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咖谈 | 党安荣:好的GIS作品,一定要与应用需求紧密结合

超图集团 2020-09-15

本文刊登于2018年12月第60期《超图通讯》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安荣老师


本期“大咖谈”嘉宾为SuperMap杯第十六届全国高校GIS大赛决赛现场答辩评审委员会的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安荣老师。本文刊载于2018年12月出版的《超图通讯》。


2018年12月8日,是一个在日历上被特别标记的周六。这一天,北京师范大学迎来了三百余位全国各地高校的GIS学子。SuperMap杯第十六届全国高校GIS大赛决赛暨颁奖典礼在这里举办。


为了这一天,很多GIS学子差不多准备了一整年。这场横跨8个月的赛事,吸引了国内外200余所高校学子的关注和参与,提交的作品题材也十分广泛,涵盖国土、测绘、水利、房产、文化、环境、交通、旅游等多个应用领域,从一个侧面彰显了我国高校GIS教育多元化、层次化和规模化的发展现状。


2003年,超图创办SuperMap杯全国高校GIS大赛,迄今已经走过16年。作为国内最早的GIS大赛品牌,它已经成为无数GIS师生心中“大学一定要完成的挑战”之一。大赛在为一届又一届高校GIS学子打造创新应用舞台的同时,也见证了中国高校GIS教育的崛起和发展,受到了不少高校专家的关注和帮助。


与往届相比,本届大赛有哪些值得称道的看点?参赛作品是否有市场化的可能?在产学研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应该如何携手,创新合作模式?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本届大赛决赛现场答辩评审委员会的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安荣老师。


三大亮点绽放 品牌价值彰显


在十六年的发展过程中,每一届SuperMap杯全国高校GIS大赛都有着不同的特色。如在移动互联网兴起的2011年,大赛增加了移动GIS创意开发组,受到学子们的广泛青睐,再如大赛适时增设“超图之星”、“未来之星”等荣誉奖项,鼓励学子大胆创新,也颇受广大师生的肯定。


那么本届大赛又有哪些亮点?在评审委员会主席党安荣教授看来,本届大赛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


首先,大赛作品选题紧扣时代脉搏与社会需求。大赛作品中的基于SuperMap GIS平台开发的“海绵城市雨洪管理”、“城市交通路况智能分析”、“智能停车及车位共享、医疗设施可达性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混合现实文化体验”、“GIS+BIM校园消防安全”、“省域水资源信息管理”、“家庭情感互动”、“智能生活管家”等主题,都体现了“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其次,大赛成果答辩展现了学生优秀的综合素养。参赛团队在作品材料的准备、现场答辩的组织与阐述、系统演示的编排与操作等多个方面,展现出了优秀的综合素养。包括作品研发背景的分析、研发目标的确定、服务对象的明确、技术路线的制定、系统功能的设置、专业模型及方法的引用、创新及亮点的总结、参考文献的标注与说明等,既体现了团队的合作精神,又表现了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这种素养是可以受用一生的。


第三,大赛品牌已发展为全国性,并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虽然本届大赛的六个组中,参加现场决赛答辩的只有“Web与Online组”和“移动应用组”两个组的13个团队,但是本届大赛共吸引200多所高校的4000余名学子参赛,参加人数之多、覆盖面之广,说明这个大赛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全国性赛事。本届大赛还吸引了部分国外高校的师生报名参赛,其中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团队还进入决赛获得三等奖,这反映了大赛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在党安荣教授看来,这不仅仅是本届大赛的亮点,更是高校GIS教育成果的一个侧面展示:紧跟时代脉搏、提升综合素养、树立品牌意识、培养国际化人才。


直面市场需求 商业化价值可期


什么是好的作品?通过整理大赛作品的指导教师点评,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普遍意义上的好作品,都体现了所学知识和技术,能直面当下大众需求,并且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总的来说,一个好的作品应该将技术和应用需求有效衔接。


GIS大赛是将创新GIS技术市场化应用的一种直观有效的方式。大赛连续多年现场答辩邀请投资企业高管担任大赛评委,就旨在发掘有商业化潜能的作品。本届大赛中也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学生作品,对它们商业化的可能性,党安荣教授也有自己的看法。


