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行法师开示:管理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东华禅寺 2019-06-26


世间万物都可以拿来做我们人生成长的工具。工具本身并没有任何属性,你赋于它什么属性,它就是什么属性。工具可以用来结善缘,也可以用来结恶缘。比如金钱,你用善心来使用它,它就会带来善果;你用恶心来使用它,它就会带来恶果。所以关键在于“操纵者”的境界,境界高,操作工具的结果自然就高。一个有信仰的人如果有了金钱和权力,就会去做对社会、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他们会把金钱和权力这两个工具发挥得很好,创造出强大的正能量。而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有了金钱和权力,只会挥霍和滥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甚至做失去理智、违背道德和伦理的事情。

现在的年青人常抱怨环境不好,谁是环境呢?你我他就是环境,抛开了你我他,哪里还有环境呢?一切事情都是因人而起,同样,一切事情也是因人而灭,有了人,才有了世间的万事万物。如果万事万物不好,那是因为人不好,人才是万事万物的第一主宰,是人在驾驭万事万物,而不是万事万物在驾驭人。如果你悟到了根本,就会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当一个修行人明白应该从自身查找问题下功夫之后,就不会再抱怨环境了。我们每个人碰到的环境、因缘,都是我们自己内心招感来的。我们都听说过身边的人被骗,或者被骗了感情,或者被骗了金钱,被骗这两样东西的最多。为什么会被骗呢?因为他们自己内心发出了这样的信息。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招感来的。如果你的内心没有贪求,骗子是骗不了你的。就像钓鱼,如果鱼钩上没有诱饵,或者放的诱饵不是鱼喜欢吃的东西,鱼就不会上钩。但钓鱼的人很狡猾,在鱼钩上放上鱼喜欢吃的诱饵,鱼就上钩了。

在红尘里,人多多少少都会贪,不是贪这个就是贪那个。出家人、修行人不贪官、不贪财,但贪成佛,不是一样吗?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呢?都是贪。有的人说他不想升官、不想发财、也不想成佛,只贪图清净、自由,谁都不管他,他想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这还是贪,是不是?有的人有洁癖,他的东西谁都不能碰,这也是一种贪。人或多或少都会贪。但是,只要你带着正念,带着觉知,贪念就会适可而止,不会无止境地漫延。

我经常跟东华寺的和尚说:我们出家人不是没有喜怒哀乐,也不是没有七情六欲。如果我没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你们会跟我做朋友,和我聊天吗?假如我没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像块木头、石头,你们还会把心里话和碰到的疑问跟我说,让我解答吗?正因为我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你们说什么我才能感同身受,才能理解和体会。你不理解对方,就无法体谅对方。你不体谅对方,就无法与对方融为一体。

佛家讲“喜而不狂,怒而不嗔,哀而不伤,乐而不纵”。一个修行人,他会愤怒,但他不会记恨人;他会感叹,但他不会很揪心、伤心;他也有高兴、快乐的时候,吃到好吃的东西,也想多吃一口,看到好看的东西,也想多看一眼,但是他不会纵欲。因为他掌握了轻重缓急,懂得适可而止。为什么他能掌握轻重缓急呢?因为他时刻带着正念和觉知。在生活中,他经历了许多喜怒哀乐,已经把内在的正念和觉知训练出来了。

一个很强的操盘手不是天生的,而是经历了九磨十难依然没有放弃、没有倒下而炼就的。凡是在世间成就了一番事业,能在行业里立于不败之地的人,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经历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挫折与磨难,承受了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压力,没有人天生就卓越。每一个行业的从业者都是成千上万,所以你要比别人付出得多,思考得多,跑得快得多,才能胜出。如果你在这个行业里只想混碗饭吃,那又另当别论。当然,做大事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能碰到,这与我们无量劫以来的发心,前世种的因是有关系的。但是,不管我们这一世是以什么身份出现在社会上,只要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是在行菩萨道。

