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如何走向独立
文 | 李雪
孩子正常的发展路径,是在婴儿期黏妈妈,幼儿期开始逐步尝试独立探索,比如专注在自己的玩具上,只要确认妈妈在附近就行。有情感需求和物质需求时,才去找爸爸妈妈。比如一个 3 岁的孩子,正常情况下不会事事要求妈妈看着自己陪着自己。
那些 3, 4 岁了还像袋鼠宝一样挂在爸爸妈妈身上,不停的索取妈妈的关注回应,妈妈几乎没办法做自己的事情(除非是孩子婴儿期被残酷对待,这样的另当别论)都是因为妈妈没有自我。
妈妈的意识没有安住在自己身上,全扑到孩子身上了,孩子也就一直像婴儿一样跟妈妈共生。妈妈这种没有自我的状态,正常是在婴儿 6 个月大之前,跟孩子完美共生,随着孩子的长大,妈妈的自我逐渐回到自己身上,孩子也逐渐从原始自恋走向自体客体,最后具备客体意识。
而没有自我的妈妈一直在充当孩子的自体客体,孩子也就配合着妈妈长不大,无法意识到客体的存在。外在表现是很“霸道”,一直占用着妈妈,不允许妈妈做自己,也很难接受外界不如他意。
如果孩子婴儿被残酷对待,比如被严苛的睡眠训练,那么这种“霸道”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爱和自由来抚慰,这是人格级别的问题。
如果婴儿期被照顾得挺好,只是因为妈妈没有自我,这种“霸道”是由关系中的动力推动的,可以瞬间就好。
比如雪居的几个住客,前两天 VIP 课的时候,孩子还一刻不停霸占着妈妈,让妈妈无法听课,有的得被爸爸强行哭着抱走才让妈妈听完课。第三天听课时,孩子已经能自己安静玩一个小时不打扰妈妈了。因为妈妈的意识回归到自己身上,孩子感受不到共生的动力,就能做自己了。而且以前无比艰难的睡前战争,比如催刷牙催洗澡催上床睡觉,孩子都能自主安排,不用哄。
*附 ①《 未曾体验的爱,怎么拿给孩子 》
*附 ②《 用力过猛的“好”妈妈 》
*附 ③《 父母无需完美,但需诚实 》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从事心理学研究十余载,创办「初心心理」;畅销书作家,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各大网络书商正在热销。
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
插图 | 美剧《老友记》剧照
长 —— 按 识 别 二 维 码
长 —— 按 —— 二 维 码
《 走 出 剧 情 》
李 雪 全 新 作 品
尹建莉 · 武志红 · 张德芬
鼓 👏 掌 👏 力 👏 荐
捕 捉 二 维 码 直 达 购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