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研说丨山大研究生学术讲座第三十三期(2019.10.21-12.01)

讲座总结

啦啦啦

时间过得好快呐

在过去的几周里

山东大学“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

与“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

举办了多期讲座哦

现在又到了我们讲座信息大放送的时间啦

快点跟随小编去看一下吧

山东大学“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

2019年第103期(总第880期)

 

10月28日

 

软件园校区微电子楼1楼报告厅


皮肤电子传感与反馈界面在VR/AR中的应用


主讲人

于欣格,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助理教授、博导。2009年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2009-2015年,于美国西北大学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培养攻读博士,从事柔性金属氧化物的柔性化与大规模打印的研究,并于2015年获得博士学位。随后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Prof. John Rogers教授团队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2015-2018年先后在美国西北大学生物集成电子研究中心和伊利诺伊大学材料工程系担任研究助理和研究助理教授,从事的研究领域是皮肤集成电子、生物电子以及多学科交叉的生物医学工程上的相关研究

目前研究方向为新型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在生物医疗领域的应用。近年来,已在Natur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Advances, PNAS, Advanced Material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并担任IEEE新纳米技术杂志的副主编,以及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主席/组织委员。

讲座内容


1. 首先,于欣格教授讲述了新型基于无线控制、无电池驱动、皮肤集成的传感与触觉反馈界面的VR/AR技术

2.然后阐述了这新型的VR/AR电子皮肤先进功能材料的选择,工程力学的设计、电子电路的优化、软硬件的协同与交互从而实现系统级别的集成,把此类技术扩展至4维甚至5维,实现触觉的反馈与控制。

3.论坛最后,于欣格教授讲述了现阶段三维器件已经可以实现双向传输以及实现双向传输的PCT传感结构-PCT薄膜,该薄膜类似于墨水,目前尺寸能做到100um。

4. 报告的结尾,王以林教授与田岚教授等和于欣格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针对于三维结构在二维材料上如何实现结构的拉伸等问题,于教授回答到:通过材料转移的方式,材料表面应力可实现挤压从而实现拉伸效果。

山东大学“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

2019年第108期(总第885期)

 

10月21日

 

千佛山校区南院水利楼二楼会议室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for the Built Environment


主讲人

Anthony G. Cohn ,美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 AAAI Fellow),欧洲人工智能联合会会士( ECCAI Fellow)、英国计算机学会会士(BCS Fellow), 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 Fllow). 人工智能和行为模拟协会会士( AISB Fllow )现任英国利兹大学计算机学院首席教授教授。他目前担任AAAI出版社主编、Spatial Cognitionand Computation主编、并于2007-2014年担任人工智能领域权威期刊Artificial Inelligence主编。他曾担任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会议UCAI 董事会主席,欧洲人工智能联合会主席、人工智能和行为模拟协会主席。由于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贡献,他获得了2015年UCAI Donald E Walker杰出服务奖( Donald E Walker DistinguishedService Award ) , 2012年AAI学会颁发的杰出服务奖( AAAI Distinguished Service Award )等诸多奖项。他的研究兴趣包括:知识表示和推理、空间数据融合、认知视觉及其应用等,曾主持并完成英国工程与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 Engineering and Phys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 EPSRC )项目,英国贸易与工业部(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项目、英国堂家学会 ( Royal Society )项目, 以及企业委托项目等40余项。

讲座内容



1. 首先,Anthony G Cohn教授给大家简要讲解了应用于工程方面的3类辅助决策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分别是TULIPS(Tunnel Look ahead Imaging Prediction System)、PADTUN(Pathology Diagnosis in Tunnels)和ATU(The Assessing the Underworld) DSS。

2. 随后,Anthony G Cohn教授给大家介绍了这三种决策系统的研发背景、使用条件和应用前景,并指出这三种系统各有所长,可以满足不同的决策需要。其中,关于TULIPS系统,Anthony G Cohn教授所在的团队已经开发了相应的软件,并经过了现场试验的测试。

