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省“最美公务员”揭榜,致敬司法行政“闪亮的星”!

浙江普法 2021-04-27




4月18日晚8时,“闪亮的星”——浙江省“最美公务员”发布仪式在浙江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4名干警获评全省“最美公务员”。
他们中有肩负着警察和医生双重使命,直面新冠肺炎疫情义无反顾坚守监狱医疗一线的最美逆行者;有从警二十载,以匠人精神刻苦钻研,誓要攻克戒毒难关的科学戒毒追梦人;有坚持18年为弱者撑腰维权、为惑者析法解忧、为屈者主持公道,用执着和汗水赢得群众信任的百姓贴心人;有独创“一听二劝三导四调五和”工作模式,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化风险于无形的金牌调解员......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的风采吧!

李  刚

李刚,男,汉族,1973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省金华监狱医院政治教导员、四级高级警长。

“监狱医生是一份特殊的职业,他们肩负着警察和医生的双重使命,维稳和救治是他们的责任与担当。疫情当前,我是人民警察,我必须扛,我是人民医生,我必须上,我是共产党员,我义不容辞。”这是一名监狱医生在新冠疫情突袭时第一时间写下请战书,他就是省金华监狱医院政治教导员、四级高级警长李刚。


危难时刻  无畏向前的逆行者

当全省监狱系统抽调医疗业务骨干民警参加疫情防控阻击战时,李刚第一时间写下了请战书:“组织培养我,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必须冲到最前面。”

刚到一线,李刚就发现了一个共性问题:执勤民警穿脱防护服不规范,没有无菌观念,这在疫区会存在极大的感染风险。对此,他立即组织所有一线执勤民警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护培训,每天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指导每位民警穿脱防护服,提醒相关注意事项,他说:“作为医疗救治组负责人,我要保证所有人的医疗安全。”同去援助的民警俞世俭说:“记得有一天晚上,有人因为白天护目镜戴久了,半夜三点出现眼睛刺痛情况,李院长马上远程会诊又帮忙取药,直到天亮才去休息。”

有人问他,你刚到一线时,怕吗?李刚笑了笑说:“说不怕是不可能的,我们刚刚到这里的时候一切都是未知的,面对最多的其实是恐惧和无知,但是作为医疗救治组的成员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地往前冲,因为我们知道来这里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在所不辞。作为疫区医疗救护组主要负责人之一,李刚分管疫区的医疗救治和疫情观察,连续奋战了55个日夜。


紧要关头  未雨绸缪的决策者

疫情初期,李刚凭借多年工作经验敏锐察觉到此次疫情并非这么简单,便立即联合金华市疾控中心开展了全省监狱系统首次疫情防控应急演练,并邀请专家为民警上了疫情防控专题课,并拍摄成教学视频,组织罪犯进行学习,确保疫情防控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随后,省局指挥部要求对全体民警进行体温检测和健康问询。凌晨5点半他出现在了检测关口,认真落实上级防控要求。由于当天没有设置岗亭,下雨气温较低,即便衣服鞋子全部湿透,他也仍然坚守着:“疫情就是命令,岗位就是责任,我们辛苦点没事,但是一定要当好守门员”。

经历过抗击“非典”那场战役,李刚非常清楚医疗防疫物资的重要性,他紧急联系各级医药公司争取采购更多物资。在他的努力下,医院共储备一次性口罩15000只、口罩4200个、一次性帽子100个、一次性防护服100套、消毒片30箱、酒精30箱等。由于监内外各类消毒器材需求量大,又加上采购器械一时无法到位,李刚又带领青年医务民警对原有仓库里损坏的消毒灯、体温枪、喷雾器等共计50余件医药器械进行维修,有效解决防疫物资短缺的燃眉之急。


建章立制  医疗管理新模式

李刚联合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监狱公共卫生配置标准、公共卫生业务水平提升机制、公共卫生三级诊疗工作机制、公共卫生医联体联动机制为重点,制定适应监狱需求的“一标准三机制”公共卫生体系,对19批次共计8000余人次进监执勤民警进行核酸检测,确保民警及家属“零感染”。一系列“组合拳”有效缓解了罪犯就诊的警力紧张问题,降低罪犯流动产生的安全隐患,为监狱的安全稳定工作加上一把医疗“安全锁”。他充分发挥“四管五促”管理机制的核心作用,深化“内外联动、上下互动”的“零死角、零掉队”罪犯健康管理活动,总结提炼出符合实际工作的“健康管理八条”,践行“健康改造”工作目标。

