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专车怎么管? 【刘春泉专栏-36】
【摘要】互联网专车怎么管?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分析清楚现行出租车等营运车辆监管的三个基本原则,就可以知晓专车监管的目的,再运用市场化手段,可以得出专车如何监管的方向与手段。
| 科 | 技 | 杂 | 谈 |
中国通信行业第一自媒体
文 / 刘春泉,作者系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新浪微博为:@刘春泉律师
互联网约租车(专车)怎么管?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思考和研究,我忽然从“法律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一基本原理中获得启发,既然专车监管法规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那它就一定会从人类历史有所传承,如此,则不妨从理解监管,分析监管的角度去探讨专车如何监管的方向性问题。
虽然目前各地交通执法部门判定是否黑车的标准是有无营运证和出租车服务资格证,但这些代表合规的证件本身是现象而不是本质,经过查阅和分析法规,我把这些代表合法运营监管的证件与普通私家车进行了比较,结果是:申请营运证的要求主要是车辆有更短使用年限要求,更频繁的强制检验要求,要求学习营运涉及的法律法规,以及采取保障安全运营的措施,比如要求企业加强安全管理,对无法绝对避免的安全事故,通过要求购买较大额度保险以降低运营风险,提高乘客安全系数,防范发生事故后得不到赔偿。
再经过深入研究分析,我把传统出租车和租赁车辆的监管目的与要求概括为三句话:安全运行,有序运营,品质服务。
安全运行意思是通过制度设计,例如缩短车辆运营年限,更频繁强制安全检验等手段,达到少发生甚至不发生营运中比私家车有更大概率发生的交通事故的目的。
有些地方出租车加装防护装置,也是出于保护司机免受抢劫之类的不法伤害,原理与此相通。所谓有序运营就是指出租车需要在赚钱营生与社会公共服务之间寻找一个平衡,不能为赚钱随意加价宰客,也不能运费太低车辆太多让出租车无法正常谋生,出租车客运管理日常重点就在这一块。所谓品质服务就是指在满足前两个基本条件下,还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引导驾驶员或者企业通过市场竞争提高服务水平,满足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现行所有出租车和租赁车辆的监管措施,基本都可以囊括到这三句话里面。
搞清楚了客运监管的本质和目的,再回过头看专车的监管,就会发现最关键的不是有没有营运证,而是能不能实现达到“安全运行,有序运营,品质服务”的监管要求和目的。当然,监管部门在没有更好的手段之前,可以考虑继续使用营运证、服务卡之类的监管凭证,来作为简易识别合规与否的符号。
怎样让互联网专车达到安全运行的要求呢?传统的出租车安全管理有“合格的人”与“合格的车”两方面的要求,前者要一定年数的驾驶经验,后者要符合前述安全标准的车辆硬件。
虽然大家都喜欢服务品质更好的专车服务,也都不欢迎私家车不得接入专车的提法,但如果安全无法保证的低劣破车或者带病上路的车做专车,或者是昨天刚拿驾照的新手开着奔驰去接你坐他的专车,恐怕大多数人还是不敢也不愿意去坐的。
所以,在科技进化到汽车可以几分钟学会或者干脆无人驾驶之前,驾驶技能要求恐怕还是要有一点门槛的。可以是年限要求,比如一年以上驾驶经验,也可以是安全考核要求,比如一年内发生一次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违章,就不得再做专车司机。具体可以在讨论论证后确定。对于车辆硬件,由于现在私家车与营运车辆实行不同的强制检验标准,如果要求参与专车业务,应该比不参与的私家车强制检验的频度要高吧?另外恐怕也要有一定的车型门槛要求,目前互联网专车企业十万以上价格车型可以作为参考,对于十年以上老旧车辆也要论证是否可以继续从事专车载客服务。
如何实现专车的有序运营?
虽然目前专车在互联网企业补贴和强大的需求面前呈现赚钱效应,但一旦合法化,数量一多,必然会有分化,盈亏都是自然的。
因而为平稳过渡,目前阶段可能比较稳妥不是无门槛,而是降低私家车从事专车服务所需的相对于营运出租车和租赁车的高门槛。主管部门肯定担心万一出事,到时候舆论风向一转,又会指责监管部门工作不力,为了消除这方面的顾虑,建议多考虑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专车司机和互联网专车企业,比如要求专车购买较高的保险,防止乘客发生事故得不到赔偿。
要求互联网平台企业对专车司机和车辆满足一定的要求,否则一旦发生事故或者侵害行为,要互联网企业承担补充或者连带赔偿责任。通过责任和法律风险倒逼互联网专车企业采取更多的技术和商业手段降低风险,疏导资本搅局的冲动与急于创富的热情。眼下互联网交通企业还没有成气候,话语权还不大,如果等到这些企业成为全球互联网巨头,他们也许有资本通过专家和媒体说服立法者只承担平台信息责任,而对乘客的安全漠然置之,甚至一推了之,留给专车司机自己收拾残局。
如何保障专车的品质服务?虽然目前专车服务品质普遍高于出租车,但如果没有制度保障,一旦更多私家车涌进来,服务品质恐怕不一定有保障。所以,仍有必要从制度层面考虑如何保持专车服务的品质。而最好的有利于消费者的福祉的做法,莫过于充分的市场竞争。然而遗憾的是,虽然专车服务刚刚起步,在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都已经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在坚持线上线下企业标准一致的前提下,不歧视互联网企业,但也要适度加大平台企业的民事责任,通过规则引导企业博弈行为,保持市场竞争的活力,方能实现最有利于乘客利益的格局。
专车监管是利益驱动和平衡下的博弈,是会随着情势变更而不可能闭门造车的。只要主管部门正视和接纳互联网专车无可回避的现实,监管措施有比没有好,我相信专车的监管会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
【昨日文章索引】
【投稿方式】
邮箱:631255063@qq.com
微信号:sophie0306(长按可复制)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加入科技杂谈菁英会。
2013年度最佳IT原创自媒体
2014年度最佳新媒体人
2014年度最受企业关注自媒体
国资委微公益行动联合发起人
| 新科技 | 睿思想 |
已入驻百度百家、腾讯新闻、搜狐新闻、今日头条、网易阅读
犀牛财经自媒体联盟(xinews)成员
欢迎争鸣 谢绝软文
转载授权、商务合作,联系微信号:sophie0306