3.论坛最后,Anthony G Cohn教授表示目前DSS理论架构基本完成,但仍有一些不足,下一步将编写更高效的算法实现

4. 报告的结尾,在场的老师就DSS实现过程展开了学术讨论,拓宽了在场学生的眼界。 

山东大学“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

2019年第109期(总第886期)

 

10月25日

 

千佛山校区南院水利楼二楼会议室


航宇新材料的高通量计算发现与智能制造


主讲人

曾庆丰,博士,副教授。1999年获西北工业大学硕博连读,师承材料学家张立同院士。2002 年3 月获硕士学位,硕士论文《自增韧氮化硅陶瓷的显微结构模拟与力学性能预测》获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一等奖。2004 年7 月获博士学位,学位论文《C/SiC复合材料的优化设计》获法国赛峰科技奖第一名,该奖励旨在表彰在航空航天领域作出原创性贡献的32 岁以下中国青年学者。先后在英国Strathclyde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法国埃夫里大学和普瓦捷大学开展先进陶瓷快速制造、新材料发现、材料环境行为模拟访问研究。担任中科院材料基因组计划咨询项目专家,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编委。2017年8月创立迈海材料基因组国际研究院,任执行院长,发展从化学元素开始的结构/功能材料创新设计方法和先进制备技术,实现从微观探索到宏观调控的无缝过渡;开发高通量数据分析模型和计算软件,加快新材料的产业化应用速度;发展满足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需求的材料创新与产业平台;促进全球知识的交叉融合,激发创新思想,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精英和领军企业家。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发表SCI论文80余篇,H因子20。主持材料基因组领域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研究方向:材料基因组、材料设计、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生物制造。

讲座内容



1.讲坛伊始,曾庆丰副教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西北工业大学概况。随后,他对最近的成果转换做了简要介绍。

2.接下来,曾庆丰副教授就最近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做了概述报告,围绕研究背景、材料发现的理论与技术、航宇材料高通量计算发现、航宇材料智能制造等方面进行阐述。

3.在讲座的最后,曾庆丰副教授热情细心地回答了老师们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山东大学“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

2019年第111期(总第888期)

 

10月25日

 

兴隆山校区综合实验楼6层学术报告厅


工程数值方法的现在与未来


主讲人

石根华,国际著名数学力学家,1988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主攻石力学数值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创立了块体理论、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及数值流形方法(NMM),现任长江科学院非连续变形分析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国科大工程计算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兼职教授、东北大学兼职教授。1963~1968年,在《数学学报》上发表了重要文章,研究成果被国际上称为“石氏类型空间”和“石根华条件”;1968~1977年,创立了岩体稳定性分析的全空间赤平投影方法和块体分析方法;1985年正式创立了块体理论,并于1988年首次提出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关注和研究热潮;1991年始,创立了数值流形方法(NMM,Numerical Manifold Method),被誉为“21世纪的新一代方法”,对数值方法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发展前景。石根华教授出版专著3部,在国外和国内重要刊物、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多次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和国际学术组织奖励,并于2012年入选二届剑桥世界杰出华人榜

讲座内容



1.讲坛伊始,石根华教授结合自己在国内和国外的生活,介绍了非连续分析方法的由来,让大家对今天的讲座有了初步的认识。

2.随后,他介绍了块体体积的计算的圆形滑动块体的平衡和极限分析方法,从数学角度出发阐明了其背后的力学机理。

3.接下来,石根华教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有限元分析方法及其试用的工程类型,也为我们介绍了有限元的局限性,同时通过有限元分析与非连续分析方法的对比,详细介绍非连续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其相应的软件代码,并通过相应的实际工程案例,来展示这一方法具有更大的适用性。

4. 最后的提问环节中,场下同学们积极提问,石根华教授解答了同学们在岩石力学及数值模拟等方面的问题。

山东大学“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

2019年第112期(总第889期)

 

