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星期四,《女王的棋局》——又名《后翼弃兵》千呼万唤始出来,在Netflix上一次性放出。一经播出,便收获了国内外各方好评,豆瓣评分直冲9.2,而海外评分网站中,IMDb 8.6分、烂番茄新鲜度100%,并成为加拿大收视排行前三的网剧。
豆瓣上许多剧友评价《女王的棋局》是今年最好的迷你剧之一,也并不是夸大事实。
剧名的英文原名为:The Queen's Gambit,中文翻译为“后翼弃兵”,本义是国际象棋中的经典开局方式。
这里简单解释下后翼弃兵:即作为先行的白方,牺牲掉皇后一侧的边翼兵,来获取对中间场地的控制权(exchange wing pawn to gain more control of the center),是“皇后舍弃了边翼兵”的缩写(queen sacrifices its wing pawn)。
而这个名字在剧中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术语本义,突出国际象棋这一核心要素;另一个则是利用Queen双关象征女主角。
Queen是棋子中唯一的女性角色,而女主也是剧中世界国际象棋界顶端一的女性,换言之她是当之无愧的女王。
该剧由沃尔特·特维斯的同名小说改编,以美国天才棋手Bobby Fischer为原型,剧本由斯科特·弗兰克操刀,讲述了一个天才少女的成名和成长之路。
主人公的原型Bobby Fischer,也是个天才棋手
观看之前,许多观众可能会觉得,这又是一部女主拥有天才头脑+开挂好运气的爽剧,跟延禧攻略的魏姐走的同样套路。
但事实上,这部剧向我们展示的是:成“王”之路永远充满荆棘。成为天才是需要付出相当的代价的。在竞技上,也需要做出选择,也会迷失,与自己内心的恶魔进行抗争。
儿时贝丝与生母
故事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主人公名为贝丝·哈蒙。一天夜里,贝丝的母亲带着她去找抛弃了她们的父亲,结果被拒之门外。
在驱车回家途中,天才数学家母亲选择了自杀,而贝丝却从这场车祸中生还。
母亲死后,贝丝被送到了孤儿院。在那里的地下室,她遇到了自己的启蒙老师——萨贝先生,一个脾气古怪的老人,并从此痴迷于国际象棋。
贝丝和她的启蒙老师
在孤儿院里,她交到了唯一的朋友——一个比她大很多的黑人女孩乔琳。因为肤色,乔琳没有被收养的希望。
也是在这里,年幼的贝丝对镇定剂产生了依赖。
她借由这枚小小的绿色药丸控制情绪,并利用这种幻觉来挖掘自己潜藏的天赋。每次和萨贝先生下完棋的晚上,她都会一个人望着孤儿院的天花板,想象那里有一个棋盘,并在脑海中孤军对弈。
以这种方式,贝丝的下棋技巧进步神速。但好景不长,政府突然下令禁止儿童服用镇静药,这让贝丝觉得非常难受。不久之后她因为偷药被抓住而失去了继续下象棋的机会。
为长大后依赖镇定剂埋下了伏笔
时间来到60年代,贝丝·哈蒙终于被一对中年夫妇收养,开始了她的高中生活。这时的她已经成长为一个拥有极强心理防御机制的女孩,经常给人我行我素又不在乎任何人感受的印象。
终于,她开始在孤儿院之外的地方展露出了她的国际象棋天赋。她偷杂志,想尽办法参加各种比赛。
贝丝与养母
而此刻,贝丝的新家庭再次开始面临危机。原来,贝丝的养父母曾有过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去世之后家庭也渐渐衰落,贝丝的到来并没有能做到让这个家庭复原,反而加速了家庭的破碎。
有一天,她的养母接到了一通电话,然后被常年出差的丈夫无情抛弃。家庭彻底的支离破碎,让贝丝养母罹患了抑郁症,母女二人陷入了生活困境。
