收视率造假行为,切实维护行业秩序;今年,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再次声明,总局已经建立协调打击机制,收视率造假信息将第一时间报告公安部。政策的出台和行业的自制让电视剧创作回归理性,不再以大数据为衡量作品优劣的唯一准则,营造良性、共赢的行业环境。


结语


随着政策的收紧、市场的自我调节和观众审美的提升,国产剧“提质减量”的趋势愈发显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以内容吸引观众依旧是实现竞争突围最有效的方式。


热门头条推送链接

【一】《忽而今夏》聚焦“异地恋”,写实主义开辟青春剧新面貌

【二】《归去来》5.14大爱归来 用奋斗谱写青春

【三】四大维度升级国产剧评价体系,加速电视剧高质发展

【四】影视公司2018 年Q1财报解读:影视行业马太效应渐显

【五】【鹰眼特别策划01·康曦影业王小康】资深出品人纵论电视剧新时代(第1期)





商务合作


18502798600

18701886537

18321609370

sumin_95022


联系转载:licaipingpin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