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行法师开示:什么是佛菩萨的道德底线
古人说:心静自然凉。心静自然凉是一种功夫,不是理论。真的做到了心静,脉搏跳动会比平常人慢三分之一。比如,平常人一般一分钟跳60下,他可能跳40下。如果我们紧张了,急躁了,超负荷了,脉跳就比平时要快,70下、80下都有可能。
这段时间是南方的梅雨季节,雨水特别多,湿气重,我们要从饮食上去解决,多喝薏米和白扁豆熬的汤。芒果、香蕉最好不要吃,因为芒果和香蕉特别容易让脾胃生湿。尤其是北方来的人,都耐不了南方的湿热。人的身体在一个地方适应以后,就很难再接受第二个环境。但是作为一个修行人,随时随地都应该接受新的挑战,能适应任何一个环境。环境不会因为我们能接受或不能接受而改变,只有我们自己去接受环境,适应环境。一个人是否解脱正是体现在这一点上,如果你有修行或者解脱了,为什么你对环境的要求还是那么苛刻呢?一个人的内心越自我,对外在环境的要求就越多。
身为一个学佛的人,一生当中都不能脱离四弘誓愿,都应该践行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指的就是四件事:度众生,断烦恼,学法门,求佛道。上求佛道是你的一个目标、一个愿望,但是你不能丢掉众生,不能不回报社会。之所以你今天或者将来能安心地上求佛道,那一定是因为很多人帮助了你,给你提供了方便。你个人的成就是需要很多人为你付出的,没有众生为你付出,你想上求佛道是不可能的。
人是不能独立生存,也不能独立发展的。即便是独觉佛也要仰赖众生的支持,否则他也成不了独觉佛。虽然独觉佛活着的时候没有出去弘法、利益众生,但是在走的时候,他往往会以另一种形式普度众生。比如留下金刚不坏之身,或者显一下神通,证明佛法的真实不虚。同时也证明他平时是在用功的,并不像大家所说的那样放逸,或者没有信仰。虽然平时他的思想行为比较怪异,但他是为了破众生的我执。比如有的众生认为吃肉不能成佛,他就偏偏在他面前吃肉,看看吃肉是不是真的不能成佛。作为一个大修行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破众生的我执,为了恒顺众生、教化众生。
世间人的道德底线是责任心,出世间佛菩萨的道德底线是慈悲心。那么,身为一个佛子,你在为三宝做事的时候,要体现出的道德底线是责任心;而你在修证自我的时候,怎么证明你修得好呢?怎么证明你在报四恩呢?用慈悲心来证明,在你的行为上应该体现出慈悲喜舍的精神。
一个人在红尘中,每时每刻都不能忘掉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比如你回到家里,在父母面前,你是儿女,你就要无条件地孝敬;在弟弟妹妹面前,你是哥哥是姐姐,你就要保护他们、爱护他们;在哥哥姐姐面前,你是弟弟是妹妹,你就要听从他们的教诲;在单位,你是一个员工,你就要听从老板的安排,要为单位创造效益、创造价值。
而身为一个修行人,吃了佛门这碗饭,就时刻不能忘记报三宝的恩。外面的佛像、经书、圣贤僧,叫做外三宝,我们要对外三宝负责,要报他们的恩。我们还有个自性三宝,你内在的自性就具备了佛法僧,你也是佛,也是法,也是僧,只不过你现在还没有完全成佛,只是自性佛,还不是果地上的佛。所以自性也是三宝,你既要对内在的三宝负责,也要对外在的三宝负责。
佛门里讲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因缘和合,如果因缘不具足,只是一厢情愿,那就可能是在造新业。如果众因缘都满足了你,可能你就是在了前缘、消旧业。人遇到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取舍,凡夫的取舍首先是对我有没有利益,而圣人的取舍恰恰相反,圣人的取舍是无我的,一切都不是从自我的需求出发,他已经没有我了,所以不会以自我为中心来取舍。凡夫是有自我有私心的,所谓的取舍都是建立在自己需不需要、喜不喜欢、爱不爱好的基础上,所以凡夫的取舍是以自私自利为根本。
其实圣人和凡夫的区别就是境界上的区别。圣人之所以解脱,是因为他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而凡夫是有我执的,当然没有办法解脱。所以凡夫所做的一切是被背后的我执推动着:我需要,我喜欢,我想要……然后就去取。圣人不会这样想,圣人首先考虑众生需不需要,社会需不需要,国家需不需要,乃至这个团体需不需要,只要需要,他就去做。所以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就有一个“恒顺众生”。恒顺众生不是凡夫能做到的,只有菩萨才能恒顺众生。所以成菩萨就是你修行的方向,就是你修行的指南针。作为一个佛弟子,乃至一个世间人,只要你把十大愿王都做到了,你就是一个成就的人。
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时间选择对了,空间选择对了,对象选择对了。对象,指的是人和事。反之,时间选择错了,地点选择错了,对象选择错了,你就不会成就。在选择时间、空间、对象之前,成功的人会做一个深度的自我剖析:我的身份是什么?我究竟爱好什么?我有什么优势,具备了哪些条件?我适合干什么?我真的需要这个吗?或者我不需要这个吗?
