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毫无攻击性的孩子最可怕 | 重播

李雪 李雪爱与自由 2020-10-21



文 | 李雪



攻击性是孩子原始生命力的表达,是活力的源泉。如果一个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几乎没有呈现攻击性,这才是可怕的事情,说明生命力被某种不恰当的养育方式压抑了。



01



孩子出生之时,是不善不恶、混沌的一团能量。这团能量渴望伸展,触碰这个世界。比如婴幼儿大哭、挥舞手脚,就是在努力地向这个世界传递信号:“我需要你,我要碰触你。”这个时候,妈妈会如何感知这个能量呢?





婴儿的哭闹,如果被理解为对母亲的控制和吞噬,妈妈就会感觉自己被婴儿攻击了,可能会无力回应,甚至憎恨婴儿——婴儿的原始生命力被知觉为“坏的”。






婴儿的哭闹,如果被理解为孩子对爱的链接的渴望,妈妈会充满爱意地回应婴儿,哪怕被婴儿抓咬,也用爱的眼神凝视他——那么,婴儿的原始生命力则被知觉为“受欢迎的、美好的”,整个生命受到祝福。




02



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对父母的爱越有信心,越会想尽办法干些“坏事儿”,比如抓咬父母、父母哄睡偏偏不睡等。在攻击过程中,婴儿会担心自己会不会把父母“玩坏了”,因为婴儿不知道自己的力气其实很小,伤害不了成年人。


如果被攻击的父母表现得很“结实”,受攻击了也没事儿,照样以满满的爱回应婴儿,婴儿就会感到放心,很有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也构筑了婴儿的自我意象:我伸展自己的能量,不会伤害别人,这个世界欢迎我尽情绽放自己,我是结实的,不会轻易受挫折伤害。


如果婴儿的原始生命力被母亲知觉为“美好”,那么随着心理的逐渐发育整合,孩子自然会用更顺畅、更易被社会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原始能量。


比如进行体育运动、热情地帮助他人、有力量地捍卫自己的界限和利益、保持丰盛的创造力、该出手时不手软、用不含敌意而又坚定的智慧来处理冲突,等等。


03



如果婴儿的原始生命力被母亲知觉为“坏的”,孩子将会用越来越坏的方式来表达它。比如莫名其妙地攻击他人、该捍卫自己的时候又可能过于怯弱退缩、咬指甲咬到出血…这些都是原始生命力没有被母亲祝福的结果。


中国男人普遍缺乏“男人味”,为啥呢?就是不敢伸展自己的原始活力,活得束手束脚,做事情中规中矩,自然没有雄性魅力。


没有被祝福的生命力,呈现出容易失控的攻击性。这其实并不是糟糕的结果,因为能攻击,代表着这个孩子依然渴望触碰世界,依然渴望修复链接,只是自己被拒绝的羞耻、恐惧等情绪控制,才使得攻击性的呈现形式不那么“合理”。


例如,在二战期间,英国政府组织战时儿童疏散工作,著名客体关系心理学家温尼科特 D. W. Winnicott 作为精神顾问,照料这些儿童的心理健康。



在难熬的疏散过程中,他观察到有一群孩子呈现出“反社会行为”,比如偷窃、破坏、撒谎、争斗等;而有的孩子则表现得很顺从,似乎没有什么情绪问题。


通常,人们以为轻松适应新环境的孩子心理更健康,但事实证明,那些顺从的孩子后来表现出长期的、更难以修复的心理问题。反而是攻击性强的孩子,在得到比较好的照料后,心理状态恢复如常。


为什么会如此呢?





当环境突变,熟悉安全的环境断裂了,孩子感觉到被剥夺,内心无助,于是发展出反社会倾向的行为,这些行为是孩子在试图补偿自己被剥夺的、断裂的感觉,是在向养育者发出求救信号,期望被更好地对待。有症状的儿童至少还相信环境有变好的可能性。






而对于新环境过度顺从、轻松适应的儿童,则可能遭遇内心的绝望,不再相信环境会变好,觉得自己无法争取得到更好的对待。这样的孩子,心理问题自然更严重。




04



所以,父母面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切忌评判“你是错的”,而是尽可能允许孩子在家里主动地、有意识地表达释放自己的攻击性。如果攻击行为被严厉制止,可能发生的更糟糕的情况是攻击性转向自身。


攻击性转向自身,轻一些的表现如咬指甲等伤害自己的行为。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咬指甲,有一个特别简单的疗愈方法。妈妈可以对孩子说:“宝贝,你想咬指甲的时候就打妈妈。”这样,孩子转向自身的攻击性再次流动到母亲身上,只需要一两次,孩子就会停止咬指甲。


曾经有一个来访者,她孩子的指甲已经被咬得面目全非,经常流血。妈妈反思自己在孩子婴儿期的行为,向孩子道歉说:“对不起!宝贝儿,在你还是个小baby的时候,你有时候会打妈妈、抓妈妈,妈妈很生气,为此打过你几次,妈妈非常抱歉,对不起!”


孩子听了不停抽泣:“妈妈,我还那么小,你怎么能那样对我……”妈妈抱着孩子,一直说:“对不起,是妈妈有问题。如果以后想要咬指甲,你就打妈妈,妈妈承受得住,放心。” 孩子用力打了妈妈两回。


有一次,孩子又抬起手,妈妈觉得自己要被打了,没想到孩子温柔地摸了摸妈妈的脸,妈妈透过指尖感受到孩子浓浓的爱意。从此以后,孩子再也没咬指甲了,跟妈妈的关系更加亲密。


攻击性转向自身,还有更严重的表现是重度抑郁自我封闭,最严重的还会导致自杀。这种情况就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了。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从事心理学研究十余载,创办「初心心理」;畅销书作家,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亚马逊、当当网、京东、淘宝皆有售。

 

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

插图 | 电影《 E.T. 》剧照,Eugenia Loli 的超现实拼贴画,Banksy 的涂鸦







/    延 伸 阅 读    /


《 孩子的攻击性,爱人的攻击性 》







                                ↑

                ↑

捕捉这个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ID: lixuexinlixue








让 灵 魂 起 舞


黄 玉 玲 舞 动 疗 愈 工 作 坊

2019 · 04 · 05 ~ 07  @广州



由玉玲老师带领舞动,打开身体与无意识的链接,期待灵魂深处的遇见。


李雪说:

 

跟黄玉玲老师做舞动工作坊,不仅因为她系统地完成了舞动治疗的学习,还因为她是从事心理咨询十多年的资深动力取向的咨询师,而且常年带领动力团体。扎实的动力学功底,加上舞动治疗的方式,我觉得是个极佳的组合。

 

身体就是潜意识,链接潜意识,从身体入手最直接。舞动治疗可以迅速链接身心感受层面,而团体动力像是一个放大镜,把平时不易觉察的模式,明显的呈现在团体关系中,在团体中不断从幻想回到现实,是一个非常高效率的方式。黄玉玲老师的觉察和临在,会让这个过程顺利得以完成。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了解工作坊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