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胁迫外交及其危害2023年5月目录引言一、美国的胁迫外交劣迹斑斑二、美国的胁迫外交手段繁多三、美国的胁迫外交危害全球结束语引言美国惯于指责别国以大国地位、胁迫性政策、经济胁迫方式要挟他国服从、搞胁迫外交,但事实上,美国才是胁迫外交的始作俑者。胁迫外交的发明权、专利权、知识产权都非美国莫属。长期以来,美国胁迫他国无所不用其极,在胁迫外交上有极不光彩的“黑历史”。时至今日,胁迫外交更是美国外交政策工具箱中的标配,为实现一己私利,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领域的遏制打压都被用来在全球搞胁迫外交,世界各国深受其害,发展中国家首当其冲,连其盟友伙伴也难幸免。本报告基于大量事实和数据,旨在揭露美国在全球推行胁迫外交的恶行劣迹,让国际社会进一步看清美国外交的霸权霸道霸凌本质,以及美方行径对各国发展、地区稳定、世界和平造成的严重损害。一、美国的胁迫外交劣迹斑斑◆197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亚历山大·乔治最早提出“胁迫外交”概念,用来概括当时美国对老挝、古巴、越南的政策。他认为,胁迫外交是使用威胁或有限武力,迫使对手停止或扭转已采取的行动。半个世纪以来,尽管国际格局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美国从未停止胁迫外交。从经济制裁到技术封锁,从政治孤立到武力威胁,美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界演绎了什么是胁迫外交。◆发展中国家是美国滥施胁迫外交的“重灾区”。1962年,美国开始对古巴实施经济、商业和金融封锁并持续至今。2015年,美古恢复外交关系,但美国并未全面解除对古巴封锁。2017年,特朗普政府再次加码对古巴制裁。2021年,拜登政府两度延长作为对古封锁、禁运法律依据的《对敌贸易法》有效期。持续61年的封锁给古巴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从燃料、食品、日用品到药品,美国对古巴的制裁封锁几乎覆盖一切,导致古巴长期面临物资严重短缺。新冠疫情期间,美国还阻碍古巴获取生产疫苗的原材料。美国新闻网站“人民世界”刊文指出,由于美国对古巴的封锁,导致古巴无法及时获得制造注射器的材料。由于美国禁止第三国向古巴销售呼吸机,古巴也无法购买抢救危重新冠肺炎患者所需的呼吸机,这给古巴人民带来极大伤害。◆2006年以来,美国对委内瑞拉实施制裁,阻止委进入美国金融体系。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扩大对委经济和金融制裁,冻结委内瑞拉政府在美全部资产,并制裁其石油、银行、采矿业及140多名政府人员,严重打击委经济。委内瑞拉原油产量从2016年的每天近250万桶,下降至2020年的每天仅30万桶。新冠疫情期间,美国制裁导致委内瑞拉难以及时获得抗疫物资和食品、饮用水、汽油等基本商品。联合国单边强制措施对人权负面影响问题特别报告员杜汉发布的报告显示,制裁导致委内瑞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陷入严重粮食危机,基本医疗用品和设备缺乏,医疗保健服务条件恶化,孕产妇、婴儿以及严重疾病患者死亡率上升。2020年6月,美国财政部以涉嫌帮助委内瑞拉逃避美国制裁为由,宣布对3名墨西哥企业家和8家墨西哥公司实施处罚,冻结其在美资产,禁止其参与任何涉及美个体和实体的交易行为。◆2006年以来,美国历届政府不断强化对朝鲜制裁。1988年以来,美国多年将朝鲜列入“支恐国家”名单。2016年,时任总统奥巴马签署制裁朝鲜法案,对历届政府已经实施的对朝制裁进行补充。2017年,美国通过《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对朝鲜实施进一步制裁,并要求SWIFT切断朝鲜银行与全球银行网络的联系。美国对朝鲜制裁措施涵盖限制贸易进出口、禁止朝公民赴海外打工、冻结在美境内资产、禁止与朝经济往来等方面。同年11月,美国海军“里根”号、“罗斯福”号、“尼米兹”号3艘航母同时现身东海,并与韩国海军联合举行高强度军演,引发外界高度关注。◆两度将伊朗踢出SWIFT系统,扰乱国际金融秩序。1979年,美国开始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当时冻结伊朗价值12亿美元的海外资产,并最终扩大到全面贸易禁运。随着伊核问题发酵,美国禁止伊朗金融机构使用美国的清算支付系统开展美元交易结算,迫使伊朗与美元脱钩。2012年,为了全方位围堵伊朗,美国联合欧盟将伊朗从SWIFT系统中剔除,导致伊朗无法使用美元、欧元及任何其他国际货币进行跨境交易,其货币价值一年贬值约38%,伊朗对外贸易陷入衰退,进出口规模急剧下滑,原油出口量缩减一半。2018年,特朗普政府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再度将伊朗踢出SWIFT系统。美国智库研究表明,受上述制裁影响,伊朗损失一半石油出口和30%对外贸易收入。美国政府对伊朗肆意挥舞制裁大棒引发各界批评。2019年,现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撰文,批评特朗普政府的对伊政策只有胁迫,没有外交。