10月25日

    兴隆山校区综合实验楼6层学术报告厅


块体理论与三维块体切割分析


主讲人

张奇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块体理论、三维块体切割及裂隙岩体渗流等。现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数学与物理模拟专委会委员、中国大坝学会数值模拟专委会委员、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或作为骨干承担了水利部和交通部科技攻关项目、大型水利水电和交通工程有关的科研生产项目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第一作者45篇),出版专著1部。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中国公路学会特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2年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银奖,2012年入选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三/四层次人选,2017年在第13届国际非连续变形分析大会上获得Outstanding Researcher Award (杰出研究者奖)。

讲座内容



1.讲坛伊始,张奇华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块体理论的定义、岩体失稳特点、块体理论的功能及块体理论的意义和地位。并通过赤平投影法使我们更加形象的了解关键块体。让大家对今天的讲座有了初步的认识。

2.随后,他为我们介绍了块体理论研究的一些进展,包括块体理论研究与软件开发和分块极限平衡法计算原理,并详细介绍了水布垭水利枢纽地下洞室定位块体分析及彭水水电站通航建筑物边坡块体分析两个实际案例。

3.接下来,张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三位块体切割分析方法,包括块体存在性及可失稳块体搜索、块体渐进失稳分析、三维曲面块体切割算法和岩体完整性定量分析评价。

4. 最后的提问环节中,场下同学们积极提问,张奇华教授解答了同学们在岩石力学及数值模拟等方面的问题。

山东大学“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

2019年第113期(总第890期)

 

10月31日

 

千佛山校区岩土中心二楼会议室


地球物理正反演统一程序框架及应用


主讲人

张志勇,东华理工大学副教授,从事地球物理专业相关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球物理数值模拟与反演。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级科学研究项目5项,建立完善了“地球物理正反演程序框架”体系,并完成了基础代码的开发,为从事地球物理数值模拟与反演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基于“程序框架”完成国家地质调查局RGIS软件的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2.5维正反演部分;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合作,开展“海昏侯大墓”科技考古研究,应用综合地球物理技术对大墓墓室、墓道与陪葬坑等进行有效探测,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讲座内容



1.张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他所建立的“地球物理正反演统一程序框架”体系,包括统一程序框架的建立目的、开发方法和基本结构,以及基于这一程序框架的程序代码的开发情况。

2.随后,张教授讲解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正则化反演技术,包括渐进反演和基于模糊聚类的正则化反演,并以离散反演为例,介绍了其自适应正则化模型的建立过程。

3.接下来,张教授展示统一程序框架的实际应用,包括RGIS模块CSAMT二维开发、花岗岩区AMT反演、浙江滨海区带井直流电阻率反演和海昏侯考古应用。

4.报告最后,孙怀凤老师对张教授精彩的报告表示感谢,并强调了张志勇教授开发大框架程序及后期管理整个过程的困难性。老师和同学们就报告中个人的理解和问题积极同张教授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山东大学“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

2019年第114期(总第891期)

 

11月4日

 

中心校区知新楼C座7层报告厅


Novel Electronic Structures and Spin Textures 

of Quantum Materials Revealed by ARPES


主讲人



何少龙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5年获得浙江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8年先后在日本广岛大学同步辐射中心及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9月入选物理所所级百人计划。2016年9月加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ARPES研究超导材料及拓扑绝缘体等量子材料的电子结构及自旋结构。迄今在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多篇论文,文章总引用超过2000次,其中单篇引用超过500次。(研究组网页https://shaolonghe.nimte.ac.cn/ )

讲座内容



1. 首先,何少龙博士介绍了材料的宏观性质由其微观电子结构决定,而自旋分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PES)是研究材料微观电子结构最直接和最有力的研究手段。

2.然后,何博士介绍了角自旋分辨/分辨光电子能谱在高温超导,拓扑绝缘体等量子材料电子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3.论坛最后,何博士介绍了自旋分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的工作原理,列举了几个ARPES应用的例子:1. 单层FeSe超导薄膜超导电性研究;2.拓扑绝缘体表面态中存在的自旋-轨道锁定现象;3.三维Rashba 自旋电子结构。