有人说,和尚不也是一种职业吗?我不仅不反对这个观点,而且还很喜闻乐见。凡是职业就有职业道德,就有职业游戏规则。一个职业可以做到最高境界,也可以做到最低。菩萨不只限于出家人,那些成功的大企业家、科学家、医学家都是大菩萨再来,只是这一世他们现的不是出家相,而是居士身、白衣身。

 企业家对社会的贡献并不次于传教士,尤其是做企业做得好的企业家。假设你手下有一百个员工,一个员工就代表了一个家庭,一个员工月赚三千、五千、一万,就可以养活一个家庭,这也就意味着你养活了一百个家庭。所以当老板的把工厂管理好,把企业做好,就是在为国家分忧,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并不是只有做某些大事才算为社会作贡献,许多件小事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大事。好多人认为当国家主席才是做大事,当国家主席固然是在做大事,但是扫马路的人也是在做大事,如果所有的人都想去当国家主席,不愿意扫马路,会是什么结果呢?

工作不分高低贵贱。由于不同的因缘和愿力,我们这一生才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做不同的事情。佛教说“菩萨遍一切处”,每一个地方都有菩萨,每一个行业都有菩萨,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菩萨,比如搞科研的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他们就是菩萨。社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的每一个角色我们都需要,都离不开。

 有时候我跟身边的朋友开玩笑,说我来世不当和尚,要当企业家做生意。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建寺十几年,把我给建伤了、建怕了。来世我做个企业家、全国首富,别人建寺只要找到我,我就把他的寺庙给包了,因为我知道化缘的艰辛。并不是只有当和尚才能做功德、作贡献,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奉献所有的力量,就是在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做功德、作贡献。经商是通过商业途径为社会作贡献;搞科研是通过科研成果为社会作贡献;当和尚是通过传播佛法,提升人的道德修养、灵性层次为社会作贡献……每个行业能在历史长河里留下来不被淘汰,就说明社会需要它。哪怕是一些农村的封建迷信,只要能流传下来,就说明对人们的生活有帮助、对社会有帮助。好多事情当我们不明白的时候,会说它是迷信,当明白之后,会发现其实并不是迷信。

比如当清明节到了,有些年轻人会说:“祖先已经死了,骨头都烂了变成灰了,还祭祖干什么?这是迷信!”祭奠祖先是迷信吗?那是在培养孩子的孝心!每年清明节父母去祭祖时,一定要带上孩子,这是我们老家的风俗。祭奠祖先的时候,要供上几盘菜,还要端着酒杯给祖先倒酒,让孩子们给祖先磕头等等。这些传统教育是有意义的,父母就是通过这样的言传身教,将孝道一代一代传下去,只是我们没有往深层次去想,才会认为人死了做这些没有意义,是迷信。

新春第一天能到寺庙里来祈福、吃斋,说明你们的境界比一般人高。大家可以在寺庙里静一静心,礼一礼佛,调整一下心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在忙碌,可曾让自己的身心安静下来,坐下来清理一下自己的内心世界?不仅我们的房间要按时打扫,我们的内心也要按时打扫。如果不按时打扫,里面的垃圾多了,就会让你烦恼。烦恼如果不迅速排除,身体就要生病,思想就要出问题。所以在打扫外面的房间的时候,别忘了更要时时刻刻打扫心灵的房间。我们每天都要静坐、诵经,其实这就是在静心,清理、整合我们的内心。如果你的内心很清净、很整齐、有条不紊,工作的时候,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古人每个季节都会抽出一两天时间,把自己从繁琐的事情中抽离出来,静一静心。我们经常听到身边的人叫唤忙呀忙!大家见了面都说自己忙。如果听到一个人说他不忙,他很清闲,大家就会认为这个人没本事,似乎越有本事的人越忙。身体可以忙,但是心不能乱。手头的工作再多,头脑也要保持清醒,内心也要保持清净。工作是做不完的,人只要活着就有工作要做。但是,你的内心时刻都要保持整齐、清净、宁静。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让内心清零、归零。如果不归零,烦恼一旦成片成势,想清理都来不及了!

