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地看待抑郁症
文|李雪
7月5日,歌手李玟的姐姐李思林发文称李玟罹患抑郁症多年,近期病情恶化并于7月2日轻生,经抢救无效于5日去世。
今年本来是李玟出道30周年,这么多年以来她都以开朗、阳光的面貌示人,用劲歌热舞给喜爱她的歌迷、观众带来无限力量,因此,该消息一出,无数人感到痛心与难过。
01
抑郁,是身心同时受到扭曲的结果,可不是“多想点开心的事情,想开点就好了”那么简单。
如果我们拥有一个不快乐的童年,那么这些痛苦的经历,会形成脑神经回路,这些脑神经回路会不断的指挥我们成年以后,依然一遍又一遍的制造相似的痛苦剧情:被抛弃、被冷漠、被控制、被误解等等。在心理学上叫做强迫性重复。这些重复,通常不受意识的指挥,所以我们总是明知道陷入痛苦的关系,却走不出来。甚至,即使外界已经没有什么痛苦的人和事儿打扰我们了,我们依然闷闷不乐,生无可恋,这就是抑郁。
看到吕彦妮女士的这段李玟采访自述,泪目。
李玟小时候家里不幸遭遇重大变故,小baby的李玟,不得不发展出讨好的防御机制:不哭不闹,吃完奶便睡,见人就笑。
这种生命早期舍弃真实自体,建立虚假自体的生存机制,是重度抑郁的根源,真的很难很难治。
李玟是家里不幸遭遇变故,但大批高知妈妈,是主动给孩子进行睡眠训练。妈妈们追崇睡训,是因为睡训会让妈妈收获一个“不哭不闹见人就笑的乖婴儿”。
这些妈妈们似乎不在乎,让妈妈一时爽的睡训,代价是孩子未来要经历几十年的精神痛苦,甚至抑郁自杀。
02
关于抑郁的七个误解
①突然就得抑郁症了。
没有抑郁症是一蹴而就的。
考试成绩不好、被批评一顿、失恋等等,这都是表面诱因。真正的原因,是人在原生家庭里十几年累积下来的痛苦。
②父母很爱我,但我还是抑郁了。
没有抑郁症患者的父母是无辜的。
哪怕是中年事业受挫后被诊断为抑郁症,根基也是童年时期被父母数年如一日的精神折磨。
有的人说:我父母很爱我,我也很爱自己孩子,我无法相信,世界上怎么会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我选择相信世界是美好的,这也让我活得乐观,避免压抑。
看到这里,你可能以为这是一个成长在有爱家庭的幸运儿。
其实正好相反。
一个人若真的成长在健康有爱的家庭,对自己孩子也是真爱,那么这个人会有很好的同理心,也就是共情能力,能够区分爱与非爱。
看到小区里、学校里、大街上那些攻击孩子的父母,看到那些虐待孩子的新闻,能够感受到孩子的痛苦,心疼孩子。
而“世界上怎么能有父母不爱孩子”“我相信世界是美好的”,这明显是同理心匮乏、逻辑碎裂才能说出的话。
同理心匮乏和逻辑破碎,是养育失败的结果,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认同伤害,才会缺乏同理心。
在谎言的世界里认同谎言,并且不断加深自我欺骗“我父母很爱我,我童年很幸福”。这种虚妄最怕被现实戳破,所以不得不“我宁愿相信世界的美好,保持自己的乐观”。
我记得在一本书里看过,一个精神科医生说:有时候不想治好那些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觉得他们活在妄想世界里挺好的,因为现实对于他们来说,太残酷。
好和坏,旁人真的无法判断。自己的人生自己选择吧。
③抗抑郁药物可以治愈抑郁症。
任何药物都不能治愈抑郁症,只是压制症状而已。
没有精神科药物能治好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等精神疾病!药物的作用仅仅是改变症状。
我并没有否定精神科药物治疗,太痛苦时使用药物帮助自己度过没问题,只是要明白,精神科药物的作用是改变症状,而不是治疗抑郁症。就像止痛片的作用是止痛,而不是把产生疼痛的病给治好了。
病人因为痛苦而表现不正常,比如乱发脾气胡言乱语等症状,反而是病人的正常表现。
④抑郁症可以突然治愈。
抑郁症患者服用抗抑郁药物后,可能出现“积极向上”的态度,觉得一切都会变好,对自己充满信心。
医生或家人可能觉得患者是好转了,其实这个时候自杀的可能性反而更高。因为抗抑郁药“帮助”患者进入躁狂状态,躁狂状态下自恋受挫,会加深抑郁,甚至导致自杀。
警惕病人在药物作用下的好转表现,病人表现得越懂事越平和反而自杀风险越高!
关于抑郁症药物的自杀风险,是有调查文献可查的。
如果你周围有常年受精神痛苦折磨最后自杀的人,回忆一下,他们是处在脾气暴躁、表达对生活各种绝望不满的时候自杀的,还是突然间变得平和甚至还有些积极向上的时候自杀的?
