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版荒岛求生?还是惨烈的人性实验?——诺奖经典《蝇王》特精版上新
本文作者系《蝇王》责编宋玲
“人类的前途无疑是光明的,但通向光明的道路上不见得没有黑之蔽日的时候;人类的未来是可以乐观的,但盲目的乐观主义者不见得比认真的悲观主义者更高明。至少在提醒人们警惕和防止一部分人‘兽性’大发作这点上,读读《蝇王》也许会有所启示。”
——《蝇王》译后记
六十八年前,一部名叫《蝇王》的小说在英国横空出世。如果说有些作家出道即巅峰,那么毫无疑问,威廉·戈尔丁就是典型代表。1954年,戈尔丁的首部小说《蝇王》经历了多次被拒稿、删改情节、更改书名等波折后,在独具慧眼的编辑查尔斯·蒙特斯的帮助下,终于艰难出版并最终获得世人认可。《蝇王》也成为了为戈尔丁文学生涯的代表作,为其赢得了世界性赞誉,也为他在198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声誉。同时,这部小说在西方学生群体中已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代文学典范”、西方中学生的必读书目——2016年一项英国投票中,《蝇王》在全国最受欢迎的学校读物排行榜上,以19.75%的得票率名列第三,仅次于奥威尔的《动物农场》和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1954年第一版《蝇王》
英国老牌出版公司Faber&Faber出版
几十年来,《蝇王》的文学声誉与日俱增,除了不断出现在各种文学排行榜和名人推荐上,改编翻拍的影视作品也是爆款频出:《鱿鱼游戏》《迷失》《饥饿游戏》《大逃杀》系列等等。从近年来的顶流爆款,到多年前的美剧经典,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大众都能看到那个熟悉的《蝇王》主题,不同时代背景下对人性之恶的演绎和阐释。
罗翔教授也很欣赏《蝇王》。他说:“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会让你更多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我很喜欢威廉·戈尔丁的《蝇王》,每次读都能再次洞悉我内心深处的幽暗,觉得自己比想象中更邪恶、更幽暗、更堕落。”
Lord of The Flies
《蝇王》(全新特精版)
全布面四色彩印
70克胶版纸,手感温润,悦目护眼
高精印刷工艺呈现诺奖得主不朽杰作
特邀著名科幻小说家韩松撰写导读
国内著名法学专家罗翔教授推荐读物
👉
👉
扫码购买👇
凤凰新华
[英]威廉·戈尔丁 著
龚志成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蝇王》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在想象中的核战背景下,一群六至十二岁的英国小男孩因飞机失事而流落荒岛,最初孩子们齐心协力,共同应付随之而来的种种困难。但由于对“野兽”的恐惧使孩子们迅速分裂成两派:代表理智与文明的一派和代表野性与原始的一派。渐渐的,为了争夺岛上生存的话语权,两派爆发了异常惨烈的冲突,而最终以代表文明派的孩子落败而告终。
特精版《蝇王》插图
乍看之下,这似乎就是一个儿童版的荒岛求生寓言,但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发展一番抽丝剥茧后,我们会对作者惊人的洞察力和超前的预见性击节赞叹:在极端环境下,人性中恶的本性是如何萌发膨胀,人性中潜伏的兽性是如何占据上风的,戈尔丁通过一个荒岛求生实验,浓缩还原了人类进化历史上曾经一再发生过的惨剧,并且再现了这些惨剧发生的完整过程——《蝇王》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告诉读者人性之恶产生的机制,更在于警告并提醒身处常态环境下的人们,应如何预防并免遭这种机制的荼毒。当人类忘乎所以时,《蝇王》就有一读再读的必要。