当身心压力轻或者烦恼轻的时候,还没有什么感觉,一旦加重一点,就会觉得很累,需要休息再。继续下去,连累都不知道,突然有一天就生病了。生病是身体作出的反抗:你还不休息,我就要用生病来提醒你了!你只得放下手头的工作去休息,调理身体。所谓的调理,就是和身体对话。就像小孩子,父母不在的时候,他不哭,父母一在,他就哭,为什么?他要让你注意他。如果平时你都很注意自己的身心,它就不会闹你,不会生病。

凡夫都喜欢比较:他有钱,我没钱;他住得好,我住得不好;他的官大,我的官小等等。一比较,就有了烦恼。比较,就是佛门里所说的分别心。一个人有再多的财富,也是吃一日三餐,吃多了就变成“三高”了。而老百姓吃得清淡、简单,身体反而很好。这就是因果,这就是平衡。其实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很少,可是,为什么人人都如此忙碌呢?为欲望而忙,迷失了方向! 

人生的第一个阶段是解决温饱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满足虚荣心,也就是满足对名利的欲望;第三个阶段,如果能达到第三个阶段,就是生起责任心。最后都应该上升到责任心这个层次和境界。当一个企业家把企业做大之后,就要为社会分忧,与身边的人共享发展的成果。你可能会说,我的成果为什么要与别人分享呢?因为你不与别人分享,你的成果就没有价值,你的存在就没有意义。而且越与别人分享,你的成果会越多,并不是与别人分享之后,你的成果就失去了。

人获取财富相对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把自己的成果与他人分享就比较难了。就算愿意分享,一开始可能也是有针对性地分享,从亲朋好友开始分享。当然这也是一个办法,不能说是错的。如果连亲朋好友都不能让他们受益,让亲朋好友之外的人受益,那也说不过去。正是因为有人与我们分享,才让我们把内心世界打开;正是因为有逆境、逆缘,才促使我们成长,让我们的境界提升。

人生所遭遇的一切,用不同的心态来看待,意义是不同的。正如刚才我所讲的,世间万物本身并没有属性,只看我们用什么心态来看待,用什么方式来对待。在一个有境界、有智慧的人眼里,世间万物都是财富,都可以用,关键在于你的手法高不高。

当然,人是分圈子、分层次的,不是同一个圈子里的人无法走进彼此,不是同一个层次的人无法彼此对话。虽然佛性平等,但每个人的素质和阅历是不同的。不同的素质,不同的阅历,导致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不同。在这个圈子里,就不要渴望那个圈子里的东西。也许那个圈子比你的圈子好,里面的人地位比你高,比你富有。但是这与你有什么关系呢?他有钱又不会给你花,他官大又不会利用官职来帮助你。也许你的圈子里都是没有钱没有权的兄弟,但是如果你出了事,他们会用真心来帮助你。

不同的因缘导致我们处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圈子,所以,不要身处这个圈子却望着那个圈子,这山望着那山高。当心平静下来时,你会发现每个圈子都是一样的、平衡的。你肯定会说,人家钱多官也大,怎么会和我们这个圈子一样呢?财多官大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他们付出的努力比你多,所承受的风险和压力也比你大。虽然他们的成就大,财富多,职位高,但是他们自身的需求和你并没有什么区别。什么叫和谐?和谐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平等互助。如果社会就一个调子、一种颜色,怎么能叫和谐呢?  

