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人物】商建刚:体验人生、不设目标、完善自我
法治建设固太平,铁律如钢稳邦国。
庄严庭上法槌响,包公慧眼分善恶。
生有涯,当开拓。法尺真理勤求索。
岁月如驹程兼程,高峡平湖人生阔。
—— 记采访商建刚
商建刚
中共党员,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三级高级法官、审判员。他从1999年至2015年期间曾在4家律师事务所工作,担任过律师助理、授薪律师、提成律师、业务主管、创始合伙人、高级合伙人职务。2006年,他参与创办律师事务所,该所两年后被上海市司法局评为上海市优秀律师事务所。2010年,他被上海律师协会授予上海市第四届优秀青年律师称号。2015年,他经社会公开遴选成为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法官,2016年9月转入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工作。2017年,他获得上海法院系统个人一等功。至今,他承办的案件获得上海市版权局评选的“2017年度上海市版权保护十大典型案件”,“2018年上海法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典型案件”,上海市知识产权联席会议评选的“2018年上海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评选的“2018年中国法院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
在采访商建刚前,笔者在网上对他进行了背景调查。一搜索,铺天盖地的都是他的各种业界荣誉,以及“律师改行做法官第一人”这样的新闻。
初次见到商建刚,便感其人待人如春风拂面般温和。他精神抖擞地迎了上来,我说:“我之前在网上看过您的新闻和以前的采访。”他说:“今天来验证一下网上的文章是不是真的对吧?”
一句玩笑迅速拉近了采访距离。
伴着茶香咖啡香,我们开始了谈话。
岁月如驹程兼程
商建刚从小就很优秀。他曾经获得过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全国高中数学竞赛一等奖,保送进入复旦数学系,进入数学系后,他获得了九章数学奖。后来,在数学方面多次取得优异成绩的他竟然选择了转学法律。
作为理科生,他渴望了解社会。转系的导火索是一次车祸,事故责任认定商建刚承担次要责任,住院康复期间的他深感自己竟然连基本的交通规则都不了解,他迫切地想要学习法律法规。“我要完善自己”,在这样一个简单而坚定的念头下,他转到了法律系。
在复旦期间,他经常去图书馆看书,不断学习。课余时间,他勤工俭学,做过家教和推销员,大四的时候,还做社会调查。大学四年的大部分生活费都靠自己打工挣得和助学贷款。他还担任学生干部,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顺利完成学业。
之后,他成了一名实习律师,租住在离公司挺远的地方,每天坐公交车上下班。因为睡眠不足,他经常在公交车上补觉。久而久之,他养成了一个本领:不仅一上车就能睡着,还能精确地在公司前一站醒来。
如果说初出茅庐做实习律师时主要是劳力,那真正成为一名律师后,是既劳力更劳心。面对当事人的殷切重托,商建刚丝毫不敢怠慢。巨大的精神压力促使他夙兴夜寐,熬夜写文件是常态,经常是凌晨一点他写好稿件发给团队,团队凌晨三点回复,然后他再修改,如此往复。商建刚说,一般人的蜡烛是一头点,律师的蜡烛是两头点,是用生命在工作。
在勤恳的律师生涯中,商建刚的成绩斐然,深受客户认可,被客户评为“感动张江年度人物”。不断学习探索和突破自己的精神也让他从一名综合型律师成功转型为专业律师。他自1999年起开始研究网络法,并多次在网络、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当时中文的网页很少,他同时担任6家网络媒体的专栏作家,网络媒体涉及天极chinabyte网、千龙新闻网、赛迪网、中青在线,报纸包括检察日报、中国法制报、北京青年报等。
2005年,他结合在上海电视大学讲授“网络法律问题研究”专业课程的体会出版了《网络法》专著,在网络法领域开创先河,被称为“网络律师第一人”。他曾受西中理事基金会邀请作为中国优秀代表访问西班牙,并受到西班牙皇室的亲切接见。
法尺真理勤求索
获得多项业界认可后,2015年,他又急流勇退,转做了一名法官。很多人对此不解。