牢记使命守初心,勇于奉献敢担当。在这场抗疫战争中,李刚以拳拳之心和赤子情怀践行着入党时的铮铮誓言,充分发挥“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义无反顾,带头冲在一线,为监狱的安全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姚建飞

姚建飞,男,汉族,1979年10月生,中共党员。现任省十里坪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医疗中心副主任、一级警长。

姚建飞,一名从事司法行政戒毒工作的医务民警。从警二十载,他扎根基层,刻苦钻研,以匠人的精神,誓要攻克戒毒难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立足本职  成为戒毒医疗行家里手

姚建飞每天面对的戒毒人员是一群“特殊的病人”,“特殊的病人”需要有“特殊的医生”,仅仅注重吸毒人员常见疾病是远远不够的,强烈的工作责任感促使姚建飞开始研究运用医疗手段帮助戒毒人员进行身心康复。十年路漫漫,他日以继夜,苦练内功,先后取得了内科、精神卫生科、戒毒医疗执业资质、考取了主治医师职称和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并被省戒毒管理局聘为系统首席戒毒医疗师。

他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有效帮助戒毒人员解决了因吸毒造成的各种医疗康复问题,在实践中他创新后续照管方式,通过电话、微信和面对面形式累计医疗后续照管35人次,其中大部分人保持了良好的戒毒操守。多年来,他累计处置场所内突发精神、心理急症98人次,有效维护了戒毒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场所的安全稳定。

除了提供优质的日常医疗服务外,姚建飞还积极探索新的医疗手段并总结形成了一套符合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实际的特色戒毒治疗项目,由其主导推出的“5+”戒毒治疗方案和脑康复戒毒法,获评省戒毒管理局年度十大创新项目;其所在单位专门成立了以他为首的“姚建飞脑康复工作室”,多年来共累计开展脑康复戒毒治疗1000余例,为700名戒毒人员制定了个体化的戒毒康复方案。


以匠人精神  创新方法探索戒毒新道路

在创新医疗戒毒的征程上,姚建飞一直走在系统前列。他先后参与起草了浙江省“四四五”戒毒工作纲要之医疗戒毒和诊断评估模块内容;积极促成了与杭州师范大学合作开展冰毒成瘾戒毒人员的经颅磁戒毒治疗研究,这是冰毒成瘾物理防复吸戒毒治疗在国内的第一次尝试,经过多轮反复实践,最终使经颅磁戒毒治疗技术被确立为重点戒毒医疗创新项目;同时,他还积极推动浙江戒毒系统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开展合作,研发眼动仪毒瘾评估测评系统,有效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长期空白。

不仅如此,姚建飞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与千余名戒毒人员开展谈话谈心,联系多家专业机构,结合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实践,在国内第一次系统提出了采取脑康复治疗路径进行戒毒的理论,以期达到标本兼治、防止复吸的目的,撰写的相关论文在《中国司法》和《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等行业核心期刊刊载,为中国戒毒事业献计献策。


以责任担当  守牢戒毒场所医疗安全底线

为更好加强戒毒场所的医务管理,在姚建飞的推动下,他和同事们建立了场所医疗五级疾病防控体系,主动出击、前置医疗。他领衔制定了《戒毒人员病残鉴定标准》《病残戒毒人员病情合议调遣制度》《戒毒人员慢性病巡诊制度》《大队药品管理和服药制度》《按需购买医疗服务指导意见》等一批所内医疗指导性文件。并积极引进互联网医疗模式,为戒毒人员提供优质、便捷的远程社会医疗服务,推动戒毒人员门诊量、住院人数、外出就医人数下降50%左右,未发生戒毒人员因病死亡事件和医疗事故纠纷,牢牢守住了场所安全稳定底线。

凭着对戒毒工作的一份热爱,姚建飞始终保持工作激情,在探索科学戒毒方法中追寻个人价值。“戒毒”对他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也是一份事业,更是他此生追寻的梦!