做事情的时候,选择大于努力。选择不容易,但是认识自我更不容易。一个真正认识自我的人在选择的时候就容易了,你不认识自己,你选择的对象肯定是错的。其实无论圣人还是凡夫,都有自己的因缘。就算过去的那些佛菩萨、祖师,在教化众生的时候,也是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也是受区域限制的,并不是跟每一个地方的缘分都很深。因为佛菩萨在因地发心的时候,还是有我执的,带着我执发心就有分别心,当他在果地上成就的时候,跟众生的缘分就有深浅之分了。
修行的次第就是信解行证,你光信不解,单凭一个信字能往生西方吗?我有时候也会说单凭一个信字能往生西方,但那要看针对什么人。比如农村的阿公阿婆对某个宗教某尊神非常虔诚,但是他没有解的能力,证的机会更没有,对于这种五六十岁、七八十岁的老公公老太太,我能跟他们讲什么呢?我只好说,你就天天念阿弥陀佛吧,念多了就能往生了。如果是一个三十岁的年轻人,我肯定不会这么告诉他,我会说:信解行证四步骤,缺一不可。针对年轻人,你必须告诉他祖师们讲的见地、修证和行愿。
有些专家学者所解的比那些有一定修行的人解的还要好,那他是不是开悟成佛了?没有。因为他只有解,没有信,没有行。他把佛法当作一种知识、一种哲学思想来研究。他信的是法,不信僧,也不信佛。
而我们作为僧人不仅要做到信,还要解,还要行,最后证才会属于你。这个信不仅要信佛信法,还要信僧。因为佛法僧,名虽有三,实则为一,他们是分不开的。如果你说,我只信佛,或者我只信法,或者我只信僧,这叫做断见,也叫作邪见。有些法师告诉你什么都不要信,佛也不要信,法也不要信,只要信他这个僧就可以了。结果你不信佛不信法,只信他这一个僧,其他的僧人僧宝都不信。其实信僧是信天下所有的僧宝。比如,你皈依万行,万行只是僧宝的一个代表,你皈依一个和尚,就代表你皈依天下所有的僧宝了,见到所有的僧宝,你都要称他们为师父。
真正的信仰是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对三宝全信,才叫正信。你不能择其一择其二,佛法僧是一体的,分不开的,三宝缺了一宝都是无法延续的。当初释迦牟尼佛创立了僧团,于是就有了佛法僧三宝,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因为佛是大智慧的人,他深知没有僧宝就没有佛宝和法宝。之所以今天我们能听闻到佛和法,是因为有僧宝的存在。
既然你是一个僧宝,你就应该知道僧宝应该做什么。作为一个居士,你也应该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有些事情不该做的你去做了,就会损你的福报,损你的阳寿。而在你责任范围内的事情,你一定要把它做好,甚至于不惜生命也要把它做好。
一个有信仰的人,肯定能为自己的信仰而活,为自己的信仰而死。你能为你的信仰而死而活,你的信仰就会回馈你。反之,你不能为你的信仰去死去活,你的信仰也不会回报你。试问在座的大家,你为你的信仰、理想付出了多少?或者说为你的愿望、爱好付出了多少?你不能为你的愿望、爱好付出,你的愿望、爱好怎么会回报你呢?怎么会满你的愿呢?