01野蛮战胜文明,兽性压制人性
戈尔丁曾说过,“‘恶’出于人犹如‘蜜’产于蜂……”然而,正如罗马并非一天建成,人性之恶也并不是无缘无故、突然爆发的。在正常的社会制约和道德规范下,人性之恶始终被关在牢笼之内,直到一个契机、一个缺口的出现。在《蝇王》中,那个契机就是流落荒岛——孩子们暂时脱离了正常的人类社会,一切公序良俗、一切法律制度瞬间土崩瓦解,他们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生存。在求生本能的作用下,荒岛乐园很快就变成了人间屠场。
特精版《蝇王》插图
坠落荒岛之初,金发少年拉尔夫和外号猪崽子的胖男孩吹响海螺,集结众人,召开了一次游戏式的民主会议。拉尔夫被推选为领导人,他凭借自己在文明社会中的生活经验给大家分配任务,期望获救,并规定以后每次会议中谁持有海螺谁就有发言权。此刻,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经验依然发挥作用,众人尚且沐浴在文明的余辉之中。只是,以杰克为首的另一群合唱团的孩子,他们不遵守规则,崇尚打猎,他们的存在为未来内部的分裂埋下了隐患。虽然对未来感到担忧,但脱离管束的新鲜感暂时战胜了恐惧。大家齐心协力,利用猪崽子的眼镜生起火堆,作为求救信号,还商量好轮流守护火堆。
在两派短暂的合作之后,另一派的头领杰克就与拉尔夫就起了冲突。杰克因为狩猎而让火堆熄灭了,正巧此时有船只经过,错过了获救机会。拉尔夫安排大家搭建房屋、搜集食物,在指定的地方如厕,这些文明社会的常规任务消耗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令大家厌烦。与此同时,恐惧情绪在群体中蔓延,“怪兽”的传闻悄然而起,有孩子看到山顶上长着巨大翅膀的“怪兽”。
电影《蝇王》剧照
人性之恶从萌发到膨胀,不能缺少一种催化剂。而恐惧则是最佳的催化剂。此时,杰克为了树立威信主动上山寻找“怪兽”——他的权威统治是在怪兽存在的基础上确立的。杰克的威信渐渐超越了拉尔夫,后者的话语权被一步步夺走。杰克深知抹杀拉尔夫就是抹杀文明世界的最后一点痕迹。而大部分孩子,一方面出于对“怪兽”的恐惧,另一方面为了吃到肉,都主动投靠了杰克,个别孩子迫于杰克的淫威,也不得不背叛拉尔夫一方。走到这一步,文明的基石已经摇摇欲坠,原本势均力敌的天平开始向野蛮派倾斜。
同为拉尔夫一派的西蒙在一个雨夜独自上山寻找怪物,原来所谓的“怪兽”,不过是具披挂着降落伞的飞行员尸体。还未及说出真相,西蒙就在雷电交加之下,被孩子们误认为是怪物活活打死。不幸的是,拉尔夫本人也参与了这场集体狂欢。不久,猪崽也被杰克一派的孩子杀死,代表民主的象征物海螺也摔碎了,拉尔夫则满岛奔逃,丧失理智的杰克放火烧岛——小岛上的文明与秩序至此已经完全崩塌。
特精版《蝇王》插图
小说结尾,营救孩子们的海军军官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本以为一群英国孩子——应该能有更好的表现——”此时的拉尔夫浑身肮脏不堪,蓬头散发,失声痛哭: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为忠实而有头脑的朋友猪崽子坠落惨死而悲泣。至此,戈尔丁通过荒岛上这场巨大的人性实验,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之恶是如何一步步被激发,无限膨胀,文明是如何节节败退,终究被野蛮所征服。《蝇王》在读者眼前呈现了一部袖珍版的人类发展史。
人们常说,权力应该被关进笼子里,而人性之恶也是应该被关在笼子里的凶猛野兽,《蝇王》是在提醒人类要时刻警惕野兽出笼的危险。戈尔丁不仅展示了一个人性本恶的故事,更是把人性之恶生成的机制做出剖析——知道“恶”是如何产生的,才能更好地防范。
02什么是“蝇王”?