不幸身患抑郁症的明星乔任梁,就是在使用药物治疗,出现很大的好转,表现出阳光积极向上时,自杀离世的。美丽的coco女神,也是在自杀前的一个多月前,微博表达出面对命运坚强不屈积极向上奋进的生活态度。
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痛苦进行深入理解,才可能真的产生好转。
《警惕抑郁症患者的突然好转》这篇文章从精神分析动力学的角度,详细解读了抑郁症的成因(放心,我写的文章,都很容易读)。
⑤父母或配偶如果懂得真爱,我就不再抑郁了。
治愈抑郁症,最核心的是:觉知。
觉知自己的自恋幻想,这个幻想比如:妄图让父母看见自己,让配偶理解自己,等等。
分清人与人之间的现实边界,走出共生自恋幻想,回到“什么是我能做的,什么是我不能掌控的”的现实中,抑郁可以治愈。
当然,它是一个持续累积觉知的过程。
⑥抑郁症需要父母的陪伴。
治疗抑郁症最好能够物理隔离导致自己抑郁的家人。远离父母,更有助于康复,甚至有的离开父母后不用治疗就康复了。
⑦抑郁症是不肯积极向上。
抑郁症患者一直在努力达成一个幻想,比如希望自己足够优秀,妈妈就能多看自己一眼,爸爸就能尊重自己等等。不够完美的自己,就会被厌恶、抛弃。我足够强大,我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这个努力可能表现为外在的高度勤奋,甚至阳光积极向上。也可能外在看不出来有多上进,但是内耗极大,一脚油门一脚刹车,人特别累。
那么是不是足够优秀就不会抑郁了?不会。
因为抑郁症的核心是不可能达成的幻想,比如,我足够优秀,就能掌控命运。问题是马云、马斯克也不能掌控命运,据说马斯克也在服用抗抑郁药物。
抑郁症患者的核心是耗尽心力去达成不可能的幻想,等把自己耗干了,再也没有希望了,就想要自杀。
所以动不动躺平摆烂的人,不太会抑郁,抑郁偏爱自我要求高且善良的人。
03
正视抑郁症群体
身心基本正常,工作顺利,收入不错,甚至颇有社会地位的人,我知道你获得的一切有你的努力在其中,但更更重要的原因或许是:
你恰好幸运地没有投生于变态的家庭,不需要在父母给你编织的精神沼泽中挣扎,连呼吸都要竭尽全力。
你恰好幸运的身体不错,不用拖着沉重的肉身,日复一日忍受着慢性疼痛。
你恰好没有重病、烂赌的亲人或者家暴、出轨的伴侣,你不用负重而行,你可以顺利积攒自己的财富,成就你的社会地位。
这一系列的99%幸运,加上你1%的努力,或许成就了你不错的人生。
你可以不理解那些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甚至自杀的孩子的痛苦,但请你不要傲慢地将一个孩子的巨大不幸,解读为孩子自身的劣根性。
我们能做的,不是把他们送进山里劳动半年,而是告诉这些孩子们:痛苦不是你的错,请努力活下去,活到离开父母的那一天,海阔天空。
同时呼吁学校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给老师心理学培训,不要以为了孩子好的名义,口不择言教训孩子,成了逼死孩子的最后稻草。
04
觉知的力量
如何缓解抑郁,我亲证有效的一个方法是:对躁狂的觉察。
当人在想象这个世界“应该’是××样的”的时候,称之为躁狂状态。而当现实事情跟自己想的不一样的时候,要么进入偏执状态,攻击他人,认为别人在迫害自己;要么进入抑郁状态,攻击自己,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差劲应该去死。
细致地观察自己的行为模式,会发现一个规律。在陷入抑郁之初,基本上都是先有一阵处在躁狂状态,对自己和他人有各种各样的躁狂想象:比如特别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表达沟通方式,幻想关系就此可以亲密;比如对某个事情有了一个很妙的想法,就此展开一场“这件事情能做成什么样子,我会多么牛逼”的幻想。
前面的躁狂程度基本上决定了后面的抑郁程度。所以,在躁狂的感觉升起时,我会提醒自己:悠着点来,我只是一个平凡人,我可以投入去做事情,但是成事在天,结果如何是命运安排,而非我能掌控。
比如我曾经非常努力试图治好自己的身体,找了顶级的中医,各种疗法都去努力,身体依然枷锁重重,我觉得自己太累了,没有希望了,那时候特别想自杀。直到我接受自己无能为力,我治不好自己的身体,这不是我能掌控的因果,虽然身体依然痛苦,但是可以勉强活下去了。
能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其实什么也掌控不了,臣服于现实,是治愈抑郁症的根本。
这样的觉察,让自己从“神”的幻想位回到人的现实位。然后,即便后面还会有抑郁的感觉,也会比较轻,容易出来。万法归宗,觉知是一切的根本。
抑郁症疗愈的方式很多,艺术也是一种回归现实平衡身心的方式。通过艺术创作,深刻地感知外在现实,了解内在的幻想与情绪,把痛苦转化为蓬勃的艺术创造力,暑期7天艺术绘画工作坊等你来,和我一起做同学。 文末最下方“阅读原文”可查阅详细课程内容。
扫 码 即 可 报 名
欢迎到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与李雪评论互动。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新浪微博@李雪爱与自由。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有限责任家庭》。当当、京东、淘宝、亚马逊,全平台在售。
公众号 | 初心心理
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李方
插图 | 来自网络
延 伸 阅 读
《 无力陪伴孩子,孩子照样健康快乐 》
点开这颗跳动的心,来初心心理社区,看李雪直播,向老师们提问,唠唠你的人生故事。初心心理社区,咱自己的心理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