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卫】60年前,在中卫留下深深脚印的我国著名的科学家!
刘慎谔(1897—1975) 字士林。山东东海牟平县(今烟台市牟平区)宁海镇岬河村人。植物学家,我国植物分类学和地理植物学奠基人之一。
1918年,刘慎谔考入保定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1920年,在法国郎西大学农学院及蒙彼利埃农业专科学校学习。
1926年,毕业于法国克来孟大学理学院,获硕士学位,又入里昂大学理学院和巴黎大学理学院深造。在里昂参加“中国生物科学学会”,被推举为学会总书记。1929年,获法国理学博士学位。
1929年,携带在法国留学10年采集的植物标本2万多号回国, 任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后在北平建起中国第一座植物园。后任教于北平大学、云南大学、辅仁大学、东北大学。
1956年,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接受了铁道部在西北腾格里大沙漠修建包兰铁路的固沙任务,刘慎谔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副队长。参加这项任务的专家们面对宁夏中卫县沙坡头地区无边无际的流动沙丘,考虑到当地的风沙大,降水量又很少,都担心用植物固沙能否成功?
刘慎谔就带领大家站在大沙丘上遥望黄河南岸一片由油蒿固定的沙丘说:“这片固定沙丘就是我们的样板,将来铁路沿线要能达到这种程度,通车就没有问题了。
我们看了这个样板就要有信心,一定能做到。”他的这些话使大家增加了植物固沙的信心。刘慎谔在几年调查中,对选择主要的固沙植物的蒿子做了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分析。
他说:“蒿子在这里我们把它当做‘草’。实际上它是非草非木。冬季时它的上部枯死,下半截却不死,但木质化程度不高,叫做半灌木。
由于大气候不同,蒿子的种类也不同。在东北西部及小腾格里沙地东部有差不嘎蒿;在内蒙古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一直到甘肃河西走廊有油蒿和籽蒿。这几种蒿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固沙。
因此在固沙开始时期我们就需要它。籽蒿的枝条是直立的,我把它比做筷子,它不能覆盖地面,也很少积沙;而油蒿却能形成一个堆,枝条密而平铺,能够抓沙。
所以在沙坡头固沙必须把蒿子配合进去,而且一定要用油蒿而不是籽蒿。但是在固沙方面蒿子只能起草的作用,还必须和灌木〔柠条、花棒等〕配合起来才行;而灌木也须要草本植物的帮助才能起治沙的作用。
如在科尔沁沙地小黄柳的根系虽然发达,但因为容易被风刮出来,所以也不能单独固定流沙,必须有蒿子配合护住沙面,小黄柳的根系就不容易被风暴露出来。所以必须草、灌结合才能达到治沙的目的,才能加快改造自然的速度。”
----------------------------------------------------------------
梁希(1883年12月28日-1958年12月10日),浙江湖州南浔区双林镇人,著名林学家。
1913-1916年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科学习,1923年赴德国塔朗脱高等林业学校(现为德累斯顿大学林学系)研究林产制造化学,1927年回国。林业部部长,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一任林垦部部长 ,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 ,五届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希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1951年改为林业部)部长,从此积极参与和指导中国林业建设工作。虽然为时仅9年(到他逝世),但为新中国的林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5月上旬,梁希作为民主人士在北京参加了中央人民政府筹备会议。在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他提议成立林垦部。周恩来采纳了他的意见,并提名梁希为林垦部部长。
梁希感到很不安,就写了一张条子送给周恩来:“年近七十,才力不堪胜任,仍以回南京教书为宜。”周恩来看后提笔写了一句话:“为人民服务,当仁不让。”回复给梁希。梁希看了回条,激动地写下了:“为人民服务,万死不辞。”交给周恩来。
从此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林业领导岗位上为新中国的林业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为新中国林业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0年,梁希在西北农业技术会议上提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西北建设防沙林带和黄河水源林”,“在宁夏东边、甘肃北边,……筑起一道绿的长城,制止沙漠的南迁”。
1951年,他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又提出在西北东北西部造成大规模防沙林带的设想,为今日建设的“三北”防护林定下了基调。
1956年,他在《青年们起来绿化祖国》一文中进一步提出了“要绿化村庄,绿化道路,绿化河岸,绿化城市。要绿化中国的山,从而绿化中国的水”。
梁希营林思想的要旨是全面造林,彻底消灭荒山、绿化全中国,争取做到“全国山清水秀,风调雨顺”,从而实现他早年就提出的:“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理想。
-----------------------------------------------------------------
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 [1] 学习土木工程,1910年,竺可桢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34年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成立中国地理学会。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
