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倪岩:双拐撑起一方天
中国网讯 倪岩,汉族,中共党员,1973年出生,海原县农腾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患小儿麻痹症双腿残疾,幼年时父母相继过世,生活留给他无尽的泪水和苦难。然而,就是这个依靠双拐艰难前行的青年,1999年澳门回归之际,他手摇三轮车历时160多天,行程4700多公里,成功到达澳门。之后的10年间他又手摇三轮车,奔波于同心、海原、原州3县(区),免费用科技和农业信息为农民群众的增产增收服务。成为海原“震柳精神”的先行者、践行者。同时,他也得到了科技部授予的“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残疾人工作者”、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授予的“宁夏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和“全区自强模范”、“自治区第八届青年‘五四’奖章”、“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度感动宁夏人物”、等区、市、县有关部门76项嘉奖和殊誉。受到中央电视台、宁夏电视台、新华社以及报社新闻媒体多次专访和报道。
爱心资助
1999年澳门回归之际,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尊重和支持残疾人,反映残疾人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于1999年8月10日手摇三轮车孤身从固原出发,穿越了9省13个市,于12月15日到达目的地澳门,庆祝澳门的回归。一路上,他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饱尝了人间冷暖与真情,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人间奇迹。“最难忘翻越秦岭的那一夜。我身处大山深处,周围是各种鸟兽的叫声,心里正犯怵呢,一声雷响,下起了倾盆大雨。这时才发现自己停在很陡的山坡上,轮椅开始下滑,我完全失控了。”回忆起那一晚的经历,倪岩的声音仍有些颤抖。带着雨水和泥水,人与轮骑一起下滑、翻滚。“当时心里只有恐惧。”就在生死一线之间,倪岩抓住路边的一块石头,抱着那块救命石和自己残破的轮骑,他哭了。“终于停下来回头看的时候,发现自己已到悬崖边,百感交集。”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倪岩说那更坚定了自己勇敢生活、面对一切困难的信心。
带领农民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
二十多年来,倪岩将“科技兴农”创业与惠及民生、扶残助残与爱心奉献相互揉和、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帮助农民出售农副产品,发展养殖业、种植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解决周边闲散劳动力就业、帮助残疾人自立,走上了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发展之路。实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伟大举措。
他所在的七营镇,以农业为主,种出的玉米、向日葵、枸杞等特产由于销路不畅,农民的经济收入年年徘徊不前,倪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通过澳门之行,使他认识到产品滞销的主要瓶颈是信息不畅造成的。当时人们还不知道信息为何物,倪岩于2004年10月1日在七营镇又挂出了“天龙网络信息中心”牌子,开创了网络信息服务项目,将电子信息服务技术引入七营镇。他聘请了4名大学生进行网络技术刊登、发布、下载、联系业务。为了让农民和本地的客商很快接受网络信息,他每天拄着沉重的双拐和四名员工奔走在客户和农民家中,向他们讲解网络信息的优点。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忙碌和努力,收效甚微。最后,他经过慎重考虑后做出了决定:免费为农民查阅、刊登信息两年。每天担负着每小时4元的网费和每月3800多元的4名员工工资的困难。经过两年的服务和付出,网站每天点击人数超过400人,信息传递到全国各地,信息面也进一步扩大,涉及到土特产、养殖业、种植业、人才招聘、劳务输出、货运等。信息网络固定客户达70多家,农副产品服务涉及固原、同心、海原56个行政村,网络点击人高达10万人次。通过网络开通,不但打开了七营镇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造福了七营镇的农民,而且连接了天南地北的商家,架起了科技信息的桥梁,将他的爱心之车开出了宁夏,做到了助农的有益善举,证实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农村中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推进了“科技兴农”进程。
观察田间疾病
