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果转化示范项目申报指南



根据《成都市重点研发项目资助管理办法》(成科字〔2022〕64号),制订本指南。


功能定位




支持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具备稳链补链延链功能、催生新产业(行业)或对城市治理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科技成果在蓉转化应用和推广示范,打造具有产业(行业)或区域带动意义的应用场景,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支持领域及重点方向


(一)乡村振兴领域




1.优质水稻新品种培育及配套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示范

实施内容:针对当前水稻品种同质化严重、高产与优质、抗逆不能协同实现、茬口衔接矛盾等问题,开展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创制优质、多抗、高异交习性或高配合力的水稻新本材料,选育优质高产、抗性强、熟期适中且满足我市主要栽培模式下推广应用的优质水稻新品种。围绕实现当前水稻在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条件下提质增效,筛选近两年“稻香杯”、“鱼凫杯”获奖优质水稻新品种(通过审定且米质在部颁二级及以上),集成以优质化和全程机械化为核心的生产技术体系,在市级星级园区建立核心示范基地并示范推广,推动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考核指标:创制优质水稻新材料1个并通过省级技术鉴定;选育品质指标达部标二级及以上优质水稻新组合2个进入区域试验,其中1个通过省级或国家审定;在市级星级园区建立示范基地1个、面积100亩,示范展示“稻香杯”、“鱼凫杯”优质水稻品种10个,集成省级农业主推技术1项;筛选适宜成都地区推广应用的优质高产品种1-2个,推广应用2万亩;组织现场观摩1-2次,开展技术培训1-2次,培训或指导各类人员100人次以上;核心示范片水稻单产水平较本区平均提高5%,实现每亩节本增效100元以上。


2.高多酚油菜品种推广及产品开发

实施内容:满足我市油菜产业提质增效的需求,创制或筛选高含多酚的油菜新材料,培育高含多酚油菜新品种,集成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等生产技术体系,开展示范推广;采用先进的压榨技术,提升菜籽油品质,实现油菜从“品种到筷子”、从“田间到餐桌”的产品的升级。

考核指标:创制或筛选高含多酚的油菜新材料1-2份,培育油菜新品种1-2个、其菜籽油多酚含量超过1800mg/L;建立高多酚油菜新品种示范推广核心区1-2个,每个面积200亩以上,辐射推广1万亩以上;建立高多酚油菜品种的病虫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1套并在核心区示范,产量不低于195公斤/亩;利用引进的7D压榨技术,对高多酚油菜品种进行物理榨取,探素新压榨技术对菜籽油的浓香风味的保持。


3.耕地快速熟化工艺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

实施内容: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守牢建好天府良田,针对当时耕地熟化需求量大,劳动力短缺且成本高、熟化时间长等问题,开展耕地障碍因子诊断,耕地熟化关键工艺技术研究,无人化智能装备研发、耕地复垦与快速熟化智能装备作业与效果评估,通过多环境、多时段实践实战,构建耕地快速熟化技术体系和规范,完成耕地无人化智能熟化修复工艺与装备,达到耕地修复无人化自动作业与快速熟化,耕地地力与肥力达到同区域作物生长所需正常水平的目标。

考核指标:耕层快速翻耕施肥熟化一体无人化作业速度0.5亩/小时,土壤深旋配套施肥作业速度0.6亩/小时;形成无人化耕地快速熟化智能装备配套土壤改良技术规范1套;完成耕地快速智能熟化后,耕地地力与肥力达到同区域作物生长所需正常水平;申请相关领域发明专利3件;完成设备定型及生产样机2台。


4.丘陵山区带状复合种植履带自走式大豆联合收割机

实施内容:围绕乡村振兴、“天府粮仓”和都市现代农业建圈强链,聚焦农机装备方向,研发推广适用丘陵山区的小型大豆联合收割机,开展简化操作、提高机械灵敏度、降低收割损失、提高作业速度、提高湿烂田快速通过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同时,研发各型选配装置,满足水稻、小麦等作物品种的收获。

考核指标:研究形成降低收割损失、降低籽粒破损率、降低含杂率的技术方案1套,研究形成满足水稻、小麦等作物品种收获的技术方案1套;收割机作业速度0.9~7km/h,作业效率0.2~0.6hm2/h,含杂率≤3%,破损率≤1.5%;申请专利1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通过四川省首台套认定,市场销售1000台以上。