4. 报告的结尾,杨再兴教授等和何少龙博士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针对于杨教授提出的是否可以用ARPES进行区分MOS2的掺杂类型以及是否可以用ARPES对材料进行表征等问题,何少龙博士作出了可以用ARPES区分掺杂类型以及只要晶体内部质量够高就可以用ARPES进行测试的回答。同学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何少龙博士依次解答。最后在全体师生的热烈掌声下,本次报告圆满结束。

山东大学“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

2019年第115期(总第892期)

 

11月14日

 

趵突泉校区综合楼二楼西阳光大厅


What is the Impact of smoking on government expenditures on health benefits?


主讲人



Peter C.Coyte,研究领域包括健康经济、健康行业评估和公告卫生政策,发表学术论文269篇,是享誉世界的科研专家。Coyte教授于2000年担任加拿大医疗保健改善基金会主席,于2002年担任加拿大健康经济研究协会会长,在2003年担任加拿大健康行业与政策研究协会会长,并于2010年荣获加拿大健康科研行业最高奖项。

讲座内容



Coyte教授首先进行了简短的自我介绍,随后就“吸烟对政府在健康福利方面总开支的影响”为主题围绕三个部分展开:

1.使用何种适当的方法评估这种影响。

2.人们一生花在吸烟上的健康总支出以及导致支出差异存在的原因。其中重点介绍了应用“synthetic cohort” 模型分析“吸烟对政府卫生支出的影”的优势及目的。

3.最后Coyte教授利用折线图展示了加拿大本国的相关研究现状

4.互动环节中,大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积极提问,踊跃发言,Coyte教授逐一释疑解难,大家受益匪浅。本次讲坛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山东大学“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

2019年第116期(总第893期)

 

11月8日

 

兴隆山校区综合实验楼6层学术报告厅


计算颗粒力学方法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主讲人



Paul W. Cleary,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首席科学家。他长期从事颗粒系统的流-固耦合数值仿真研究,主持开发了世界级大型DEM-SPH耦合计算程序与仿真平台,该平台广泛用于工业与工程领域中滑坡过程、颗粒系统混合、多相流、材料加工成型等数值仿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60篇(总被引11085次,H指数53),出版专著8部,累计撰写技术与商业咨询报告191部,2015年当选为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

讲座内容



1.讲坛伊始,Paul院士介绍了计算颗粒力学方法的研究背景,讲解了SPH方法以及大尺度DEM方法的定义及其应用场景,指出随着前沿问题的发展,单一计算颗粒力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要求,需要将DEM、SPH等方法整合,在多尺度条件下进行计算。

2.随后,Paul院士以模拟动画示例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其团队在流体模拟方面的大量成果,特别是其展示的应用于电影特效中的逼真洪水模拟影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还向我们介绍了计算颗粒力学在土木工程上的应用场景,具体包括石油钻井平台在波浪下的变形模拟,大坝结构的破坏变形过程模拟。

3.接下来,Paul院士向我们展示了两个工程应用示例,分别是美国圣弗朗西斯大坝溃坝过程模拟以及隔河岩水电站滑坡模拟,让大家充分感受到了计算颗粒力学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4. 最后的提问环节中,场下同学们积极提问,Paul院士解答了同学们在力学和数值模拟等方面的问题。

山东大学“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

2019年第117期(总第894期)

 

11月20日

 

千佛山校区岩土中心二楼会议室


Geosciences for your generation


主讲人



Eduardo de Mulder是代尔夫特技术大学(荷兰)的地球科学家和名誉教授。在2000年至2004年期间,他担任国际地质科学联盟(IUGS)的主席,并且是IUGS-IAEG-IAH城市地质工作组的发起人。Eduardo de Mulder是联合国宣布的国际地球年(2008年)的发起人和执行主任。

