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2022届优秀毕业生薛祎凡|研·毕业谈【8】

山大研究生 山大研究生
2024-10-09

#

研/ 毕业谈

又是一年毕业季,送别的时刻,让我们听听那些即将告别研究生生涯的学子的心得。近期,我们将定期推出2022文化育人毕业季【优秀毕业研究生专访】系列,从他们的科研之路和校园故事中获得思考和感悟,以榜样为明灯,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个人简介

薛祎凡,山东大学(青岛)海洋研究院机械工程专业2017级硕博连读研究生,发表SCI、EI论文十余篇,参与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深圳市自由探索基金、青岛国家重点实验开放基金等一系列基金项目,荣获山东省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大赛国家二等奖等荣誉。



科研方向——石以砥焉,化钝为利


一展所长、脚踏实地、开拓创新,薛祎凡在攀登知识高峰中不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他的强大不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而是“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在科研起步阶段,面对众多的领域和需要学习的知识,薛祎凡较为迷茫。他一方面注重和实验室导师组以及船海工程领域相关的学者交流,了解该方向的重点在哪里,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又充分阅读该领域的经典文献,掌握常用的方法,搭建基本的知识框架。


“我从研一下学期开始参与深海着陆器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申报工作,该项目于研二寒假前正式立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发现海洋航行器普遍存在的水动力模型建模困难的问题,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与导师组充分讨论后,进一步提炼,便确定了研究方向——基于贝叶斯回归的航行器操纵模型辨识与控制。”薛祎凡用了近两年的时间确定课题,比其他同学的进度慢很多,读研第三年才有第一篇论文发表,但他选定方向、打好基础后,产出的成果便越来越多。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除船舶、潜艇等传统的海洋航行器外,越来越多的新型装备,如无人船、水下机器人、载人深潜器,被应用到海洋的开发、探索中。海洋航行器与陆地装备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其在运动过程中会受到显著的流体阻力,流体阻力具有高非线性、强随机性和难以预测的特点,导致其动力学模型建模困难。而薛祎凡所研究的内容旨在提出适用于各类海洋航行器统一的建模和控制方法,服务于海洋装备的运动预测和高精度控制,对我国建设海洋强国与交通强国具有战略意义。



创新素养——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从0到1”是对未知的探索,从习惯性的追随转向开拓性的引领难免荆棘丛生,关隘重重,“无限风光在险峰”,创新素养的形成是研究生跨越的“必经之路”,在此基础上,薛祎凡的经验便值得我们学习。


薛祎凡选择用“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来描述自己的研究生生活。薛祎凡在海洋航行器的系统辨识与控制领域,针对现有辨识方法泛化能力低、不能用于在线辨识等问题,提出了基于贝叶斯回归方法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进行了仿真与试验验证。他将相关方法进一步拓展到了其他海洋装备的研究中,所取得的丰硕学术成果形成十余篇论文,发表在包含Ocean Engineering等业内顶级期刊,得到学界的认可。


当提到形成创新的经验时,他列举了以下几点:第一,积极地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如丰富的网络公开课程、学术会议或者讲座直播、开源的工具包等,这些能帮助大家快速入门。第二,在不同的阶段要分清主次。在文献调研阶段,重点是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明晰的认识,寻找问题普遍的解决方法和原理,了解现有方法存在的优势和缺点;在具体研究阶段,要把东西做深,不断思考能在哪里创新与改进。第三,站在更高的维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面对遇到的问题,学会抓其本质,不必拘泥于自己所在的小方向,因为在其他领域可能类似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从中可以得到启示。


另外,关于选择读博以及工作规划,他说道:“我是研二转博的,当时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学术抱负,只是一方面觉得不着急参加工作,另一方面是自己不讨厌科研,那就继续读下去吧。毕业后我会到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船舶工程学院任教,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继续在海洋无人航行器的智能感知和控制方向做一些工作。”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薛祎凡的学术经验正是行成于思中积累的,在讲述自身经验中可以看出正是他对学术的执着追求与坚持不懈的尝试探索,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思路与解决方式,才能取得突破。



学生工作——初心如磐,奋楫笃行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薛祎凡除了科研学术以外,学生工作亦是认真勤恳。他的时间总是能挤出来服务大家、奉献大家。