小说中,有一个叫西蒙的孩子,他与众不同,担任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媒介角色。当杰克带领手下的孩子们上山猎杀一头野猪后,将猪头钉在木棒之上献祭给“野兽”,那个被割下的猪头因为落满了苍蝇,所以被孩子们称为“蝇王”(Lordof the Flies)。
特精版《蝇王》插图
“蝇王”一词来源于希腊语Beelzebub,希伯来语为Baalzebub,与迦南人的神Baal有关。经过腓尼基、迦南、希腊神话、基督文化的各种变迁后,“蝇王”最终成为用来象征人类内心深处潜在的邪恶。Beelzebub译为“别西卜”,在《圣经》中是鬼王,“Baal”被视为“万恶之首”。在弥尔顿的长诗中《失乐园》中,别西卜是地位仅次于撒旦的堕落天使。
如今的英语中,“蝇王”是粪便和污物之王,因此也是丑恶的代名词。小说中西蒙独自上山时偶遇了“蝇王”,他在战栗中意识到人性中隐藏的恶,与生俱来,无法逃避,如同“原罪”。真正的“蝇王”藏在所有人的身体里。
电影《蝇王》剧照
“一堆猪内脏成了一大群苍蝇围着的黑团,发出锯子锯木头那样的声音。不一会儿这些苍蝇发现了西蒙。它们已经吃饱了,这时候停在他身上一道道汗水上喝起来。苍蝇把西蒙的鼻孔弄得痒痒的,在他的大腿上这儿叮两下,那儿叮两下。这些苍蝇黑乎乎的,闪闪发绿,不计其数;在西蒙的面前,挂在木棒上的苍蝇之王露齿而笑。西蒙终于屈服了,他掉过头去:看到了白晃晃的猪牙,昏暗的眼睛,一摊鲜血——西蒙的眼光被古老的,令人无法逃避的招呼所吸引住了。西蒙的右太阳穴里,一条动脉在他脑子里怦怦地搏动。”
小说的命名,似取意兽性战胜了人性,孩子们害怕莫须有的野兽,可讽刺的是,到头来真正的“野兽”是在人性中潜伏着的兽性。
3揭露人性的杰作,源于“灵机一动”
遥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落幕,欧洲大陆一片焦土,人性亦是满目疮痍。二战中参加海军的威廉·戈尔丁经历了战争洗礼,比常人更深切地体会到了人性的幽暗面。1940年,29岁的戈尔丁以中尉军衔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直接参战。作为战舰的指挥官,他亲身经历了许多难忘的战斗,参加了击沉德军战列舰俾斯麦号的战役。1944年,他又参加了诺曼底登陆,被授予中尉的军衔,这段经历对他的创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后他的作品中出现的各种舰艇、海员以及大海等素材均源于此。退伍后,戈尔丁重返索尔兹伯里继续教学工作,并重新开始他的文学创作。
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3)
英国作家、诗人
1983年诺奖、1980年布克奖得主
他的小说富含寓意,广泛地融入了古典文学、神话、基督教文化以及象征主义。
瑞典文学院因戈尔丁作品“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艺术以及神话的多样性与普遍性,揭示了当今世界的人性状况”而授予其诺贝尔文学奖。
早在《蝇王》之前,英国文学中有一部尽人皆知的儿童小说《珊瑚岛》,这部小说描写了拉尔夫、杰克、彼得金三个少年因船只失事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们如何团结友爱、抗强扶弱、智胜海盗、帮助土人。显而易见,戈尔丁对巴兰坦的《珊瑚岛》很不以为然——《蝇王》中的主人公与《珊瑚岛》的同名,同样流落荒岛,故事却走向了一个黑暗的极端,戈尔丁对《珊瑚岛》的讽刺态度可见一斑。而戈尔丁与妻子的一番戏言成就了当代英国最伟大、最具有警示意义的小说之一。
“一天我坐在壁炉的一侧,我的妻子坐在另一侧,我突然对她说:‘要是写一个故事,讲一群男孩在一个小岛上,展示他们实际可能的行为——他们是男孩儿,而非童书里通常把他们描绘成的小圣人——这想法是不是挺不错?’她说,‘这想法太棒了!你写吧!’于是我就开始动笔。”
R.M.巴兰坦的儿童经典《珊瑚岛》
讲述三位少年团结互助、在小岛上击退海盗、帮助土人的故事
这是一部符合白人主流价值观的儿童文学作品
恩格斯曾说过:“人来源于动物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程度上的差异。”那么,人类是否真的永远不能摆脱兽性呢?《蝇王》这场巨大的人性实验里,戈尔丁通过天真的儿童视角告诉了我们答案:人类的确无法摆脱“兽性”,但如何约束它、不创造契机使之肆虐,是我们可以未雨绸缪的,一不小心同时也是生死攸关的。
(完)
Lord of The Flies
《蝇王》(全新特精版)
①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戈尔丁代表作,以儿童视角剖析人性之恶
② 特邀著名科幻小说家韩松撰写导读,国内著名法学专家罗翔教授推荐读物
③ 首次采用全布面四色彩印,国际著名印刷企业雅昌艺术中心承印
④70克胶版纸,手感温润,悦目护眼,适宜阅读
⑤ 特邀新锐插画家EVE LIU量身打造情节插图,赋予当代经典全新阅读趣味
⑥ 布面精装+高精印刷工艺呈现诺奖得主不朽杰作,彰显极致阅读体验与收藏价值
👉
👉
扫码购买👇
凤凰新华
[英]威廉·戈尔丁 著
龚志成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