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行法师开示:人才是万物的主体
佛教能流传至今,靠的不仅是祭祀、祈福、消灾,更主要是靠佛教的文化。佛教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文化。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只要有信仰、有文化,就意味着她有生命力。立国靠的是文化,强国靠的是信仰。
而文化的展现必须通过一个载体、一种形式,比如一座大楼就是一种建筑文化的展现。那么要体现佛教文化,也需要一个载体、一种形式。我们今天看到的会馆里的每一件佛教的作品,都是佛教文化的展现。
那么,什么是佛教?佛教可以分成三大块:首先是佛教的仪式仪轨,包括祭祀、祈福、消灾等等;其次是佛学,也就是佛教的知识体系和思想。有些专家、学者、教授可能不信仰佛教的祭祀、祈祷、消灾,但是他们相信佛学,相信佛学是一门智慧之学,能提升人的心灵,值得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它;还有第三块,就是佛法,佛法是用来实践,解决人生的痛苦,了却生死烦恼的利器和有效途径。
作为出家人,不仅要懂佛教,还要懂佛学,更要懂佛法。佛法是佛教的魂,佛学离开了佛法是没有魂的,它的存在是没有真实意义的。社会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专家学者热爱佛学,可是不信因果轮回,他们仅仅是把佛学当作一门知识来研究。即便如此,他们也算是有慧根的了。还有一些农村的阿公阿婆每天烧香拜佛,认为这样可以消灾、得福、保平安,这部分人是比较多的。第三种人是为了学佛而投入了毕生的精力,放下了万缘,他们才是真正学佛的人,也是佛法的传递者,他们所追寻的、尊崇的才是佛教的实质。佛教的文化、佛教的魂只有通过学佛才能真正展现出来。
学佛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净化、自我提升的过程。本来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我们自身都具足,也就是六祖所说的,我们的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能生万法。但是我们在娑婆世界轮回了太久,忘失了本性,误以为世间万象就是本心,其实它们只是本心的投影,可是大家却抓住投影不放,自然丢失了本心。就像天上的明月投影到水里,你误以为水里的明月是真的一样。
如何才能找回本心呢?不需要求别人,只需要把身心静下来,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关掉,把心灵的眼睛打开,往内观,久而久之你的自性就会显现,你会发现我们的内心世界是那么的丰富多彩、那么的清净、那么的圆满!
每个人只要学会看住自己的心,世间万象自然各归其位,各行其道。管住了自己的心,就意味着管住了世间万象,因为我们的心才是根本,世间万象只是心的显现。所以要想环境美,首先要保持心灵美。如果忽略了自己的内心,总是把力量放在外在环境上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谁是环境?你是环境,我是环境,他是环境,离开了你我他,环境就不存在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心看住了,把自己的内心世界管好了,外面的世界自然清净、和谐、美好了,根本不需要我们再去管理外面的环境。保护地球,保护自然,不如先看好管好自己的内心,内心看管好了,你就把地球保护好了。
这个世间离开了你我他是不存在的,环境离开了你我他也不存在,万事万物离开了你我他都不存在。而在你我他三者之中,谁又是主要角色呢?我,也就是自己才是主要角色,“我”才是第一因素。所以佛教有一个观点,就是管好自己的身口意,不要给别人造业障的机会。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对方造业障、犯错误,跟我们没有看管好自己的言行举止是有绝对关系的。比如我炫耀自己有钱,引起别人的贪心,使他产生了偷盗的行为。谁是第一因素?我的行为是第一因素,我给了别人一个偷盗犯错误的机会。以此类推,世间的很多错误都是这样缘起的,根源都在自己。
我们的心清净,世间万法就清净;我们的心不乱,世间万法就不乱。万物是由心主宰,离开了心,一切都没有生命力。佛教的戒律和社会上的法律,它们的功用是一样的,无非都是让我们看住自己的心,管好自己的身口意。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几乎没有了时空的差别,人坐在房间里,打开电脑,世间万象就扑面而来。越是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越应该看好自己的心,不能让它乱,要给它一个清晰的定位,让它守在自己的本位上。什么叫守本位?面对眼前的万事万物不用我执去分析、判断、评价,就意味着你的心守在本位上了。一分析,一判断,一评价,你的心就脱离本位了,一离开本位,它就动荡不安了。
当你的心清净了,生活中出现的任何现象你都能接受。就是遇到逆境,你也会以一颗欢喜的心去接受它、面对它。无论外在的万象有多少种,它们都是由一心所现。世间万象并没有固定的属性,但是你一分别,比如给它附加上一个概念、一种文化,它就归属于某一类,就有了属性了。
一个人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的心就会不安。比如现在的人都在忙忙碌碌地赚钱,难道你的生活真的缺钱吗?不,是你的心缺钱。否则为什么有了钱,你还在忙,还会觉得空虚呢?是你忽略了心的存在,没有在本位上下功夫。所以你有了钱,有了房子,有了车子,有了爱人,有了名气和地位,还是烦恼,还是看世间万象不顺眼。所有的问题都在你的心上,你应该在你的心上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在外在的现象上去解决问题。
过去我们没有闻到佛法,不知道为自己的心灵努力地做事,都是为自己的欲望而忙碌奔波。殊不知为欲望付出越多,你的烦恼就越多,你离道就越远,你的心就越混乱。每个人的心乱了,就意味着社会乱了。所以我们应该在心上下功夫,为自己的心多做一些事情,一些安心的事情。
开悟的人都知道,人生的幸福跟你有多少钱、做多大的官、有多大的名声、有多高的地位,没有绝对的关系。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多少钱,也没有什么地位,却过得很好、很幸福。那是因为他们天天都在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和自己的内心沟通,和自己的内心和谐地相处。
其实人与人之间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用语言沟通,如果两个人的心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不需要语言了,一见面,眼神一碰,就已经沟通好了。语言是向外的,说得越多,离心越远。我们可以换一种沟通方式——不用语言沟通,两个人见面之后,相互微笑地看对方的眼睛。一般你向他微笑,他也会向你微笑,这时候就不需要再用语言沟通了,你们的心灵已经沟通了。
各种宗教徒在做祈祷的时候,都是面向他们信仰的神跪拜合十或者摆一个姿势,闭上眼睛,默默地在心里祷告。没有祷告的时候,也是用崇敬的爱的眼神与神沟通、与神交流。既然我们可以与神这样沟通交流,为什么不可以与人这样沟通交流呢?