5.成都特色森林蔬菜-笋用竹产业化集成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实施内容:围绕建设高质量“天府森林粮库”,重点聚焦成都市特色森林蔬菜-笋用竹,开展适宜成都地区种植的优质特色中小径笋用竹品种筛选、竹笋品质鉴定与评价,标准化丰产栽培和低效竹林更新复壮技术,林下立体种植食用菌、中药材或特色森林饮料植物新模式,研发竹笋加工工艺,创新竹笋周年供给模式、竹林康养旅游等产业化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筛选出适合成都市产业化发展的特色森林蔬菜-笋用竹品种3个,形成丰产配套、笋用竹加工等新技术2项以上,构建林下立体种植、周年供给等新模式2套以上,形成技术规程1项,形成笋用竹新产品1个以上;申请专利1项,建立示范基地100亩以上,竹林康养旅游示范1处,推广应用标准化种植1000亩以上,核心区亩均增收1000元,带动农户20家,增加就业岗位50个,培训林农500人次。


6.稻虾综合种养微塑料—镉双低积累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

实施内容:研究集成稻虾综合种养系统阻抗微塑料、镉技术,实现Ms-Cd在稻谷和小龙虾体内的积累双降;开展微塑料—镉双降“稻-虾”共生体系下小龙虾繁育养殖技术和主要重大病害的防控技术研究,优化集成不同的稻田-小龙虾产业技术体系。在市级星级农业园区建立示范推广基地,组建稻虾共生科技服务团,开展稻虾综合种养技术服务、模式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示范推广适宜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优质水稻品种3~4个;形成微塑料—镉双降综合技术1项;申请专利1-2项;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个,核心示范面积200亩以上,推广面积5000亩;开展从业人员培训200人次以上。


7.食用菌智慧工厂大数据平台应用示范

实施内容:围绕智能高效生产,推进农业智能系统等技术攻关,构建食用菌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大数据分析、智能分拣系统与追溯物联网等系统,利用物联网综合集成技术,对食用菌生产全生命周期进行全程监测信息采集与智能管理,并对消费者提供食用菌安全信息追溯服务,提升智慧工厂的全程数字化管理、农业资源精细管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数字化管理能力。

考核指标:通过智慧工厂大数据平台的应用,提高食用菌种植水平,减少低效重复劳动力至少70%,监管效率提升85%,使生产成本每天每斤节约0.1元,每吨节约成本200元/年;形成16个食用菌智慧工厂化生产示范基地,形成3个智能化高科技化的农业产业示范区;实现新增应用生产企业16家;开展技术培训50场次,培训或指导人员3000人次。


8.天府黑猪新品种“无异味”选育中心建设及除臭技术示范

实施内容:开展天府黑猪新品种“无异味”选育中心建设,包括选育中心除臭设施配套建设、天府黑猪圈舍环境监测;开展微生物除臭技术示范、低蛋白日粮调制技术示范、除臭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循环农业模式等天府黑猪除臭技术示范;组建天府黑猪养殖臭气治理专家服务团,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服务成都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助推产业升级。

考核指标:建立天府黑猪新品种“无异味”选育中心1个,建立天府黑猪除臭技术核心示范点1个;开展除臭菌种筛选及复配、选育中心不同应用场景微生物除臭技术应用,筛选除臭菌种3-5株,获得微生物除臭菌剂配方1项;开展低蛋白日粮调制优化、天府黑猪饲喂应用示范,获得天府黑猪低蛋白日粮配方1个;研究猪舍粪沟除臭技术、风机口后端除臭技术、分层除臭技术,通过除臭技术综合应用示范,使天府黑猪选育中心大气氨排放总量下降5%,臭气指标下降5%-10%,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596);申请发明专利1件。


9.村级智慧村(社区)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及应用示范

实施内容:利用倾斜摄影技术对村(社区)进行建模,并结合GIS数据,建立数字孪生数字底座,形成村民就业创业系统、农产品供应链系统、信用管理系统、微网实格治理系统、云端农田系统等一体的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定制就业创业项目和专业服务,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治理效率和村民发展动力,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建立农业经营创新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创新发展。

