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给孩子自由的‘度’怎么把握?” | 重播

李雪 李雪爱与自由 2020-10-21



文 | 李雪



敌意,是一个很深刻的议题,它反映在生活的各种细节中。


01



学员提问:我知道要给孩子爱和自由,也尽力给了。比如晚上他不肯睡觉,9点不睡,我允许他,10点还不睡,我继续忍住,可是11点了我都很累了他还不睡,难道我还要继续给他自由吗?再比如他不肯洗澡,三天不洗我忍了,一周不洗呢,甚至一个月不洗,这里面的度在哪里呢?

我回答说:你所说的“度”,它真实的含义是敌意。当你觉得自己被攻击了,当你内在感受到敌意,你就会提出“度”的问题。

学员觉得很费解,哪里有什么敌意?我就是担心孩子晚睡对身体不好,和我自己确实很累很困,跟敌意有什么关系?

孩子晚睡、不洗澡等等行为让父母痛苦焦虑,这是必然的吗?到底是什么让父母痛苦焦虑?是孩子的行为本身,还是父母觉得自己被攻击了?


02



想想当你心情特别好的时候,怎么看孩子都觉得可爱,这时候他晚睡,你还会生气吗?这个时候孩子让你帮他拿个东西,你会觉得他自己的事情不肯自己做,偏要使唤你吗?


从耐心地给孩子自由,到无法忍受孩子的行为,这个转折点,就是你感受到敌意的时候。你觉得孩子在试探你的边界挑战你的底线,在剥削你,这都是敌意的投射。

当父母处在觉知中,有现实的边界感,就可以给孩子百分百的自由。比如网友“突然想叫哈喇子我是孔德惠”的孩子整整半年不肯洗澡,妈妈都接纳了,因为妈妈有边界感,知道孩子不洗澡有她自己的原因,并不是在攻击妈妈,所以妈妈没有因这件事情升起敌意,就可以保护孩子的自由。

后来孩子自己主动去洗澡了,并且告诉妈妈,她体验到了水流过皮肤的美妙感觉。之前不肯洗澡是内心对水充满恐惧,因为小时候她经常被爷爷奶奶用很烫的水洗澡,她怎么抗争都无效。


用爱与自由的态度支持保护孩子,这不是与孩子“谈判”的筹码,这种支持的背后没有“我给你自由,你就应该学会自律”的期待,而是真的尊重孩子本身的存在。


03



如果一个人没有现实的边界感,活在全能的幻觉中,会感觉生活中处处是敌意。只要别人的言行跟自己预想中不一样,就会觉得被攻击,从而对对方升起敌意。

当然这个过程会被无数的“道理”所掩饰,比如孩子不爱吃青菜,你跟孩子较劲非让他吃,头脑会说这是为了孩子健康着想,而真相是你觉得孩子不肯乖乖吃青菜的行为是在攻击你,你为此唠叨孩子,其实是在对孩子表达敌意。

比如,当我们经常觉得自己已经很讲道理很宽容退让了,对方依然做过份的事情,这其实也是我们内心敌意的外显,因为不敢单纯地做自己,所以需要拿出道德者的姿态来攻击对方。而没有剧情的方式是,既不攻击对方也不攻击自己,只是单纯地声明界限,清晰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自我负责。


当我们活在现实感中,心思会用在去做有趣的事情,让能量流动起来,比如把青菜做得更好吃,创造舒服入睡的环境,享受洗澡时水流过皮肤的感觉。你做一件事情时很享受,孩子也会收到这份美好。

由“全能神”做回人,是从全能幻想走向现实边界感的过程,这需要我们去信任命运的善意,臣服于无常的本质,最终走向无我的终极实相。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从事心理学研究十余年,创办“初心心理”;畅销书作家,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亚马逊与当当网有售。

 

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

插图 | 摘自互联网




~    延伸阅读    ~



《 父母宣言 》


《 好成绩是怎样炼成的 》


《 孩子如何学习规则 》


让孩子近视的不是电视,是父母的焦虑


《 育儿,并不讲究“正确的套路”





捕捉上面这个二维码 ↑

关注「李雪爱与自由

ID: lixuexinli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