佛是人修成的,佛是一个觉悟的人。按基督教的说法,人是上帝的复制品,上帝按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怎么不可以说人也是上帝呢?既然人是神的作品,人可以成佛、成神,我们也可以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神的作品、佛的作品。所以古人敬畏天地万物是非常有道理的。
万事万物都是我们心灵世界的投影,比如你非常爱你的爱人,你想对你的爱人表达你的爱,你就买一枚戒指送给她,这个戒指就载着你的心,传达了你的爱。如果我们对待万事万物也像对待和尊重自己至亲至爱的人一样,对待身处的环境也像尊重每一个人的心一样,我们生活的环境自然就和谐了、清净了、美好了。可是环境不好,我们总是去批评别人,指责别人,要求别人,而忘了“我”才是万事万物的第一因素,应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从自身做起。
佛法能流传到今天,靠的是学佛,而不是佛学、佛教。所谓的学佛,究竟是学佛的什么呢?就是学佛的慈悲心,学佛的责任心,学佛的奉献精神,学佛的包容境界。在佛的世界里,没有什么不可以存在,没有是与非,对与错,好与坏。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佛已经上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来看世间万象,是用空心来看世间万象。如果我们也带着空心来看世间万象,会发现它们的存在都是合理的。
但是,我们恰恰是带着我执来看世间万象,赋予世间万事万物各种信息,并美其名曰文化。其实这是一种破坏。我们与人交往也是如此,觉得这个人这个不好,那个人那个不好,其实那是因为你带着我执在与人交往。如果你去掉我执与任何一个人交流交往,你会发现他就是佛。
一个人越接近心灵的世界,越喜欢自然的东西。因为他的我执越来越少了,境界提升了,不喜欢看人为造作的东西了。当一个人越往内心深处走的时候,他外在的表现形式反而越简单,因为心本来就是简单的。只有头脑才复杂,凡事用头脑来做,都会越做越复杂,凡事用心来做,就会越做越简单。你越简单,就越接近道,越接近自然。只有自然,只有道,才是和谐的,圆满的,持久的。
世间有句话叫“越抹越黑”。为什么会越抹越黑呢?用什么抹呢?用头脑来抹。头脑越解释,越使事情复杂化。因此遇到事情你不用解释,只要把心静下来,让对方走进你的内心世界,一切自然就清楚明了。过多的解释辩护意味着你关闭了内心,你要学会敞开心扉。
当一个人过了四十岁,眼睛还在往外看,没有学会往内看,你的人生已经偏离道了。只有回到自己的内心,你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否则你就是一个四分五裂的人,一个支离破碎的人,因为你的心都留在外面,散落在四面八方了。只有把心从四面八方收回来,归本位了,你才完整,你才轻松自在。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灵魂,谁也不需要谁来管,要学会自己管好自己。做父母的把孩子管得越多,孩子越不能健康地成长。很多孩子在成长的阶段不具备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没有管他,只是稍微做了一下引导,他反而成长得很健康。如果你认为你的孩子有问题,那么问题首先是出在你身上,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第一个作品就是自己的孩子。如果你的心真的在本位上,你蕴育、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非常优秀、非常完美的。
现在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越是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越应该回归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当我们回归了内心,外面的世界才会越来越清净,越来越详和。所以,要想身处一个美好的世界,首先回归你的内心,从你的心开始,把自己先管好。
问:我们念的阿弥陀佛,他的本性跟念佛机里的阿弥陀佛的本性有区别吗?