考核指标:建设村级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提高村民就业率和创业率,第一年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不低于100个,后续平均每年提供就业创业机会不低于200个,平均每年促成就业创业合作项目不低于30个;打造农产品品牌不低于3个,农产品增收不低于200万元。建立信用服务评价体系,建成微网实格治理系统;形成云端认养示范基地不少于3个,带来农产品销售额不低于10万,产生其他增量收益不低于50万。形成软件著作权5个以上,在5个以上村级区域实现该平台应用示范,系统能接入成都智慧蓉城系统或市级农业大数据平台。


(二)医疗健康领域




1.循环组蛋白指导脓毒症精准化血液净化治疗临床辅助决策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实施内容:针对脓毒症患者血液净化治疗靶点单一、治疗效果欠佳、价格昂贵、启动时机缺乏客观指标指导等临床问题,探索循环组蛋白介导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开展循环组蛋白等客观指标作为辅助决策脓毒症精准血液净化治疗启动、停机及预后判断的可行性探究;研发出具有特异性循环组蛋白吸附功能的血液灌流器;开展脓毒症患者精准血液净化治疗的应用示范研究。

考核指标:阐释循环组蛋白介导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具体信号通路至少1个;研发具有特异性循环组蛋白吸附功能的血液灌流器1个,在动物实验水平进行血液灌流器安全性及有效性验证;建立接受精准化血液净化治疗的脓毒症患者队列1个(不少于300人),构建循环组蛋白等客观指标用于辅助决策脓毒症患者血液净化治疗启动、停机及预后的关键技术1项,并将相关技术在4家以上三级甲等医院开展应用示范。


2.间质性肺疾病早期识别、精准干预策略研究及应用示范

实施内容:建立肺间质异常人群队列,结合影像学、生物标志物等危险因素,进一步通过完善临床、影像、病理、免疫、生物组学数据,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筛选更多间质性肺异常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和生物标志物,构建间质性肺异常早期筛查、精准诊断、危险预警的智能化系统;在精准评估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进展高危患者精准化治疗策略,并进行应用推广,提高间质性肺疾病早诊早治率。

考核指标:建立体量不少于5000例肺间质异常人群队列的数据库;筛选并确定间质性肺异常早期诊断、早期预警的危险因素/生物标志物3-5个,构建间质性肺疾病早期诊断及风险预警智能体系1套,申请不少于2项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提出高风险间质性肺疾病异常精准诊疗规范化方案1套,制定专家共识或指南,并在成都市2-3个医院开展示范。


3.探索基于区域医疗形式下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全程管理模式构建及技术规范建设的研究及应用示范

实施内容:围绕消化道早期肿瘤诊断、治疗、随访等多环节中存在观念落后、技术薄弱、管理欠规范的现况,创新消化道早期肿瘤管理模式,推进专病诊治在区域医疗范围内的均质化。在区域医疗形式下协同多学科精准诊疗、延续性随访服务、云端专科式管理、数据信息共享等方式构建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全程化慢病管理新模式。制定围绕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内镜、病理、放射以及随访监测的质控标准,建立消化道早期肿瘤全程化、规范化管理的示范模式,构建相关数据库,进一步探索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提高本地区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生存预后等方面提供有效的经验及数据支持。

考核指标:实施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全程化、规范化管理,建立可推广至成都地区各层级医院(>5家)的专病管理示范模式;形成涵盖内镜、病理、放射以及随访监测的专病质控标准和系统评价体系;建成以全程化、规范化管理为主体的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数据库(>2000例)及app类云库;在全程化管理过程中建立多时间节点的临床样本库以及相关放射组学数据库(>2000例);发表系列高水平论文不少于6篇,开展相关管理及技术规范培训不少于3次,在成都地区各医院间推广相关经验与技术创新。


4.基于仿生结构多重功效枸杞糖肽生物膜治疗口腔疾病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示范

实施内容:围绕口腔疾病的病损机制以及早期防治的临床需求,研发一系列具有多重功效的枸杞糖肽生物膜,调控口腔局部免疫微环境,巩固口腔免疫防线,控制细菌感染,预防放射性损伤,促进牙槽骨组织、牙周组织和口腔黏膜组织的修复重建,并阐明其相关分子机制,口腔溃疡、牙周炎、放射性颌骨损伤等疾病的防治提供精准而有效的技术手段,并推动其临床转化应用。