比如一个凡夫俗子要享受爱情,你就必须为你的爱情去流泪,去流血,去奉献;你想发财,你也要去付出,付出你的时间,付出你的精力,付出你的才华,付出你的尊严。你想开悟想成佛,你能不能为你的开悟成佛付出脸面呢?(众答:能)那好,我考验考验你:在大庭广众之下,我把你臭骂一顿,我肯定是无理取闹没有道理的,你吃不吃得消啊?这就是考你功夫的时候了。
其实每一个领域成就的人,都为自己的理想或者说欲望付出了常人所不能付出的代价。世间的成就要想得到一分,要付出十分,甚至一百分,只有出世间的成就,你付出一分就能得到十分。也就是说你为三宝做事,为你的信仰做事,你付出一分就能得到十分。红尘有红尘的道路,出世间有出世间的道路,虽然它们都是道路,但各有各的潜规则。出世间的道路是越走越宽、越走越广、越走越高、越走越亮,世间的道路往往是越走越窄、越走越小、越走越低、越走越暗。
世间的道路是谁给我们设计的?是凡夫俗子给我们设计的。出世间的道路是谁给我们设计的?是佛菩萨给我们设计的。佛菩萨给我们设计的,还会有错吗?还会走不通吗?还会没有未来吗?还会有痛苦有烦恼吗?(众鼓掌)有些出家人、修行人有痛苦有烦恼,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按佛菩萨设计的道路去走。我也曾经有过痛苦,有过烦恼,但是我坚信佛菩萨设计的道路不会错,结果一定是常乐我净。所以我度过了那个痛苦期和烦恼期,最终领悟了常乐我净。
如果你穿着僧衣,走的还是凡夫的路,想的还是凡夫的事,做的还是凡夫的计划,你就会有痛苦,有烦恼。这里的痛苦烦恼,指的不是一种肤浅的痛苦烦恼,而是一种很深沉的痛苦烦恼。
我16岁出家三个月,父母把我找回去;17岁出家一个月,父母又把我找回去;18岁出家彻底成功——从北方到南方的厦门南普陀寺。在出家的前两年时间里,由于对佛法的不了解,我只是迷迷糊糊的,觉得寺院的环境好,我很喜欢,出家人的理念我也很喜欢。到了20岁,我似乎开了一点窍,觉得佛法就应该拿生命去追求的。想清楚这点之后,虽然我还不知道如何弘扬佛法,但是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大的深沉的烦恼和痛苦了,就算有,也是肤浅的,刹那间就过去了。因为我的心不可能再放在世间的某某事、某某人、某某地方了,我已经娶了观音菩萨,嫁给了释迦牟尼佛,我的心已经有所属,别的人和事已经进不来了。尽管有好吃的、好听的、好看的,我也会停下脚步,看一眼,瞟一眼,沿途风光也会欣赏两分钟,但发现不对,很快就过去了。
所以人家问我,你当和尚有没有后悔过、有没有动摇过?我说我不知道什么叫做后悔,什么叫做动摇。人家问,当和尚痛不痛苦?是不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说,也没有痛苦,也没有努力,我觉得很自然就走到了今天。我觉得我穿着这身衣服很轻松,吃这碗饭也很轻松。但是自从东华寺建好之后,我发现度化众生的压力好大!本来我是一个很轻松的人,结果现在手里托着很多众生,发现这个工作不好做。
人是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正是因为我们有这个种子,所以在果地上才会有大慈大悲。如果你在因地上没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你在果地上就不会有大慈大悲。你们千万不要认为因地上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是十恶不赦的,这是邪知邪见,是断见。就相当于一粒松子,佛透过这粒松子就看到了未来的参天大树,而在一个凡夫的眼里,它就只是一粒松子。你之所以认为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是十恶不赦,那是因为你是凡夫,你看不到因它而生的大慈大悲。
菩萨重返三界不就是因为一个情、一个悲吗?当然,他这个情和悲不是他自己需要,完全是众生需要。就正如今天的万行,为什么我还要建寺呢?我的寺院已经建成了,东华寺建到今天,规模已经够了,我还需要建寺吗?为什么我还鼓励徒弟建寺呢?是众生需要,我才让他们出去开山建寺。我也不需要讲经说法,但是看到众生来到东华寺,那么饥渴,我还是讲了。因为我时刻没敢忘记自己的身份是一个三宝弟子,是一个僧宝。僧宝就要做四件事: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践行四弘誓愿就必须讲经说法、建寺安僧。离开了讲经说法、建寺安僧,试问大家如何践行四弘誓愿呢?