而面对经济拮据的家庭现状,年幼的贝丝决定打比赛赢奖金,在打败了很多优秀男性棋手之后,她终于在圈子里获得一些名气,养母自此看到了一棵摇钱树,并渐渐从一位贤妻的身份转换成了贤母。
为了维持生计,参加比赛赢取奖金成了她们人生的新希望。母女俩相依为命,贝丝和养母组成了经纪人和棋手,飞往许多地方参加比赛,路费和报名费算做投资,赚来的奖金算做收入。
贝丝在棋局上一路厮杀,日子过得还算充实。养母除了照顾好贝丝的起居生活外,还不断尝试教育养女如何去享受生活,享受当下,享受棋局以外的世界。
母女二人同去购物,同做美甲,同品尝美酒,贝丝以为自己会一直这么幸福下去。
但没过多久,养母的猝死让贝丝再次孤独于人世。也正是死讯发生的那一晚,贝丝对弈世界排名第一的俄罗斯棋手博科夫,结果一败涂地。
贝丝心如死灰。
此时的贝丝虽然已跻身世界最佳棋手行列,但由于沉迷于酒精和镇定剂无法自拔,状态开始日渐低迷。
同时,贝丝也开始厌烦媒体报道自己时只是强调她的女性身份。那个年代,职业女性棋手极为罕见,也没人期望在棋局中碰上女性棋手。仅仅因为她是女性,其他棋手就低估了她。
但贝丝心中的“唯一”始终是国际象棋,在嗑药、酗酒和失败接连到来的那一刻,她变得不堪一击,好像随时都可以被击垮。
与此同时,“天才”的代价开始逐渐显现。
小时候在脑海里下棋的习惯维持至今,她以为这是自己独一无二的秘密武器,是一种绝佳的天赋,某一天却被对手兼朋友告知“优秀的棋手都会这样做”,看来拥有象棋天赋的人不知她一个。
贝丝的对手&朋友之一,本尼
突然间,她更加难以承受挫折。自从第一次输给博戈夫后,二人迎来再一次交手,愈演愈烈的酗酒和药物依赖让她再次失败,这次她当场失声痛哭。
也许观众会发现,那个酗酒嗑药的她,映射出了自己亲生母亲和养母的影子,这是被男权社会践踏并遭抛弃的“失败女性”。在那个年代,当女性不能履行家庭价值,就会被一个以男性为主的家庭随时轻易的抛弃。
对于普通人,放弃一件不擅长的事是很容易的,但贝丝不同。她无处可去,她能把握的只有国际象棋。
经历了许多次失败和失意后的贝丝也是幸运的,一路上有好友相助。
报名去俄罗斯的最后一场比赛需要钱,而此时的她已经一无所有。幼年时孤儿院的启蒙老师贝萨先生去世,她回到孤儿院参加葬礼,发现萨贝先生多年来如同自己的父亲一样,一直在默默留意并收藏着有关自己的消息。
贝丝也得以见到自己的童年好友乔琳;乔琳用自己就读法学院的学费慷慨解囊资助了贝丝,让贝丝得以前往俄罗斯向自己的宿敌发起挑战。
最后和博科夫的大决战之前,贝丝的对手兼朋友利用时差彻夜研究棋局,帮她分析对手的套路,并成为了女主的坚实后盾,让她如虎添翼。终于,女主第一次击败了博科夫,成为了冠军。
这不仅仅是她个人的胜利,也是她与自我真正和解的证明。
她,不再孤独。
女性主义作为本剧的一大看点,除了主人公贝丝之外,剧里也塑造了许多不同女性的形象。
传统保守、严厉教条的女主管;可能患有精神疾病,却遭抛弃最终死亡的贝丝生母;怀才不遇,对贝丝有功利心,但是对她又不乏母爱的养母;好友乔琳,人们眼中不入流的情妇,但对自己的人生有理想有计划,并为朋友两肋插刀;还有代表当时最解放女性的法国姑娘……
她们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是即使被影视剧艺术化,也不应被遗忘的群体。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注: 由于微信公众号出现新排序机制,您可能阅读不到我们的推送。如担心无法收到最新的北美故事或深度报道,可至北美报告首页,点击右上角将本公众号加星标
作者:草莓
责任编辑:马家辉
出品:北美报告
微信ID:Canada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