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台】不打码!中卫市区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逆向行驶、占用机动车道行驶、违法载人、多人乘骑等违法行为被曝光!
【关注】最高奖励2万元!宁夏检察机关邀您举报18种涉黑涉恶犯罪线索
【通告】宁夏警方征集白磊、白昊等人违法犯罪线索,最高奖励2万!
【聚焦】快看!宁夏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一本院校征集志愿!这些专业还有缺额...
□ 张建忠
中卫道情,俗称呵道情,又称中卫“渔鼓戏”,实属中卫剧种的创新与发展。
道情是中国曲艺品种的一个类别。渊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南宋始用渔鼓、筒板伴奏, 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表演。中卫道情大致产生在明清时期,兴于新中国成立前后。道情易学易传,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原中卫县广泛流行,是中卫最流行的一种民间说唱形式,尤其是在农村、厂矿和学校广为流传,一些机关单位、学校和农村把道情作为政治宣传的文艺节目,推动农村和厂矿的政治文化宣传活动。原始的道情音乐很简单,只有上下句,无论是上句还是下句,前边大都是以说或间以半说半唱,而句子后尾拽长,便出现拖腔,艺人将此拖腔称为“麻黄”,麻黄又分半麻和全麻,一般都是在两句或四句后用半麻,一个小段落后使用全麻。半麻大致有四小节长,全麻有六到八小节长。前面的叙事说唱部分,由一个人表演,到了拖腔时,无论是全麻还是半麻,上场的全体演唱者乃至台后乐队等,所有演职人员都可以加入帮腔共同呵唱,所以,就有了“呵道情”之说。
呵道情,一开始只盛行在中卫皮影戏班里,发展到后来,戏班在庙会或一些具有特殊情况的人群中演出,诸如庆祝丰收、某人祝寿等近似堂会演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无论是皮影或是戏班,这种插演中卫道情的情形,一直在民间演出中发扬光大。中卫道情,比过去那种呵道情更加诙谐、有趣,自己编唱自己的事。自此,原中卫县秦腔剧团的赵相如先生将原始的存在于民间皮影戏班的只有上下两个极其简单的乐句的中卫道情,发展为具有完整的板腔体系的新剧种。
1963始起,由赵相如先生进行中卫道情的音乐创作和改编,从排练到成功演出现代中卫道情戏《李双双》后,经过数十年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卫道情戏日臻完善,成熟为一个新的中卫地方剧种。中卫道情戏《李双双》演出成功后,当时的宁夏广播电台对《李双双》做了录音,录音片段在群众栏目播放长达十年之久。同年十月,原中卫县秦腔剧团又以中卫道情戏的曲谱创作,排演了田汉的新编历史剧《谢瑶环》。是年11月,自治区召开首届戏曲座谈会,会议期间,选调原中卫县秦腔剧团到银川,专场汇报演出中卫道情戏《李双双》和《谢瑶环》。剧种剧情令人耳目一新,观者甚为震撼,自治区领导及业内人士对原中卫县秦腔剧团的这种大胆尝试和创新发展并初具规模的中卫道情戏,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表彰。
1964年5月,自治区举行首届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原中卫县秦腔剧团又以中卫道情戏的形式,排演了由刘笳声创作的、以知识青年下乡为题材的《夏桂飘香》,于观摩演出中进行交流和展演。用中卫道情戏的形式,先后排练演出的有《三世仇》《西吉滩》《李双双》《夏桂飘香》等剧目,使中卫道情戏一度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乡土气息浓郁,且极富塞上民歌欢快明朗、表现力颇强、更善于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新剧种,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流传。
1967年原中卫县秦腔剧团的撤销,中卫道情戏的演出也由此而止。1976年,为参加自治区群众文艺观摩演出,县上组成一个临时剧组,抽调原中卫县秦腔剧团部分演职、创作人员和部分文艺骨干,从剧本到音乐创作,几易其稿,精心打造,去粗取精,经过四个多月的打磨,排演了由沈吉祥、刘笳声、赵相如三位同志创作,以农业学大寨为题材的《激战龙川》。中卫道情戏事搁置十年之后,又以全新的剧目和创作展演在广大观众面前。 其音乐唱腔,较之过去的中卫道情戏,又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
1976年7月,中卫渔鼓戏《激战龙川》参加自治区调演演出成功后,在戏剧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激战龙川》,就其音乐特色,不少与会者发出 “谁说宁夏没土货”的感慨。
2019年,中卫道情戏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全国地方剧种之一。
相关链接
关于地方剧种《中卫道情戏》的发展、演化以至成熟的历史过程的简略说明
——兼说作者赵相如先生
沈吉祥
2013年4月7日
《中卫道情戏》(也叫“中卫渔鼓戏”)是1963年到1976年间在时任中卫县秦腔剧团团长刘笳声同志的积极倡导和主持下,在以刘笳声、沈吉祥(剧本创作)、曹通民(导演)、赵相如(音乐创作)等同志为首的创作组和全体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艰苦地实践已基本成熟了的新的地方剧种。
1963年春,中卫剧团推出了中卫道情《李双双》一剧。此剧的演出出乎意料地高达100余场,几乎遍及中卫每一个乡村,观众达5万多人次。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宁夏广播电台为此剧唱腔录音,于群众文艺栏目播放长达10年之久。同年10月又用中卫道情排练演出了田汉的新编历史剧《谢瑶环》,同样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同年11月底至12月中旬,自治区召开了首届戏曲座谈会。会议期间,组委会专门调中卫剧团到银川(第二招待所)为大会演出了《李双双》和《谢瑶环》。之后又安排为自治区党政领导做了专场汇报演出。自治区党政领导及全区戏曲工作者对中卫剧团的追求发展和大胆创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随后,又在银川剧院公演数场,场场爆满。