这些成绩远远达不到倪岩为“三农”服务的目标。在与外商的交流中,他得知销售中产品价格提升不上去的主要原因是本地的产品质量差,技术落后造成的。为了让农民从根本解决问题,他决定从农民的培训做起,让农民懂技术,学科学、用科学,于是他自费出资从西北农学院请来了农业博士进行传授科学种田技术,可是前来听课的人并不多,一会儿走的只剩下了3人,他伤心地哭了,他这真是出钱出力不讨好,博士安慰他说:“万事开头难,主要是现代科学种植模式和传统种植模式差距的冲突,农民一下接受不了”。于是他买来了农业书籍,每晚学到3点,终于掌握了农业知识。他亲自授课,村民又说:“一天田都没种的你,仅从书本上学的知识,能讲个啥?”还是没人去听课。正巧,那年向日葵、玉米、枸杞叶子得了绣病,他用所学的知识治好了部分作物病,人们开始信任他,并亲自上门咨询,要求办学习班。他高兴地从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进行服务。当年,自治区政府为其挂了“宁夏农业科技服务110”牌子。2007年5月又成立了“海原县惠农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吸收了54名农业技术人员,真正地为农民从农业技术培训、无公害农药推广、配方施肥、网络信息业务服务,覆盖海原县、同心县、原州区65个行政村,涉及农民10万人,并为周边群众提供技术、信息、物资供应等服务。几年来从网络上引进外商150户,向外地推销农副产品9000多万元,引进优质良种6500斤,销售有机肥料3200余吨,推广无公害农药价值410余万元,建立无公害示范田4600亩,诊治疗农田各种疾病286例,举办农民科技培训班285期,培训农民3.2万余人(其中残疾人1325人),向农民发放科技书籍16万余册,从2007年开始创办《七营科技信息》报刊,到目前一百多期,一周一期,每期3620多余份,全部免费发放,总计大约37万份。2008年同时成立了“海原县农腾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人数达到2650人,带动了周边3200户当地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实现脱贫致富。
为农户引进新品种
随着创业的蓬勃发展,农民的资金周转遇到困难。倪岩多次主动联系中国农业银行海原新区支行负责人,他不辞劳苦,连续七天爬到二楼主任办公室,恳求他为农民解决燃眉之急,主任看到了他的诚意和为大伙服务的决心,同意为倪岩农腾合作社会员贷款400万元,倪岩用这笔钱为200户合作社会员作为养殖和种植启动资金,当年的还款率在农行占据第一。从1999年至今他为合作社累计担保贷款1.72亿元,这笔款项扶持了种植户和养殖户2000余人(其中残疾人186人,残疾人家庭279户),推动了七营镇种养业发展进程,实现了金融、农户双赢的互助合作关系。2013年和2015年倪岩争取县妇联“农村妇女创业贴息小额担保贷款”项目共计1900余万元,扶持农村妇女220余人,解决了农村妇女创业无资金的困难。
随着创业的成功,他产生了扶残助残的爱心。由于自己是个残疾人,他深深知道残疾人生存的艰辛。经过多方努力, 2007年6月他启动了“惠农公司爱心工程”,向干旱山区捐献肥料20余吨,扶助上学孤儿3名,资助残疾家庭14户,贫困山区学生120人,给予72名残疾人物质的资助,累计资金13万余元。2009年又建成了65亩的标准化“生态养殖园”和150亩的“自强福利机砖厂”,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125人,残疾人45人的就业问题,并成立了“海原县残疾人救助帮扶小组”和“扶持残疾人爱心互助小组”。2010年2月又成立了“海原县残疾人创业协会”,投资6万元余元建成了一个多媒体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中心,培训中心每年免费培训残疾人100—500人。2012年,海原县委、政府委托海原县厚德慈善园提供了2360平方米的办公培训场地,倪岩成立了“海原县阳光励志残疾人培训中心”,截至目前已经培训残疾人各种技能67期,培训残疾人1215人,使75位残疾人走上了自立之路,通过培训使100多位残疾人掌握了实用技能。2012年10月倪岩又创办了海原县阳光残疾人打火机厂,解决了44名残疾人就业问题,使他们在感受到自食其力的快乐时,同时也展现了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可贵精神。
邀请黄河农村银行领导考察农户
倪岩在创业中带动了产业,在产业发展中助残扶残、发展经济的同时,想到了产业发展与文化繁荣的关联,他决定成立文化艺术剧团。可是七营镇的文化是个空白,没有演员,没有资金,他找当地农村妇女,但大多数人受传统观念的制约,认为农村妇女就是围锅台转的料。遭到许多男人的强烈反对,说是“土牛木马,五大三粗的丑娘们,怎么会当演员呢?”于是不但拉后腿,而且闹矛盾的不少。在倪岩耐心地苦口婆心的说服、劝导、精心组织下,有些汉子抱着看笑话的心态勉强答应。演员有了,可是没有教练,他们又自己摸索,在田间地头,在排练场地刻苦练习,悉心揣摩,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排练出了一幕幕精彩节目。反对的汉子们刮目相看了,并自豪地说;“我的婆姨化装后还俊的不行,扭起来也很软活的”。从此不但大力支持,还参与了文艺活动。2011年7月他又成立了海原县惠农 “服务三农”送科技、文艺、文化公益巡回演出剧团和“海原县阳光励志残疾人艺术团”,由最初的两个音响发展到现在的90多万元的音响设备,演员由当初的15人,发展到现在的120人的团队其中残疾人17人。剧团演出时,总是中午饭吃后,就开始装车,搬运道剧,演出结束到夜里一两点才能收拾停当,往往吃不上饭,西瓜和饼子就是一顿快乐的饱餐,或者馒头就矿泉水就是一顿饭,但倪岩和他的演员们乐在其中,喜在眉梢,心里乐滋滋的。在开演前先请专家进行半个小时的技术讲座。艺术团成立以来总计演出54场次,观看人数达到8万余人,演出前科技培训25场次,现场发放科技书籍6万余册,种养殖技术咨询4500余次,防治受害农作物2450亩,治愈牛、羊、猪等家畜2336头(只),为农户挽回经济损失700余万元。使文艺表演,科技讲座、学习培训和形式多样的公益系列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展现了民族复兴,文化繁荣昌盛的新农村精神风貌,为培养新型农民做出更大的贡献和爱心付出。
2017年,为了带动更多的聋哑人和弱智残疾人就业、创业,在固原市和原州区残联的支持和指导下,我在固原市投资了20余万元创办了“宁夏残疾人辅助就业基地—阳光汽车美容坊”,引进台湾技术,残疾人通过培训,从事汽车美容行业,目前已经安置9名聋哑和弱智残疾人就业,希望通过培训,带动,孵化,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走向自主创业之路。
指导农民种植