讲座内容



1.讲坛伊始,Eduardo de Mulder教授介绍到地质学在50年前正处于观念变革时代,板块构造论成形,科学家们开始大量开展地质绘图、数据收集等工作,地质学人才在科学研究以及能源开发领域都大放异彩。

2.随后,Eduardo de Mulder对当前的地质学领域进行总结:科学家们已经充分了解宏观的地壳变化过程,但是对小范围的变化过程知之甚少;GIS技术迅速发展、地质信息进入数字化时代,随着探测手段的丰富以及精度的提高,地壳正变得越来越透明;科学家们更多开始转向水资源保护而不是能源开发。

3.接下来,对于2050年的地质学,Eduardo de Mulder教授认为人们对地壳、地幔的了解将会十分深入,未来将会朝着寻找新能源、地质灾害预测研究发展,并逐步了解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地质情况

4. 最后的提问环节中,场下同学们积极提问,Eduardo de Mulder教授解答了同学们在地质学等方面的问题,Eduardo de Mulder教授勉励大家在地学的路上乘风破浪。

山东大学“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

2019年第118期(总第895期)

 

11月20日

 

千佛山校区岩土中心二楼会议室


 Hydrogeo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Shallow Sub-Surface


主讲人



Tanvi ARORA(CSIR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助理教授)在Kurukshetra大学攻读理学硕士(地球物理学)。她作为高级研究员(CSIR-SRF)在CSIR-NGRI进行博士研究,并于2008年获得奥斯曼尼亚大学博士学位。她获得了法国政府颁发的“Sandwich Fellowship”,并在法国普罗旺斯艾克斯的CEREGE-CNRS完成了部分论文。自2008年起,Arora博士在NGRI担任科学家,专攻水文地球物理学

讲座内容



1.讲坛伊始,Dr. Tanvi ARORA从不同探测尺度出发介绍了包括测井成像、跨孔成像、地表成像、航空成像等水文地球物理成像尺度,从不同的地球物理方法角度出发介绍了水文地球物理方法如电法、磁法、激发极化法、地震法、重力法等方法,认为地球物理方法可以很好表征近地表关键区域的水文地质情况。

2.随后,介绍了其团队应用时延电阻层析成像在试验场地的研究成果,展示了在一个完整降雨周期下探测区域电阻率剖面随时间的变化情况。Dr. Tanvi ARORA又向大家展示了在岩溶含水层中探测连通带的成果并将其应用于地下水补给理论的验证。

3.接下来,Dr. Tanvi ARORA展示了技术应用于渗滤池渗透点的探测工作以及地下水补给计划的实例,并表示她特别赞同习主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特别将之翻译为“Green water, golden mountain”作为报告结语。

4.最后的提问环节中,场下同学们积极提问,Dr. Tanvi ARORA耐心解决大家关于水文地质方面的疑问,为大家释疑解难。

山东大学“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

2019年第119期(总第896期)

 

11月24日

 

化学老楼学术报告厅


多肽药物的化学和临床应用


主讲人


王锐,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多肽药物”创新团队负责人。1978年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攻读本科,1988年获博士学位,并先后在兰州大学和美国University of Kansas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兰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基础医学院院长。现任兰州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甘肃省科协副主席。王锐院士率领团队围绕制约多肽新药创制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通过从新合成方法到新制备技术的连续创新努力,推动了中国多肽新药创制及产业化的发展。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15篇,其中一区论文132篇,论文被引用1万余次,H指数(H-index)为63,连续五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6)、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9)、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16)、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3)、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6)、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3)、中国专利奖(2013)、甘肃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1)、甘肃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8)等多项荣誉。

