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科创企业金融需求,为什么说需要更多耐心资本?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时代背景下,科技金融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被赋予更重要的历史使命。科技金融如何做到“迎难而上,聚焦重点”,是需要多方共同解答的一道难题。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系主任,金融学及会计学系教授刘晓蕾。刘晓蕾表示,科技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面临着不同的金融需求,要满足科创企业的金融需求,需要更多的耐心资本进入。
在谈及如何引导更多资金“投早、投小、投科技”时,刘晓蕾表示,需要畅通的IPO渠道和稳定的监管政策来保障和提振投资者信心。“所有的投资基金,都需要有一个退出渠道。就目前国内市场而言,IPO仍然是最重要的退出渠道,如果这个渠道不顺畅,就极大地影响资金投入早期科创企业。在这方面,保持监管政策的稳定性也十分重要”刘晓蕾说道。
科创企业需要更多耐心资本
《21世纪》:在当前的宏观背景下,如何看待发展科技金融的重要性?
刘晓蕾: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地缘政治也处于复杂时期。结合国内整体经济状况来看,特别需要科技快速发展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而拉动整体经济发展。所以在这样的宏观大背景下,科技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这也就凸显了科技金融的重要意义。
《21世纪》:科技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需要哪些金融服务支持?
刘晓蕾:科技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的金融需求是不同的。在科技企业的初创期,需要一些创业投资基金的支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VC。到发展中期,科技企业比较成熟之后,对资金的需求会迈上一个台阶,国内通常由股权投资基金,也就是PE的支持,这更多的还是一种股权投资。在企业迈向成熟期之后,可能会更多地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也就是债权资金的加入。
《21世纪》:科创企业的金融需求与传统企业相比有哪些特点?以商业银行为代表金融机构在支持科创金融方面还有哪些短板?
刘晓蕾:与传统企业相比,科创企业的特点有几个方面。首先科创企业没有更多的可质押资产,企业的核心资产更多的是研发成果,而不是厂房、器械等实物资产。另外,科创企业从创设到开始盈利的周期可能会比较长。以生物医药企业为例,其药物研发周期可能需要以十年计。所以要满足科创企业的融资需求,需要更多的耐心资本进入。在这方面,股权融资相对容忍度更高一些。
我想就商业银行而言,它最大的短板在于对风险的容忍度。由于商业银行普遍面临严格的监管要求,并且债权资金的性质也决定了银行不能承受很高的风险。
建立完善容错机制
《21世纪》:从国际范围看,做好科技金融,有哪些当前我们可以参考的模式或案例?
刘晓蕾:我想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案例,是美国如何通过风险投资来支持科创企业。在美国的VC/PE资金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养老金。我们可以借鉴的是,通过养老金这样的长期资本作为LP参与创投基金,再通过创投基金支持科技金融的发展。
最近国务院出台了《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围绕五大方面提出17条具体举措。其中提到,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直接股权投资试点范围。我想,商业银行是否可以通过注资给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来参与到支持科技企业的发展中。这就像商业银行向国家大基金出资一样,是一种间接的支持方式。
《21世纪》:如何引导更多资金投早、投小、投科技?
刘晓蕾:我想这涉及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首先,最重要的是保持IPO市场的通畅。因为所有的投资基金,都需要有一个退出渠道。就目前国内市场而言,IPO仍然是最重要的退出渠道,如果这个渠道不顺畅,就极大地影响资金投入早期科创企业。在这方面,保持监管政策的稳定性也十分重要。
鉴于我国股票市场的波动现状,有一些学者提出要暂停IPO,认为如果有更多企业上市就会稀释存量资金。我觉得这个观念需要纠正,股市价值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资金的流入和流出,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信心。并不存在更多公司进入、资金就会稀释、股市就会跌这样一个必然的因果链条。只要投资者的共识发生变化,股市的估值就会变化。
因此畅通的IPO渠道和稳定的监管政策,是保障投资者预期的重要一环。
其次,就是对国资的引导。当前我国很多创投基金的资金来源都是国有资金。那么要引导这些资金投早、投小、投科技,就要有相应的容错机制,要调整国资的绩效衡量机制,需要有相应的免责制度。当前针对这部分资金的容错机制还不完善。为了引导这些资金支持科技企业,就需要严格区分造假腐败与正常的经营风险。通常来讲高科技企业经营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即使企业正常运营,也有一定的概率会失败。譬如,某种创新药研发不出来,或者高科技产品最终无法落地。企业的研发失败并不意味着投资人就有不当行为,需要承担责任。只要投资人在前期采用了必要的措施和流程控制,这就是一个正常的经营风险。所以在资金支持科创企业上,不应当仅以结果论成败。
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将这些政府基金交给市场化机构来运作,减少投资决策干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杨希,原标题:北京大学教授刘晓蕾:满足科创企业金融需求需要更多耐心资本
刘晓蕾,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主任,金融学及会计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新金融和创业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硕士项目执行主任,全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学术论文曾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包括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金融研究最优论文奖、美国西南金融协会最佳博士论文奖、美国西部金融协会最佳公司金融论文奖、亚洲金融协会最优论文奖、中国国际金融会议最优论文奖、中国金融研究会议最优论文奖等。现担任学术期刊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以及《经济管理学刊》的联席主编,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经济学(季刊)》以及《国际贸易问题》的编委。论文曾发表于许多国内际顶级学术期刊,包括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Journal of Fina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Management Science,管理世界、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等。曾获得北京大学曾宪梓优秀教学奖。研究领域为金融市场及公司金融,近些年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在加入北大光华前,曾任教于香港科技大学,并取得终身教职(tenure)。
编辑 | 王蒙
排版 | 李珅
审核 | 奂然
近期发布:
“提桶跑路”成常态,企业如何留住人才?
老龄化加剧,我们需要怎样的退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