林鉴永

林鉴永,男,汉族,1979年8月27日出生,民革党员,现任台州市司法局复议综合处处长。

林鉴永,扎根司法行政工作18年,从基层司法所到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再到行政复议,他一直走在为弱者撑腰维权、为惑者析法解忧、为屈者主持公道的路上,用执着和汗水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倾注真情  用爱心助燃弱者希望

在林鉴永看来,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不仅仅是给群众提供法律帮助、纠纷化解的场所,更是老百姓诉说冤情、体验政府温情、感受社会正义港湾。“我的工作很幸福,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幸福”,这是他的口头禅,更是他对基层司法行政事业的庄重承诺。

“一次真诚的帮助,一生永远的恩情”,这是打工妹杜先芬女士与母亲、妹妹通过送锦旗方式向林鉴永及其团队表达的肺腑之情。来自贵州遵义的杜女士做工时右手因伤致残,由于老板在送其就医时用了他人姓名,导致她在近一年维权历程中处处碰壁。后来杜女士通过12348法律援助热线向林鉴永哭诉求助。由于杜女士流露出万念俱灰、社会不公、法律无用等负面心态,且情绪较为激动,林鉴永告知她马上到中心来面谈以便帮助尽快解决问题。在详细了解案件来龙去脉和问题症结后,林鉴永一方面立即与卫生部门、受治医院、社保机构、所在企业及司法鉴定机构先后进行联系沟通,帮助其解决受医身份更正及工伤认定的相关程序、材料准备、证据收集等问题。另一方面考虑到临近年关及杜女士想尽早了解赔偿事宜返乡的心理,及时与所在工厂老板取得联系向其析法明理,并告知可能承担的法律后果,最终在一周后促成双方调解,帮助杜女士一次性拿到7万元赔偿金。

“林律师,用语言是表达不了对你的感激之情的。从我受伤以来到今天,你是第一个这么热心这么真诚帮我的人。在没有遇到你之前,我恨社会恨法律也恨自己,谢你这么帮助我”。“林律师,你知道吗,因为赔偿的事,我到处去问,但处处碰壁。在遇到你之前,我想死的心都有了,我已不相信会有人帮助我,那天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打了你们的电话,没想到这么快就帮我解决了”。在踏上回家的征程时,杜女士通过2条短信再次向林鉴永表达了感激之情。

在林鉴永带领下的法律援助中心和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类似场景的一个又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融入基层  用执着铸就平安之盾

3年前,林鉴永主动投身政法干警“进千村入万户、创平安促发展”活动,6个月时间利用晚上和节假日下村28次,走访群众280户,发放平安宣传资料3000余份,“提升三力工作法”被市委政法委作为创新经验推广,建成临海市首个治安视频防控示范村,组建村级义务消防队,排查并消除安全隐患11个,化解纠纷8件,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我们的林指导”,浙江法制报、台州日报多次刊登其下村工作事迹。其中其成功化解的一起停尸长达4年半之久的信访积案,不但消除了重大社会矛盾隐患,赢得了基层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更是重燃了当事人对生活的希望。

章某无辜被精神病人陈某用斧头砍伤致死,后因陈某病亡和家庭困难,赔偿和解事宜迟迟无法解决。此后,死者的尸体一直在殡仪馆存放,此案成了当地的一件重大信访积案。林鉴永在走访中了解此案后,主动承担起了化解重任。一方面积极与村干部、受害人亲属座谈,引导他们走依法表达诉求和申请救济渠道,另一方面与两级政法委、调解中心、基层政府、民政、慈善、村委会等14单位组织反复沟通,并协助法院加大对被执行人的执行力度,积极帮助受害人家属寻求司法救助、慈善、最低生活保障等困难救济途径。

通过四个多月的积极奔走,最终促成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受害人章某入土安葬,四年半多之久的停尸积案得到了彻底平息。

前年春节前夕,派驻村与所在地一家企业因为历史遗留问题产生了纠纷,部分村民情绪激动打算到该企业大门口倒土石进行围堵,冲突事件一触即发。村支书马上拨通了林鉴永的电话,林鉴永火速赶到后,从分析事件性质和法律后果入手对村干部、村民代表进行稳控疏导工作,并表示全力协助村里与当地政府、企业协调沟通,拟定解决方案,尽可能通过调解解决,同时做好走诉讼途径的依法维权的相关准备。基于对林鉴永的信任,村干部们接受了林鉴永的解决建议,并各自去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双方最终在春节前一天达成了新的协议。


群众至上  用专注诠释服务真谛

将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去做事,一直是林鉴永恪守的工作理念。比如为了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为了让人民调解、法律援助、行政复议,他创树了“问法说事”服务品牌和“我的法援故事”等宣传品牌,五年如一日地常态化开展公共法律服务村村行等活动。为了让更多的群众更便捷获得法律援助,他率先在全国开展法律援助市区一体化和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承诺制工作,创设法律援助与社会救助直通车工作机制,法律援助审批指派当场办结率实现100%。为提升行政复议满意率和社会公信力,他努力打造“行政复议共同体”,推行“三声四有五满意工作法”,首创“法律专家门诊”,构建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对接工作机制,在全省首创农民法律援助团和公职律师法律援助团,组建专业化办案团队,努力为群众提供便捷、贴心、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行政复议等服务。正如林鉴永所说的,“我的工作就是要让群众重燃生活的希望,能让他们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和基层平安事业的幸福!”

