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境人 | 不做夜明珠,要做串起它的项链——专访副总裁刘刚
集团董事副总裁刘刚
因为不同的主题,我们多次采访过副总裁刘刚,他会根据我们提前发过去的问题,有备而来,不用太多发问,直接将问题一个个化解掉。
这就像他在采访中不断提到的“可实施性”和“落地性”一样,提前进行预判,准确地实施,以最优化的效果完成。
刘刚向我们解释了他的工作方法论的缘由——在政府部门、地产公司、施工企业和设计公司的复合型经验,让他非常清楚,要做好一个项目的关键部位到底是什么。
他从不心存侥幸,而是把准脉络,把控好每一个环节。
他给我们的感觉是理性和思考缜密,但又不失爱好阅读所带来的人文气质和设计情怀。他爱读历史文化类的书籍,在谈到当前行业热议的设计撞脸这件事时,刘刚认为,这个行业忽略对场地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是频繁撞脸的原因所在。他推崇的设计是要延续场地的DNA,是要用尊重自然的精神去塑造景观。
而作为一名管理者,他坦言,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做百年老店,拥有终身员工,应当是一个企业的价值追求,而怡境,正稳健地走在这条路上。
刘刚给大家的印象是理性,思考问题缜密,逻辑清晰
Q&A
怡境自媒体:我们想先从你的职业背景谈起,和一般设计师的成长路径不同,你的职业背景非常复合,在一个项目的不同环节都有非常资深的经历,这样的经历会让你在项目管理上形成怎样的特点?
刘刚:我的职业背景应该算是比较特殊,我在政府管理部门、施工企业、房地产公司都工作过,后来加盟怡境这样的民营设计院工作至今,这样的复合型背景,给我带来了很重要的影响,比如我在做项目管理时,不仅会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问题和解决问题,还会有意识地从多个专业的角度来考虑整个项目的可实施性以及后期的运营和维护。
这么多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明白,一个真正好的设计作品,不仅要有很好的创意,还要有非常到位的落地性以及业主方、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充分沟通和协调。怡境是一家平台型公司,它之所以能够长期得到客户的认可,并长期多次合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从这三个方面来把控每一个项目。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市场上但凡呈现出来非常棒的作品,除了设计出彩,还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甲方监控力度很强,给设计单位有充分参与这个项目建造的机会;施工单位也非常配合,愿意在制造安装的过程中和设计单位充分地交流,共同进行研发。只有三方的合作,才能真正做出既有创意又有很高完成度的作品。这个引申开来,就需要我们作为设计方,不仅仅是通过图纸来表达,还要对工期有一个预判,对于材料加工的工艺非常熟悉,更需要有负责任的态度和甲方及施工单位进行充分沟通。可以说正是我在不同项目版块的工作的协调与平衡,我们才能在市场上一直出好项目,从而建立口碑和品牌。
怡境自媒体:社会上众多媒体营造出来的社会舆论,是非常热衷于追逐一些明星设计师和大师,你是如何看待大师和你说到的“三者平衡”的关系?
刘刚:我始终认为,要把一个项目非常完美地实现出来,必须通过团队合作来完成,尤其是在当前项目越来越复杂,技术更替越来越频繁的时代,没有团队支撑是无法做好一个项目的。
如果一个团队是支撑一个项目从概念到落地的项链,明星设计师就是最璀璨的一颗夜明珠,那么串起这个项链的就是这个项目的管理者。明星设计师能够凭借设计观念引领世界潮流,改变过去的某些设计思维,但大师不常有,这个项链却是任何一个项目都必须要有的关键部位,它是一个项目管理中最常态、也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怡境作为一家平台型的设计公司,我们一直鼓励和欢迎创意设计,但我们更关注一个优秀项目产生过程中一些常态的、可控的部分。
怡境自媒体:谈到设计公司的管理,你在怡境负责商旅事业部、旅游事业部等业务板块,同时负责深圳和长沙分公司的管理,我们想请你谈谈你对设计公司管理的认识?
刘刚: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怡境在企业管理上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通过18年的发展,我们在公司治理上已经形成了一些“管理之道”,比如公司能够持续对企业自身的问题进行剖析,特别是根据不同的市场、不同的阶段能够非常大胆、快速地做出战略调整,我觉得公司在管理和决策上是非常敏锐的,这和我们企业的掌舵者的战略思维和学习能力息息相关,也和我们企业非常注重对中高层管理者的系统化培训有关。这也是为什么怡境能够经过18年的发展,成长为一家拥有五百多人、在行业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设计集团的重要原因。
我能看到企业发展的前景和方向,未来怡境会走继续以非常稳健务实的步伐持续发展。在企业管理上,我非常喜欢日本稻盛和夫在《活法》中的管理思维,也受到不少启迪。稻盛和夫在书中提到日本很多企业的员工几乎是终身制的,而对于一家设计公司而言,企业管理上最重要的两个要点就是员工是否认可企业的文化,是否认可企业的设计追求。怡境发展这么多年,不断吸引的就是对企业有这两个认可的员工,我始终相信,时代变幻莫测,一个公司要想做成百年老店,要像酿酒一样越久越醇香,就需要稳定的团队,就需要企业像巡洋舰一样呵护员工,让这个大家庭的成员能够以一致的价值观和使命感,不断成长,从而不断把企业做好做强。
怡境自媒体:你在管理工作中,涉及到不同的版块,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
刘刚: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以产品线为纬度去谈。以产品线为中心,需要打破部门的壁垒,把最好的资源以最优的排列组合方式进行分配和凝合。实际上我们目前也在做这样的工作,比如我们所做特色小镇的项目,是一个多专业配合的工作,这块的业务业绩显著,和去年相比翻了五倍。比如我们成立的璞境旅游,通过产业的角度去整合规划、景观、运营等多个版块。未来一定不是各个专业分别出击,而是比拼的整合能力,谁具备整合能力,谁就具备了市场的主导权。
怡境自媒体:我们还知道,你在过去的职业生涯中,和国内外的设计团队有非常密切的合作,甚至和他们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还请你谈谈和他们的交往中,是否提供了一些观看行业发展的新视角?