考核指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结构仿生多重功效的枸杞糖肽生物膜2-3个及其工程化制备技术;阐明枸杞糖肽生物膜调控口腔局部免疫微环境的分子通路至少1个;形成仿生结构多重功效枸杞糖肽生物膜治疗口腔疾病的关键技术方案1套;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不少于3篇,申请专利不少于1项。


5. FLASH放疗的生物学机制研究及应用示范

实施内容:针对放疗技术“提效减毒”临床需求,通过分子、细胞和动物三个水平,采用多组学和生物化学等方法,从免疫效应,血管效应,氧耗竭效应多维度研究健康组织与肿瘤组织之间FLASH-RT的作用机制,探索放疗新靶点和新思路;设计FLASH放疗的多瘤种方案,以期降低医疗资源成本,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生存率。

考核指标:产出行业规范性指南共识一项,高水平SCI论文3-5篇(IF>5),申报发明专利2-3项。相关成果至少在3家医院进行推广。


6.基于5G技术的宫颈癌和乳腺癌精准筛查诊疗一体化建设及应用示范

实施内容:以成都35-64岁女性乳腺癌、宫颈癌(两癌)综合防控关键数据为主要监测核心,建立“两癌”精准筛查、诊断、治疗、转诊、智能随访的一站式信息化闭环服务流程;通过可视化分析、数据挖掘算法、预测性分析、语义引擎、数据质量管理等手段,搭建以“两癌”二、三级防控为主要目标,基于5G技术的、覆盖成都全域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两癌精准筛查诊疗一体化智能管理服务平台”,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专群联动的“两癌”综合防控模式及防治技术信息化网络体系。

考核指标:构建一套“两癌”高危预警和防控体系的管理范式,推广应用到3-5家医疗机构。通过集成平台数据、院内与院外数据、医院与用户数据,形成智能分析与预测,实现全域成都“两癌”精准管理,覆盖成都区域50万人群。获得软件著作权授权1项,公开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不少于3篇。


7.血型基因分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实施内容:针对临床上部分患者血型难以用血清学方法鉴定,导致输血延误、不良反应的情况,基于PCR和测序技术,建立多层次血型系统基因分型体系,及临床疑难突变数据库;从基因到表达水平全方位研究多个血型系统多态性的特点、机制及其与输血不良反应的关系,探索其分子机制和临床意义;服务于临床制定个性化输血策略,提高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

考核指标:建成一套完整的自动化血型基因分型技术平台,应用于临床进行常规血型分型,完成5000份以上临床血液标本的对比检测,准确率达到99.9%以上,并将此技术平台推广应用单位3-5家,培训输血技术人员200人以上;针对临床输血疑难问题,研发新型血型基因测序相关系列技术,申请专利1-2项;建成血型基因检测产学研合作平台1个,研究中国血液预警系统中部分类型的输血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公开发表论文3篇以上。


(三)公园城市领域




1.智能建造应用体系与智能产品研究及应用示范

实施内容:针对成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发展需求,探索智能建造相关技术在建设项目设计、施工、运维等全过程中的转化应用,实现建设项目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慧运维和数据协同等需求,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智能建造应用体系。基于BIM技术、装配式技术、IOT技术、自动感知技术等,研发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主体工程施工或辅助施工相关的智能产品(建筑机器人、智能装备、智能设备)及配套管理平台,并依托在蓉建设项目打造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场景。

考核指标:研发智能建造相关产品(建筑机器人、智能装备、智能设备)及配套管理平台3套,相关智能产品在应用过程中较常规施工工艺节约人力成本20%,工期缩短10%,能耗降低5%;编制智能建造相关地方标准3项;实施应用示范工程项目3个,至少2个应用项目成功获评成都市智能建造示范项目;申请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5项,公开发表论文5篇。


2.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热导气相色谱关键器件的应用示范

实施内容:基于MEMS加工技术,研究微型热导芯片、微型进样芯片、小型连接钝化组件、电子压力控制器的加工工艺优化、稳定性评价及批量化生产新路径,实现分离系统的色谱柱固定相材料合成与涂覆工艺开发,研发微型热导气相色谱不锈钢关键器件的化学气相沉积硅烷化钝化处理工艺,实现微型热导气相色谱整机的规模化加工及性能评价,完成微型热导气相色谱整机在环境监测、低碳化工、新能源等典型应用场景的成果转化示范和应用推广。

