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清华等你来 | 潘宇昂:以梦为马,功不唐捐

左烜晅 清华招生 2022-05-22

百年清华,莘莘学子心向往之

清华学生无疑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鲜花绽放的背后是长期的积累,圆梦清华的背后有精彩的故事。近年来,清华大学联合全国各地媒体持续推出“我在清华等你来”专题活动,采访清华新生,写出他们的精彩故事,分享他们的学习秘诀,展现清华越来越多元化的选拔理念。


清小华将陆续推出2017年“我在清华等你来”故事,见证他们青春岁月与清华的邂逅。

潘宇昂,来自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在2017年高考中,他以总分662分成为安徽省文科最高分。不仅如此,他还早早获得了清华的线下30分加分与领军人才选拔的10分加分。2017年9月,他进入清华大学为探索本科教育改革创新而特设的新雅书院就读。

高考时的幸运时刻

谈到高考,潘宇昂有点兴奋和羞赧,兴奋是来自于自己第一次在大考之中发挥出了这么优秀的水平,羞赧则是因为他认为好成绩也来自于自己的好运气。


“一般我的英语都是120到130分,三模的时候考得很好,也只是137分,谁知道最后高考的时候英语直接考爆了,考了148分。除了作文扣了2分之外,选择题全对。”


除了英语发挥超常外,潘宇昂的其他各科高考成绩也都非常稳定,他坦言,这与他的心态有关。2017年2月,在高考前三个多月时,潘宇昂收到了短信,因为他在清华冬令营的优秀表现,将会获得清华加分。这样的消息对他来说是巨大的鼓励,但也有一些小小的紧张,他说:“到高考前期还是会有焦虑,因为班主任说过曾经有个人加了40分但还没考上,我就想这要是还没考上也太丢人了。”


后来在自己的积极调整下,他把心态放平,更专心的面对每一次的作业和考试。在最终高考时,他的心态相对比较放松,对于题目不会“纠结”。 “考高考的时候心态很好,反正都有加分了,数学的压轴题做不出来就做不出来呗,后来也做出来了。包括做文综的时候就想着选择题如果不是十拿九稳的就先蒙一个呗,反正有加分。不要太纠结,太谨慎。加分就是起一个帮助我果断做决定作用的。”


在超好考试心态的背后,也是潘宇昂多年学习积累带来的自信心,他认为学文科就是要多背书,把政治、历史、地理的书都背熟了就会做题好很多,不仅是知识上会知道答案,也会有个做题的感觉和方向,知道这道题让你选哪个。此外,学习过程中要多跟老师交流,不要害怕问问题。


“有的题目可能出的不是很好,答案有些牵强,我就会跟老师吵说这个解释很不合理。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越来越懂。”


课程之外,他的学习也是多面开花。潘宇昂自认为自己的高中生活过得并不累,即便是在高三时,杂志也没有断过。人物、南风窗、杂文等杂志一期不落,新闻联播每天都看,有学习之外的一些空间才有时间多做思考,给自己的生活一些呼吸感。高三的学习生活非常紧张,但他认为一味地做题容易僵化掉,而在当前高考的考题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创新的时候,做过多的题反而适得其反,可能会没有时间好好理解、消化内容。

通识教育下的广度与深度

说起潘宇昂和清华的情缘,要从2016年的夏令营开始,原本一心想要去国内其他高校的他阴差阳错下来到了清华的夏令营。在这里的一周时间让他喜欢上了清华,并将清华作为自己的求学目标。

 

高考刚结束,他就成为了清华的招生志愿者,谁知道在出分前突然摇身一变成为了被招生的对象。本来还以为需要用加分上清华的他,突然成为了全省最高分。在面对清华诸多专业的选择时,他坚定地选择了刚刚成立不到两年的新雅书院。


这也正和他的个人求学志向紧密相关,最开始,潘宇昂想要学习人文类的专业,但考虑到人文、历史等专业很容易陷入故纸堆的考据中,会和现实世界比较脱离。而他还是想与社会有更紧密的联系,同时知道一点理工科的思维方法和学习内容,让自己的眼界更开阔一些。


这正与新雅书院的通识教育理念相契合。“做人文的话,专业和未来的职业可以无关。各方面都知道一些,最好还能知道一些理科的方法,打通壁垒。在新雅我们大一上学期有微积分和现代,大一下有通识物理课程,再加上人文社科的课程非常好的满足了我对本科教育的期待。”


按照新雅书院的培养计划,大一是通识类课程,也可以在全校的任选课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拓展专业方向,大二则会确认专业方向。经管、计算机和法学都是热门专业,而新雅自身的两个方向:PPE(政治经济哲学)和CDIE(创意设计与智能工程)也是热门。潘宇昂也想选择PPE(政治经济哲学)这一专业作为未来的专业方向,可以兼顾自己对于人文和社科两方面的兴趣。


他非常喜欢的一门课是政治学系老师开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这是一门比较系统地介绍中国政治思想的专业课。他认为:“现在我们的政治思想很多是来自西方的,但普世价值在西方历史是有历史根源的,在中国可能没有那么适合。我认为中西、内外应该结合起来,还是要多了解我们国家的固有东西。

书法诗词全面发展

在新雅书院的学习虽然课程学分不多,但每门课的任务量却很大,日常学习的压力也不小。有的1学分的课会要求每周读一本书,写读书报告。从高中到大学,潘宇昂认为最大的变化是在高中时学校会有强制的规定,而上了大学则需要更强的自我管控能力。有的时候本来想看书,但逛了一下知乎、新闻,大半天就过去了。为了更专注、更高质量的完成课业任务,潘宇昂现在选择不带手机去研读间自习,这样可以有一个单独、安静的空间,也不会受到打扰。


除了日常学习外,他还加入了校学生会的时代论坛部,负责邀请名家大师进校园做讲座的工作。最近他想邀请的名家是书法协会的会长,请他来为清华同学们做一场在书法创新时代下传统书法艺术的适应与革新的讲座。他对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碰撞非常感兴趣,2012年时国家大剧院曾有查理四世的话剧巡演,虽然是莎士比亚的经典剧本,但人物服装和道具却是全部中式的,在悉尼、巴黎等世界大都会的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这种中西、新旧的碰撞正是他的兴趣点。


此外,从小学习书法的他还希望可以在清华继续坚持书法的练习。他说:“如果哪天清华能开个书法双学位就好了。现在主要是自己抽固定时间在宿舍练习,如果能去上课的话会更有成效。”


诗词也是他的另一大爱好,小学初中学习背诵过一些经典诗词后,高中的潘宇昂开始练习自己填词,但上大学后他觉得读的少了在写得时候还是欠点功夫,需要更多看一些。

无论是书法还是诗词,抑或是课业学习,潘宇昂都在坚持着更多的加入自己的专注与思考,探索更广阔的天地。


我们也祝愿他可以如自己高三时的那句座右铭一样:以梦为马,功不唐捐。

跟我的距离近一点

考上的几率大一点


随时随地,

清小华将一如既往为大家提供最新鲜的招生资讯,

我在清华等你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