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访谈:独家专访德国三大汉学家之一顾彬

2014-09-18 译·世界
‍‍人物简介  顾彬(Wolfgang- Kubin)——德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作家。发表了几百篇学术论文,撰写、编辑、出版五十多部学术著作和两种学术期刊,并出版了翻译的上百部著作,创作、出版了八本诗集、两本散文集,三本小说。在2005年完成了十卷本《中国文学史》的撰写、编辑、出版。除了从事教学、研究、翻译工作外,顾斌还致力于撰写、翻译《中国古代思想家丛书》(包括撰写、翻译十本中国古代典籍),和《中国古代诗歌丛书》(包括撰写、翻译十本中国古典诗歌集)。其中《论语》、《老子》、《孟子》、《庄子》、《大学 中庸 孝经》五本书已在德国出版。当前他正在翻译、撰写的《荀子》,是即将在德国出版的《中国古代思想家丛书》中的第六本中国典籍。


记者:为什么在英国和美国的图书市场上中国的图书数量很少?

顾彬:因为英语国家他们不太重视汉语和外国的书,也包括德国在内,这个跟中国没关系。这是英语国家很大的一个问题,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兴趣超过对外国文化的兴趣。


记者:那么在德国的图书市场中哪些类型的中国书籍比较多?

顾彬:什么都有,有古文、文学、哲学…… 我们基本都有翻译当代历史,除了日本和韩国外,没有第二个国家有我们翻译的书籍多。因为我们是一个翻译民族,我们大部分的书是译本,不是原文。德国的中文作品比英美国家多得多,而且翻译质量也更好。


记者:您觉得什么类型的中国作品在国外比较受欢迎,是古代、现代,还是文学、科幻类?

顾彬:目前是中国古代哲学,但王阳明、朱熹的书好像没有翻译,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德国最古老的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丛书》,一共十本,我已经出版了《孟子》、《孔子》、《老子》等五本,这些都卖得很好,这是第一。第二,原来德国人特别喜欢看中国现代文学,比如鲁迅、巴金、矛盾,但是到了89年以后,读者的品位好像变了,现在他们对现代文学好像不太感兴趣,而对当代文学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女性作家的作品,因为我们的读者大部分是女的。所以你们所谓的三大美女作家的小说在德国卖得非常好。


记者:您希望在德国看到更多哪些类型的中国作品?

顾彬:我个人当然希望能有更多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翻译,虽然现代的书不少,但是还是缺少一些重要的作品。另外,当然也希望中国哲学会有更多译本,虽然我们读的这些大部分都翻译成德语了,但是还是缺少王阳明、朱熹的作品。老子、孔子他们的道理比较深,王阳明、朱熹我个人认为没有老子深。朱和王的翻译很少,英文翻译也很少,我估计一般卖得出去,因为市场缺少,但是能够持续卖就很难说。反正德国读者对中国的哲学很感兴趣。我们德国的出版社推广比较不错,他们不一定会赚多少钱,但是也不一定会有什么损失。中国当代作品很多,发展很全面,比如郭敬明和韩寒的作品也有。


记者:在您翻译古书的过程中,您觉得中国和德国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吗?

顾彬:没有,这是我的个人观点。因为我们最近一百年来基本都能看到翻译成德文的中国的哲学家。我觉得现在这些文化差异不太大。


记者:比如说在翻译“道”这个词的时候是怎么处理文化差异的?

顾彬:我们直接用德文。我们直接这样处理,不翻译,我们觉得读者能看懂。


记者:那就是说在翻译中国古代文化作品的时候您更倾向于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是吗?

顾彬:我希望是这样,但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行的话我们离原文近一些,如果不行的话,我们要找办法,但不会很远。


记者:所以说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倾向于保留原文的文化的。那您是首先找对等语,然后在找不到对等语的情况下再找其他的办法替换吗?

顾彬:这个理论(翻译对等)是有问题的,我们要找自己的路,只要自己满意就好了。


记者:那您在处理这些文化词汇上是经常采用注解的方式来解决的吗?

顾彬:对,有些注解比原文还要长。


记者:有些汉学家说希望译文能出现一种统一的、能够被普通大众所接受的版本,您是怎么看待的?

顾彬:我觉得这个不太可能,除非有第二个像路德那样的天才。所以我们的翻译市场上,每个翻译版本大概30年就要更换新的翻译版本。即使是路德翻译的《圣经》在五百年后也会有些改变,因为有些词现代的人会看不懂。


来源:译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