“就自身的认识来看,我认为市场化发展前景好的GIS作品,一定与百姓的应用需求密切结合,学生作品也不例外。”党安荣教授解释说,这要求作品有明确的用户定位、充分认识用户对于系统功能的需求及软件应用的习惯。在此基础上通过技术予以实现的时候,还要考虑应用操作的便捷性。


党安荣教授以本届大赛中的学生作品举例:“移动应用组”的作品相较于“Web与Online组”的作品应该更具有市场化前景,特别是获得“移动应用组”一等奖的作品《ici此地》,依照“社区分享”的理念,围绕“旅游体验”,不仅巧妙地利用AR技术和地理位置服务实现“以地聚人”,而且以AR形式展示用户原创内容打造“混合现实体验”,这样不仅可以随时分享自身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认知与感受,还可以随时分享社区中他人的认知与感受,深化彼此的体验,应该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赛事百花齐放 类目各表一枝


目前,“以赛促学”的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企业、高校、行业协会等单位都加入了举办GIS大赛的阵营中。这些大赛各具特色,都起到了以赛促学、展示当代GIS学子风采的作用。


作为高校GIS教育的资深专家,党安荣教授非常看好GIS大赛对于GIS教育的促进作用。他表示,目前我国的GIS大赛主要可以概括为三大类,即应用技能大赛、开发技能大赛以及研究论文大赛:


一是GIS应用技能大赛,主要考察参赛团队对于GIS基本功能的掌握及应用分析的能力。其中包含:

1、GIS制图:通常是已知数据,开放时间,重点考察参赛者对于GIS数据基础操作及制图表达的技能;

2、GIS应用:通常是规定时间完成大赛题目,重点考察参赛者对于GIS基础操作掌握及综合应用水平,涉及一定比例的开发能力;

3、GIS分析:通过对空间数据的分析和挖掘,解决行业应用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


二是GIS开发技能大赛,专项考察参赛团队的GIS二次开发能力。其中包含:

1、在线应用开发:随着Web应用的高速增长与普及,越来越多的系统通过在线方式使用,这类大赛就是为了培养与发现这类人才;

2、移动应用开发:针对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进行应用系统开发,满足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需求;

3、三维应用开发:根据三维应用需求的快速发展,特别开展3DGIS应用开发,以适应GIS市场发展需求。


三是GIS研究论文大赛。此类大赛意在引导GIS领域的本科及研究生积极投身GIS理论、模型、方法、技术、应用等的研究行列,通过学术论文书写与评比,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认真研究、创新探索。在此类大赛中,一般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参与较多,也会有很好的表现。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长效模式是关键


实践证明,产学研的结合对于GIS教育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是深化GIS教育和培养GIS产业人才的良好方式。那么,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应该如何携手,创新合作模式?党安荣教授讲到,现有的合作主要是GIS企业帮助高校设立“GIS实验室”,如超图创建的“全国教学GIS云实验室”;GIS企业及研究机构接收GIS学生进行实习或者开展实践。但这样做显然还不够。“其实,GIS企业既是GIS人才的需求方、又是GIS产品的提供方,还应该参与到GIS教学的环节中;高校与研究机构既是GIS产品需求方,也是GIS理论、模型及方法的研究者,同时高校还主要承担GIS人才培养;显然,三者的关系非常密切。”党安荣教授对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三者对GIS人才的培养关系进行了详细解析。


谈到下一步三者如何创新合作模式,党安荣教授表示,未来创新的合作模式可能是三方共同构建GIS教学与科研中心,并建立长效机制,以便共同策划综合性研究项目、承担应用型研究项目、完成工程型开发项目,让GIS专业师生有更多的机会实质性参与完成产学研相结合任务,从而达到能培养具有综合技能GIS人才的目的。


作者 | 企划中心 王静静

责编 | 吴晓燕


【近期回顾】


 01 当桌面GIS遇上Python

 02 时空云+空间规划,开启“智慧徐圩”新篇章

 03 云原生GIS技术全解读

 04 重温 | 和超图一起走过的2018

 05 循数治理 应用驱动:深圳坪山让“智慧”无处不在

 06 超图宋关福总裁获评“2018 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大领军人物”


欢迎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