佛门里面菩萨分十个层次,罗汉分四个层次,佛分三个层次。因为愿力不一样,业力不一样,所以我们每个人的五官长相也不一样,从事的职业也不一样。只要每个人把心收回来安住在当下,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是在尽本分,为社会作贡献,不一定要发多大的财,当多大的官才能为社会作贡献。

在新的一年里,大家不要总把眼睛盯着外面,光想着改变外面的世界。如果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改变外面的世界,还不如先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观念。在对某些事物看不惯又没有能力转变的时候,就先转变自己的观点,从自己做起。每个人都扮演一个正能量的角色,社会就没有黑暗面了。但是不能每个人都扮演同一个角色,而应该扮演不同的角色,就如同三千大千世界一样,必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世界才会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人身处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开悟。为什么在一个成就者的眼里,没有什么是需要改变的呢?因为只要是存在的人事物,他都能看到他们的闪光之处。

问:师父您好,我是广州“禅悦行”团队的成员。刚才您开示中有几句话对我来讲非常重要,但是我没有记下来,可以再给我们讲一遍吗?前两句是“喜而不狂,怒而不嗔”。

师:后面是“哀而不伤,乐而不纵”。“哀而不伤”,你会感叹,但不会伤感;“乐而不纵”,你很快乐,但不会放纵,喜怒哀乐都不会漫无止境。但是常人可能遇到一点点令人悲伤的事情就很悲伤,被它打倒了,而遇到一点点好事又狂妄得忘乎所以。这就是没有掌握好情绪的轻重缓急,没有带着警觉心,没有带着正念来面对我们人生中的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

佛菩萨也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他要度众生,就必须了解众生。要了解众生,就必须具备众生的特性。众生有的,他也有,众生没有的,他还有。比如慈悲,众生达不到,但菩萨能达到;看破、放下,众生可能也达不到,但佛菩萨也能达到。

如果佛菩萨没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众生向他诉说,祈求他的帮助,他就会不理解。比如你说:“菩萨,我失恋了,很痛苦!”菩萨会说:“什么叫痛苦?”(众笑)但是,由于菩萨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他就知道失业了会痛苦,失恋了会痛苦,他能感同身受。不仅如此,菩萨还能看到根源,知道该放下的就要放下,该提起的就要提起。而凡夫是放也放不下,提也提不起。

有时候道理上看透了,但行动上还做不到。看透是一种智慧,放下是一种境界,境界比智慧更高。在日常生活中,好多道理我们都懂,但一碰到事情还是卡住了,心态转变不过来。不是都懂了吗,为什么面对事情的时候还是超越不了呢?因为境界不够,心力不够。

问:上师,您好!我是第一次入寺修行,被分到斋堂拖地,一天拖三次。每次拖地,我都发现水很脏,我们出去一次,回来地就脏了。我想问:怎样才能让地不脏呢?

师:“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你拖到第四次,地就不脏了!

问:我明天就要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了,请问在城市里,如何才能让自己尽量不受习气的左右呢?

师:佛教说要时刻保持正念,正念不能丢。什么叫正念?就是时刻让心保持警觉,清醒不糊涂,不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人在世间,好多事情是不可能完全由着自己的想法和意志来决定的,要尽量尊重别人的想法,理解、包容和迁就他人。只有大家在一起互相磨合,才能把自己磨熟、磨圆、磨开悟,不磨是不行的!

问:一个人信心不足、自信不够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用好的方式方法和语言去引导他?

师:能用好的方式方法去引导他当然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明白为什么他没有自信心。其实信心是培养起来的,也是训练出来的,要经过不断的尝试和历练。有时候我们信心不足,是因为把事情看得太复杂,把别人看得太高了。其实人与人都差不多,只是有的人努力,有的人不努力。要想在这个世间上有所成就,没有无上法宝,只有靠努力、奋斗和责任心。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看世间凡夫有没有人品,就看他有没有责任心;看修行人有没有人品,就看他有没有愿力;看一个人是不是菩萨,就看他有没有慈悲心。就拿责任心、愿力和慈悲心这三样东西来衡量。只要一个人有责任心,就可以用,就可以培养,就可以交付重任。

所以,人在世间,与其说与谁有缘,不如说彼此的价值观相通。如果价值观不相通,彼此肯定无缘。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有一番作为,所想所做必须符合世间的游戏规则。如果想法总是不切实际,脱离现实,是很难成事的。因为不管做什么事,最终都是为人服务、让人受益。如果你想的、做的不能让人受益,你就打不开局面,做不起来。有人真正从你这里受益了,需要你,你才能做开、做强。

问:弟子修地藏法门七年了,做大拜忏近一百万遍。弟子修行分次第,有喜有悲。现在头脑经常处于混沌状态,可能二三个小时都不起一个念头。请问师父,现在是继续按照原来的方法修行,还是调整一下?

