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一战封神”的“当代朱可夫”
当心夜里北风寒,一路多保重。
正式开讲前,说一个一战史上挺有意思的故事:
如朱可夫曾是二战中苏联的“救火队员”一样,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将军是一战时期沙俄的“救火队员”。他不仅是沙皇的皇叔,还是俄军前线总指挥。
一战刚开打时,沙皇尼古拉二世狂妄自大,盲目让俄军全线压上,结果在坦能堡会战中,俄军大败给德军,俄军一共参战28万人,战死战伤13万,被俘14万,基本被德国人给包圆了。当时战线眼看就要崩盘了。危急时刻,尼古拉耶维奇大公临危受命,被沙皇尼古拉二世硬塞了个俄军前线总指挥顶缸。
大公出身贵族军人世家,又天资聪颖,他的很多战略决策,在后世看来还是可圈可点的——以俄军的军事素养而言。
当时的俄军准备奇缺,士气低迷,沙皇的派兵原则是:装备我没有,但“灰色牲口”(俄军士兵)我有的是啊!反正这帮人放在后方也是不稳定因素,都送去前线吧,随便死!
于是沙俄开始不顾补给压力,向前线盲目的堆兵力,每一个冲锋都是人海战术,纯粹只为消耗德军的子弹,用无量的伤亡换取纸面上的“战略优势”。
当时的俄军士兵,惨到每三个人才能分到一杆步枪,剩下两个则是“徒手兵”,还要被逼着进行冲锋。盟友英国派记者来采访,看到俄军这个景象都惊呆了——没想到这世界上还有国家这么拿自己的士兵不当人。
而俄军士兵则恐惧而无奈的告诉英国人:“先生,这不是战争!这只是屠杀!”
就在这样一种噩梦般的战况中,尼古拉耶维奇将军居然顶住了压力,至少保证了战线没有崩盘,也算是尽职尽责。
但问题是,贫瘠的沙俄经济虽然勒紧裤腰带,也打不起如此残酷的消耗战,于是国内拉斯普钦之类的宠臣就开始甩锅,指责尼古拉耶维奇大公“无能”,居然无法带领百万俄军取得速胜。
而愤怒的尼古拉耶维奇大公于是拍各种电报反唇相讥,沙皇他不敢骂,就痛斥拉斯普钦等人小人误国。双方很快势同水火。
那么,理所当然的,当1915年,战局终于逆转,德奥取得对俄夏季攻势的胜利后,尼古拉耶维奇大公被撤职了。
大公平静的接受了这一切,但在收拾行装滚蛋前,他还是忍不住好奇,指着指挥所问了一句:“这间倒霉屋子的下一个主人是谁?”
得到的回答是:“沙皇陛下将亲临前线,亲自指挥这场战争!”
尼古拉皇叔听完仰天长叹,说完蛋了,“我们这些人的作用,不就是为了让陛下免受这份指责么?”
尼古拉耶维奇无意当中点出了沙俄这个体系的一个死结——作为全俄罗斯的最高领袖,沙皇这个名号本身就源自“凯撒”,是要带领俄罗斯从胜利走向胜利才能够坐稳其位置的。
可是上了战场,胜败乃兵家常事。加之俄罗斯这个民族,又是出奇的“好战而不善战”,仗打赢了沙皇英明,仗打输了可怎么办?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像尼古拉耶维奇这样的“无能将军”的存在就成为了一种必要。
一旦前线战果不如意,尼古拉耶维奇们就成了背锅侠,可以替沙皇抵挡一部分指责,让全沙俄老百姓保留一部分“沙皇的决策是英明的,全是拉斯普钦、尼古拉耶维奇这帮人把好经念歪了”的幻想。
应当说这个卸责机制在罗曼诺夫王朝存续的数百年内运转还是比较良好的,以至于直到1905年的“流血星期日”事件中,还有大量的沙俄民众相信日俄战争中俄军灾难性的表现和国内的啼饥号寒不是沙皇的本意。
但到了十年后的1915年,尼古拉二世却罢免了这个缓冲带,此举最终导致了沙俄帝国的解体。
但事实上,站在尼古拉二世的角度去思考,他也有自己难言的苦衷。
一战不同于沙俄曾经经历的任何一场战争,作为人类史上第一次赌上参战国一切的现代总体战,沙俄的旧决策体系面临一个困境:
如果仗被“无能将军”们打输了,沙俄固然要面临国家板荡。可是如果仗居然在某位将军的领导下打赢了,那么在此战中树立崇高威信的将军本人,有什么理由不被全俄公推为新的“凯撒”(沙皇)呢?