竺可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去美国公费留学的高材生,也是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一手创建了中国所有大学中第一个地理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也曾经担任过长达13年的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也被后人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竺可桢成就还远不止以上这么多,竺可桢在1931的时候就奉命领导几位科学元老进行实地观测工作,他选定了9种植物和21种动物进行严密观察,之后发表了《论新月令》,他和他的同伴们不仅总结了古人对物候方面的理论,也开创了中国物候观测的新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竺可桢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1959年7月3日,竺可桢一行从银川出发到宁夏中卫,竺可桢一路上看到的是沙漠进逼农田、水渠、公路和城镇的危险。在沙坡头治沙站负责人李鸣岗的带领下,竺可桢详细地了解了沙坡头治沙的情况,尤其是看到这里利用草方格治沙的成效后,他对治沙更是充满了信心。
他说:“干旱地区的雨量虽然少,但是要造林种草还是完全可能的,有的地方还有丰富的地下水可以利用。”
站在沙坡头向北俯瞰,扑入竺可桢眼帘的是黄河水缓缓东流的情景,在这块沙与水装订成册的沙水画卷边,怎样科学地治理沙漠一直是萦绕在他心头的话题。
指着脚下流过的黄河水,他向随行的人指出了水资源对于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在沙坡头考察时,竺可桢对这里流传很久的“沙坡鸣钟”现象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已近古稀之年的他,还兴致勃勃地和随行专家一起,走到数十米高的丘顶上,再慢慢滑下来,听隆隆之声。
针对民间流传的“这是沙漠中的幽灵鬼魂在作怪”的说法,竺可桢指出,2000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早已通过实践道破了“鸣沙”的秘密。
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篇科普短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载于《人民日报》1961年2月19日),宣传“鸣沙”“海市蜃楼”等现象的科学道理。
1959年7月3日晚,在沙坡头听取了李鸣岗的汇报后,竺可桢对沙坡头的风沙治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随后,他结束了在宁夏平原的考察,就离开了宁夏。
但此后对中卫的关注并没有停止。1年后,1960年7月18日,一份《治沙报告》端放在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的书桌上,这份报告中涉及到宁夏中卫沙坡头的风沙治理,牵引着他的思绪不时从北京飞向宁夏平原西端的中卫沙坡头。
3天后,竺可桢在北京香山饭店负责召开了中国治沙汇报会,下午2点半,沙坡头治理站的负责人李鸣岗开始向与会者介绍经过摸索后得出的方草格治沙情况,竺可桢认真地听完后,在当晚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方草格治沙,初二年有效,但今年草格失效,沙又移动,侵入火车轨道,所以主张黄河灌溉铁道两旁400米至100米地带,以防流沙。”
尽管有花棒扦插种植、球状沙拐等植物的移植成功,但沙坡头治沙的总体情况依然困扰着这位科学家,他在第二天的日记中继续写道:“昨天下午,李鸣岗报告了沙坡头,说高干造林很成功,以杨柳为主,现在水浸十五六天。
过去花棒要采子,不能插,今年插扦棒已成功。在沙坡头,花棒、紫蒿、檩条、球状沙拐长得很好。油松去年成活率达80%,但是黑梭梭长得不好。做了泥炭固沙工作。”
针对当时沙坡头治沙站只有4个人的情况,他在7月23日的日记中特意写道:“沙坡头站的人太少。”
远隔千里之遥,竺可桢总是放不下沙坡头的治沙工作,在他心里,这是一份中国能否成功地向世界交出一份横穿沙漠铁路的治沙报告,牵扯到一个国家治理沙漠的水准。
--------------------------------------------------------
吕正操(1904年1月4日 — 2009年10月13日),原名吕正超,字必之。奉天省(今辽宁省)海城县(今海城市)人。8岁时在本村小学读书。
1918年到缫丝厂当学徒。1922年参加东北军。1923年入东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任东北军第五十三军连长、营长、少校副官队长,第一一六师参谋处长,六四七团、六九一团团长。
1933年参加热河抗战。1936年组织“东北武装同志抗日救亡先锋队”,任总队长,参加“西安事变”。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冀中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冀中军区司令员兼冀中行政公署主任,冀中区总指挥部副总指挥。1943的任晋绥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副部长、代部长,中央军委军事运输司令员,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4年任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工地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铁道兵第一政治委员。
1965年任铁道部部长。1983年6月至1988年3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58年起至1967年6月,吕正操先后担任铁道部代部长、部长、党组书记,并兼任铁道兵第一政治委员、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
针对西南地区地形险恶、地质复杂的不利条件,他提出了“抓思想、抓设计、抓部署”的工作思路,深入实地进行考察,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召开工程技术人员座谈会,鼓励大家排除困难,科学施工。
在军地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西南铁路大会战取得了巨大成就,川黔线、贵昆线、成昆线相继通车。西南三线铁路的建成,对促进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防交通保障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在中卫平原上尽管留下了很短的背影,但沙坡头作为中国治理沙漠的典范教材而走向世界治理沙漠的课堂,沙坡头成为世界上那些深受沙漠化侵扰地区学习的榜样,这都和他们的指导、关心、帮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信息来源:悦中卫
编辑每天很辛苦,您点一个
工资就涨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