作为一个僧宝,三宝就是你的家务事,就是你的分内事。你不做你的家务事,不做你的分内事,你指望谁呢?你指望红尘中的人?红尘中的人是要娶妻生子、升官发财的,人家有人家的份内事。和尚的份内事就是建寺安僧、弘法利生。我20岁的时候就说我要当一辈子的和尚,而且要当一个样板和尚。我已经娶了观音菩萨,嫁给了释迦牟尼佛,我已经和他们同一体了,佛法就是我的命根子,弘法利生就是我的事业,也是我的家务事。
所以这么多年来,我无数次地告诉自己:你不需要读书,但众生需要读书;你不需要建寺,但众生需要寺院;你不需要讲法,但众生需要闻法。所以我还在不停地读书,不停地建寺,不停地讲法。我每个月两次的讲法是雷打不动的,每个月七天禅修班也是雷打不动的。你们在座的法师,七天禅修班你们可能去一次、二次,但是七天我就去七次。
其实我这种个性是适合呆在山里做个独觉佛,不见人,也不做事的。但是我天生又有一种责任感,比如看到佛门里的怪现象,我总是想,你们不做样板,我来做样板;我改变不了你们,我改变自己,我把自己改变好了,我就像一盏明灯一样,走到哪里,就照亮到哪里。我改变你需要花十分精力,但我只要用十分之一的精力可能就能改变我自己。所以如果你真的是一个学佛的人,就先从改变自我做起,把自己做好了,就能影响身边的两个人、三个人、五个人……所以过去的祖师们说你闻到了真理,只要度三个人,来世你的功德福报就非常大;如果你度了四十九个人,你就不会堕三恶道。我是比较认同这句话的。
我刚才讲,世界是由你我他组成的,环境也是由你我他组成的,抛开了你我他,既没有环境,也没有世界。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认识到一切都是因我而起,一切都要从我做起,我们就不需要去改变别人,只需要改变自己,把自己做好就行了。但是,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用心去改变自己,总想改变别人,结果别人没有变好,自己也变坏了,就像一个好地瓜跟坏地瓜放在一起也跟着烂了一样,所以环境也越来越差了。一个改造好了的人走到哪里,就把好的品质、素质、信息、磁场带到哪里,一个影响二个,二个影响三个,三个影响四个、五个、十个……整个娑婆世界就改变了。
做功德其实很简单,只要管好自己的身口意就行了。身边的人做不好,就是你做不好,如果你做好了,像一盏明灯一样,身边的人就不好意思做不好了。你的心不安分,不愿意改变自己,那说明你的心还没有往道上会。如何证明你的心是往道上会呢?看你的行为。你讲得再好,只能说明你解的功夫到了。所以我说大悲、大智、大愿全部是一句空话,只有大行才是实在话。四大菩萨如果没有大行,大悲、大智、大愿就不存在。同样,生为一个僧宝,生为一个佛弟子,你缺少了大行,前面的信和解还有意义吗?大悲、大智、大愿,若没有大行,又如何落实呢?
修行就要破掉自己的尊严,所谓的尊严就是我执,如果你真的想维护你的我执、你的尊严,是要拿业绩来说话的。我的口头语是:以业绩论英雄。英雄不是你自己封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了佛的功能,功是功德,能是能力,只是你不去做。如果你做上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你完全可以把佛的能力历练出来,把佛的功德体现出来。一件事能做上三十年,你所想的都能实现,都会展现出来。
所以我说为佛菩萨、为三宝做事,是付出一倍,就能得到十倍、百倍,这就是佛菩萨的慈悲心所在。而你在红尘中付出十倍可能只能得到一倍,甚至可能还要打水漂。因为红尘是烦恼的、不究竟的。只有你的心超越了烦恼,达到了究竟圆满,才不会被红尘中有形无形的一切转动你的六根。在你没有超越之前,你的六根一定是被红尘中有形无形的一切牵着走的。只有当你的心有所属、有所定了,你看红尘中的万事万象才是虚幻不实的。
超越因果,怎么超?你想超越红尘中的恶习,就把你的心放在三界之外;你想超越自我的恶习,也把心投放到三界之外。如果你的心还在红尘中,还在七情六欲里,你就无法超越它。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你弘法一年就相当过去的和尚弘法一辈子。如果你想弘法,三年足够了。三年,你的舞台打开就打开了,打不开你也就认命了,说明老天不用你,佛菩萨不用你,你没有这个使命。