而商建刚说,无论是从已经获得诸多荣誉的数学领域转到法律,还是从熟悉多年的律师行业抽身转做法官,他的动机其实都非常简单,就是为了不断完善自己。从律师到法官的角色转换能让他对法律有更深入更纯粹的研究和思考。他想用余生去探寻什么是公平正义以及“法”的原意。
如果说,做律师时,当事人的殷切期望是商建刚前行的动力。那么,做法官的责任和压力更是重大。律师是帮助别人的,法官是帮助社会的。法官要为案件终身负责。
除此之外,法官也要忍受难以想象的辛劳。因为每场开庭都是提前安排好的,就算法官当天生病或者家里有急事,也只能带病抛开一切、专心开庭。这些都是身为一名法官的责任。
现在,商建刚每天早晨6点多起床,驱车27公里去单位。经常一开庭就是一天,加班是常态。下班后他还要带孩子写作业。孩子入睡后,疲惫了一天的他还要继续学习和探索,思考如何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如何让自己保持进步。对于从业以来一路的艰辛,商建刚没有丝毫抱怨。他说:“任何人的生活都不容易。回望过去,我很欣慰。展望未来,我充满期望。面对今天,我只能努力。”
在他一贯的乐观进取下,转做法官的商建刚也逐渐在新的领域证明自己。在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他首次通过远程视频召开庭前会议,首次适用新司法解释实施诉中行为保全,他施行的委托第三方调解,效果显著,受到双方当事人的赞誉,被称为国际大都市里的“枫桥经验”。他判决了摩拜单车锁控制装置发明专利侵权案、改判了慧鱼益智积木著作权案等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案件。属于他的人生新篇章正在展开。
学数学多次得奖,做律师成就斐然,现在成为法官也屡获赞誉。我不禁问道,跨界的知识会不会产生一些交融,比如数学和法律之间有什么相通之处吗?
他说:“有的。做数学题不仅和做律师有相同之处,和做法官也有相同之处。”商建刚向我们列出了一个有趣的公式:
数学是:已知条件+公式=未知条件
律师是:已知证据+法律条款=诉讼目的
法官是:证据+法律=判决结果
妻贤子孝家和乐
那么,有没有什么是公式不能推导的呢?
自然是有。
清官难断家务事,说起来家里“不讲道理”的孩子,商建刚打开了话匣子。“小孩子是不讲逻辑的,不是你现在付出了什么就立刻能有收获的。”
虽然不是按公式推演的那样所有的付出都按照一定规律获得固定的回报,但是,跟家人的相处给了商建刚无可比拟的乐趣。
至今他还记得,有一次出去玩的时候,还是幼年的女儿躺在滑板上撒娇非要让他拖着走。让他哭笑不得又十分怜爱。
还有一次,女儿撒娇让很少下厨的商建刚为自己做一碗馄饨。商建刚说不会做,女儿说:“我来教你!”于是,在女儿这位“业余导师”的指点下,商建刚这个“蹩脚厨师”做出了生平第一碗馄饨。
“后来你们是不是把馄饨吃了个精光?”,我问。
“哈哈,没有。后来没怎么吃,因为实在难以下咽。”
但是,这碗几乎没怎么动过的馄饨却成了父女俩记忆中,特别深刻而美好的存在。
有一次,商建刚看到了一本小学生诗词集,觉得很不错,于是兴致勃勃地买了一本拿回家给女儿,女儿只说了一句话:“爸爸,我都上中学了。”
这时商建刚才发现,印象中的小女儿已经逐渐长大了,而自己因为忙于工作,已经错过了好多陪伴她成长的时间。
商建刚说,此前因为平时忙于工作,陪伴家人的时间相对较少。现在能够多陪伴家人、多关心女儿、多参与儿子的成长,自己深感知足而快乐。家庭给他的温暖欢快是事业成功的欢愉所不能取代的。自从2015年,他坚持送女儿上学四年,一直到今年9月女儿上高中。
高峡平湖人生阔
在谈话中,处处能感受到商建刚的人生修为和智慧。
他说,自己的交友原则是:不要高估人际关系,不要低估人性规则。以善为道,相信规律。
他喜欢写文章,多年来也把自己对法律等事物的思考发表在了一些杂志上。他说,文章可以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文章就像是漂流瓶,写文章就是和陌生人对话。
他说,“爬山勿忘看风景”。他从来不给自己设置目标,只是一心想着完善自己,让自己每一天都有收获。很多事就是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做到的。
他说自己“保有理想,随遇而安”,现在对于生活只有三个想法:把案子判好;审案之余研究法律本身;给家人更高的陪伴质量。
人生就是一场体验。
在商建刚质朴而谦逊的话语背后,
是看遍繁华后的初心不改,
是越过山丘后的美景尽收,
是岁月涤荡后的从容通透。
采访/撰稿:王若西
文章来源: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