讲座内容



1.首先,王锐院士介绍了我国为世界医学的贡献,并简要为在场的老师同学们介绍了临床多肽药物的相关知识

2.随后,王锐院士通过以MEL0614镇痛类内吗啡肽为例讲解了多肽药物从设计到化学合成,再到表征研究等多个环节,并同学们系统介绍了多肽药物化学合成和临床应用

3.最后,王锐院士还为同学们介绍了多肽药物的规模化制备

4.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同学针对报告中自己未理解的环节和机理进行提问,王锐院士耐心细致的进行了解答;有的同学提出了科研学习中的困惑,王锐院士通过联系自身的科研经历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

山东大学“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

2019年第120期(总第897期)

 

11月22日

 

千佛山校区水利楼二层会议室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柔性桥台复合结构试验研究


主讲人



徐超,工学博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工程地质和土工合成材料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已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两项出版著作(教材)5部,发表学术论文超过150篇。目前担任国际土工合成材料学会(IGS)理事,IGS中国委员会主席,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副理事长;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理事和岩土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岩土及岩土工程分会地基处理委员会委员。

讲座内容



1.首先,徐超教授介绍了现有的加筋土复合体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并指出该公式的不足为此他提出了新的计算模型

2.随后,徐教授向大家展示了他的实验和分析过程。他以美国特拉华州的Guthrie Run大桥为工程原型,开展了振动台试验,并对结构的加速度和位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通过对加速度进行分析,他发现桥头交界处是GRS-IBS结构在抗震过程中容易受损的部位,而当加筋间距足够小时,加筋土具有良好的复合体特性;通过对层间位移进行分析,他发现面层结构的整体性良好,由此他推测结构的破坏模式为倾覆破坏。

3.论坛最后,徐超教授表示目前GRS-IBS已经大体研究成功,下一步将进行工程运用并编制技术标准。

4. 报告的结尾,在场的老师就GRS-IBS结构研究展开了学术讨论,拓宽了在场学生的眼界。

山东大学“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

2019年第122期(总第899期)

 

11月29日

 

千佛山校区电力楼四楼报告厅


输配电设备泛在电力物联网

建设方案解读与发展趋势


主讲人



刘亚东,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信息技术与电气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其他企业项目1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4项,授权美国专利2项(排名第一),发表SCI/EI论文20篇,合著专著1部。2017年项目“架空输电线路智能化关键技术及装置”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一),2018年获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成果转化)。

讲座内容



1.首先,刘亚东从背景入手,介绍了由传统能源体系向现代能源体系的能源转型,实现能源互联网,分析了国家电网新电改政策的要求以及数字经济成功经验,并解释了“三型两网”建设

2.接下来,刘亚东解释了泛在网的基本概念,即基于个人和社会的需求,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按需进行的信息获取、传递、存储、认知、决策、使用等服务,网络具有超强的环境感知、内容感知能力,并介绍了泛在电力物联网在工业界、学术界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3.随后,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雏形、架构、内涵等方面进一步对泛在电力物联网进行介绍,从业务应用层、统一展示层、公共服务层、数据处理层、计算框架层、数据存储层七个层面对平台建设方案进行详细解释。

4.在报告的最后一部分,从智能感知、专用芯片技术、边缘计算、信息安全、人工智能技术五个方面介绍了泛在物联网的实施方针。刘亚东就输变电设备物联网建设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5.在随后的提问环节,参加讲座的老师和同学积极与刘亚东老师进行互动,石访老师也就讲座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刘亚东老师与在场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逐一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山东大学“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

2019年第125期(总第902期)

 

12月1日

 

兴隆山校区综合实验楼6层学术报告厅


有限元高性能并行计算

及在工程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


主讲人



董勤喜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现任日本Edu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所长。主要从事土木工程、岩石力学断层破坏分析、地震波传播及防灾减灾、多场耦合分析、先进制造及热塑性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领域的超级并行计算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和参与日本自然科学和铁道运输基础研究等基金项目、日本「旗舰2020计划(Flagship2020Project)」E级超算数值模拟软件平台重大专项等课题。