刘刚:回顾起来,这些年的职业经历中,我和很多同行的合作和交流经常能给我带来一些触动,他们对设计的态度有时会让我感动和受到启发。最近大家都在讨论新中式的撞脸,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对场地的研究不够深入,任何一个优秀的设计团队都非常注重设计延续场地的DNA,尊重场地的既有文脉和精神,我相信只要把场地研究做透,想撞脸都难。
和一些欧美的明星设计团队的合作中,还有一个让我很有感触的地方就是他们特别重视生态,景观的本身就是生态和自然,中国古典造园术就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实我们对设计的追求是一致的,只是在过去的快速发展中,很多我们传统社会坚持的价值被搁置了。值得庆幸的是最近这些年大家意识到了设计师的责任和使命,并且在不断做出改变。
怡境自媒体:你所说到的“场地研究”,其中提到了“文脉”和“精神”,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你在提倡设计的人文关怀?
刘刚:对,风景园林专业原本就是一个多元交融的专业,它和很多专业是交叉的关系,对一个园林人来说,需要对历史、文化、艺术、气候、建筑、植物等多个方面都有广泛的涉猎,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设计工作以及设计的文化内涵,对未来的景观行业发展也才会有一个基本的预判。比如我们要做托斯卡纳风格,到底什么才叫托斯卡纳风格,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托斯卡纳的一些建筑的表皮复制过来,而是要从人文的角度去挖掘它的内涵,去理解它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只有这样你才能准确地抓到一种风格的灵魂。
在我进入风景园林这个领域之前,反复阅读的一本书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初中一年级读到这本书开始,至今我把这本书读了三四遍。余秋雨对一些历史文化古迹的现场进行细致的考察,他关注的是场地的精神以及对文化及人性的理解,后来做设计工作,去营造一个新的场景时,我希望把这个场地的文化和人性的东西挖掘出来,从而建立园林和文化的空间联系,而不是去做一些设计的拼贴。
刘刚(右二)在会议中
怡境自媒体:做好一个项目,不仅要挖掘场地的过去,还应该关注它的未来。“未来”应当是怡境最近的热词之一,你是如何理解这个“未来”之如个人和企业的关系?
刘刚:我们公司目前确定了“设计未来,重构永续生态”的理念,这就相当明确地指出了我们未来要为建造适合人居的生态空间和环境而努力,这是一个设计集团和设计师群体的使命和责任感,比如我们最近几年持续在“海绵城市”研究上的投入,就是强烈地意识到“海绵城市”的技术应用对于今天的中国城市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已是迫在眉睫,它不只是景观行业的专业聚焦,而是需要多学科交融推进的新领域。
怡境的研发团队不仅在做技术上的研究,还注重着眼于未来的发展
我们对海绵城市的认识有很多的误区,怡境的研发团队不仅在做技术上的研究,同时也在开展科普工作,也就是说我们不仅立足今天,还面向未来的发展。我们希望社会各界能够意识到我们掌握和运营好海绵城市的技术,既能在功能上让城市更有机,更自然,同时也能更具有艺术的美感。作为一家设计集团,我们始终相信研发工作投入不小,收效较慢,但它体现了我们“设计未来,重构永续生态”的情怀和愿景。
怡境自媒体:最后一个问题,你认为即将步入成人礼的怡境而言,它已经形成了怎样DNA?
刘刚:怡境发展到现在已是一家平台型的企业,它的企业文化非常包容,和广州这座城市一样,给人很放松的感觉,不同性格、对设计有不同追求、有不同价值观的人汇聚在一起,在我们内部的一些会议上能够做到百家争鸣,在学术交流和企业管理上非常平等,怡境已经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管理风格,我们希望通过管理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大家的潜力和原动力。
在怡境,我们不仅有追求创意的非常有个性的设计师,也有乐于提供辅助性支持的非常沉稳的设计师,他们甘于去做幕后的支持,甘于去做铺路石,正是他们秉持着专业的服务精神持续协作,从技术到服务全方位地做好每一个项目,才能在过去十多年里不断出精品项目,才能一直有非常稳定的服务客户群体。
当然,也正是因为怡境人的在服务客户上的共识,甲方和怡境合作不只是依靠的是一两个主笔的设计师,而是五百多人的团队智慧和整体协作的能量,这个是我对怡境文化的一些理解,也是我最热爱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