1964年5月,自治区举办了首届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中卫剧团仍用中卫道情排演了刘笳声同志创作的以知青下乡为题材的《下桂飘香》,为大会做了展演。
此次现代戏演出后的8月,中央文化部下令停止所有传统戏和历史剧的演出。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式,活跃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继《李双双》、《谢瑶环》和《夏桂飘香》,中卫剧团又用中卫道情排练了《三世仇》、《西吉滩》等大型剧目,除了中卫、中宁两县外,还深入银川、贺兰、平罗、青铜峡、吴忠、永宁等广大地区为群众演出。同时期还受甘肃省景泰县、靖远县等部分省外地区的邀请,为广大群众演出。这就为中卫道情这一新的戏曲音乐形式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文化大革命以来,随着中卫县秦剧团的撤消,中卫道情戏也随之而与舞台告别。
1976年春,为了参加自治区群众文艺观摩演出,中卫县文教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以时任文教局长的辛文治为组长,抽调了原中卫剧团分散于各个单位的部分人员和全县文艺积极分子,组建了临时剧组,全力以赴,排演了沈吉祥、刘笳声、赵相如三位同志创作的《激战龙川》。该剧以农业学大寨为题材,在中卫道情这个新剧种被搁置整整十年后,以全新的面貌,再次搬上了舞台。围绕剧本所表现的战天斗地的主题,此次演出在音乐和唱腔方面,和以往的中卫道情相比,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为此经全剧组反复讨论,将中卫道情戏改名为《中卫渔鼓》戏。
1976年7月份中卫渔鼓戏《激战龙川》参加了自治区调演。演出后,大会主办者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文教厅,以会演办公室组织,著名作曲家音协主席潘振声主持,召开了全区(包括戏曲界在内的)音乐工作者专题座谈会。与会专家对中卫渔鼓戏大加赞赏,认为其一:极有生命力;二:已具备了发展为一个新的地方剧种的坚实基础。就其音乐特色,不少与会者发出了“谁说宁夏没土货”的感慨。
《激战龙川》一剧虽然也作了广泛演出,毕竟受政治气候的左右,生命也匆匆结束。中卫渔鼓戏也便成为了文化遗迹沉沉地睡去了。
中卫道情戏的命运是坎坷和可悲的,这原因不在她本身。作为一种文艺形式和文化现象,她已给中卫人民乃至全区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发源于民间皮影戏班的原始的中卫道情,原只有上下两个极简单的乐句。将她搬上大舞台用以表现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的大戏,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便是担任全部音乐创作任务的赵相如同志。
说说赵相如先生
赵相如原是宁夏歌舞团的乐队成员,1957年打成右派迁调中卫县秦腔剧团。他身负沉冤,在无端地一次次政治运动地迫害打击下,仍坚持着对秦腔音乐的改革。经他设计音乐唱腔搬上舞台的剧目,诸如反右期间的大型现代戏《刘介梅》(眉户),之后的《擦亮眼睛》(秦腔插道情)、《红松岭》(秦腔)、《红旗谱》(眉户)、《钟离剑》(秦腔)、《党的女儿》(秦腔)、《杨八姐游春》(秦腔)《杨门女将》等等,除了移植兄弟剧团的剧目就是跟沈吉祥、刘笳声以及众多的业余作者配合,诸如《红旗炉》(半歌剧化秦腔)、《畲伯送亲》(中卫道情)、《四只虎》(小歌剧)、《上海姑娘》(用越剧写给上海访问团)、《铁姑娘》(小歌剧)、《歌唱十六条》(陕北民歌联唱)、《十唱共产党》(表演唱)、《中卫是个好地方》(表演唱)、《小两口买车子》(表演唱)等等,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统计了。他就是凭借对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的熟悉,凭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对事业的执著,融会大量当地民歌,将原始的只有上下两个乐句的中卫道情,发展成为已被广大群众接受并喜爱的具有成熟的板腔体系的新的地方剧种。
中卫道情戏是属于中卫人民,同时也属于宁夏人民的一笔沉甸甸的文化遗产。 作为历史的产物,作为当年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的戏曲艺术,那些曾经上演过的战天斗地豪情万丈的故事,仿佛已是十分遥远、十分遥远的事了。然而作为纯粹艺术形态的《中卫道情戏》的音乐,依然值得我们去抢救、珍藏和发展。为此在这里借助这个简略的说明,我们首先祝愿曾担任其音乐创作和唱腔设计倾注了毕生心血的赵相如同志,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同时对曾为之奋斗过的原中为剧团的全体演职人员致以崇高敬意!
信息来源:中卫天天网
【曝光台】不打码!中卫市区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逆向行驶、占用机动车道行驶、违法载人、多人乘骑等违法行为被曝光!
【关注】最高奖励2万元!宁夏检察机关邀您举报18种涉黑涉恶犯罪线索
【通告】宁夏警方征集白磊、白昊等人违法犯罪线索,最高奖励2万!
【聚焦】快看!宁夏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一本院校征集志愿!这些专业还有缺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