反正沙皇本来的任务,就是领导全俄罗斯干这个的么。人家尼古拉既然是皇叔,如果总指挥真干得好,把沙皇都比下去了,凭什么不能当个汉中王,昭烈皇帝呢?
玄德公含泪点赞
这种困境让沙俄即便没有传统的克里姆林宫斗音速,也不能让尼古拉耶维奇这样的将军久居其位。担任这个职位的不仅不能是个英雄,必须是个庸人,是庸人还不行,还必须常换常新。
可是临阵换帅又是兵家大忌——尤其对沙俄这种祖传人命不要钱一般的打仗风格来说。
这个bug决定了沙俄从体制上说就不可能赢得一战,从一开始,这个帝国的走向火焰就是时间问题。
讲了这个有趣的故事,我们来说说新闻。
据新华社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12日提名前副总理安德烈·别洛乌索夫为国防部长,任命前任防长谢尔盖·绍伊古为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
这次新的任命刷新了一个新的记录,那就是从2000年任职的谢尔盖·伊万诺夫开始算起,俄罗斯的国防部长已经接连四任,连续24年是非军旅出身了——伊万诺夫是文官,谢尔久科夫是商人,新上任的别洛乌索夫则号称是经济学家(实则履历更偏向政客)。几人都是当国防部长前一天军装没穿过的人才,所谓“满朝文武三百六十行都全”,俄罗斯看来是真正的“战斗民族”,随便挑一个人上来都可以当国防部长。
当然这其中,最值得一说的还是刚刚卸任的绍伊古。绍伊古在中国有个昵称叫“胶合板大将”,原因是此公出身自工程师,在苏联解体的风云际会当中,因为站队叶利钦而被火箭提拔,升任紧急情况部长,负责抢险工作。并从叶利钦时代一直干到了今天。是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政府任职时间最久的高级官员,资历其实比普京还老。
但这个两朝元老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绍伊古其实并非其他幕僚般是普京的部署,而是他的执政盟友。2012年他任职国防部长以来,俄罗斯国防部有点像被“分封”给了他,绍伊古在俄军中开始任用自己的亲信,比如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和前副部长帖木儿·伊万诺夫,就被认为都是其亲信和左膀右臂,三人一个管打仗、一个管后勤采购、一个管统筹,势力可谓非常庞大。
自俄乌战争以来,绍伊古在简中互联网上的风评也算是一波三折,起先俄罗斯开打闪电战,绍伊古被很多俄粉称为是“一天22小时灭一国、一战封神”的“当代朱可夫”,后来俄罗斯进入战场劣势,绍伊古和格拉西莫夫又成为了替俄罗斯战事不利背锅的“胶合板大将”,连雇佣兵老板普里戈津都在天天喷他们。转到2023年下半年以后,俄军重新在战场上占据主动,简中互联网上对绍伊古的崇拜之情又再度涌起,什么“打仗我不行,打灰你不行”,“绍伊古最善打烂仗”之类的“绍伊古崇拜”又再度出来了。
但实际上,我觉得,简中互联网这帮号称军迷的人,对绍伊古的评价从来没真正靠谱过。
实事求是的讲,这老哥的主要作用从始至终就不是打仗,人家干这个不专业,也不想专业。人家的主业是尼古拉耶维奇大公的那句定义“让陛下免受战事不利的指责。”
