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点 | 全国MTI教指委主任:变化的世界需要创新的翻译人才

2015-12-15 译·世界

首届翻译人才发展国际论坛于12月12日开幕,中国外文局前副局长兼总编辑、全国MTI教指委主任黄友义发表题为《面对变化中的世界需要创新翻译人才培养》的讲话。



黄友义在论坛开幕式上表示,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变化迅速,这些变化对翻译教育、翻译人才的培养、翻译人员自己的进修有非常大的影响。世界的变化,国内的变化,对有些行业有一定影响,不管国内国外有什么变化都对翻译实业有特别直接的影响。人民币进入SDR、中国决定拿出600亿美元支持非洲的建设……最近建行的招聘通知要求,求职者需要有翻译资格考试的二级或者是三级证书等等,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社会对翻译人员有刚性需求。


跨国电商、海外投资、人员交流、出境旅游,这些都离不开翻译,都需要翻译的帮助,未来对翻译人才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外语水平应该更加标准,讲得更好,知识结构更加全面。社会需要高中低层次的翻译,也需要不同的口笔译,同时需要的量更大、品种更多,另外语种也更加广泛,这就导致了中国的翻译都需要重新定义。因为翻译数量在增加,人员在增加,工作量在增加,翻译技术的日益更新在改变着翻译生活,也同时改变着翻译的业态。翻译管理跟过去大有不同,翻译人才的水平需求和衡量标准都会有变化。所以,在黄友义看来,未来翻译人才的功能,至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化,更不会是文学翻译一家独大,这点不光是中国,也是国际的倾向,翻译工作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文学翻译比例工作量增加,文学翻译比例在下降。


黄友义强调:“作为一个翻译群体,要明确中国的翻译是干什么的。我们不要小看自己,我们直接参与全球治理。过去轮不到我们说这个话,而现在这个时代到来了。这些变化对翻译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黄友义指出了以下五点:

1

外语能力强;

2

跟踪和使用最近翻译技术的能力,现在没有任何一个翻译能离开翻译技术而存在;

3

不断补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知识,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全球治理;

4

翻译要掌握、使用国际话语体系,这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5

充分了解国内具体情况。


这些变化给翻译人才培养或者翻译人才教育也提出新挑战。市场上翻译需求量越来越大,到底培养什么样的翻译,市场说了算,从学生报考、课程调整这种趋势都非常明显。一个是多元化,文学翻译比例下降的同时,其他方面的翻译需求量有所提高,比如经济方面、科技方面、媒体方面的翻译。另外,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中译外的比例在增加,这在中国翻译界是一个趋势。70年代末改革开放,翻译只需要把外文译成中文,所以老一代的翻译绝大一部分从事的是外翻中,将来的翻译相当一部分人是同时中翻外。这就需要翻译终身学习,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术。


除了正规的教学以外,各种翻译培训机构,包括像这次会议的承办单位——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工作量非常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量也很大。这种翻译人才培养的挑战就意味着翻译教育的改革,翻译教师队伍的建设。翻译基本是一个新型的专业,需要的翻译教师队伍也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因此培养方面也需要大家一起来努力。最大的挑战还是对翻译教育的理解,到底培养什么样的翻译,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翻译,都需要细化。


翻译教育、正规的教育、高校教育、研究生教育都应该引起重视。翻译资格考试也非常重要,2003年创办的时候只有3000—5000人考试,今年有9万人考试。这次论坛很多翻译来不了,因为今天他们在判卷。今年对190所高校的MTI工作有了评估,结果还没有最终公布。


黄友义指出,从职业翻译角度看,以下方面需要注意:一个是实践不够,学生翻译训练不够,量太小,有的时候专业翻译讲课有点难度,学生听不懂到底在讲什么。另一个是实践基地,MTI教育一定要在实践基地进行大量实践,北上广不存在这个问题,但是二线、三线城市就要想办法挖掘能够让学生得到锻炼的实习基地,当然还要请业界导师来上课,也不是很多人都会讲。


另外,研究方面,黄友义表示翻译教育建设需要理论支撑,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关注:

1建立师资成长以及评价体系。现在翻译教师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现行的还是过去的体系。2教育理念的创新,不光是教师的创新,教育管理者也需要理念创新。3如何解决高级翻译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这也是翻译行业面临的现实问题。4课程设置更符合形势需要。


来源:中国网(速记稿整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