考核指标:(1)微型热导芯片、微型进样芯片、分离系统、电子压力控制器、钝化组件等关键器件可实现性能稳定的批量化生产加工,微型热导气相色谱整机国产化率>95%;

(2)微型热导气相色谱的载气系统、柱箱温度、色谱柱、检测器性能、整机性能、数据传输率6项计量性能整体指标优于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JG 1055《在线气相色谱仪》要求,取得国家法定计量技术机构测试评价报告1份;

(3)国产化关键器件性能指标满足:传感器芯片表面积≤1 cm2,池体积≤200 nL,典型检测限优于 5 ppm;最大进气口压力100 kPa (14.5 psi);进样系统流路总体积≤10μL;分析周期≤3 min(以正己烷计);单模块载气流量≤10 mL/min;

(4)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形成典型应用场景应用示范技术报告1份。


3.医院污水同步消杀除污无害化处理技术装备研发及应用示范

实施内容:基于医院污水中典型药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同步消毒降解深度处理需求,研发一套快速准确定性定量分析医院污水中复杂药物污染物的分析方法,解析污水样品中微生物类型和群落组成,识别医院污水中复杂药物类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组分和来源。集成研发以电化学强化技术为核心的药物类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同步杀菌除污处理技术,评估活性氧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分解药物类污染物的效果,确定主要中间毒副产物及其生成途径,开发降低毒副产物的调控方法。研发集成度高、模块化强、场地适应性强、空间利用率高、安装运行简便的电化学强化深度处理技术装备,选取典型医院开展成果转化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医院污水中药物类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组分清单1份;研发医院污水同步杀菌除污电化学强化处理集成技术装备1套,水力停留时间小于30 min,抗生素及其他药物类特征污染物去除率大于80%,各项指标高于《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实施成都市内医院污水处理示范工程1项(处理水量大于50 m3/d),出水水质指标优于《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直接排放标准。


4.市政排水管网修复材料研发与应用示范

实施内容:基于市政排水管网原位固化修复施工工艺及规范,研发绿色(无毒)紫外光修复材料与技术,形成原位固化的施工工艺,在排水管网修复工程中进行技术推广与示范应用;所用材料符合国家或行业有毒有害限量标准;建立修复材料全寿命周期材料老化演变模型,提出排水管道全寿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开发排水管道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计算仿真软件。

考核指标:研发排水管道修复用绿色(无毒)紫外光固化修复材料1种,达到国家或行业对修复材料的性能要求,符合国家或行业有毒有害限量标准;建立修复材料全寿命周期材料老化演变模型,提出排水管道全寿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开发排水管道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计算仿真软件1套;申请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项,公开发表论文3篇,形成市政排水管网原位固化修复施工规范或标准1项。


5.景区旅游观光车辆智慧监测管理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

实施内容:基于景区观光车安全提升和运维管理需求,通过对观光车辆行驶状态、路线与环境、人员动作等表征指标的研究,开发低成本、高适配的观光车智能监测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一套观光车辆智慧监测管理平台,建立观光车管理平台统一的技术规范、系统接口标准,构建云、网、边、端一体化的物联网终端及统一接入、采集和传输体系,构建风险在线检测、自动识别、智能预警的流程化监测体系,实现观光车辆行驶状态及各种特定应用场景管理状态的动态监测。

考核指标:研制景区观光车辆智慧监控系统1套并通过测评;提出观光车辆安全监测方法3项;编制观光车安全监控系统国家标准1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公开发表论文2篇;在市域范围打造应用示范场景2个,相关系统观光车装车100辆,实现经济效益100万元。


