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点赞维信诺:代表中国制定了OLED柔性显示国际标准
点击“阅读原文”注册CINNO沙龙活动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人民网视频访谈。我是许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家的消费水平也越来越高了,小到手机,大到家电,大家不仅要求它的功能越来越全,也要求它的即视感能够越来越好,我国就有这样一个团队,在OLED领域深耕21年,今天我们就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这个团队的代表——张德强博士。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503qc3e7z&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时长20:31
主持人:维信诺深耕于OLED行业已经达到了20多年之久,能不能跟我们先大概来描述一下显示产业的发展历程,这20多年来我们做了哪些事情?
张德强:从显示产业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最早的显示技术是CRT,当时我国完全靠引进技术来支撑整个产业发展。后来出现了LCD,当时技术最先进的是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台湾。中国大陆的LCD技术是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发展起来的。
OLED是新一代的显示技术,我们面临着最好的发展机遇,在技术研发水平上面,我们跟国际是同步的;在产业方面,我们紧随韩国,甚至冲在了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前面。OLED国际上的起步是在1987年,而国内的研究在90年代就已经跟上去了。
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清华大学邱勇老师所领导的OLED项目组,当时OLED在全球都没有产业化,邱老师提出来说,我们不只是要搞科学研究,要搞学术研究,也要一定要把它做成产业。后来在这个项目组基础上成立了进行OLED产业化的维信诺公司。
21年,我们一直专注于OLED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现在维信诺的产品已经实现了终端应用,比如说国产的中兴、努比亚手机已经用了我们的显示屏。在深圳的高交会上会有多款国产手机使用了我们最新的柔性AMOLED显示屏,几乎和Iphone X采用了相同的技术。
主持人:十九大胜利闭幕,在过去的这五年当中,OLED都经历了哪些发展过程,维信诺又有哪些创新的故事呢?
张德强:十八大以来,中国的OLED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已经打破了国际上的技术壁垒,实现了规模化量产。
从2012年到2017年,维信诺的成长也是中国OLED产业的一个缩影。维信诺建设的中国大陆第一条PMOLED生产线在2012年实现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单条生产线的产能已经达到了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两条生产线的产能,产品已经远销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
2014年,我们又建成了中国国内第一条专业的5.5代AMOLED量产线,而且实现了柔性产品的出货。
2016年维信诺支持的河北固安云谷的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也已经开工建设。
2017年5月份,维信诺主导制定的柔性显示国际标准被国际电工委员会IEC颁布实施了。
主持人:在中国制造的创新上面,柔性的OLED产业将会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又会有什么样的作用?
张德强:在电子信息领域里面,OLED被公认为半导体之后下一个支柱性的产业,有市场公司预测,到2020年OLED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00多亿美金,其中柔性的OLED会达到400多亿美金。
OLED的市场规模会很大,除了广泛应用在手机、笔记本、电视机等领域,还会拓展出更多的应用市场,创新性的应用在AR、VR、手表、车载显示,智能家居等,将来会显示无处不在,OLED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主持人:作为维信诺这样深耕OLED产业20多年了,在未来的日子当中会怎样保持这种创新性,又会有怎样的规划呢?
张德强:第一还是技术创新、技术引领。过去我们一直专注在知识产权的获得上,维信诺公司和清华大学合作,一起在2012年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对于柔性显示屏来讲要解决它的很多技术问题,包括器件与材料,接下来会持续在柔性技术开发上面保持领先地位,柔性全面屏我们已经实现量产,我们也已经掌握了卷曲和折叠屏柔性显示技术。
第二点,我们有一个成功路径,是以量产为导向,从基础研究到中试然后再到量产。
第三点,我们要做产业协同,光靠一家企业不能完善整个产业链,我们在PMOLED量产的时候,是有成功经验的,一开始我们所有原材料,70%以上都要进口,但是我们通过和上游厂商一起合作,协同创新,解决了原材料国产化的问题,现在90%以上的原材料都能依靠国产了,这才是我们PMOLED出货量全球第一,能够持续盈利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主持人:在您前面介绍当中提到第六代生产线,它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又有着什么样的优势呢?
张德强:第一,这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线,产线的设计中包含了多项自主创新技术。
第二,从模式来看,是逐步自主发展。目前我们在5.5代线上,已经验证了柔性技术和产品,并走向了市场,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建设六代线。
第三个特点是产线的前瞻布局,我们这个六代线是充分考虑了未来产品的升级,也就是说我们要用这条六代线生产目前的曲面屏、全面屏,也要能够生产一年两年之后的折叠显示屏,还要能够转型升级生产未来的全柔性显示屏,我们的六代线是具有前瞻性布局的,最先进的,能够支撑未来产品升级的六代线。
主持人:您对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会有什么样的判断。公司在中短期的目标又会如何来设定呢?