与之相对应的,绍伊古也就承受了尼古拉耶维奇或者说拉斯普钦的宿命——当战事不利,他要为进展不利背锅,当战事有利,他又要面临“君臣相疑”的克里姆林宫老问题。所以最终绍伊古的被撤是一个必然事件,上个月他的“左手”副部长伊万诺夫被捕就是一个鲜明的征兆。
而有趣的是在此次人事安排中,与绍伊古过从甚密的格拉西莫夫却保留了总参谋长的身份,在这种有趣的人士安排中,克里姆林宫重新完成了一次政治平衡,绍伊古铁三角被拆解。其权力圈层被打破。别洛乌索夫获得了国防部长的位置,却不可能建立绍伊古那样的势力。总统重新获得了对战争的绝对权威。
至于绍伊古获得的“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这个岗位,在欧美国家中它有一定的权力,但在今天的俄罗斯,这是一个类似于宋代节度使一样的虚职,位高权虚,最适合杯酒释兵权。
其实不仅仅是绍伊古,你盘点一下俄乌战争以来相继“闪亮”过的那些“将星”,什么苏洛维金、普里戈津之类的,莫不仕途跌宕,甚至坐着飞机吃着列巴,突然就“被失事”了。
相比之下,绍伊古已经堪称“常青树”了,还能被杯酒释兵权,已经算奇迹了。
只是绍伊古下台之后,尼古拉耶维奇大公的那个悖论也会继续困扰着俄罗斯——谁为这场战争负责呢?这场战争最终,又会把俄罗斯引向何方?
今天还有另一则很有意思的新闻,那就是乌克兰方面公布的击毙俄军数量到达了1740人,达到有史以来创纪录的新高。当然,在亲俄人士看来,乌克兰公布的数据不足为信的。现代战争,怎么可能有国家一天就死一千多人呢?
可是考虑到俄军自前天开始莫名其妙的在哈尔科夫方向进行的人海“闪击战”,调动至少五万兵力只占领了五个村,若说其代价是大量士兵在这种意义不明的进攻中白白送命,又是可以理解的。
这就让人不由得又联想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我们说,一战当中,俄军在东线战场上之所以也经常进行一些意义不明、收效甚微、但伤亡十分巨大的人海冲锋。一战中西线的战事已经很残酷了,东线则简直可以用地狱形容。
俄军喜欢这么干的,重要原因也是与克里姆林宫的政治博弈有关的。由于沙皇对麾下将军的频繁更换,最终甚至亲自上阵,督促“进攻不利”的百万俄军全线压上。
每一个新的指挥决策层更换后,无论新任的将军还是留任的军官都会发动无意义的徒劳进攻,以彰显新官新思路。
而上一任将军在即将卸任前,也经常会赌博性的使用兵力,去赌下一次进攻能够打开局面。看看能否挽回沙皇的欢心。
反正被称为“灰色牲口”的俄军士兵生命在这些将军们看来,几乎是没有成本的。可以当做他们内部博弈的筹码。
于是你能更深刻的理解了俄军士兵那句话里的悲哀,“先生,对我们而言,这不是战争,这是屠杀!”
历史有的时候,真的像在轮回,而炮灰依旧是炮灰。
只是,即便是俄罗斯士兵的生命,也真的没有成本么?
百年前的1917年。历史曾告诉我们,不是的。一切人命终有代价。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争早与来迟。
愿这无谓闹剧一般的战争早日结束。那早已注定的结局,哪怕对于那些无谓送命的俄军士兵们来说,也将是一种幸运。
全文完
昨天在会员直播中也聊了一点俄乌,今天就应验了。想看更多我的解读的朋友可以加入我的小西漫谈会员:
本文4000字,感谢读完,长文不易,喜欢请三连加关注,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