讲座内容



1.讲坛伊始,董勤喜院士介绍了计算机硬件的迅猛发展,复杂科学研究、大型工程建设等各个领域对超大规模计算资源的需求飞速增长。然而目前市场上已有的商业计算软件由于基于单一串行框架,其前处理部分成为超级计算的严重瓶颈,不能满足大规模计算的需求。

2.随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级并行计算创新平台Edus/FrontISTR应运而生。该超级计算平台基于MPI的网络区域分割,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并行计算,能够实现对复杂实际问题的非线性分析。

3.接下来,董院士还介绍了该超级计算平台在能源、环境、材料、流体、动态响应分析等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提出了下一步面向E级超算的有限元数值相对软件系统的研发计划

4.最后的提问环节中,场下同学们积极提问,董勤喜院士耐心解决大家关于数值计算、工程应用等方面的疑问,为大家释疑解难,让大家对超级并行计算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讲坛

2019年第29期(总第686期)

 

11月7日

 

千佛山校区8号楼516


生物质制品工程化角度看全球可持续发展

及海外联合培养学习经历分享


主讲人


张传伟,博士,曾获2017年、2018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8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奖学金,2018年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2017年、2018年、2019年山东大学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发表学术论文16篇,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篇,其中SCI一区论文4篇,主要完成人授权发明专利两项。2018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一年。

讲座内容



1.讲座伊始,张传伟博士提到在商品爆炸的时代,我国塑料制品年产量为7000万吨,且以3%的速度增长,相关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目前可持续发展制造正在提上日程。

2.随后,他向同学们介绍了生物质制品的应用,主要包括生物质玻璃、材料结构、木质素调控等。详细讲解了生物质制品的技术前沿,分别为生物质材料的3D打印过程中的快速凝胶和制备憎水憎油轻质化的生物质材料制品的方法。

3.接下来,张传伟博士又向大家介绍了面向淀粉回生的塑氧改性方法、植物纤维绿色处理工艺及生物质制品的制备等五个方面的博士研究。

4.最后的提问环节中,场下同学积极提问,张传伟博士对同学们提出的生物质材料的降解和木质材料的腐烂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讲坛

2019年第30期(总第687期)

 

11月10日

 

中心校区知新楼A座113


城乡居民养老观念的差异探讨

以及社科类论文写作心得分享


主讲人


范丛,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7级社会保障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救助、老龄化问题等相关领域研究。硕博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五篇,其中C刊收录两篇,中文核心两篇。曾获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并两度获得国家奖学金。

讲座内容



1.范丛指出定量研究是当今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一环,写好一篇严谨的定量研究论文一般要遵从确定选题、选定理论视角、文献综述、获得数据、研究假设、确定变量分析方法、讨论与结论等步骤。范丛以《城乡居民养老观念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基于CGSS2013数据的实证研究》为例进一步阐释了论文写作每一个步骤的具体方法。

2.高建国老师评价道,范丛的定量研究起步早,掌握了定量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家要以优秀学姐为榜样,知行合一,提高对自己的要求。范丛为大家提供了社科类论文写作的明晰思路,分享了自己关于课题确定和论文撰写的心得体会,与会师生受益匪浅。

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讲坛

2019年第31期(总第688期)

 

11月14日

 

千佛山校区8号楼516


振荡翼的捕能机理及水动力性能研究


主讲人


马鹏磊,2016级博士研究生,师从王勇教授,主要从事振荡翼式潮流能发电系统设计及水动力学性能研究,在2018.09-2019.09期间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学习。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Energy、Ocean Engineering等领域内权威期刊发表SCI/EI学术论文8篇,获得国家奖学金、山东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及山东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讲座内容



1.讲坛伊始,马鹏磊博士从能源利用类型的演变,过渡到海洋潮流能发电装置,并指出振荡翼的主要优点。

2.随后,他向大家分享了半主动振荡运动模型和双水翼液压联动系统模型,研究结论表明能量利用效率分别达到了35%和33%。

3.接下来,他介绍了自己的海外学习生活经历,并建议在读博士生出国留学,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4.最后的提问环节中,马鹏磊博士对同学们提出的海洋潮流能的储存问题、水流的单双向流动问题以及不同海水深度对发电装置的影响等作了解答。