从事司法行政工作十八年来,他面对面为基层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解答、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和化解各类纠纷等千余件次,先后组织各类法律服务活动300余场次,帮助群众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用法律人的脚步为弱者丈量出一份法治温情,用心为弱势群体撑起一片法治蓝天,用爱为基层社会治理浇灌着“平安之花”。


楼爱珍

楼爱珍,女,汉族,1969年9月生,中共党员,现任永康市花街镇社会治理办公室主任、司法所所长、二级主任科员。

在群众眼里,她是细心贴心的“金牌调解”,再难的纠纷经由她手都能消弭于无形;在同事眼里,她是能言善辩的“谈判专家”,经她成功调解的案例数不胜数;在同行眼里,她又是勇于探索的“领航头雁”,创新推广“一听二劝三导四调五和”基层调解模式。


润物无声  耄耋老人重拾亲情

“多亏了小楼,要不是有她,两个儿子可能现在还‘结着仇’。”胡婆婆今年已经94岁了,逢人便夸“小楼”。她口中所说的“小楼”,就是指楼爱珍。

事情还得从两年前说起。胡婆婆原本一直由小儿子独自赡养,却差点因为改造房屋而“老无所养”。2018年7月,小儿子计划将胡婆婆破旧的房子进行拆建改造,却遭到了二儿子一家的强烈反对。眼看建房不成,小儿子便拒绝履行赡养义务。为此,联村干部多次上门调解,始终没有进展。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此时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了楼爱珍。

了解情况后,楼爱珍第一时间把案子接了过来,一次又一次把当事人叫到一起,释法、讲理、用情,多次上门探望胡婆婆。最终,楼爱珍的努力和付出感化了当事人,兄弟俩重归于好,共同将母亲接回家,阔别多年的亲情回来了。

自1998年担任八字墙乡司法助理员起,楼爱珍一直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劳资纠纷、邻里纠纷、建房纠纷……再大的分歧冲突、再难调和的关系、再复杂的矛盾,只要她出手,都能迎刃而解。“金牌调解员”“谈判专家”的称号,就这样传遍了花街镇的每个角落。

“真正不讲理的人毕竟是少数。只有付出真心,才能换回真情。”楼爱珍用最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她每每成功调解的秘诀。近五年来,楼爱珍累计接待当事人4610人,调处各种矛盾纠纷836件,调处率100%,成功率99.76%。


探索创新  老楼调解室调出“花街速度”

花街镇政府1101调解室是最“热闹”的办公室,这是大家公认的。有时候上班时间还没到,这里就“炸开了锅”,哭泣声、争执声、谩骂声不绝于耳。但最终让这些声音归于平静的,还是楼爱珍和她的小伙伴们。

调查矛盾根源、了解案件内情、倾听当事人心声、解释法律规定、做双方思想工作……为了促成和解,有时候仅靠花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精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在这方面,用同事的话说就是“楼爱珍有一套”。

“一个人强不算强。”楼爱珍不仅主持调处各类矛盾纠纷,还注重人民调解工作经验积累与理论研究,把自身成功的经验固化下来,转化为调解的成功率和群众的满意率。多年来,她认真研究花街镇矛盾纠纷的特点及规律,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调解方法,即“一听二劝三导四调五和”。通过推广这一方法,楼爱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调解员,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充实了新鲜血液,提供了大量人才。

为充分发挥镇村各级调解力量,楼爱珍还专门组建了一支金牌团队——老楼调解室,聘请两名专职调解员,吸收党员、村企调解员、网格员、乡贤、妇联等队伍,探索形成了以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为基础、多元化解纠纷体系为纽带、“1+2+N”人民调解机制为主体的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新格局,团队累计调处各类纠纷128起,涉案金额426万元,调处成功率100%,实现简单纠纷当天成功调解,重大纠纷3日内成功调解,调出了“花街速度”。





普法君向您约稿!

我们欢迎与司法行政工作相关的原创文章,我们将在投稿中择优录用。

投稿邮箱是:

zjspfb@vip.163.com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浙江普法  原创发布 

策划:省司法厅组织教育处编辑:周可


觉得不错,请点赞和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