张德强:OLED目前在整个显示领域里面,它的渗透率越来越高,也就是说,OLED市场地位已经非常稳固了。
提到目标,很多的国家领导人和老一辈的科学家都对我们寄予厚望,比如说2011年和2012年,当时的国家领导亲自到维信诺,肯定了我们所做出的成绩,也提出了很多的期望和要求。在2008年,当我们刚刚建成中国大陆第一条大规模生产线PMOLED生产线的时候,周光召院士亲自到现场,充分肯定我们的“产、学、研“创新模式,而且他期望维信诺能够快速地实现从几个亿到几十亿到几百亿的一个跨越,能通过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把维信诺打造成中国的三星,甚至未来能够超越韩国的三星。
主持人:针对快速和跨越,要想实现它,核心的关键点在哪里?
张德强:核心的关键点是长期的这种技术积累,比如韩国三星,它之所以能成功的进行柔性AMOLED的量产,是因为它研发了16年,我们正是在这样一个目标和方向上往前走。比如在上个季度,华为给我们的质量绩效评分是94分,是规定供货量级的最高分。另外歌尔声学给我们打分是100分,这是来自客户的一个肯定,是技术扎实积累的体现,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
主持人:刚刚闭幕的十九大也提出了要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此前我们也提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性战役了,在这样转折的节点上,OLED产业在结构性改革中,包括维信诺要在这样一个产业当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张德强:我理解供给侧改革的终极目标是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OLED产业就维信诺来讲,我觉得有三个要点。
第一个还是创新引领,比如说我们现在已经在和国内知名的品牌手机厂商来探讨下一代的手机形态,怎么样把我们的柔性显示屏用上去,来设计未来符合用户体验需求的折叠手机。
第二点,从整个显示产业的格局来看,进行供给侧改革,OLED要做加法,就是说OLED的产能要再扩大,只有这样才能缩短供货周期,提高供货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高性能显示产品。
第三点,是要做乘法,要和产业链的上下游一起合作,这一定是一个乘法的效果,只有协同作战,我们才能真正地改变产业的格局,服务经济的转型升级。
主持人:最后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这21年来,您在深耕OLED行业当中,感受最多的是什么,有没有碰到什么困难?
张德强:没有想到会碰到那么多的困难。在一开始做OLED项目时就立志不光要做科研,而且一定要实现产业化。那个时候有一个前瞻性的选择和布局,但是接下来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不是那么容易。
在实验室里面验证了OLED的可行性之后,为了进行产业化,去谈合作的时候,我们希望找到一个国内的合作伙伴,比如电子或者显示相关的大企业来合作的,但是那个时候国内的企业都觉得这个技术太遥远,所以他们不愿意合作。这是我们碰到的第一个困难。反倒是当时外国的企业(某家知名的企业)来跟我们谈,希望我们能够把关键的专利卖给他们,或者是整个项目组加入到他们公司。产业报国的梦想和情怀支撑着我们去克服困难,在OLED项目组的基础上成立了维信诺,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自己干。
2003年、2004年,当时全球有22家企业在做OLED,可是过了一两年,因为技术太难了,因为市场接受有一个过程,很多都放弃了,或者倒闭了,只剩下了9家。我们对技术了解,一直在坚持,持续努力,下决心必须把这个事情做成,我们叫做“使命必达”。
再比如说设备采购,坦白来讲咱们中国的装备业也是有待于提高的。我们可能当时买不到最好的设备,那怎么办呢?还是自己加油干,我们跟某设备厂商合作,开发出来全球最好的蒸镀设备,这才有了说我们一台设备能顶得上日本、台湾厂商两台设备的产出,反而成为我们的竞争力了。所以最后这些都被概括为我们的企业文化,“激情创业、永不放弃,科技为本、持续创新,高效务实、使命必达,追求卓越、合作共赢”。
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是事业成功的保证。21年以前,我们选择了OLED,21年的风风雨雨,克服了那么多困难,一路走来付出的是青春和汗水,但是无怨无悔。因为我们的执着和坚持,才有今天中国OLED技术在国际上的一席之地,因为我们的持续创新和产业化的努力,才使得整个中国的OLED产业能够助力中国“制造强国”的建设,OLED是我生命当中的一部分,这是值得我们用整个后半辈子的时间去努力奋斗的事业。
相关阅读:
抗衡OLED液晶面板扳回一局!全面屏尺寸提升,全球多去化1座60K/G6产线
中国首条第6代柔性AMOLED产线量产!BOE向十余家客户交付柔性屏幕
独家专访 | 全球第一大激光器和激光技术供应商Coherent相干公司
智晶光电:持续拓展PMOLED应用的无限可能 新一代可挠式与透明显示产品可期
行业
研报
深度掌握产业脉动,更多行业研究报告敬请致电 021-34647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