为什么现在的确有人十年还打不开局面呢?因为前期准备工作没有做好,他把做前期工作的时间浪费掉了,用来喝茶聊天、游山玩水了。其实一个人能成功,靠的多半都是童子功,这个童子功指的是比别人多付出十倍、百倍的时间和努力。我过去闭关每天十五六个小时打坐,从2000年出关开始建寺,就再也没有每天十五六个小时可以打坐了,但基本上都保持五个小时。有时候没什么应酬了,我把门一关,腿一盘,腰杆子一挺,猛吸猛呼几口气,一坐半天不动,又进入状态了,一个礼拜下来,又回复到了过去的状态。凭什么?就是凭我过去的童子功。
小时候,算命看相的说我将来要吃百家饭。我妈说,唉哟,是不是儿子将来要讨饭啊?乞丐就是吃百家饭的嘛。没想到现在真的吃百家饭,和尚吃十方,受十方供养,不就是吃百家饭嘛!所以比丘有一个意思:上乞诸佛菩萨的智慧滋养自己的慧命,下乞广大信徒的饮食滋养自己的色身,有上乞下乞的意思。其实如果我们真的肯弯下腰,放下我执,做一个上乞下乞的乞丐,也是一个优秀的僧宝。但是我们做不到的,面子放不下,不敢向诸佛菩萨、向明师乞智慧,不敢在众生面前打开自己的心,向他们请教,请他们指点自己。其实今天的众生就是未来的佛菩萨,你和今天的众生结好了善缘,就意味着你和未来的佛菩萨结好了善缘。
每一个人既是因地上的凡夫,也是果地上的佛菩萨,所以古人说有外三宝和内三宝。如果你对外三宝都不尊重,那么你对自己的自性三宝也不会负责任。这句话怎么理解?你能对外面的事情负责任,你肯定也能对你的起心动念负责任。一个能为自己的起心动念负责任的人,一定能对外面的工作、对外面的人事物负责任。也就是说你的内心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到哪儿都会负责任;你的内心是一个浪漫的人,到哪儿都浪漫;你的内心是一个吝啬的人,到哪儿都吝啬;内心是一个好色的人,在中国好色,到外国也好色,到哪儿都好色;内心是一个贪财的人,在中国贪财,到外国也贪财……你的心是无所不能的,就看你愿不愿意把你的心和你的理想融为一体。
一个人要主动驾驭自己的心,把它放到你的理想、你的信仰那里去,否则你的心就会被魔鬼抓走。什么是魔鬼?我执、贪嗔痴慢疑、财色名食睡。二十岁的时候,我就自动把我的心交给了观音菩萨,虽然一路走过来,我也有驻足欣赏财色名食睡的时候,但是很快我就能警觉,很快就能清醒。
一个人的信仰是真的很难建立起来的,一个真正把信仰建立起来的人,他已经解脱一半了。即便不是一个圣人,也已经是一个贤人了。贤人是在修行途中已经入道了,圣人是已经到达目的地了。所谓圣贤僧,为什么把僧人分成圣僧和贤僧呢?圣僧是在果地上,贤僧是发了愿,但还没有到达果地,还在努力。正如我今天一样,我二十岁的时候,把我的心放在了一百层大楼上,但是今天我的身口意还没有达到一百层大楼,我还在往一百层大楼努力,相信有一天,我的身口意能与我的灵魂合二为一,停留在一百层大楼上。所以我还愿意继续努力一辈子。
我们学佛以后,就应该有佛的思想、佛的境界、佛的行为,不能再有人的思想、人的境界、人的行为了,否则我们就不是一个学佛的人,不是一个佛弟子。从皈依的那一刻,剃头的那一刻开始,你就改头换面,抛弃你过去的姓氏,抛弃你过去的装扮,从头到脚、里里外外全部换了一个人。你的心被佛心取代了,你的思想被佛的思想取代了,昨天的你已经死了,今天的你已经脱胎换骨了。
所以我从来不告诉别人,我俗家姓什么叫什么,回忆过去就等于活在过去,把我的心放在过去。人家问我未来有什么计划,我说我的心很珍贵,不愿意放在未来,我的心是放在当下的,当下我都把握不好,我还能把握过去的事吗?我还能把握未来的事吗?一个人真的把当下把握好了,当下很快就变成了过去,这就意味你的过去没有虚度,明天一来就变成了当下,明天你也把握好了。所谓的未来,没有来的都是不存在的。只有这样想,你的人生才不会错位,你才能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