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耶伦访华的这个细节,值得华盛顿深思

社评 环球时报 2024-04-11

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正在中国进行的访问引发了多方关注。这是在4月2日中美元首通话之后,双方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的最新举措,耶伦此行的目的就是“加强对话沟通,避免误判,推进合作,推动两国关系稳定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在美国处于大选年、中美关系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甚至是消极因素的背景下,这被外界视为两国关系走在企稳回升道路上的重要信号。


很多人注意到,耶伦此次对中国的访问为期6天,美方高官对一个国家进行这样长时间的访问,是不多见的。美国《政治》杂志网站认为,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大进展”。新加坡《联合早报》也认为,中美双方展现出很强的“政策韧性”。外界某种程度的乐观是中美关系现实的反映:与去年同时期相比,中美关系今年以来尚未出现大的冲击性事件,各方面的交流都在延续恢复势头。


但这很难被视为华盛顿对修复中美关系抱有多大的诚意,外界对这样的积极态势能否在未来延续下去,也是存在疑虑的。虽说没有出现大的冲击性事件,但美方对中方的负面行动一直没有停止,针对中国的经贸科技打压措施层出不穷,制裁中国企业的单子越拉越长。就在耶伦访华同时,美国商务部部长雷蒙多和贸易谈判代表戴琪还在欧洲鼓动对中国芯片行业“采取必要的对策”。美方这些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都在向中方、向外界传递出复杂的信息,让我们很难认为,美国放弃了把中国当做对手打压的战略冲动。


耶伦访华的一个细节或许更加值得华盛顿政治精英深思。无论是公开“下馆子”、熟练使用筷子,还是言行举止中表现出的某种“亲民”,美方大概希望营造出贴近中国老百姓的亲和姿态,然而在中国舆论场上,很多人对这种姿态并不买账,批评华盛顿的音量仍然很大。这是中国民意的真实反映,美国言行不一的行事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中国人的信任,也可以说是中国人更“懂”美国了。如果美方真想从中国获得什么“信号”,这样的民意很值得他们去研究研究。


我们看到,包括美国媒体在内,世界舆论对中美沟通对话本身近乎一致地偏向积极,不少舆论之所以有隐忧,包含的一个主要态度还是希望中美关系能稳下来、好起来。中美相关对话机制,其中不少也是美方在主动推动和恢复,说明美方也认识到,中美不可能彻底“脱钩”,美国承受不了与中国全面冲突的代价。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这不是一句空话,寻求合作是双方的必需而不是选择。抬高美国打压中国的成本不是我们发展的目的,却会是一个客观结果,这当中既包括中美利益交织的部分,也包括中国与世界的利益交融。


在与拜登总统的最新通话中,习近平主席高屋建瓴地指出了今年中美关系要坚持的几条大的原则,包括以和为贵、以稳为重、以信为本。其中的“以信为本”既是对中美关系的期望,更是对美方的要求,那就是用行动兑现承诺。有必要提醒华盛顿,如果美方现阶段对华政策展现出的相对务实一面,只是功利性的、机会主义式的,那对中美双边互信造成的伤害将是长期性的。在耶伦访华后,我们希望看到美方践行“以信为本”的实际行动。



本文系环球时报社评 

审核 | 卢长银

编辑 | 于泽淼

校对 | 徐璐明

了解《环球时报》的三观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or回到文章顶部,点击环球时报 (微信公众号ID:hqsbwx)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