◆对白俄罗斯实施制裁。2004年以来,美国对白俄罗斯实施了17轮有针对性的制裁。目前,包括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在内的16人受到美国制裁,其范围从旅行禁令到资产冻结。此外,还有10家白俄罗斯公司被禁止进入美国市场。◆单方面对苏丹等非洲国家实施制裁。1993年,美国宣布制裁苏丹。1997年,克林顿政府宣布对苏丹实行全面经济制裁。2017年,美国仍将苏丹列入“支恐国家”名单,对苏丹的各项制裁措施继续实施,包括禁止对苏丹进行投资、贸易和贷款等。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驻苏丹办事处发布报告称,美国多年制裁导致苏丹出现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大量儿童因营养不良而死亡。此外,美国还对布隆迪、中非、索马里和津巴布韦等非洲国家的个人和组织有针对性实施制裁。◆对俄罗斯实施全方位制裁。2014年,美国对俄罗斯国防、金融和能源行业发布中长期融资禁令。2018年4月,美国再次宣布对俄罗斯38名个人和公司实施制裁,冻结其在美国管辖范围内的所有资产。2021年11月,美国宣布进一步实施“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相关制裁。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胁迫多国发布《关于对俄罗斯采取进一步限制性经济措施的联合声明》,禁止进口俄罗斯原油、液化天然气和煤炭,并限制美国对大多数俄罗斯能源公司的投资,美国还将俄罗斯主要银行从SWIFT剔除。迄今为止,美国及其盟国已经直接制裁2500多家俄罗斯公司及政府官员和个人。◆违反公平贸易原则,对华强征关税。2018年7月,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战,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约34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8月,宣布对价值16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关税;9月,再次宣布对20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的关税。2019年5月,宣布将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关税从10%提高到25%;8月,宣布将提高对约55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的税率,不断升级中美贸易战。在芯片领域对华进行技术封锁。2022年8月,《芯片和科学法案》正式成法。该法计划为美国半导体产业提供高达527亿美元的政府补贴,要求接受联邦财政援助的半导体企业不得在中国等国进行实质性扩张。美国政府联合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组建所谓“芯片四方联盟”,意在限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动用国家力量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美上届政府推出“清洁网络”计划,以维护美国家安全和公民隐私为借口,明确要求从电信运营商、手机应用商店、手机应用程序、云服务、海底光缆5个方面把华为、百度、阿里巴巴等中国企业完全清除出去。时任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等美政客多方游说、胁迫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入所谓“清洁网络联盟”。美国高官甚至恐吓塞浦路斯等国家,要求这些国家不准与中国5G供应商合作,否则后果很严重。美国已将中兴、华为、大疆等1000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各种制裁清单,以国家安全为借口打压TikTok、微信等中国社交媒体应用程序。美国打着民主人权的幌子,炒作台湾、香港、新疆等问题,炮制“台北法案”、“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等形形色色的涉华议案法案,执意同对华贸易、技术交流问题挂钩,无理干涉中国内政,并胁迫西方国家同美保持一致。大肆炒作所谓新冠病毒“实验室泄漏论”,不遗余力对华污蔑抹黑。美国无视《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动用情报部门发布所谓溯源调查报告。美方执意将病毒溯源问题政治化、工具化,给全球抗疫合作蒙上阴影。◆美国首次以与伊朗开展石油贸易为由制裁印度公司。印度《经济时报》、《印度时报》等媒体报道,2022年10月,美国对总部位于孟买的石化贸易公司Tibara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