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大师 | 南信峥嵘岁月里的“一代宗师”
明德丨格物丨立己丨达人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有人说
宇宙中最理智的管理者是时间
它不会因你身处童年而加快行走的脚步
也不会因你正值盛年而有片刻逗留
正所谓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可能是上帝太过孤单寂寞
在2018这一年
他将太多太多的人召唤去了身边
几天前,西方超级英雄世界憾失斯坦·李
近日,中国核弹领域痛失程开甲
更不提之前的绝代才子金庸
评书大师单田芳,“高铁院士”王梦恕
著名演员朱旭,知名名嘴李敖
宇宙探索者霍金
……
程开甲
金庸
斯坦•李
霍金
他们是一代人的精神瑰宝
是时代浪潮里的中流砥柱
是各个行业中的领军大师
他们有的诙谐幽默
有的勤耕不辍
有的予人启迪
有的兢兢业业
……
而无论具有哪种风格特质
他们都是各自的领域里的“一代宗师”
大师情怀,仰之弥高,回首过去
也曾有一代代大师用心血为南信大奠基
走近南信的那些峥嵘岁月
今天开始,就让我们来看看那些
与南信大有关的
“一代宗师”的故事
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奠基人
“最先呼吁建立气象学院”
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市东关镇(原属绍兴县)人。气象气候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奠基人,我国自然资源综合研究的倡导者和奠基人。竺可桢作为一个科学家,毕生坚持进行科学研究。从1916年他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开始,到1972年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作为结束,共发表各类论文232篇,内容主要涉及气象气候、地理、科学发展史、自然资源和科学家评论等研究领域,其中有许多科学结论,至今仍具有经典意义。他还撰写了几十篇科普著作,是20世纪前期我国重要的科普工作者。
少年成才,羽翼渐丰
竺可桢诞生在富庶的浙东平原的一个商人家庭里。当地不仅物产丰富,悠久的历史培育了不少学术传世的文化名人,从历史上的王充、王守仁和黄宗羲,到近代的蔡元培和鲁迅等;更有革命志士在当地乡土的孕育下成长,例如历史上卧薪尝胆的勾践和近代为国捐躯的秋瑾等。这些历史人物的爱国激情和唯物主义史观给竺可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童年时代起,丰富的地域文化就哺育了他幼小的心灵。父母希望他读书成才,光宗耀祖;竺可桢却勉励自己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1905年他在当地的毓菁学堂(小学)毕业后,考入上海澄衷学堂中学部,以后又转到复旦公学和唐山路矿学堂。由于他学习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10年,竺可桢考取第二批庚款留学美国的资格。他先到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农学,毕业后,随即进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与农学密切相关的气象学,相继得到硕士和博士(1916年)学位,并于1918年回国。
在学习期间,竺可桢积极参加由中国留美学生创办的以“增进中国人科学知识和发展科学研究能力,共图科学之发达”为宗旨的科学社(后改名为中国科学社)的活动,成为该社的骨干之一,开始担任该社主编的《科学》月刊的编辑工作,为近代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贡献力量。
国外的竺可桢
1910年,第二批庚款留学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合影。第一排左二为竺可桢
心系天地,胸怀苍穹
竺可桢回国后,不受官职厚禄,先受聘到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讲授地理和天文气象课。他自编讲义,内容新颖、丰富,体现了当时最先进的地理和气象学说,还在课外带领学生参观实习,深得同学爱戴。他的教学成绩与负责精神,也深为校方重视。
1920年秋,竺可桢改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气象学、地理学等。这年冬天,在南京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开始筹建东南大学,1921年竺可桢任地学系主任。在此期间,发表了有关东南亚台风、天气型、历史上气候变迁和阐述发展科学地理学等一系列专著,并当选为中国科学社讲演委员会主任(1923年)、中国气象学会首届理事(1924年)、副会长(1925年)等职。竺可桢自1925-1926年曾转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南开大学教授各一年,至1927年重返东南大学任地学系主任。期间曾受中国科学社派遣,至东京出席第三届泛太平洋科学会议。
奠基气象,名师高徒
1927年,竺可桢接受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的委托,开始筹建气象研究所并担任第一任所长,登上了在我国开创近代气象事业的艰难历程。他以南京北极阁作为气象观测基地,克服了经费和人员缺乏的困难,在全国先后兴建了包括四川峨眉山和西藏拉萨在内的40多个气象观测台站,统一观测标准,积累气象基础资料,由此开始了我国最早的独立自主的天气预报业务。
为了适应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自1929年起,到1935年止,气象研究所先后举办了4期气象训练班,竺可桢亲自主持招生并授课,虽然参加学习的学员总数不足100人,但是对于培养我国气象观察人员,进而从事气象科学的教学和研究,推动我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少数当时的学员,至今仍以耄耋之年,奋斗在我国气象学教育和研究工作岗位上。
工作中的竺可桢先生
竺可桢作为气象研究所的所长,除了繁重的行政事务工作以外,还以其旺盛的精力,投身于气象学的研究工作中。他于1927~1936年间,在科学杂志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或专门文章达50余篇。其中像《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年)、《论新月令》(1931年)、《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1933年)和《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年),都是我国近代气象学研究的经典著作。其中的一些研究方法,主要学术观点,一直被学术界所沿用,在相关的学术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南信始源,亦艰亦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气象事业迅速发展。气象系统急需大量既有较系统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只有创办一所培养高级气象专业人才的高校,才能满足这种迫切的社会需求。时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力不彰,但尽快办学、尽快培养高级气象专业人才,成为许多科学家和中央气象局领导的共同愿望。
1954年8月25日,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的竺可桢先生在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总结发言中,最先向教育部门呼吁建立水文气象学院,“以更加适应业务上的需要,解决综合性大学和技术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缺点和矛盾”。
求是之光,烛照后人
历史气候学的奠基人
竺可桢是历史气候学的创建人、奠基人,其中历史气候变迁是他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个领域,蜚声国际科学界。竺可桢在历史气候学上另一大贡献是历史物候学。竺可桢曾经在国内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测量站的中国气象观测网。 他一方面重视物候的观察记录,自1921年留学回国的第二天直到1974年逝世的前一天,他每天观察并记录物候和天气;另一方面广泛收集历史物候资料,他与宛敏渭合撰的《物候学》一书中收集有丰富的历史物候资料和研究成,这在其他国家的物候著作中是少见的。
输
现代气象科学的贡献
作为中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始终关注并"尽毕生之力"开展气候变化研究,他关于气候变化的一系列奠基性研究,对于人们今天认识这一全球重大问题,具有基础的科学意义。
岁月永记他们
尾声
竺可桢与南信大的故事
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
下一期
学小工将会为大家介绍另一位大师——
我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之一的
涂长望先生
动动小手
快来关注“南信大学工在线”吧!
下一期学小工与你不见不散~
往期精彩:
风云人物 | 盛泽轩:学习工作打竞赛,谁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南信大学工在线
文案:谷雨荷
排版:田沐瑶
编辑:苏海云、李文钰
审核: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