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第十一届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精彩看点全揭秘
9月25日,在与会者热烈的讨论与交流中,第十一届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CWMT 2015)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圆满落幕。
本届会议由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承办,中译语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赞助。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有来自全国从事机器翻译理论与应用的研究机构和高校,共注册到会百余人。
在一天半的会议议程中,机器翻译领域的专家与学者深入探讨了机器翻译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分享了目前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本届会议主要包括四大环节:会议论文报告、特邀报告、评测报告和专题讨论会。
在会议论文报告中,本次评测录用的15篇论文的代表方就各自的课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报告。投稿单位主要来自于昆明理工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内蒙古大学、澳门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其中有从事机器翻译研究的资深专家,也有青年学者和研究生。
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除了一些颇具创新意识的研究课题的发起,本次参与机器翻译评测的自然语言在中文和外国语之外,还覆盖了蒙、维、藏、纳等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对促进汉族与其它少数民族的交流,以及保护濒临灭绝的语言和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会还邀请到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研究机构与高校,作为特邀嘉宾,与大家分享了机器翻译相关的前沿性研究成果,如神经模型的机器方法研究、参数学习问题、上下文感知主题模型等。这些研究课题激起了与会者的兴趣,问答环节也精彩连连。
在本次研讨会上,评测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汪昆发表了CWMT 2015机器翻译评测总结,介绍了CWMT 2015机器翻译评测的总体情况。
评测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汪昆
本次研讨会延续惯例,继续组织了统一的机器翻译评测,但与上届评测(CWMT 2013)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本次评测取消了上届评测中的灰箱测试、基线测试和人工测试,增加了双盲评测项目,共包含汉英新闻、英汉新闻、蒙汉日常用语、藏汉政府文献、维汉新闻以及双盲评测6个评测项目。
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智能所作为14家参加机器翻译评测的单位(含1家国外单位)的优秀代表,做了总结报告。
在专题讨论会环节,与会者主要围绕“CWMT评测下一步该怎么走?”和“机器翻译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之路在哪?”两个问题,纷纷献言献策,对目前CWMT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将本次会议推向高潮。
专题讨论会气氛热烈
其中,评测委员会主席汪昆表示,下届的研讨会应积极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呼吁大家更加重视少数民族语料的研究;并希望将CWMT做成国内最公正的评测平台,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并呼吁企业、机构等在每个语种上提供更多的资源,给予支持,推动技术上的比较。
中译语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程国艮副总经理也表示,未来希望能够更大一步支持研讨会的评测项目,从资源上给予积极配合;并呼吁组委会、高校和研究机构与企业和合作,为研讨会的评测提供资源支持。
中译语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程国艮副总经理发言
本次研讨会从学术角度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功,推动了多语种间的积极交流与机器翻译技术开发。诚然,欧美国家的机器翻译具有更悠久的历史,但中国的机器翻译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发展,这种国际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相信在此类会议的带动下,中国的机器翻译将取得更加长足的进步。
会议主办方同时宣布,下一届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的申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时间拟为2016年8月底,地点为新疆。相信少数民族语的机器翻译技术发展将会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
来源: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