2017年倪岩为了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启动了合作社向全国吸收社员,发展当地产业,经过几个月的发展,目前倪岩成立的合作社社员已经遍布全国13个省,销售当地枸杞等产品19余吨,倪岩的包装厂解决了残疾人12人。
其实,倪岩在创业和爱心奉献过程中,遇到过许多困难,他多次想放弃,但在他贤惠的妻子王敏无数次的鼓励和默默支持下,使他走出了心灵的困境,坚定了信念,增加了毅力,使一个从不知道用双腿走路感觉和滋味的残疾人,自强创业与爱心奉献同驾齐驱,为七营镇的父老乡亲奉献了阳光般的温暖与爱心。
从一个地方跳离视为腾,从一种姿态跨越到另一种姿态视为越。太阳每天都是崭新的,倪岩像太阳永不停息地运转,在发放春耕贷款之后,他又忙碌筹划“2016年春季晚会”文艺晚会,再次无偿丰富活跃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农腾在腾飞,倪岩在跨越,在“科技兴农”、扶农助残的爱心传递下,每个角落都会绽放出“腾越”的光芒!
发布时间:2018-02-27 10:10:03 | 来源:中国网
李芳:特殊的爱给折翼的天使
李芳,女,汉族,1982年生,中卫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主任。她秉承“关爱残疾儿童成长健康,以爱心铺就健康之路”的理念,把残疾儿健康事业当做自己一生的追求。大学毕业后,她抱着满腔热忱开办了宁夏首家注册的民办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利用自己掌握的康复医疗技术,为孩子进行康复训练。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她到社区、农村、家庭宣传普及康复知识,说服家庭重视孩子早期干预和康复,降低残疾的发生和影响。她深知很多患儿家庭是因病致贫的困难家庭,她总是鼓励家长安心治疗,自己以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执着不断克服苦难。几年来,为800多名困难家庭患儿提供免费、低费服务,取得了良好的康复效果,她也赢得了患儿家庭的信任和支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赞许。在她的带领下,中卫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被市民政局评为中卫市5A级社会组织,被宁夏残联和民政厅评为“常青藤”助梦计划一级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被宁夏民政厅评为4A级社会组织,2015年被宁夏民政厅和慈善总会授予宁夏慈善突出贡献(组织)奖,2016年被评为宁夏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宁夏社会组织旅行社会责任优秀社会组织、中卫市青联优秀成员单位。她本人也被评为道德模范。
残疾儿童是一群折翼的天使,他们和同龄的孩子一样,心中有对成长和快乐的无限憧憬,他们最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帮助……
中卫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早上8点钟还不到,李芳像往常一样开始打扫卫生,摆放康复工具,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就等待前来做康复训练的孩子们。在这里,每天都会有十几个残疾儿童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做康复训练。
“残疾儿童好多都是由于早产儿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才造成的,做康复训练就像是在和生命抢时间,我不能让自己松懈下来。”李芳边说边给一个3岁多的孩子做着康复训练。从头部按摩开始,到孩子的全身部位,40分钟按摩,李芳的动作娴熟又充满爱意。除了给孩子做科学的按摩康复外,李芳这几年还学会了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及语言训练等,这些康复疗法可应对不同的残疾儿童。
说起自己为什么会选择从事这样一份职业,李芳的眼神中掠过一丝伤痛。2009年,李芳的儿子出生了。然而,孩子的出生并没有带来期望的幸福,而是让她和家人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儿子生下后,被确诊为重度中枢性协调障碍,脑发育不全。那段日子我哭都哭不出来。”说到这里,李芳禁不住泪流满面。她说:“当时只有一个信念支撑着我,就是必须让儿子恢复正常。”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她来到了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倾其所有为儿子进行康复训练。“我可以说是走遍了宁夏的书店,只要是和残疾儿童康复有关的书籍,我全部买来自己学习,同时也跟着专业的康复师训练,每天在家里给儿子做身体各个部位的训练操……”“依靠康复训练,儿子5个月有了拿东西的意识,7个月学会了坐,9个月学会了爬,1岁的时候便能够走了,如今,儿子变得越来越聪明。”讲到这里,李芳欣慰地笑了。
“帮助残疾儿童康复是我一生的追求,但是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我希望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能够加入到这个团队中,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帮助每一个残疾儿童获得新生,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李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