师:没有区别。念佛机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媒介,把念佛人的心声表达了出来。现在的新媒体是数据传递,信息不会丢失,你投入了多少情感,你的声音有多大分贝,对方都能完全感受到。
刚才我讲到你给你的爱人买了枚戒指,这枚戒指就把你的爱传递出去了,而我现在念一句阿弥陀佛,念一段经文,用录音机把它录下来,通过这些载体我也把我的心传递给了你们。你们听我念佛诵经的声音,就完全可以感受到我的心。所以听念佛机、播经机播放的佛号、经文是一样有加持力的。当你面对念佛机、播经机的时候,千万不要想着它是一个机器,而要想着它就是一个人、一尊佛。
其实我们修学佛法,念什么咒语、经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以什么心在念。也就是说你的动机、出发点是什么。你用不同的心态念同一个咒语,结果是不同的。比如我想发财,我念大悲咒一百天,可能我的生意就好转了;我想身体健康,我也念大悲咒,结果念上一百天,我的身体也健康了;我想和家人搞好关系,我也念大悲咒,念了一百天,我和家人的关系真的好了。你看,咒语是一样的,但是带着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动机念,结果是不一样的。
杯子里装着水,我喝着解渴,是杯子解渴呢,还是水解渴?当然是水解渴。但是没有杯子,水到不了我嘴里。咒语经文就如同杯子,解渴的不是咒语经文,而是你的专注力、你的清净心、你的初发心。
问:师父,为了修行放弃工作,对吗?
师:有的人为了修行,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甚至牺牲了很多,放弃了工作,放弃了家庭,放弃了美好的一切。其实这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他没有悟道。如果他悟道了,他就会知道,对于修行你什么都不需要放弃,工作不需要放弃,家庭不需要放弃,什么都不需要放弃,这一切本身就是道。你没有开悟,认为这不是道,所以才放弃。
问:我们的心本来是完美无瑕的,为什么在我们的行为上却体现出很多低级趣味的东西呢?
师:学佛的人都知道,我们的心是具足万法的,是清净不染的,是与佛同一体的,可是为什么在我们的行为上却做得不像佛呢?因为作为世间人,你没有立志,作为学佛的人、想成圣的人,你没有发心。立志和发心实际上是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都是把我们的心放到一个高度。当你在这个高度上为人处事时,你是不是就脱离了低级趣味?如果你把你的心放到一个很低的地方,放到凡夫位上,你怎么改造自己都没有用,都脱离不了低级趣味。
所以做人要立志,学佛要发心,当你立了志,发了心,你的人生就有了奋斗目标,你临终时就不会迷失方向。所谓的修行,所谓的勤修戒定慧,只需要把你的心放在佛的层次,你所想所做的一切都在这个高度,你自然就与佛相应了。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在这个层次,你都是以这个水准来看待世间万物,你自然就脱俗了,你身上自然就散发出圣人的品质。否则,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与人相应,甚至与三恶道相应。
问:大师您好,如何区分心和脑?
师:过去人们把人分为身和心两部分,近年来社会上的人已经谈到了灵的层次,把人分成了身、心、灵三个层次——从身到心,从心到灵。这说明我们的社会进步了,人类的意识与振动频率提升了。所以下一个时代的文化就不是身体的文化,也不是心的文化,而是灵性的文化了,灵性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我们通常说的心都是指头脑的妄心,都是胡思乱想。怎么才能不用头脑,不让头脑胡思乱想呢?方法很简单,你不需要刻意而为,不要用我执来看待事物,不要赋予事物任何概念、信息或者所谓的文化内涵,你就看它的实质、它的本来面目,你会发现它很美,它与我们的灵是同一体的,它就是我们的灵魂映射出来的东西。
当你犹豫不决、瞻前顾后的时候,肯定是你的头脑在起作用。凡是你的第一个念头里出现的东西,一定是从你的自性里出来的东西。所以每一个宗教都主张放空头脑,不加分别,只要用心默默地想着你所信仰的神,让神来清洗你的心。因此,只要学会把头脑空掉,你就是用你的灵魂在做事。
有佛法就有办法,有佛法就有希望。佛法是圆融的,佛法是无碍的。如果你用头脑做事,就会越做越狭隘,甚至走向极端,步入死亡。佛法不是头脑之作,而是灵魂的作品。
无论是人生的道路,还是成功的道路,都是弯曲的,没有笔直的。所以我们要学会走弯路,这才是成功之路。直路是绝路,是死路,是断路。
问:佛教为什么不像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那样普及得更广,信的人更多呢?
师:这个问题非常现实。佛教既然是世界性的宗教,为什么不像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那样普及得更广呢?请看东南亚的几个国家:缅甸、泰国、斯里兰卡、老挝、柬埔寨、越南,他们的佛教可以说已经深入千家万户,大家对出家都很理解,都知道出家人是干什么的,知道佛教的来龙去脉、佛教的教义。
但是在中国,佛教并没有走进千家万户,远远赶不上基督教和天主教。这种现状与我们的国情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中国人的骨子里、灵魂里,其实都有信仰,都信奉儒释道,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和价值观,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和技巧,无不渗透着儒释道文化的精神。
的确,最近几年,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传播空间是比佛教大了一点,但是在这里我可以很自信、很肯定地告诉大家,中国这片土壤永远只适合儒释道文化的生长和弘扬,外来的宗教、文化都是给我们的传统文化作基础、作陪嫁的。再过五年、十年,你们都可以看到,我的观点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