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强化产业支撑等六项重点工作,避免人口聚集制约城镇化质量提升等问题,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依据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市规模按照人口规模划分为5类7档。其中,城区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
从划分标准上来看,大城市的界定非常简单,即以城区人口的数量为标准。然而,滨州要在2020年真正迈入大城市的行列,要做的绝不是“增加城区人口”这么简单。
大量的人口迁入城市,将面临着就业、居住、子女入学、社保等一系列的需求。一旦城市的发展和管理滞后于人口的增长,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出现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短缺、就业困难等“城市病”,人口的聚集反而会制约城镇化质量的提升。迁入城市的人口身份如果不能相应地成为市民,实现不了“市民化”,则不能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待遇。
如何吸引城区人口的聚集?如何使人口集聚与城市的发展和规模相适应?如何做好人口市民化工作?列入山东省大城市试点后,对于这些问题,滨州已经进行了通盘考虑,对于接下来的发展路径和工作重点,滨州也作出了慎重应答。
据悉,作为此次山东省大城市试点城市,我市将根据我省试点方案提出的任务要求,重点实施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进人口市民化、编制完善各类规划、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六方面的工作,稳妥地迈入大城市行列。
在强化产业支撑方面,我市将根据自身的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城融合。产业的发展,将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带动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迁移,为城镇发展和城镇居民数量的增长注入新的动力。从城市发展史上看,18世纪中期,正是工业革命带来了世界城镇居民数量的猛增。以曼彻斯特为例,1750年时他还是一个仅有1.5万人的小镇,到1801年时已经发展成为7万人的城市,到1861年成为一个50万人的大都市。具体到我市,邹平、博兴这些有大企业、产业发展好的县,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相对完善,吸引了更多的人口聚集,城镇化水平也更高。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城市化进程提供物质保障。在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方面,我市将大力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强城市承载力和吸引力。在具体的工作中,将大力实施交通疏堵工程,完善城市路网结构,拓展支路网,加强道路“微循环”;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恢复城市自然生态,开展生态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创建活动,推进海绵城市、智慧城市、“气化滨州”等建设及污水垃圾治理。
在健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我市将积极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2017年底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改善医疗卫生设施,实施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完善就业创业体系,推行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保障性住房建设,特别是加快全市棚户区改造步伐,逐步实现住房保障制度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
在推进人口市民化方面,我市将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原有农村权益,到2020年全市实现25万外来务工人员落户城镇;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城边村人口市民化,到2020年实现25.4万城中村和城边村原有居民市民化;扎实推进农村地区居民就地就近市民化,到2020年全市实现10万农村地区就地转移就业人口市民化。
除此之外,在规划方面,我市将尽快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统筹做好综合交通、城市抗震防灾、应急避难等专项规划,明确近五年的重点发展区域、重大建设项目和年度实施计划,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的衔接,推进“多规合一”;建立健全城市设计体系,将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融入各层次城市规划。在管理方面,以严厉打击违法建设为总抓手,严格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注重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推进“数字城管”系统建设,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的城市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