师:我们头脑的念头就像流水一样从不间断,当你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时候,尤其是长期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时候,头脑的念头就会间断。意识要分三个阶段去超越:第一个阶段,妄想成片成势,没有间断、没有缝隙,念头就像流水一样不间断,连接成一体;第二个阶段,念头会分成一段一段;第三个阶段,念头完全没有了,头脑是空白的,我们会说这个人发呆了,走神了,忘我了。

修行人在某个阶段的确会像你这样,但这个阶段不会持续太久。出现这种情况,叫做头脑意识暂停,意识像流水一样暂时停止了。所以,你坐在那里诵经,诵着诵着,连自己在诵经都不知道了,人家叫你,你也听不见。这个时候不需要多想,这是正常的,回过神来以后,继续诵经,你很快就会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这个时候你是用功用得太紧了,头脑才会空掉,应该适当地放松,这是正常现象,不需要太放在心上。

答:感恩师父,阿弥陀佛!

问:师父,刚才您讲世间人讲责任心,修行人讲愿力。我是做企业的,对顾客、对员工,我一直都是用慈悲心。责任心这块,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开除过一个员工,有的员工我明知道他的责任心不够,已经达到可以辞退他的地步,但是我也没有辞退他。因为我知道一旦让他离开,他就找不到工作,或者有一段时间没办法养家。我应该怎样权衡慈悲心和责任心呢?

师:你很有慈悲心啊!从来没有开除过员工,这个很难做到!东华寺从2000年到现在,我们已经迁单了好几个人。佛门里的迁单就类似于企业的开除。在我们东华寺,一个人被迁了单,要两年之后才能回来,这是给他留一条路,让他出去学习学习,比较比较,碰一碰鼻子,两年之后再回来。所以一个企业从来没有开除过员工是非常难做到的。

尤其是你把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聚拢在身边做同样一件事,要他们认可你的理念,这是非常难的。这时候企业制度是不可缺的。还有,作为一个领导,一定要提前引导,不要等员工犯了错误才去管他、处理他。企业中一旦出现“管”这个字,老板已经失败了。老板永远是一个引导者,管理的最高的境界是引导。“管”是已经发生错误,制造麻烦了,才去管。在管理上永远都应该是引导,引导的工作做好了,员工就不会犯错误,所以领导一定要做好引导的工作。

人家说做领导的疑心重,没错,疑心重的领导往往是优秀的领导,有先见之明的领导,关键要看他的疑心对他的企业和员工是好还是坏。凡是有先见之明、有预见性的人,可以说都是疑心重的人。疑心在管理上并不是错,它可以让你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先做好引导工作,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善于引导的人往往就是疑心重的人,他不给员工犯错误的机会,所以这是好事。领导要一定要经常引导,提前引导,善于引导。

问:上次师父开示曾说过,一味地迁就不是好事。所以,做企业主也好,做员工也好,是不是智慧做事,慈悲做人,才是最重要的?

师:对,智慧做事,慈悲做人,这确实很重要。有些人比较过分,同样一个错误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你跟他好说歹说,明着表扬、暗中批判都不行,因为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所以当老板在招聘员工的时候,筛选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老板要善于跟员工沟通。一个好的领导不是去管人,而是去引导人,与人沟通。老板与员工沟通不畅,引导得不好,就会给企业的形象,甚至企业的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

无论做什么事情,人都是第一因素。管人也好,管事也好,都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只看我们愿意用什么方式方法来管。有的人比较有思想,善于折腾,不安宁,总喜欢找事做,像这样的人,你就应该让他出去开拓市场。如果让他老老实实地呆在车间里生产产品,恐怕是不行的。所以识人非常重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