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讲坛

2019年第32期(总第689期)

 

11月18日

 

趵突泉校区综合楼309


科研入门心路历程


主讲人


刘志东,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师从姜宝法教授,研究领域为传染病流行病学、气候变化与健康。近五年发表第一或共同第一SCI论文7篇,累计影响因子31.34。参编专著一章(2万余字)。获得国家奖学金等多项荣誉称号。2018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公派至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联合培养一年。担任SCI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pidemiology & Infection》、《BMC Public Health》审稿人。

讲座内容



刘志东博士主要从三方面向大家阐述了本次主讲内容。

1.首先是“研究生规划”,他强调,作为一名研究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在研究生阶段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以及要清楚时间节点的重要性;

2.其次是“科研思路与论文写作”,在这一方面主要就“如何寻找课题方向”、“具体做什么”、“何为创新”以及“看文献的重要性”等等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3.最后是“投稿经验与科研道路”,他首先鼓励大家一定要有信心,不要害怕被拒绝,并重点强调投稿前应注意的格式、语言问题等细节以及科研道德问题等。

4.互动环节,大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纷纷发言,刘志东博士释疑解难,大家受益匪浅。刘志东博士的报告让大家充分感受到科研人的严谨和认真。

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讲坛

2019年第33期(总第690期)

 

11月18日

 

洪家楼校区7号楼301


文献检索与使用方法——以endnote的使用为例


主讲人


林殿芳,外国语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应用英语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研究兴趣包括二语写作、外语教育、二语习得、翻译过程研究等,主持并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和教研项目10余项。出版有《英语写作认知心理研究》等著作,主编与参编《新闻英语》、《英语话中华》、《新一代大学英语》等教材多部,在《外语教学》(CSSCI)、《英语教师》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10余篇,2016被评为“山东大学第八届教学能手”。

讲座内容



1.首先,林殿芳围绕自己的名字讲了几个有趣的小故事活跃了现场气氛,并且通过一些很贴近现实的比喻引出了阅读文献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林殿芳针对文献搜索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了很多可以查找论文和书籍的网站,还以学校图书馆为例介绍了几个好用且方便的期刊网站。

2.然后,他还详细介绍了文献研读的方法,包括文献研读的顺序,如何进行单篇文章阅读以及如何提高阅读效率,文献阅读要能够为论文开题做准备。紧接着,他又以自己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和其师妹的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为例向大家介绍了在做开题报告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最后,林殿芳重点向大家演示了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的使用方法,同学们跟随老师在自己的电脑上进行操作,收获满满。

4.在提问环节,看到同学们比较害羞,林殿芳主动向大家讲起了现在同学们都会面临的问题:要不要读博?林殿芳告诉大家读博是很辛苦的,要真正根据自己的需要慎重选择,鼓励大家要做一个现实的乐观主义者。大家都被林殿芳诙谐有趣的讲座形式所深深吸引,现场掌声阵阵。

学术论坛

山东大学“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与“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是山东大学知名研究生学术活动品牌。讲坛由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承办,涉及面广泛,参与度较高,几乎覆盖研究生全体在校生,是校内外著名博导、教授在山大面向研究生开讲的首选平台,是优秀博士研究生展示学术实力的重要渠道,在面向研究生的学术活动中综合影响力最强


温馨小提示

如您想了解更多讲座预告,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如您想申请“稷下风”

或“海右”讲座,请联系:

李星颖 18553761785

田宇婷 15503601750

 陈    洁 15866605011


猜你想看

山大研究生

SDU-grad

编辑/排版:李承霖

值班栏目主理:程硕

责任编辑:李星颖 韩笑晨 陈洁 刘萍

内容及协办:山大研究生团工委学术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