薛祎凡与“山大研究生”微信公众号有着不解之缘。他在研一时加入了山东大学研究生团工委,从事“山大研究生”公众号的设计与运营工作,精通PS的他参与了“山大研究生第一届化装舞会来啦!”、“@山大人,这里有你的新书签”、“与研究生校奖获得者对话(预告篇)|江山代有才人出,山大英才看今朝”等推文的封面与图片制作,这些工作曾路过别人的百味人生,也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了启示与欢乐。而五年后的今天,他也在 “山大研究生”微信公众号的“对话2022届优秀毕业生|研·毕业谈”(“优秀毕业生专访”)系列开始书写他的百味人生,给予他人一定的启示。


除此之外,他还是海洋研究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在工作期间,他不断更新理论知识储备,通过组织举办党支部“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丰富工作阅历,组织引导党员群众向党组织凝聚、靠拢,做好学校、学院各级党组织交办的重要任务,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与党员、群众和辅导员沟通,搭建好“桥梁和纽带”,共同解决问题、克服苦难。聚阳才能生焰,拢指才能生拳,团结友爱是他的一贯作风,服务奉献早已成为他的常态。



生活态度——自知其苦,自得其乐


“终于敢放胆 嘻皮笑脸面对 人生的难

也许我们从未成熟

还没能晓得 就快要老了

尽管心里活着的还是那个年轻人

因为不安而频频回首

无知地索求 羞耻于求救

不知疲倦地翻越 每一个山丘……”

——李宗盛《山丘》


“嘻皮笑脸面对人生的难”是薛祎凡最喜欢的一句话,“没有谁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既然困难已经找上了门,那就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会苦中作乐。”他说道。读博是一段人生的历练,中间要经过众多磨难才能有所收获,许多人都会感到痛苦,但他认为读博是一件幸福的事。这种幸福首先来源于自己对研究的方向是充满兴趣的,怀着积极的心态便不容易感到疲惫。科研本身的正向激励延迟很高,尤其是一篇论文从投稿到接收有时需要一年多的时间,如果常年没有正向激励,单纯靠意志支撑会很痛苦,因此他在日常生活中为自己设置一些正向激励,比如完成了一个小目标、跑通了一个程序就买一个想要的东西或者吃一顿大餐等。不仅如此,当遇到困难时,他也会多与朋友沟通倾诉,“心理再强大的人也需有负面情绪的出口。”另外,他更是充分感谢导师和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实验室自由活泼的氛围、家庭的经济支持是能够平衡科研和生活的关键。


他的科研与学术总是“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个山丘”,而他的生活却始终是积极阳光的。除此之外,在济南的前两年研究生生活,他每周会游两次泳,之后去了青岛,学会了打网球,有时也会去打打乒乓球。另外,一直爱好拍照的他,用一年的奖学金买了一台富士相机,周末闲逛拍照,假期外出旅游。“运动会使我整个人神清气爽,拍出好看的照片也会让我觉得小有成就感。”


在他看来,这些兴趣未必对自己有直观的收获与意义,生活是漫长且多元的动态过程,印象深刻的回忆反而是由一件件小事拼凑而成。晚上站在千佛山校区门口的天桥看着车形成了光流穿过,夏天与女朋友在八大关的堤坝上赤脚散步,被浪花冲湿了裤脚……他说:“可能正是这些琐碎的片段构成了生活的意义吧。”



学长寄语

海不辞滴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薛祎凡对学术的追求正是跬步与小流积累而成,他将保持着这一份热爱与追求,奔赴下一场山海,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以实干贡献青春力量。



【猜你想看】

对话2022届优秀毕业生韩晗丨研·毕业谈【7】

对话2022届优秀毕业生陈晨 | 研·毕业谈【6】

对话2022届优秀毕业生孔凡猛|研·毕业谈【5】

对话2022届优秀毕业生王奕 | 研·毕业谈【4】

对话2022届优秀毕业生朱延平|研·毕业谈【3】

对话2022届优秀毕业生潘静文 | 研·毕业谈【2】

对话2022届优秀毕业生周瑞|研·毕业谈【1】



山大研究生

sdu-grad


编辑/排版:于靖宜

文字来源:薛祎凡、路文琦

图片来源:薛祎凡、姜乃源

值班栏目主理:于靖宜

责编:韩笑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山大研究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