6.基于支座性态的桥梁全生命周期可靠测控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

实施内容:研发桥梁支座全生命周期性态在线实时、可靠测控技术,实现基于量值传递溯源的桥梁支座静动态性能指标的智能化监控;构建基于支座监测数据的桥梁性态评估指标体系;开发集成化的软硬件监控系统,形成数据测量、分析、展示与桥梁状态预警的一体化平台,提出桥梁结构的自适应响应方法;依托成都市内典型桥梁工程,开展基于支座性态的桥梁服役期测控技术应用示范,对技术与平台进行反馈优化,形成相应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在不改变结构受力状态,不改变支座位置的前提下,可进行传感器元件的更换及支座性态指标的校准,校准重复性误差不超过3%;具备基于性态指标的双向、无级、精准调节,调节精度高于0.005mm;支座内力测试值相对误差不高于5%,支座变形测试值相对误差不高于3%;基于支座监测数据,建立不少于4个桥梁性态表征指标,提出不少于2个状态预警指标及其阈值;申请发明专利1项,形成地方(含)以上技术标准1项;示范性桥梁工程主跨跨径不小于50m,桥梁总长不小于100m,测试范围需覆盖整联全部支座。


7.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AIGC)在文化领域多模态应用示范

实施内容:基于文化领域内容创作智能化发展需求,探索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AIGC)在文化领域的多模态应用,搭建包括行业数据搜集整理、专属模型训练、行业领域准则规范、质量审查与控制、底层算力硬件资源调度等在内的AIGC基础底座,构建集AI文本、AI美术、AI音乐、AI决策生成、智能内容审核等功能于一体的AIGC多模态平台,为娱乐、设计、教育等行业用户提供内容生成、审核、评估服务。

考核指标:建成AIGC多模态平台1个,建立多模态模型40个,覆盖行业模型3类;服务响应延迟在1秒以内,平台覆盖终端超过1000万个;申请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5项;提高内容生成的效率80%,有效降低内容行业成本,实现经济效益1000万元/年。


支持标准




采取前资助支持方式,每个方向拟支持1个项目。天府黑猪新品种“无异味”选育中心建设及除臭技术示范、村级智慧村(社区)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及应用示范2个方向的支持经费50万元,其余方向的支持经费100万元,均实行分批拨付,首次拨付50%,剩余经费视中期检查结果等项目实施情况确定拨付时间节点,执行期不超过2年。


项目单位基本条件




项目单位包括牵头单位和合作单位。多个项目单位联合申报的,应明确一家单位作为牵头单位,其余项目单位为合作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其中牵头单位注册登记住所须在成都市行政区域内。


(二)科研诚信状况良好,无在禁止申报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三)在相关专业研究领域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具有与项目相关的研究经历;具备良好的项目实施条件,具有完成项目必备的人才队伍、技术装备以及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项目组成员结构合理。


(四)企业申报项目的自筹资金与申请财政资金的比例应不低于1:1,并需提供自筹能力相关支撑材料(以下材料之一:电子税务局下载的2023年第四季度企业财务季报、2023年11月末或12月末银行对账单或存款证明)。

鼓励项目单位先行投入,可追溯确认前期预研和筹备经费作为项目单位自筹资金,追溯期自项目立项之日起向前追溯至项目申报之日止,最长不超过6个月。


(五)采取联合申报的,牵头单位应承担主要研究任务,并会同合作单位就合作内容、任务分工、经费分配、成果权属等签订联合申报协议。


(六)项目单位应为项目配备科研助理,提供实验技术、成果转化、财务报销等科研辅助服务。


项目组人员基本条件




项目组人员包括项目负责人和项目参与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项目负责人应为牵头单位人员,其中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申报或高校院所牵头联合企业申报的,可由合作单位人员担任项目负责人。鼓励40岁以下(含)青年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项目参与人员应为项目牵头单位或合作单位人员。


(二)项目负责人应为项目主要研究思路的提出者或实际主持研究的科技人员,具有与项目相关的研究经历和研究积累,具有领导和组织开展创新研究的能力。


(三)科研诚信状况良好,无在禁止申报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申报材料




1.成都市成果转化示范项目申报书


2.附件材料:

(1)自筹能力证明材料(企业必须提供,以下材料之一:电子税务局下载的2023年第四季度企业财务季报、2023年11月末或12月末银行对账单或存款证明)。

(2)项目申报单位和合作单位之间的联合协议或合同(联合申报必须提供)。

(3)上年度研发投入,以及其他能力建设或资质证明资料(据实提供)。


业务咨询及联系方式

咨询时间:工作日9:00-17:00


(一)乡村振兴领域

业务处室:社会发展与农村科技处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张俊  61881734


(二)公园城市领域

业务处室:社会发展与农村科技处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杜志凌  61881741


(三)医疗健康领域

业务处室:社会发展与农村科技处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吴迎春  61886287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